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周考卷(四)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6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2)圣人无常师。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 (韩愈《师说》)
(3)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 ,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4)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杜甫《登高》)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4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大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丈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春,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嵩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待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马伶传》)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 ①分宜: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 问:探访
B.今日幸为开宴 幸:幸运
C.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拜访
D.子。天下之善技者,然无以易李伶 易:轻视,引申为胜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马伶本来就是金陵兴化部的台柱,当时剧团里数一数二的明星,可与华林部的李伶登台争胜,只是在演到严嵩和夏言争论收复河套时,他才以失败告终。
B.马伶和李伶第二次竞技时,马伶居然超过李伶,这本领是哪里来的?马伶最后才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在当朝相国顾秉谦家里当了三年跟班。
C.文章在写马伶和李伶两场竞技时,主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写,写了金陵观众的热闹场景,写了观众中的平分秋色,最后写了观众的反映。
D.“侯方域曰”以下深入一层,从马伶的失败再起这一事实里挖掘出根本原因是“有志者事竟成”。还宕开一笔,把谄附魏忠贤的顾秉谦之流涂上大白脸示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3分)
(2)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竞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3分)
(3)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的上片首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意思?(3分)
(2)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
A.焦大从小跟宁国公贾演出过三四回兵,曾从死人堆里把奄奄一息的主子背出来。他仗着先时的功劳情分,对宁府上下各人皆不看在眼里,恣意妄为。一日因被派了送秦钟回家,又喝了酒,于是越发地无法无天起来,对贾琏等人破口大骂,后被捆起来,土和马粪满满灌了一嘴。(《红楼梦》)
B.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后,离开曹营寻刘备,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前往古城会见张飞,张飞以为关羽负义投降了曹操,一见面就要决一死战,关羽斩了蔡阳,兄弟俩才消除了误会。(《三国演义》)
C.聂赫留朵夫靠彼得堡朋友副检察官谢列宁的帮助,上告御状,把玛丝洛娃的案件由服苦役减刑为在西伯利亚近处流放。他迫不及待地想把好消息告诉给玛丝洛娃。他带着御前办公定的减刑公文副本去探监;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复活》)
D.葛朗台死后,欧也妮得到了大概1 700万法郎。她拿到遗产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了拿侬l 200法郎的终身年金,因为庄园事多又杂乱,她治理不了,拿侬是她唯一的佣人了,她有很多事情要依赖拿侬去办理。拿侬也因此成为了人们的攀亲目标,最后嫁给了被任命为欧也妮田产庄园总看守的高诺瓦叶。(《欧也妮•葛朗台》)
E.吴荪甫与杜竹斋正在小客厅里谈论朱吟秋的事情时,吴少奶奶走进小客厅,她的气色不太好,可是一心想着公债的吴荪甫没有过问她的身体,就匆匆与杜竹斋出去了。正当吴少奶奶失落时,她的昔日恋月——雷参谋突然来访,他向她倾诉了爱意,并赠给她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子夜》)
解析:C项,“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错误,作品中是典狱长拒绝他探监:D项,她给拿侬终身年金是因为拿侬对她来说,是一个朋友和保护人,而不是“因为庄园事多而又杂乱,她治理不了……”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说说镜子骑士为什么要与堂吉诃德决斗,决斗的结果如何。
