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搜索
帮助
导航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心雨论坛
»
高考模拟
» 2012年5月漳州市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七校联考试卷
返回列表
发帖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心雨
当前离线
UID
1
帖子
0
精华
14
积分
0
阅读权限
200
在线时间
2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5-17
最后登录
2022-6-10
管理员
1
#
跳转到
»
正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心雨
发表于 2015-5-14 17:51
|
只看该作者
[八闽试卷]
2012年5月漳州市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七校联考试卷
2012年5月漳州市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七校联考试卷
语 文
一、古代诗文阅读 (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生非异也, 。(《荀子•劝学》)
(2)问君何能尔? 。(陶潜《饮酒》)
(3)雁阵惊寒, 。(王勃《滕王阁序》)
(4)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5)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6)越明年, ,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日知录》序
[清]潘耒
有通儒之学,有俗儒之学。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若夫雕琢词章,缀辑故实,或高谈而不根,或剿说而无当,深浅不同,同为俗学而已矣。
自宋迄元,人尚实学,若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极古今,通达治体,曷尝有空疏无本之学哉!明代人才辈出,而学问远不如古。自其少时,鼓箧读书,规模次第,已大失古人之意。名成年长,虽欲学而无及。间有豪隽之士,不安于固陋,而思崭然自见者,又或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若唐荆川、杨用修号称博通者,可屈指数,然其人去古人有间矣。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世族,少负绝异之资。潜心古学,九经诸史略能背诵。尤留心当世之故,实录奏报,手自抄节,经世要务,一一讲求。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出必载书簏以随,旅店少休,披寻搜讨,常无倦色。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当代文人才士甚多,然语学问,必敛衽推顾先生。凡制度、典礼有不能明者,必质诸先生;坠文、轶事有不知者,必征诸先生。先生手画口诵,探原竟委,人人各得其意而去。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也。
先生著书不一种,此《日知录》则其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俗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耒少从先生游,尝手授是书。先生没,复从其家求得手稿,校勘再三,刻之以行世。
呜呼!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也。魏司马朗复井田之议,至易代而后行;元虞集京东水利之策,至异世而见用。立言不为一时,录中固已言之矣。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 (选自《清文观止》)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详考其得失之故 考:考察
B.其术足以匡世 匡:纠正
C.自宋迄元,人尚实学 尚:崇尚
D.九经诸史略能背诵 略:省略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全都属于“通儒之学”的一组是(3分)
①其术足以匡世,其言足以救世 ②采其华而弃其实,识其小而遗其大
③则古称先,规切时弊 ④立言不为一时
⑤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 ⑥至异世而见用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顾炎武的学生,本文作者潘耒深得其师的学问精髓,所以他在文中对顾宁人的治学态度、治学特点和学术成就进行了全面介绍。
B.本文开门见山,借区分通儒之学和俗儒之学的本质区别,暗示了顾宁人先生是真正的通儒,《日知录》是经世致用的通儒之学。
C.作者在第二段中将宋元明三代的著名学者与古人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治学与古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为下文评价顾宁人先生张本。
D.作者从第三段起开始正面介绍顾宁人先生的生平和治学,并认为他远非一个时代之人,《日知录》远非一个时代的著作。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3分)
译:
(2) 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 (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中吕】阳春曲•春景
[元]胡祗遹
几枝红雪①墙头杏,数点青山屋上屏。一春能得几晴明?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残花酝酿蜂儿蜜,细雨调和燕子泥。绿窗春睡觉来②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注】①红雪:形容初春盛开杏花的繁茂。②觉来:醒来。
(1)第一首小令的第四句点明时令,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答:
(2)第二首小令写残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 (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探春理家时,发现了贾府管理的弊端。于是,她和宝钗等商量决定先免掉头油脂粉钱,然后把园子中的花草、果木、稻田等交给专人管理。(《红楼梦》)
