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专题练习]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诗歌鉴赏练习

高三语文同步测试--诗歌鉴赏练习
名校期考古代诗词鉴赏

  1、(2010浙江南马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5分)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居处之“幽”?(2分)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  ②以动衬“幽”(“下鹭”)   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

  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2、(2010·安徽舒城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10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1.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

  2.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案:1.①(2分)送别(离别)  杨柳  ②(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

  2.(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

  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3、(2010·湖南师大附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一枝安: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

  (1)从内容上看,诗歌是怎样表现“独宿”的特点的。(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1)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

  (2)①借景抒情  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 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②反衬  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③用典  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2010·湖南娄底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5、(2010·山东临沭实验11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官舍竹 (王禹偁 )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1)这首诗主要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五、六句中“拂”和“侵”字在运用上的特点或表达效果。(4分)

  答案:①(4分)答:托物言志、托物抒怀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2分)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2分)

  ②(4分)“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每分析一个得2分,对两个字的分析都合理的可得4分)

  6、(2010·广东潮州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淮村兵后

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注] 淮村:南宋江淮一带中的一个村庄。戴复古:江湖诗派著名诗人。

  (1)诗中“无主”、“茫茫”两个词有什么作用?(2分)

  (2)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如何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诗的主旨?(5分)

  答案:(1)诗人在盛开的桃花前加上“无主”二字修饰,给乐景平添了凄凉(1分);在繁茂的春草后缀以“茫茫”加以修饰,也暗示了荒凉之意(1分)。(2分)

  (2)诗人借对寂寞而开无主的桃花、迷茫的春草和晚鸦的描写,把蓬勃的春景写得如此不堪,不写荒凉而荒凉自现;后两句以“几处”破败的住家为点,又以“一一人家”为面,点面结合,写出战乱后江淮农村的荒凉破败的景象(3分),寄托了诗人对遭受兵乱之苦百姓的同情,对侵敌(战乱)的仇恨。(意思对即可。采分点在能写出具体的景物和分析(3分),答出主旨对老百姓的同情和对敌人(战乱)的仇恨(2分))

  7、(2010·辽宁开原二中一模)诗歌阅读 (11分)

马 嵬

[清]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8、(2010·江苏盐城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高冠:山谷名

  ⑴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6分)

  ⑵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答案:(1)吞、醉。(2分)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情态;(1分)醉,写出山花装点栏杆、旁若无人怒放的情态。(1分)两个字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2)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

  9、(2010·北京昌平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共10分)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①捻(niǎn):持取,捻弄。

  ①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②“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6分)

  答案:①(4分)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得3分,写一点不得分)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1分)的无奈之情。

  ②(6分)细节描写(或写动作描写)(1分)。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2分)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或惜春)到无奈春归(3分)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翻译】

  飘零凋落的花瓣已经铺满了园间小路,池水上涨已与岸齐平了,时间分明已进入春残时节。天气乍晴乍雨,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样。看杏园已失去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动人景色,它像一个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颜显得憔悴而没有了光泽。再听枝头杜鹃鸟儿,传来声声“不如归去”,泣血啼唤,令人伤感。

  独自一人登上柳枝掩映的画楼,斜倚栏杆,信手捻着花枝,一会儿又放下花枝默默无语。对视天空远处,一道残阳从云缝露出,夕阳的残辉照在人的脸上,心中的“恨”又有谁能理解?

  【解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全词充分体现了秦少游词纤柔婉约的特点。

  此为春归伤怀词。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开端三句,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只写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却表达出极深切的伤春之悲。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迟暮,然而在“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下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 “无奈”之情,写来句句深美婉约。

  下片转写伤春之人。“放花无语对斜晖”是神来之笔。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簪花”、“插花”,可秦观这首词是从“手捻花枝”到“放花无语”。当其“捻”着花枝,是何等爱花情深,当其“放”却花枝,又是何等惜花无奈。而“放花”之下继之以“无语”,正是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幽微的感动。“对斜晖”三个字,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花既将残,春亦将尽,面对“斜晖”,叹今日也将逝去。“放花无语对斜晖”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放花无语”的轻微动作和“对斜晖”凝立的姿态,却有一缕极深幽的哀伤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心中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深恨。

  10、(2010·黑龙江哈六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1、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分,每一点给2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

  11、(2010·吉林一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3分)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1.5分)。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1.5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每点2分)

  12、(2010·湖南宁乡一中11月调研)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

  (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2分)

  13、(2010·江苏江安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独上江城满目秋”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2)概括这首诗中间两联的内容,并说说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4分)

  (3)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3分)

  答案:(1)①点明时间和地点②“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

  (2)中间两联,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别渚孤岛,数帆归舟,晚风落叶,寒云压数,一句一景,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寥落清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3)①选择“一鸟”“数帆”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以“谁与问”对应“独上江城”,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

  14、(2010·浙江学军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菩萨蛮》(其三) 韦庄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注】韦庄年少时曾多年流寓江南。《菩萨蛮》词共有五首,为词人晚年寓蜀回忆旧游之作。

  1.词中“此度”指的是        ;“归”指的是        。(2分)

  2.该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1.“此度”指寓居蜀中;“归”指归乡或者还乡。

  2.衬托或者反衬手法,反语。

  词人极写少年时在江南的乐事,反衬今日之可悲。当时念念惟在故乡,故不知江南之可乐,且思终老之还乡;而今忧患老大之后,还乡之终不可期,更有不能得归之痛。“白头誓不归”为反语,着一“誓”字,以断然坚决之语,写无穷无尽之悲,韦庄词之劲直由此可见。

  15、(2010·广东广雅中学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4分)

  答案:(1)《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鍪盥(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

  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a(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盟兰盟遍监。(“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之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1分)边地之感,加上撩动乡愁饷月色,二者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空旷惨淡的气氛。(1分)这为笛声的出现、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1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