于是两人不再争论,翻身上了马。堂吉诃德掉转驽骏难得的辔头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准备跑出一段路后再折回来冲杀。镜子骑士也同样向相反的方向跑去。不过,堂吉诃德还没跑出二十步,就听见镜子骑士在叫他。两人都转过身来,镜子骑士对堂吉诃德说:
“骑士大人,请您记着,咱们搏斗有个条件,也就是我原来说过的,败者必须听从胜者的吩咐。”
“这我知道,”堂吉诃德说,“只要胜者吩咐的事情不违反骑士界的规定。”
“是这个意思。”镜子骑士说。 (《堂吉诃德》)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埃及姑娘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后,发生了什么事。
突然,那个汉子用脚后跟猛地踹开梯子,已有半晌连气都透不过来的卡西莫多,顿时看见那不幸的孩子吊在绞索的一端,离地有一丈两尺高,左右晃动,而那个汉子蹲坐着,把两脚踩在她的肩膀上。绞索转了几转,卡西莫多看见埃及姑娘全身可怕地抽搐了几下。教士他呢,伸长着脖子,眼睛圆睁,眼珠儿快要蹦出来似的,凝视着那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对:那个刽予手和那个少女,即蜘蛛和苍蝇。(《巴黎圣母院》)
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①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手?”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④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⑤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 ‘始作俑⑥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安:安心。承:接受。②梃:木棍棒。刃:刀剑。③庖:厨房。厩:马棚。④率:率领,驱赶。⑤恶在:何在。⑥俑:古代用于殉葬的偶人。后:后裔。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段体现了孟子爱民的民本思想。
B.孟子认为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没有什么不同
C.文段中孔子反对用土偶木偶来殉葬,是因为土偶木偶只是像人而不是人。孔子希望用人来殉葬,以体现对祖宗的虔诚。
D.孟子认为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没有什么不同。
(2)分析上面的文段和下面的文段,你认为论述技巧一样吗?请简述它们的特点。(3分)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不信真理又信什么?
现在到底还有没有人读经典名著?如果你离开学校已经几年光景,你会不会去书店里把类似《悲惨世界》《红与黑》这样的东西买回家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你会不会有功夫把《红楼梦》读得像张爱玲那样“不同的版本稍微眼生点的字,不用仔细看就会甭出来。”你会不会有兴致把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拿出来默写背熟?你会么?反正我不会。
上学的时候,每天把小说压在数学课本下看。有一次看《荆棘鸟》,靠在窗口,沉浸在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中。当我看到梅吉深爱着永远也不可能和她相守的神父拉尔夫,并且要为他不顾一切地生下一个孩子,看到她说:“我已经得到了教会决不会从拉尔夫身上得到的那部分东西,他的这一部分会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通过我,他将继续活下去……我从10岁的时候就爱拉尔夫,要是我能活到100岁的话,我依然爱他,但他不是我的,可他的孩子是我的,我的,我的!我的一生就有了目的……”那种力量将一个少年的心击得粉碎。抬眼看老师,脸上全是泪。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书被没收了。而那种感情,许多年之后我才知道,叫做震撼。所以也许我们真的不能否认,所谓经典名著,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就算是曲高和寡,那毕竟是好曲,听不懂看不出名堂的话,是你自己道行大浅。
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为了出去聊天的时候多些底气?为了汲取做人的道理?为了增长知识?为了“读得多了自然就会写了”?还是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有个拥有几百本经典名著的朋友对我说过:其实坦白地说,我就没干过比读经典名著更吃力的事情。
我对他的坦白非常失望。也许她说出了我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一个真相。我们不再愿意读那些纸张也许发黄的经典名著,并不是因为那些书籍有年纪和历史,而是在于,我们都老了。我们不再相信书本中的“真理”。可是我受累问一句:今日的我们,又相信什么呢?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开头连续提出5个问题,是为了唤起读者的思考,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中说:“抬眼看老师,脸上全是泪。”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在上课时看《荆棘鸟》,结果被老师发现了,受到老师的批评,书被没收了,“我”很伤心而流泪了。
C.作者认为“所谓经典名著,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如果“听不懂”或者“看不出名堂的话”,只能说明自己的水平太差了。
D.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作者认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为了相信书本中的“真理”。
