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是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和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在工作了20多年来,我经常“一日三省乎己”,从主客观方面寻找原因,来探讨和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近几年,我把诗意语文,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来不断探索。
一、因材施教,相机诱导
有人说过:语文,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这话也许不假,有许多的文学大师、作家,就没有正规地在学校学过语文,但他们饱读诗书,自学钻研了许多的书籍,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体制下,有语文老师的教学,与没有语文老师的教学,无疑是有差别的。语文老师的正确的教学和引导,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肯定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如果单方面的强调学生的悟性,是不会大面积提高语文水平的。我认为,只有老师的认真教学,和学生的刻苦自学有机地得到结合,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我们学校地处山区乡村,近几年生源薄弱,学生好中差成绩差别很大。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因材施教,讲究相机诱导,多关爱基础差的学生,多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
我把教学设计的基调,定在照顾大多数中等学生的水平上,抓两头,带中间,并采取“一帮一”活动,学生自愿组合后,课余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我不断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根据班情、学情,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决不拿《教师参考用书》照本宣科,对《特级教师教案选》之类的也不照搬,主要是吸取其思想精华,对下载网上的教案资源,也是学习他们的教学思路。
我主要是注重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他们乐学、好学,让热爱语文、热爱写作、热爱读书的根,深深地扎进学生的心灵。
二、教学相长,以研促教
在语文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阅读能力,历来都被看作是重头戏。叶圣陶先生说:“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这是非常精辟的概括和高度的论述。在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提出了科学、合理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我在语文教学中追求“诗意语文”,即教师充满激情地、富有诗意地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感悟课文,联系生活或学生实际,启发学生联想,把朗读、字词句篇的教学与审美教育、情操熏陶相结合,耐心细致地、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语文学习之中,从而感悟古今中外的经典课文的美!
作文历来被称为语文的“半壁江山”,这话并非言过其实。在升学考试中,一看作文的比分,就自不待言。叶圣陶先生说:“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这同样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新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和探究性学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就更能显示出它们的功能了。
在作文教学中,我探索出“动感作文”的教学模式,正在实验和推广之中。我反对作文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力求做到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通过写日记积累素材,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锻炼表达能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捕捉写作灵感,创办文学社、编印校刊,网上投稿,激发学生写作激情。通过读文、自改、互评,提高写作水平。在全面训练各种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
我自己有时候也下水示范,同题写作,与学生共尝写作甘苦。
三、教无定法,以人为本
在大力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因此,语文既有为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服务的急功近利的一面,更又有着眼于长远的一面。
如何使其二者相对统一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之中?我的做法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书写工工整整,朗读抑扬顿挫,阅读有独到见解,写作有个性,表达有创意。
有人说,语文课缺几节无所谓,而数理化却不行。这话也许有道理。现在新课改一个课程标准,不就有许多种版本的教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更何况语文是可以自学的呢。所以导致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重理轻文,舍不得在语文上花时间。我们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统筹管理,既从学生方面帮他们找原因,也要从自身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得法。
语文,教无定法而有法。一个热爱语文的老师,何愁他的学生不喜欢语文呢?我们在掌握各种文体的课文的常规教法之后,再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大力开展民主、合作、探究的“三维目标”的教学方式,一切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真正实践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就是语文教师的最高追求境界了。作到头脑中有新理念,行动上有新举措,设计时有学情,上课时有创新。
试想,如果学生厌恶学习语文的话,那要我们语文老师干什么?如果学生厌恶写作文的话,那要我们语文老师有何用?
爱的教育,伴我之心。
和谐课堂,伴我之灵。
动感作文,伴我而行。
诗意语文,伴我终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