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总结反思] 对“其可怪也欤” 的思索

韩愈的《师说》为一篇教读范文,对“其”字的用法有一个小结,其中在分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第二个“其”字的用法是,产生了一点点疑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人们对“其可怪也欤”一句的翻译各异,译文也不尽相同。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译为:“真是令人奇怪啊!”教材课文注释“欤,语气助词,这里表感叹语气,相当于 啊”。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一、难道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二、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啊!三、恐怕时间奇怪的事吧?孤立地看,好像都说的过去,也都可以找到一定的依据,但从句式和具体语境来看,似乎都有不确切的地方。
其一,我们必须肯肯定这是一个反诘句,“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岂”、“难道”。这在韩文以前、尤其是先秦的古籍李不难找到证据。如:《左传•僖公十年》“天之所置,其可废乎?”《韩非子•说林上》“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以上的“其”字与“其可怪也欤”均可译为“岂”、“难道”、“莫非”等副词。显然无端加“不”字就与原意相反。“可怪”的“可”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值得”。如“可笑”、“可恶”等即是此义。“可怪”是“值得奇怪”或“令人奇怪”的意思。欧阳修《与高司谏书》中有“……足下既不能为辩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其中的“可怪”即“真是奇怪”、“令人感到奇怪”。“是可怪也”即译作“这真是奇怪”或“这真是令人感到奇怪”。“欤”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也欤”连用加强反问语气。所以“其可怪也欤!”这句话是个反问句,我认为应译作“难道值得奇怪吗!”或“难道令人感到奇怪吗!”
其二,韩愈写这一反诘句的本意不是为君子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奇怪,而是为君子耻学于师感到痛心。所以在阐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后,用了大段文字披露耻学于师的危害性,目的在于倡导“师道”。他对魏晋南北朝以后人们不从师的倾向和唐代中期耻学于师之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状况了如指掌,也颇为疾首,怎么会感到奇怪呢?从师就会聪明,不从师就会愚钝,不是明摆着的事吗?那些士大夫之族不但不从师,反而取笑不耻相师的人,其智不及他人,则是可想而知,也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了。若把“其可怪也欤”译为“真是令人奇怪啊”、“能不让人感到奇怪吗”显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其三、韩愈对那些不耻相师的人和那些盲目清高、自命不凡的所谓“君子”是褒贬分明的。如果按照上述的几种译法,势必美化所谓“君子”,不管从师与否,反正其智得胜过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就使人惊奇,岂不说明“君子所不齿”的人只能永远愚笨吗?这样一来,褒贬颠倒,上下文也失去了有机的联系。这完全是“智愚不移”思想的翻版,是剥削阶级的传统偏见!韩愈是少有的,至少在《师说》里看不出。而人们以为封建文人——韩愈必然站在剥削阶级立场说话,那么,他奇怪“君子”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则是理所当然的了。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疏漏。因此,笔者认为将“其可怪也欤”字字落实,直译成“难道值得奇怪吗”是最为确切的。
总上所述,“其可怪也欤” 应译作“难道值得奇怪吗!”或“难道令人感到奇怪吗!”“其”字应作“岂”、“难道”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