E.我们今天提倡读经典名著与本文作者提倡的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是相同的,我们应认真理解。
10.作者对他的朋友的“坦白”回答“非常失望”的原因是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回答。(3分)
11.文章第3段作者连续提出5个“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读经典”的原因。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是为了什么读经典名著的。(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4题。
朝拜武夷山
王长青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的这一诗句。就是对武夷山这历史文化名山的崇高赞誉和肯定。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被历代朝野所推崇,被誉为道教“第十六洞天”。许多禅家名士、丈人墨客千里迢迢纷至沓来,无不把武夷山作为“脱胎换骨、羽化成仙”的理想境界,留下不朽诗章二千余篇(首)。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武夷山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达五十余年之久,使当时的武夷山成为东南文化学术的中心,对后代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次拜谒武夷山,我就是踩着这历史的足迹走进她的深处,走进武夷山永恒的风景。 当我置身于武夷山摄人心魄的山水意境中,徜徉溪畔,盘桓岩峰,她的容颜,她的灵性,她的神韵,无数次地撩拨着我的心弦,令我陶醉令我冲动。
思绪无时不随着山水的变幻与历史的脉络而尽情地舒展流淌,那灿烂了许多个世纪的人丈景观也在思绪的流淌中一一鲜活起来。只有此时,我才真正寻到了朝拜的感觉,找到了与武夷山进行心灵对话的切入点,我仿佛触摸到武夷山数千万年的沧桑沟痕和那恢宏的生命律动。朝拜武夷山的旅程,就是在这一次次心灵的默契中实现了辉煌的超越。
如果说山水景观是武夷山的骨骼和血液。那么依附在山水景观中的文化积淀无疑是武夷山最具生命的灵性和魂魄。
那高悬于九曲岸边峭壁上的一具具悬棺,堪称千古奇观,把武夷山源远流长的文化浓缩成一个个谜面,展示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峭壁之中,让无数的游客和历史学家叹为观止。每次乘坐竹筏,我都要把这一具具悬棺当作生命的灵性来朝圣,把武夷先民辉煌的创造拜读成一部不朽的史诗。这是何等气派何等昂扬的精妙构筑呵!三千八百多年的岁月就这样站成了一个永恒的造型。仰望悬棺,我仿佛看见古粤先民在武夷这块洪荒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奋进身影。武夷秀丽的山水因这不朽的悬棺才有了厚重和神圣,才有了朝拜的规格和分量。
武夷山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及一处处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无一不是透视山水灵魂的窗口,文化的丰厚积淀从这里均可找到有力的载体。一部厚厚的《武夷山民间传说故事》,通过拟人与象征的手法,把生动曲折的故事揉进山水之中,使武夷山自然景观有了鲜活的灵气。站在二曲溪畔,面对着亭亭玉立的玉女峰和巍峨壮观的大王峰,聆听着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悲剧,无不唤起我深深的朝拜之情。大王与玉女那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无不折射出劳动人民憎十艮丑恶势力、向往美好自由生活的思想灵光。许许多多的游客就是在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的感染下,才增强了对武夷山文化品位的认识。武夷山的灵性就是从这一个个优美动人的传说中流淌而出……
朝拜武夷山,绝不可遗忘朱熹,遗忘这位撑起中国古代文化半壁江山的文化巨匠。 当我面对着勒于武夷六曲响声岩壁上“逝者如斯”四字精荚绝伦、神韵超凡的朱熹题留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四字源于孔子,但被朱熹题留在此处,却包容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一种博大的哲学思想。令无数的游客惊叹、警醒,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堪称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瑰宝;朱熹的一曲《九曲棹歌》更是千古绝唱,那气势磅礴的神韵、自由舒展的笔调,涵盖和写活了武夷的山山水水,让人回肠荡气心潮澎湃。朱熹就是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把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植进武夷奇丽的山川,终铸起武夷山灿烂的文明碎片,成为站在武夷峰巅的一个最具灵气的精魂。每次朝拜武夷山,我都为自己能够寻找到这种视角而感到庆幸和激动。
朝拜武夷山,这是超越自然、净化心灵的神圣活动。从踏进武夷山的第一步起,我就被武夷山的容颜和灵气所震撼和包围,她那博大而深沉的个性和恢宏的气势,仿佛蕴藏着一种巨大的穿透力,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朝圣的心态。置身于这奇崛而优雅的境界中。任何的尘俗杂念都会被涤荡得清清爽爽。每次登上天游峰,面对着眼前奇丽万般的景致,面对着武夷山沧桑而厚重的历史。我的思绪就像云海似的翻腾着。我深深地感悟到,作为个体生命是多么的渺小和短暂,山水的律动和人文的精深才是生命的永恒。只有把心灵交给山水,把真情融进历史,你才能读懂武夷山这部生命的诗书,才能找到武夷山永恒的灵性和精魂。