B.高老太爷要把鸣凤嫁给冯乐山。听到这个消息,鸣凤马上去找觉慧,可觉慧并不爱鸣凤,因此没听完她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鸣凤含泪离开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家》)
C.端午节过去了,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赵伯韬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的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D.聂赫留朵夫要经过庄园附近的车站,姑妈派玛丝洛娃去见他。她来到车站,由于时间紧急,只和聂赫留朵夫说了几句话,火车就开动了。(《复活》)
E.葛朗台临死前,神甫来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了金子就拼命想抓住。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三国演义》中,关羽 “水淹七军”的故事是怎样发生的?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一情节。
(2)《巴黎圣母院》一书写道:卡西莫多在乞丐进攻被镇压后发现爱斯梅拉达不见了。爱斯梅拉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弗罗洛怎样处置她?请简述这一情节。
答 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 (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③。曰:“无倦。”(《论语•子路》)
②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③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注】①先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②劳之:指为政者亲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劳”,带动老百姓都勤劳地干。③益:增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对为政者的要求。(2分)
答:
(2)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这有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敬畏经典与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仲呈祥
敬畏经典,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高度自觉、充分自信的文明标志。诚如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概括的“道德的抽象继承论”所深刻揭示的那样,
11.作者认为只有怎么做才可以将改编经典视为传承和传播经典的有效途径?(3分)
答:
12.如何走向文化自强是本文的核心思想,请简要概述。(3分)
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天气 (节选)
梁实秋
14.作者在第四段分别引用了唐宋诗人的诗句谈天气,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5.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一段末称“寒暄”为“道炎凉”,后文对此有何呼应?请简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缘起一面”
高群
14.文中记叙钱钟书和费孝通的一段趣事,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5.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杨绛做了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 (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近年来,高校招生越来越青 ①(lài) 于、有利于城里学生,(1)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2)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
17.填入语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项是(3分)
当爱召唤你时,跟随她,哪怕爱的道路艰难又险峻;当爱的翅膀围拥你时,顺从她, ;当爱向你倾诉时,信从她,哪怕她的声音会惊破你的好梦。
A.哪怕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B.不怕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C.虽然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D.可能藏于羽翼中的剑刃也许会伤害你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甲骨文考生”黄蛉的导师何崝辞职了!
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150字左右)(7分)
答:
五、写作 (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两只八哥的笼子被挂在一起。有一个人走到一只八哥身边。八哥便在笼子里抖抖翅膀叫道:“朋友,你好!”这个人听后,笑容满面,立刻决定买下这只八哥。它身边的八哥不解地问:“你怎么会说人话?”“学的。”“怎么学?”“先把舌头剪去一截,让舌头变圆,痛得有一两天吃不下饭,然后才……”“啊,要剪舌头?痛得吃不下饭?我,我可受不了……”它用翅膀捂住了嘴巴,再也不想学人说话了。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5月高三毕业班四地七校联考语文卷参考答案
一、(一)1.(1)善假于物也(2)心远地自偏(3)声断衡阳之浦(4)同是天涯沦落人(5)谈笑有鸿儒(6)政通人和 (每处1分,错、漏、添字的不给分。〕
(二)2.D (略:大体、大致、大概。)3.C (①③④⑥均属通儒之学,②为不当的治学方法,⑤为表面理解顾炎武的学术价值。)4.C (作者在文中对宋元学者的治学成就持肯定态度。)
5.见“参考译文”画线处。 〔 (1)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穷”“所以然”译对各给1分。(2)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意”“ 殆”译对各给1分。〕
? 【参考译文】
