【内容提要】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为此,新课程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如下转变: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宽容;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交往;在对待自我上,强调设疑、反思、创新;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沟通、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行为、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笔者以为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在这场变革面前反思自己的过去,找准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应对。关于“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转变”教育界同仁已论述泛泛,在此,我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谈点粗见。
师生关系:“严师严父” “朋友慈母”强调尊重、赞赏、宽容
俗语云“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是把严师与严父并提。我国的传统教育历来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书·泰誓》中有“天估下民,作之君,作之师”的说法,荀子更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恶治?”荀子认为师是礼法或礼义的化身,他甚至把能否尊师提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既然教师是礼义的化身,那么学生就应当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遵守师道尊严,“言不称师谓之畔(叛),教不称师谓之倍(背)。”无疑,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的关系,这种关系尽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负面影响也是毋论自明的。因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朋友、兄(姐)与弟(妹)的关系。
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一是要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要象慈母护犊一般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根本谈不上教育。二是要学会运用爱的表达艺术,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关键。可以这样说教师普遍是爱学生的,可是从学生的调查反馈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没有爱自己。这个矛盾而有趣的现象说明:爱,还必须通过有艺术的表达,才能真正实现。
其次,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要相信“人人都能学好,个个都能成才”。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逻辑和语言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由此可见,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具有某方面的潜能,一旦“激活”,其智力活动就能展示出他们的才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或者某些学生在一定的时期部分潜能已初步得到开发,而有些却尚待发掘和磨砺,教师就需要适时地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
第三、新课程还要求教师能善于发现和及时赞赏学生的成功及其闪光点,要学会宽容和等待。因为宽容是一种力量,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有效方法,在探究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出现暂时的停顿、抑制、失误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耐心等待,待到他豁然开朗之时,正是他收获成果之日。当然,教师在宽容和等待过程中,更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坚持“七个不准”:不准体罚学生;不准辱骂学生;不准大声训斥学生;不准羞辱嘲笑学生;不准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准冷落学生;不准随意向家长告状。因此,对学生的发展和评价应保持适度的宽容,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批评转化为期待。对于未完成,非终结性的准备性教育,教师不应当过多地苛刻地评价学生的“对”与“错”,更不能使这种绝对性评价扩大化。
教学关系:“居高临下” “平等首席”强调帮助、引导、交往
《说文解字》中“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其含义:在教学上,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仿效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在教育哲学上,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白纸上面画各种图案。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是“导师”、“教练”,传统的“教书匠”要变成“教育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管理权威、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应让位于师生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教师不应是居高临下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积极的促进者。那么,教怎样促进学呢?这里要明确三点:(1)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2)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引导的特点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3)教的过程在于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所谓交往,就是其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的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还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
对待自我:“自新应似长江水”强调设疑、反思、创新
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让生活走进教学,让教学贴近生活,让教学与生活和谐地衔接,彻底解决过去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引导探究;重智力培养、轻全面发展;重经验模式、轻创新实践等种种教学的低效现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设疑、反思和创新。
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设置疑障。学生提不出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问题的形式进行学习。要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教师就要下功夫,研究新教材,吃透新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设置上,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且观点新颖的问题进行设疑,置学生于问题情景之中。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学习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反思的形式有“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周后思”或“单元思”: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通过这样不断的反思,使教师不断认识“过去的我”,进而产生重新认识自我的需求,使教师能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增强自我监控的能力。
同时,新课程还要求教师能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这里的创新性,主要指: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二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上的模式化。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方可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
对待同事:“采得百花成蜜后”强调合作、沟通、交流
传统教育中,教师自身单兵独进的多,合作交流的少,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新课程需要合作、沟通和交流。需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提出的重大要求。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合作,能共同切磋一些新想法,这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能减少工作负担——通过分享材料、计划和资料及共同努力,减轻自己的负担。通过合作能有机会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从中比较优劣、革新教法。同时也能在学生面前树立合作学习的典范——向学生展示:在我们说合作学习很有益时,我们自己也在力行我们所倡导的信念。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合作,特别注意与家长沟通,及时向家长解释教育新理念,介绍教育工作新意图,宣传教育改革新举措,与他们共商教育问题,同解教育难题,让家长也在教育子女的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相互一致的。
新课程还强调教育者之间的交流。石块与石块相互撞击可以产生火星,思想与思想交流可以产生火花。没有“交流”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因此要提倡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在交流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教育者在新课程中实现共同的自我超越。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才能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行为的整合》(《人民教育》2003年24期)
3、《国际教育新理念》(顾明远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