朝拜武夷山,无需宗教的仪式,无需隆重的庆典,这是一首永远的歌。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2.下面对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认为武夷山最具生命的灵性和魂魄的是依附在武夷山水景观中的文化积淀,而武夷山的骨骼和血液是它的山水景观。
B.作者第一次拜读武夷山是踩着历史的足迹而走进她的深处,走进她永恒的风景的。
C.武夷山的千古奇观是那高悬在九曲岸边峭壁上的一具具悬棺。它是古粤先民在武夷这块洪荒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励精图治的奋进身影。
D.武夷山的灵性就是那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和一处处的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
E.作者朝拜武夷山没有遗忘朱熹,是因为看见了六曲响声岩壁上“逝者如斯”四个字和想起他的一曲《九曲棹歌》。
13.作者“朝拜武夷山”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分点概括出来。(4分)
14.你认为武夷山值得朝拜吗?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你的理解加以探究。(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何其芳:走失的诗人
林天宏
在宿舍那扇靠北的窗下,何其芳的《画梦录》,陪伴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女生小丁,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下午。”
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阴霾的冬日,小丁从舍友那里借来这本诗集。原本,她只想消磨一下时间,可读了几页后,“那些美丽的句子,就像壁炉中的火星一样,闪烁着扑进心里。”
她禁不住低低吟唱起一首名为《扇》的小诗:“设若少女的妆台间没有镜子,成天凝望悬在壁上的宫扇……”于是,在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目中,诗人何其芳,俨然成为一个“风流倜傥,翩翩雅态的浊世佳公子”。
小丁的想法并不奇怪,这个来自四川的诗人,一直以“美艳得令人窒息的诗句”.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强烈的“先入为主”,使得几乎所有初见何其芳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现实与梦想的鲜明反差”。
“这实在是个貌不惊人的老头,矮,且胖。”有人曾这么描绘何其芳,“又偏偏套上一件过于肥大的褂子,雨伞倒扛在肩上,朝后的伞柄上,挂着几本买来的外文书,一摇一摆地走在大街上。”
不久后,小丁跟着几位同学,到时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的何其芳家中拜访,那种“文如其人”的“一厢情愿”,自然破灭了。而更叫小丁吃惊的是,那些被她和同学们“视为珍品”的诗作,却被这位诗人“轻而易举地否定”。
“那些诗,是一个脱离政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人生极其稚嫩的认识。”何其芳认真地对小丁一行人说,“只有我来到延安,感情才真正强健起来,也才写出了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的确,从上世纪40年代起,到延安以后,这个原本以“唯美精致”著称的诗人,在文风上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何其芳开始“大量地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积极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观猛烈开火”,他开始用“粗犷的笔调”,讴歌起“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度,他还被延安边区树为“脱胎换骨,进行思想改造”的“先进典型”。
这样的转变。不仅让当时的小丁感到吃惊.也让后世的文学评论家们感到讶异,“从那时起,作为诗人的何其芳,在文学史上失踪了。”中国社科院一位研究现代丈学的教授甚至这样评价。
然而,翻遍所有留世的何其芳的自述文字,他对自己的“这种走失”。几乎没有过什么遗憾或是惋惜,见诸于笔端的,都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豪言壮语”和“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之情”。
只是偶尔,他也会流露出些许挣扎.上世纪40年代,他在自己一本重印诗集的后记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这么一笔
“1942年春天以后,我就没有再写过诗了”。但时代依旧没有放过这个“失踪”的诗人。在1956年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何其芳屡遭批斗,他的脖颈上被挂上“何其臭!”的铁牌,逼着下跪认罪。原来一手漂亮娟秀的小楷字,却只能在干校农舍昏暗的灯光下,用来一笔一画地写着《养猪日志》。
不过反倒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诗人还原了自己的本色。1971年。何其芳心绞痛复发,从干校回北京休养,他却突然拄起拐棍,买回一堆德语书,一边学德语。一边翻译海涅的诗。
每译完一首,这个近70岁的老人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走到正在院里嬉闹的孩子们中,大声地朗读刚译好的诗句,然后问身边的小听众:“你们听懂了吗?你们说,这诗好不好?”