?有通儒的学问,有俗儒的学问。学问是用来明白根本、适于世用的。综合贯通诸子百家,上下一千多年,详细考察它得失的缘故,在内心进行判断,(然后)著书立说。这样的学术可以正世,这样的言论可以救世,这就叫作通儒的学问。至于着意修饰文词,编辑掌故,或者高谈阔论而没有根据,或者抄袭旧说而不当,(这些做法)程度虽然不同,但都属于俗儒的学问。
从宋到元,人们都崇尚实际学问,像郑渔仲、王伯厚、魏鹤山这些人,著述都摆在我们面前,都是博览古今、通晓明白现实需要的学问,哪曾有空虚疏漏没有根本的学问呢!明朝人才辈出,可是学问远不及古时。从他们小时打开书箱读书,规模顺序,已失掉古人的意思。等到功成名就,年纪大了,即使想学也难以达到古人那种境界了。间或有豪杰之人,不安于固执鄙陋,而想出人头地,又有时选取了华丽的表象,丢弃了实际内容,知道了小的方面而遗漏了大的方面。像唐荆川、杨用修这样称得上博览通达的人,屈指可数,可是这些人距离古人(的境界)也有很大的差距啊。 昆山顾宁人先生,生长在世代显贵的家族,年少时就有绝顶奇异的天资。专心钻研古学,经史典籍大致都能够背诵,尤其留心当代的事情,(对)实录、奏报一类文字,都亲手抄写,经营世事的重要事务,一样一样认真落实。关系到百姓生活和国家命运的事情,一定要穷究来源、追溯根本,探讨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的足迹差不多遍及大半个国家,所到之处,结交那里的贤才和长者,考察那里的风物人情,(百姓的)疾苦利弊,(对那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他精力过人,没有其他嗜好,从少时到老年,不曾一天忘掉书本。出门一定随身带着书箱,在旅馆稍微休息一下,(也会打开书来)探询研讨,经常看不到一点疲倦的神态。碰到疑惑的地方,(就会)反复领悟、思考,一定要弄得非常准确才罢休。有了独到的见解,(便)引用古代的例子来证明现在的见解,一定要让观点畅通然后才停止。当世的文人才士很多,可是谈论学问,一定会整理衣襟、肃然起敬地推重顾先生。凡是制度、典章礼法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会向顾先生咨询、请教;凡是有不知道的遗闻轶事,一定会向顾先生求证。顾先生(讲解时)手里比划着,嘴里吟诵着,探询起源,追究本末,听讲的人个个都满载而归。世人中,无论是贤才还是不成器的,都知道先生是通儒啊。
先生著书不止一种,这部《日知录》便是他考证古籍有心得,随时札记,时间长了依次分类成书。凡是经义、史学、官制、吏治、艺文之类,一一疏证其源流,考证其谬误。至于叹息礼教的衰微,感慨风俗的败坏,以古代为法则,称述先贤,规劝时弊,更是深切著明。(先生)学问广博而见识精深,论理周到而言辞畅达。这部书,估计只有宋元名儒能够做到,明朝三百年来几乎没有。我年轻时跟随先生学习,他曾经亲自向我传授过这部书。先生去世后,又从他家得到书稿,反复校勘,刻印后流传于世。
唉!顾先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本书也不是一个时代的书。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朗要恢复井田制的建议,到拓跋魏孝文帝时才得以实行;元朝虞集提出的京东水利对策,到了明朝时才被采用。著书立说不是为了一时,《日知录》书中本来已谈到了。将来有整顿民政责任的人,读了这部书而幡然醒悟,采用里面的学说并在实际中推行,(这)对于匡正世道人心实在不是小的补益。如果只是叹服、称道本书考据的精到详尽、文辞的广博雄辩,那么就没有领会到先生写作这本书的意图啊。
(三)6.(1)第一首小令第四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若隐若现的点点青山叠加,以渲染下句“宜醉不宜醒”的感受。(2)第二首用“残花”作主景,用“细雨”作背景,用“窗外晓莺啼”作主调,作者以小小的虫鸟活动唤起春天的生趣,以喜悦的心情写残花,不给人零落凄凉之感。
二、(一)7.B D(B.①“听到这个消息”应是“出嫁前的晚上”;②“觉慧并不爱鸣凤”应是“此时觉慧正忙着写稿子”。D.①“姑妈派玛丝洛娃去见他”应是“玛丝洛娃决定亲自赶到车站去见他”;②“只和聂赫留朵夫说了几句话”应是“来不及和他说一句话”。)(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8.(1)关羽大军进攻樊城。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来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这时,樊城下了十多天大雨,汉水暴涨。关羽安排好一批大小船只,拦洪放水,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结果于禁被逼投降,庞德被俘,不屈而死。(2)当天夜里爱斯梅拉达被黑衣人骗上了船。上岸后她发现黑衣人是弗罗洛。弗罗洛威胁她,要她在绞刑架与他之间选择。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弗罗洛想要占有她却遭到她顽强的反抗和痛骂。这激怒了弗罗洛,最后,他将爱斯梅拉达交给痛恨她的隐修女。(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人物的译名可酌情放宽要求。)
(二)9.(1)为政者要身体力行,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政者要立得正,行得正。(2)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端正自己本身,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参考译文】?①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使老百姓勤劳。”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②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如果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③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三、(一)10. A (B.是西方哲学家罗素说的话,非作者的观点。C.所述与“敬畏经典”无关。D.是对哪些是经典作品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例说,不是对“敬畏经典”的阐释。)
11.不能对经典作品做任何的逆势解构、拆卸和颠覆,而要注入改编者对经典的读解阐释及其所吸收的所处时代新鲜的思维成果,循着经典作品所昭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观念,顺势深化、丰富、发展与创新。
12.走向文化自强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足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而树立文化自信则必须做到文化自觉,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这种自觉则源于敬畏经典,珍视经典!
