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帮助
导航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心雨论坛
»
教研反思
» 少讲是为了不需要讲——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法浅谈
返回列表
发帖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心雨
当前离线
UID
1
帖子
0
精华
14
积分
0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5-17
最后登录
2022-6-10
管理员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心雨
发表于 2009-9-24 15:33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理论]
少讲是为了不需要讲——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法浅谈
将近半年的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法实践,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课上老师讲的少了,并且是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对于我们自认为能言善辩、语言功底深厚的语文老师们,在最初实行的时候,确实是把握不好什么时候该讲,应该讲多少这些尺度。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我进一步认识到,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应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翰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我们必须在课堂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四十五分钟一堂课,这是不能改变的,想锻炼学生,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势必冲击原本属于老师的时间,但恰恰是这种模式更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说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最能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学科的三段式学案导学教学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知识体系庞大,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及运用,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听说读写要形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长年累月的长期积累运用,才能有所提高,增强语文知识的感悟。另外语文教材的选编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以单元教学为板块,每册书每一单元的划分依据不统一,每单元又分成各有千秋的五篇课文,每篇课文长短不一,短的文章我们一节课轻松学完,可以在一堂课上体现预习——探究——检测的三段式。但是长的课文比如说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社戏》,至少得需要三节课的时间,所以依据不同篇幅的课文,我们把每堂课的三段式延伸为一篇课文的学习感悟体现预习——探究——检测的三段即可。每一门学科有每一门学科的自身特色,所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也要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尽量让语文课有充裕的语文韵味。
一、预习导学阶段
预习导学是“三段式”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教育专家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是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合作探究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随时点拨。在采用理解课文的方法时,如“中间切入”、如“抓两头带中间”、如“中心突破”、如“题目入手”等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语文学科的预习包含三个内容,即读、练、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是怎样安排预习的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辨别课文的文体、主要表达方式,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学习生字新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第二层: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第三层:抓住关键词语,用圈点划勾加批注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为培养预习习惯,预习时,我们提倡三问,即问自己、问字典、问别人;提倡边读边想,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注;提倡自己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实践证明,通过严要求、重操作、勤检查,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正在逐渐养成,预习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备教法,备学法。先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不同学生读书的主攻方向,划分不同课型读书的层次要求,在结合教材训练的重点和课后作业编排的意图,精心设计预习题,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合作探究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汇报,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进行点拨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探究的主要问题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得以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深透,课堂气氛活跃。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呢?
首先老师在备课阶段要充分领悟课文,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合理选择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有梯度,逐层设置,要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 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结合文章谈体会、感受的能力。
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一阶段,除了预设一些探究题外,还可以设计问题留白,问学生“有关文章,你还有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呢?”一方面照顾大多数学生,避免留下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也就是学生的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视,及时点拨,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要有明确的评价,不能让学生产生模棱两可的感觉。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当堂检测阶段
“当堂检测”,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测,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学生通过自己的做,既加深了记忆,又提高了应用能力;通过完成当堂检测,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当堂检测”既是“预习自学”和“合作探究”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当然,语文课的当堂检测也要体现出语文课的特点。由于检测时间不宜过长,在十分钟左右,所以检测题也不宜过多,以巩固字词、体会文章重点语句为主。为了让学生真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当堂检测后设计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老师在当堂检测过程中,要注意巡视辅导差生,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课下及时批改,及时反馈,纠正学生中出现的偏离和失误现象,实现教学最优化。
总之,这种“自学——探究——检测”的三段式阅读教学法,以自学为基本环节,突出自学为主线,确定了“把时间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熔指导自学方法,检查自学成果,训练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一炉。这一切,要求我们教师钻研教材更要深透,教学设计更要精细,讲读课文更要灵活,知识面更要宽广,也就是说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更高了。
这些只是我半年来实践中的一点体会,当然我们要实践探究的东西还很多,比如说如何把探究问题设计得更合理、更贴近学生,检测题如何更具代表性,老师的课堂点拨如何和课堂板书结合起来,作文课如何采用三段式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在具体实践中逐步体验完善。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