还有一次,一位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前来拜访何其芳,他刚从医院拔牙回来.还不能说话,只得一只手用沾着血的手帕捂着嘴,一边手拉着那个年轻人,取了两支铅笔和一叠白纸,笔谈了半个多小时。
何其芳的儿子何幸卯还记得,一个爱好诗歌的中学生,看到何其芳被造反派强迫打扫厕所,就过去帮他,然后向他求教诗歌创作经验,在厕所里,两人“偷偷地”,却又“热情地”谈了很久。
何幸卯笑笑,说:“是啊,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父亲对诗歌,都是很虔诚,很认真的。”
12.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为人物传记,标题“何其芳:走失的诗人”耐人寻味,富有内涵,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掩映不住对何其芳作为诗人的“走失”的痛惜心情。
B.“那是上世纪50年代一个阴霾的冬日”,此句用意是体现何其芳诗歌的魅力,展现何其芳诗歌艺术感染力:“那些美丽的句子,就像壁炉中的火星一样,闪烁着扑进心里。”
C.1956年后历次政治运动,何其芳屡遭批斗,他被挂上 “何其臭!”的铁牌,逼着下跪认罪,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手漂亮娟秀的小楷字,却只能在干校农舍昏暗的灯光下”写《养猪日志》。
D.文章结束时,用何辛卯“是啊,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父亲对诗歌,都是很虔诚,很认真的”,说明何其芳对于诗歌念念不忘,始终坚持写作。
E.为了再现人物风采,作者采用了环境烘托渲染、心理描写、语言描绘、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何其芳人物形象,特别是以心理描写见长。
13.作者为什么说上世纪北京“50年代一个阴霾的冬日”是 “永生难忘的下午”?如何认识诗人“走失”现象?(4分)
14.阅读文本,就文本描写人物的方法谈谈给自己写作的启示。(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请概括下面这则评论的主要观点。(要求字数不超过25字)(3分)
柑橘是人们常吃的一种水果,如果柑橘存在什么安全问题,人们都会非常敏感。四川广元柑橘出现生蛆情况后,一些媒体过分渲染生蛆柑橘事件。媒体一旦放大了生蛆柑橘的负面影响,其给橘农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生活中常有“好心办坏事”,这道理也同样存在于媒体报道中。媒体报道生蛆柑橘事件,应该是“好事”,但是,如果报道方式、方法和技巧没有把握好:同样也起到了办“坏事”的效果。(选自2008年10月30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7分)
材料 2008年年初,纽约市场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此后继续大幅攀升。今年7月11日,原油价格创下了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记录。但是,短短半年之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油价格跌至每桶50美元以下。在今年7月油价达到峰值的5个月后,12月18日.国际油价以每桶36美元的低位收盘。12月19日,国际油价再次创下了近四年来的新低,达到每桶33.56美元。欧佩克减产曾经是左右原油市场的灵丹妙药。然而在这轮油价大跌中,欧佩克减产也首度失灵。12月17日,欧佩克宣布决定从明年1月1日起将原油产量削减220万桶,这也创下了欧佩克减产幅度的历史纪录。但是油价依然不改向下的趋势,并在欧佩克宣布减产后继续暴跌。
(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要求字数在50字以内) (3分)
(2)针对上述材料,写一则短评。(要求字数在100~150字之间)(4分)
六、写作(70分)
17.请从“我和你”与“接力赛”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前冲刺周考卷(四)
1.(1)而致千里 君子生非异也 (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3)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4)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2.解析:幸:希望。
答案:B
3.解析:C项,“写马伶和李伶两场竞技时,主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写”的表述有错。根据原文第2、3段的内容可知,这两场竞技,第一场作者从观众的角度分三层来写;而第二场竞技,则换了一个角度,从竞技的对方来写。场景没有渲染,观众的反映完全被省略了。
答案:C
4.(1)询问其中缘故,原来马伶以(自己的)演技在李伶之下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
(评分标准:“盖”:原来。“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应译为 “以……为耻”。“遁”:逃跑。三个词各1分。共3分)
(2)(他)已经离开了,可是兴化部又不肯立即用(别人)替换他,于是竟然停止那技能而不让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出名。