(二)(甲)13 .C E (C.突出的是不识天气变化的危害。E.“透着强烈的环境意识”错,文章充其量也只是结尾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有了环保的意识。)(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简洁而精练地表达了人们对各种天气的喜恶,让这篇看似絮絮叨叨的文章多了一层优雅的文气。
15.“寒暄”谈的是天气的冷暖,而“炎凉”则含有世态的变化,这就暗示读者,他在谈天气之时必然会联系着人情世态,后文各段正是这样在说天气的过程中时时都在说人,我们不仅要理解天气变幻莫测,不识其中奥妙必遭报复,还要读出作者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人世况味:理解他人(天气预报人)的苦衷,懂得知足,不苛求他人(天公),更不可只知靠天吃饭。
(乙)13. D E (A.孙令衔告诉钱钟书杨绛有男朋友,只是可能出于自己喜欢钱钟书。B.“在当时”有误,应为“至今”。C.“少年时代”应为“学生时代”,“因罚站”应为“两人说话只罚一人”。)(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14.照应上文杨绛、费孝通两人在恋爱上冲突的有关内容;写出钱钟书大度、幽默的性格特点;作为情敌的钱、费二人却能相处融洽,表现出了学术大家的风范。
15.文中从求学经历、恋爱经历、文革遭遇、学术事业方面对杨绛做了介绍:求学经历反映她果断、机灵;恋爱经历反映她聪明大方、持有主见;文革遭遇反映她坚忍、乐观;学术事业方面反映她勤奋、敬业。
四、16. (1) 睐 (2) 无论 (3) 把“和”改为“并引发了”。
17. A (与上下文中的“哪怕”句式一致。)18.示例一:我认为何教授应该更宽容一些。首先,何教授严格要求学生应该肯定,但也不必因黄蛉不跟记者谈古文字学就做出这样的反应,不谈古文字并不等于老师没有教古文字学,《文心雕龙》是古代文学理论著作,这与古文字学本来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况且,黄蛉之所以“一鸣惊人”,就是因为他“不循常规”。因此,对黄蛉这样的“怪才”,本来就应该“因材施教”。
示例二:我支持何教授的“拒教”。从何教授的话不难看出,黄蛉只是对甲骨文有点兴趣而已,谈不上什么研究。更重要的是,做学问需要沉住气,而黄蛉却“夸夸其谈”,这怎么也不像是块做学问的料。老教授虽有些正统,但看问题还是比较准的。这件事也提醒我们,高校在不拘一格招收“怪才”“偏才”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怪才”“偏才”是否真是“才”的考察。(看法明确2分,理由充分4分,语言表达连贯1分。)
五、19.写作提示:这是一则寓言材料,材料中讲述了两只八哥对待生活态度的截然不同:第一只八哥,追求成功,富有勇气,为了成功敢于做出牺牲,付出代价;第二只八哥,虽然也有追求成功的想法,但它没有勇气,不敢面对通往成功路上的困难。据此,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勇气,助你成功。②疼痛,成功的必需。③流淌血汗,奋然前行。此外,也可以从否定第一只八哥的角度解读:八哥是鸟,为何为了要学说人话而如此折腾?据此作文可以从人的生活态度方面立意。
收藏
分享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