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意动用法的辨别
一、辨别使动用法的方法
学生在阅读古文选段的时候,对其中的活用现象往往掌握不住,特别是对于使动用法,更是感到困难。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把一些便宜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识记一点带条例似的东西,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古文选段时,较快地疏通大意,作出较正确的翻译。
1、凡表示职务的名词(如:王、将、相、臣)带宾语,必然是使动。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齐威王欲将孙膑
2、凡含有“行.走”、“兴.亡”、“沉.浮”、“起.居”、“饮.食”、“生.死”、“震.惊”、“冻.馁”、“阻.止”、“进.退”、“倒.立”“屈.伸”“归.从”之义的动词,只要带宾语(特别是带人物宾语),必然是使动用法。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晋侯饮赵盾酒--可烧而走也--我能起死人--烛之武退秦师--蔺相如固止之--安能屈豪杰之流--逸豫可以身--毕礼而归之
3、凡形容词带宾语时含有增或减、强化或弱化之意,也是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弱秦--高其hàn闳,厚其墙垣
二、辨别意动用法的方法
古汉语中,对于实词的意动用法,学生往往不能很有把握地掌握。根据多年的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种比较简单且容易掌握的识记办法,这种办法可以与本人曾经介绍过的实词使动用法便宜记忆相互配合使用。在此,给大家介绍一下。
1、凡表示身份的名词(宾、客、师、侣、友)带宾语,一定是意动用法。例如:吾从而师之——稍稍宾客其父——孟尝君客我——侣鱼虾而友麋鹿。
2、凡含有“是.非”、“曲.直”、“高.下”、“贵.贱”、“美.丑”、“奇.异”、“大.小”、“难.易”、“苦.乐”、“轻.重”、“多.少”、“缓.急”、“先.后”之义的形容词带宾语,大多是意动用法。
例如: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吾妻之美我者——是已而非人——渔人甚异之——成以其小劣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凡表示心理心理活动的动词(耻、羞)带宾语,一般也是意动用法。
例如:且庸人尚羞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若毒之乎。
三、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
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
例: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C. 最后要说明的是,使动用法有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情况,而意动用法只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两种,没有什么动词的意动用法。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其他两种意动用法推论,动词的“意动用法”应当是主语认为宾语已经或将要产生某种行为,表示这种状况的,在古汉语中一般采用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形式,如:“臣固知公子之还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如果说成“臣固还公子也”,则会在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之外,带来更大的歧义,所以古代汉语避免了这种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