(评分标准:“辄”:立即。“辍”:停止。“著”:出名。三个词各1分。共3分)
(3)(他)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而感到耻辱,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
(评分标准:“其”:自己。“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为卒”:做差役。三个词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大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时,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以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自己这种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呜呼!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5.(1)这首词的上片首两句运用了“缺月”“疏桐”等意象,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出一个“独”字。
(2)词中“恨”的内容是: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关键”之说。因为问的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 “人静”“幽人”和“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6.解析:C项,“获得了典狱长的批准”错误,作品中是典狱长拒绝他探监;D项,她给拿侬终身年金是因为拿侬对她来说,是一个朋友和保护人,而不是“因为庄园事多而又杂乱,她治理不了……”。
答案:CD
7.(1)因为镜子骑士加尔拉斯果想让堂吉诃德回家,而堂吉诃德始终不肯回家。镜子骑士就在半路上去拦截堂吉诃德,想把他打败。这样他就会回家。可是镜子骑士的马被绊了一跤,反而被堂吉诃德冲倒马下。结果堂吉诃德反而取胜了。
(2)(爱斯梅拉达被绞死后)痛苦万分的卡西莫多看到弗罗洛在狰狞狂笑,愤怒地把他推下钟塔。弗罗洛死后,卡西莫多失踪。人们在存放爱斯梅拉达尸体的墓窖发现了一具畸形男人的尸骨和一具少女尸骨拥抱在一起。人们极力把他们分开。但分开时,尸骨立即化成了灰尘。
8.(1)解析:孔子不仅反对用人来殉葬,就是用像人的土偶木
偶来殉葬,他也反对。
答案:C
[参考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乐意接受您的指教。”孟子笑道: “杀人,用木棍和刀剑有什么不同?”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剑和政治手段杀害人,有什么不同?”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老百姓却脸带饥色,田野上有饿死的人,这无异于赶着兽类去吃人。野兽自相残食,尚且为人们所憎恶;那些号称为百姓父母的(执政者),办理政事时,不免干出类似驱赶野兽去吃人的勾当来,那么,为百姓父母的意义又何在呢?孔子说:‘发明造俑殉葬的人,大概会灭绝后代吧!’因为用了像人形貌的木偶去殉葬。照这样看来,执政者又怎么能如此使老百姓饥饿至死呢?” (《孟子•梁惠王上》)
(2)上、下两个文段论述的技巧一样。它们的特点是:“都采用层层设问、步步深入的论证法,逼得齐宣王毫无退路,体现了孟子的雄辩技巧。”
[参考译文]
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某个臣子,把他的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看而自己出游楚国。等他回来时,假如他的妻子儿女在挨冻受饿,那么,应该怎样对待他那个朋友呢?”齐宣王说:“与此人断绝交情。”孟子问道:“假如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属官,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罢免他。”孟子再问道:“假如整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齐宣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的地方去了。
9.解析:B项,“脸上全是泪”,是“我”被《荆棘鸟》的内容深深地感动了——看第2段第7句即可明白,而不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书被没收了,‘我’很伤心而流泪了”。E项,“我们今天提倡读经典名著与本文作者提倡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是相同的”错误。我们今天提倡读经典名著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针对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学生的,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的。
答案:BE
10.原因有两点:一是,他那朋友“拥有几百本经典名著”,却认为世界上最吃力的事情是“读经典名著”。那么,他拥有那么多经典名著不是很可惜吗?二是“我”认为朋友不愿意读经典名著是“不再相信书本中的‘真理”’。这是“我”最失望的。因此,“我”在文章最后发问:“今日的我们,又相信什么呢?”
