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教案课件]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第二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教案)
学习要点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人物形象
        3、如何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意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描写(意象)
        第一课时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作者自己)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①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典例探究
        1.知人论世,关注时代背景、环境特征,了解作者经历。
        练习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练习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二.巧题精练
        练习三、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练习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练习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1)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内心空虚,无心劳作,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只答“思妇形象”扣1分) (2)诗歌的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逐渐变成了缺月。写得极含蓄委婉,又真挚动人,给人以鲜明的美的感受。(手法1分,内容理解2分,艺术效果1分)
        三.知识充电——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二)鉴赏诗歌的景象描写
        古典诗歌,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色彩描写
一、典例探究
        练习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基本思路是:以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步骤一、描摹诗歌图景;
        步骤二、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剖析作者思想。
        (一)诗中赏画
        练习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
        二是画面色彩;
        三是动态;
        四是静态。
        (二)画中品诗
        练习三、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
        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
        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巧题精练
        练习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⑴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意境?
        ⑵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答案:⑴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⑵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第三课时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一、典例探究
        练习一、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物与人一体),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如: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缺月”等意象和“独”、“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个具有象征意味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但诗人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表达的是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二.巧题精练
        练习二、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第三首: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练习三、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练习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2003年春季北京题)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五言绝句。(考查诗体常识)这两首诗都是抒发思乡之情(或“秋思”)(考查思想内容)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考查形象)
        三.知识充电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