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现代文教学]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一、整体感知,明确说明对象。

【考查方式】1、直接写出文章的说明对象。2、用说明对象为文章拟标题。

【如何找】首先,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中的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对象往往可以从题目中找出来。事理说明文中,它的对象不能仅看题目,只有通读全文一,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思考分析,才能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其次,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性词语。

    值得注意的是,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千万不要把局部说明对象当作整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二、筛选信息,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查方式】1、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2、用说明对象的特征填写图表。3、以下定义的方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先看首尾,如没有,则需仔细研读,概括分析。)在一篇说明文中事物特征往往集中在一两句话,这些句子出现在文章开关、结尾的可能性大,这些句子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须防止事物的表面特征掩盖事物的本质特征。

三、说明内容的归纳:说明了(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四 、分析文章结构及顺序。

1、结构:总说-分说——总说;总说——分说;分说——总说。

2、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等)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结果→原因、主→次、一般→特殊(个别)、整体——局部等)

【考查方式】有直接填空;有划分层次;有以简答的形式问是否能调整段落的顺序。

如:第④⑤两小节都介绍了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前者“色彩的鲜明”明显、直观,而后者“色彩的明暗”容易忽视,需稍加玩味。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答题思路】首先判断两小节分别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揣摩两个内容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顺序,比如时间、空间或逻辑先后。

如: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答: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位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而引用后者则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提醒:有的说明文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和段落的说明顺序不一样,有时候甚至会考某段当中介绍某个内容时的说明顺序,需格外注意审题。

五、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考查方式】1、直接问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在告知了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请考生分析其作用。3、不提“说明方法”这个词,而是问文章某处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例1:画线句“罗马人盛赞其抗菌力,用薰衣草来泡澡和清洁伤口。”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美丽的薰衣草》)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薰衣草的杀虫抗菌效果好的特点。

例2:文中为何举恐龙和蓝鲸这两个例子呢?(二模《限制生物长大的魔咒》)

答:恐龙和蓝鲸分别是陆地和海洋“生物金字塔”中最大的动物;用它们做例子有代表性;为了说明许多生物的演化历史能说明“魔咒”的魔力。

例3:文章引用普罗旺斯薰衣草的传说,有何作用?

答:增添薰衣草的美感,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例3: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答: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

【答题格式】举例子:以……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列数字:数据的使用具体详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作比较:把××和××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引资料:引用名言、格言、谚语,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引用传说、趣闻,说明了……的特点,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的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六、标题作用。

※因为说明文的标题通常就是说明对象,所以从内容上来讲标题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或者说明对象的特征。

七、文章开头的引用(故事传说、谚语等)一般有何作用?

答: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并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八、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答题模式:(定义内容)是……的(事物本质特点)……(种类属性);

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九、语言品析。

【考查方式】1、品味语言的准确性。(到目前为止、大约、可能、几乎……)

①直接问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1:国家馆屋顶上还使用大量的太阳能板,有望使中国馆实现照明用电全部自给。

答:“大量的”表示数量多,准确说明了国家馆屋顶上使用的太阳能板之多;“有望”表示有希望,说明中国馆实现照明自给是一种理想状态,并未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2:第六段中加点的“据化石推断”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据化石”说明下面恐龙长度数据的来源,增加了可信度;“推断”表猜测,说明此数据还不能完全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②问文中某个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并说理由。

不可以;“××”词的意思是……,所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意思有所改变,不符合实际,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问加点字能否删去。

不能去掉;“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词表估计,“多”、“有余”等词表数量,如果删去“××”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通常会涉及两类词语:

①表达情感的词语,特别是副词。(方法:“删除法”即把加点词去掉和原句进行比较,找出区别。)

如:品味“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和“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中加点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答:“又”“也都”表明人类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频率高、范围广;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痛心。

②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词语。(※ 除比喻要说成是打比方外,其他修辞同文学作品中一样用)

如:端午节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墨汁,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任选一处作简要品析。

答:“悄然走来”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端午习俗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染”准确传神地表现出端午习俗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十、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