11.文章以“聊天多些底气”“汲取做人道理”“增长知识”“写作”和“为读而读”五个方面提出读经典的原因。我们今天读经典名著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历史背景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了解历史,了解外国,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底蕴等,从而增长我们的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也增加写作的知识、技能和借鉴,从而使自己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为青年。
(甲)
12.解析:B项,文本第1段第6句。“我就是踩着这历史的足迹……”答案中有意漏掉“这”,使“历史的足迹”没有了着落。作者“这历史的足迹”是文本第1段l一5句意思的归纳总结,应体现出来。E项,作者“朝拜武夷山没有遗忘朱熹”的原因是因为朱熹是“撑起中国古代文化半壁江山的文化巨匠”。
答案:BE
13.作者从四个方面“朝拜武夷山”:(1)堪称千古奇观的那高悬于九曲崖边峭壁的悬棺。作者把它“当作生命的灵性来朝圣”。
(2)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和一处处风格迥异的摩崖石刻。这些“无不唤起我深深的朝拜之情”。
(3)撑起中国古代文化半壁江山的文化巨匠朱熹,是“朝拜武夷山,绝不可遗忘”的。
(4)武夷山的容颜和灵气,她那博大而深沉的个性和恢宏的气势,“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朝圣的心态”。
14.我认为武夷山是很值得朝拜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号称“双世遗”。她那摄人心魄、变幻无穷的自然山水景观和沧桑巨变、恢宏律动的人文景观会深深地震撼着我们。
(乙)
12.解析:D项,曲解文意。这句旨在说明何其芳对待诗歌的态度,并不能推出他“始终坚持写作”。E项,“以心理描写见长”在文中没有依据。文章对诗人何其芳的刻画主要是借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
答案:DE
13.作者“永生难忘”是因为:①“那些美丽的句子,就像壁炉中的火星一样,闪烁着扑进心里”,诗句优美难忘。②与下文所提到的诗人的“走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怀念“唯美”诗人何其芳。“走失”的实质是指,他作为诗人的消失。而作为“典型”的确立,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豪言壮语”和对伟大领袖的崇敬之情。这种“走失”表现为:
①作家诗人创作风格的变化,由原先“唯美精致”到“粗犷的笔调”的转变;②创作内容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人生极其稚嫩的认识”到讴歌起“最广大人民群众”;③结果由“大量地阅读毛泽东文艺思想积极向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观猛烈开火”“脱胎换骨,进行思想改造”的“先进典型”到“作为诗人的何其芳,在文学史上失踪”;④“走失”是诗人自觉自愿的行为;⑤诗人对自己的“走失”也流露出些许的挣扎。
14.写作的启示共有四点:①写作时应避免大段地叙述,应记叙、描写,抒情多种方法综合运用。②要学会用场景表现人物性格,如“在宿舍那扇靠北的窗下,何其芳的《画梦录》,陪伴着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大一女生小丁,度过了一个 ‘永生难忘的下午”’。③用典型语言来展现人物精神或风骨。如“你们听懂了吗?你们说,这诗好不好?”④用细节说话。如“只得一只手用沾着血的手帕捂着嘴,一边手拉着那个年轻人,取了两支铅笔和一叠白纸,笔谈了半个多小时”,生动逼真。
15.对于“生蛆柑橘”事件,媒体要客观、理性、科学地报道。
(含标点25个字)。
16.(1)2008年初至7月11日,原油价格一路飙升至顶点后开始持续暴跌。即使欧佩克减产也无法阻止原油价格的下跌趋势。(含标点49个字)
(2)油价下跌,对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抵制通货膨胀双重目标之间痛苦抉择的石油消费国而言,自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不过,油价下跌很可能标志着全球经济的衰退。我们在迎来低油价时代的同时,也会迎来泡沫的崩溃,迎来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含标点107个字)
17.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