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汇总

何谓“留白”?一般说来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省略作品中的某些形象因素,读者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去体会感知或是填充文本形象想要表达而未表达的形象意义在有充分阅读经验的读者的想象基础上,刻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空白),使读者通过自己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去感知文本的妙处。
  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对此有详细的阐述:“……‘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于是,空白就成了必然,成了包括文字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独特品质。……因而发现、揭示空白中未言明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就成了读者尤其是作为教育者的读者自觉不自觉的追求。”①英伽登提出了著名的“填充”理论,这个理论的内涵是:作品本身只是一个图式化的结构,存在着无数的“未定点”和“空白”,就像事物的骨架,要使它生气灌注、血肉丰满,就需要读者的想象要填充,读者也就参与了作品的创造。②

参考文献:
  ①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②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

文本解读:
“解读文本还是从文本出发进行分析为上。在文本以外强加任何东西都是对自己的误导。” ①
依照孙绍振先生的看法,经典文本的结构至少有三层次:显性层次、隐性层次、隐秘层次。文本解读必须力求挖掘文本的隐性意义,甚至隐秘意义。“把文本当中潜在的人文精神分析出来,是语文教师艰巨的任务。”②教师在教学上要做的就是解读深入一些,再深入一些,力求做到“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③
孙绍振教授认为:“要进入作品深层加以分析,就要从天衣无缝的作品中找出差异,揭示矛盾,提出问题。”④解读文本,基本的方法就是分析其中的矛盾,不管是语意矛盾、笔法矛盾还是情节矛盾,只有突破矛盾的封闭性,才能从文本的困惑中突围出来。
参考文献:
  ①②④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③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翻转课堂”的源头来自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山区学校——伍德兰帕克高中两位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的尝试。他们的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正常上课,导致一些学生由于缺课而跟不上集体的学习进度。2007年春天开始,他们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制作成“微课”,并把该“微课”传到网络上,指示学生下载或在线观看,结果收效甚佳。此后,他们便开始了自觉的“翻转课堂”实践,逐渐以学生在家看“微课”为基础,为在课堂上写作业或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提供实时的帮助。
②萨尔曼·可汗:《一个人的网络教学震动了世界》
  http://www.sset.org.cn/FileShow.php?fileId=839

中国广东的胡铁生老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③新浪博客:胡铁生的最新“微课”定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3b64be60101arwp.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