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刚结束中学生活不久的大学生,中学学习令我难于忘怀。学习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实践,我逐步积累了一点学习经验,现浅谈如下,供中学生朋友们参考。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崇高理想,并要头脑清醒,这是学习的重要基础。每个读书人有这一基础,学习就有动力,就会体味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次,一定要重视上课这一重要环节。因为老师所讲授的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有时介绍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非常重要。上课用心听讲,能达到与老师“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同时,上课时要做好笔记。
再次,认真做好课后复习。这一环节包括做作业、做课外习题、查阅资料三个部分。有人认为做作业之前应先看一遍课本,我认为只要把老师讲的课听懂了,精通了,当时就能把要点记下来。做作业时边做边翻书,有不懂的地方查一查,一般的题目都能得出正确答案;若有少数书上或老师未讲到的,可以做个记号或把问题记录下来,有机会时去问老师或问同学。做课外习题可以开阔眼界。做大量的习题,有助于训练思维,拓宽思路,同时还能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对待习题要认真、实事求是,真正把一道题弄通弄懂,这样才有收获,查阅资料,贯穿在做作业和做习题之中,也非常有利于思维的训练。
最后,学习务必勤思勤问。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若不勤动脑筋,不勤思考,那是无法学到知识的。对于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当时就加以揣摩,如换个角度看,反过来看看老师讲授知识的规律、或定理是否成立,若当时想不懂,可做简要的标记,课后立即勤问老师,此时的知识记忆既深刻又持久。勤问,恐怕有多数中学生都不愿意这样做。可能是我的思维不够敏捷,经常会遇到不懂的地方,亦爱经常地问老师、问同学,总觉得不弄懂心里不踏实。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解决了问题,心理就感到舒坦和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