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吉林辽源五中第一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1、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2、“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每一点给3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
(2010·陕西西安铁一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史》其二 ﹝西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①自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后,逐渐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门阀制度,西晋时期,出现了世族大族独占仕进之路的现象。 ②金张籍旧业:指汉代金日磾和张汤家的子孙,自武帝时起,到平帝止,七代为内侍。 ③珥汉貂:汉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为饰。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1.答:①这首诗表达出作者对“唯门第是举”的政治时弊(西晋门阀制度)的抨击。(2分) ②抒发了对门阀制度下庸碌世族子弟窃踞高位而出身寒微的贤才埋没屈沉这一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和悲叹。(3分)
2.答:①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 ②先以涧底之松对比山上之苗,后以世家庸碌子弟对比屈沉下僚的寒门才俊,再以世代显赫的金张子弟对比壮志难酬、白首浩叹的冯唐,引贤才以自况。(2分) ③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层递深入,情感也自沉郁而至悲愤,从而鲜明地揭示出主题,抒写出怀抱。(2分)
(2010·山东桓台二中高考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飓,爱杀江南。
⑴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作分析。(3分)
⑵古典诗歌的意境,有“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之分,你认为此曲属何种意境,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共6分)(1)(3分)A.空间转换,时远时近:作者的眼睛和画笔起始于瞭望大江远山,然后写两岸人家,芰荷池塘,沙洲水禽……;忽而又放纵开去,极目天际之画船,倏地又回收至村落酒帘。于是一片江南秀丽风景,便一览无余了。 B动静结合:流水生烟,山岚耸翠。此为一动一静,画檐芰荷,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驰来,酒旗在风中招展,又于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 (A.B两种答案,答出其中一种即可。两种都答,不重复给分。其中答出答案2分,分析2分,酌情给分。若答出别种答案,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2)(3分)此曲应理解为“有我之境”。这首曲看似客观描写,但实际处处有我。如“看沙鸥”之“看”固然是“我”看,“芰荷丛一段秋光淡”之“淡”也包含着作者的感受和评价。七句写景中没有作者表赞叹一字,但笔笔都像用醮满了爱的浓汁画出来的,否则哪能像这样美丽与可爱?
(答对得1分,赏析好处2分,酌情给分)
(2010·安徽六安二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别 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 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
1、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1. 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4分)
2. 答案有两种。
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4分) 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4分)
(2010·银川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1.(1)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
2. “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愤,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010·山东新泰入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塞山①怀古 刘禹锡
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④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 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濬: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③往事:这里指东吴和六朝破亡的历史。④四海为家:指国家统一。
(1)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运用了对比手法,-“下”-“收”,-“沉”-“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下不堪一击的这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2)(4分)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010·吉林一中9月周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10分)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王昌龄的“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反说”。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反说”的理解。(5分)
2.为什么说本诗的关键字是“同”字?(5分)
答案:1.“反说”是指表面上说自己没有离别之苦,但实际上恰恰从反面道出了异地相思之情。(5分。答出表面意义得2分,答出实际意义得3分)
2.因为“同”字表面是指与朋友风雨同行,实则凸显了内心对朋友远离的牵挂。(6分。能指出字面意义得2分,说明深层含义得4分)
(2010·安徽蚌埠二中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 (4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答对两点即可2分)
2. (4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1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2010·福建南安诗山中学、永春华侨中学质检联考)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牧 牛 图① 田锡
干戈扰遍中州,挽粟车②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1)第二句诗中的“似流水”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3分)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3分)
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1分)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之情。(2分)(手法、内容分析、作用各1分,意对即可)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1分)与 “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2分)(意境、内容分析、作用各1分,意对即可)
(2010·湖南长沙一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7分)
灞上 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灞上:又作“霸上”,位于长安东。
(1)请对首联中的“频”字进行赏析。(2分)
(2)“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渲染了何种气氛?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5分)
答案:(1)“频”字,既画出风雨过后,南飞雁群之多,使人联想到雁群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1分)又暗示诗人被雁群感动乡心,久久凝望长天。一个“频”字,状景见情。(1分)
(2)渲染了清冷、孤寂的气氛。(2分)用烘托之法:(1分)以露水滴落枯叶之“声”烘托园之清冷空寂,用的是以“动”衬“静”之法(以有声写无声);(1分)以为邻者仅有一个绝迹尘世的野僧烘托出自己孤独的处境和心情。(1分)
(2010·吉林东北师大附中第一次摸底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叹疆场 隋代民歌
闻道行人至,妆梳对镜台。泪痕犹尚在,笑靥自然开。
到家 [金]刘汲
三载尘劳虑,翻然尽一除。园林未摇落,庭菊正扶疏。
绕屋看新树,开箱检旧书。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
1.这两首诗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试分别概括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 情。(6分)
2.试对“依然故山色,潇洒入吾庐”两句进行赏析。(5分)
答案:1.(6分)两首诗都描写了“喜归”。(2分)《叹疆场》通过对思妇听到远征的丈夫归来的消息时梳妆打扮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喜不自禁的心情。(2分)《到家》通过对归家时的所见、所行、所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倦于宦游,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2分)
2.(5分)“山色”“依然”,写出了喜悦之后的闲适。(1分)“潇洒”是拟人手法,“山色”“潇洒”地进入我的居室,写出了脱离世俗官场之后的欣慰。(2分)两句诗写的不仅是物境,而且是心境,写出了诗人尘劳尽除后,心情由喜悦而安适的转化。(2分)
(2010·湖南师大附中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秋夜二首(其一) [宋]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①孔文仲生性狷直,为官廉洁,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罢官。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三、四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案:(1)答:首联点题,写出了当时节候和环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现状和孤寂抑郁的心绪,同时与下联相呼应。从“夜”“秋”“寒”三字可见秋夜寒冷凄清的特点,“破窗”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困,“孤枕”点明形单影只,“何永”写出愁思难眠。
(2)答:颈联间接抒情,以“剑”“鹯”自喻,抒发感情,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心志高远,心念社稷,却被罢官贬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2010·东北四校第四次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辛夷,木兰树的花。
(1)诗的前两句是如何描写暮春景色的?(4分)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1)“稀”“尽”“飞”三字一气而下,(2分)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2分)
(2)抒发了对“不改清阴一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1分)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和外美的和谐统一;(2分)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之情。(1分)
抓住要点,回答合理即可给分。
(2010·浙江温州中学9月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6分)
湖口①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释:①湖口:指鄱阳湖口。
1、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2分)
2、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4分)
答案: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1分)
2、“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2010·浙江金华一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2题。(6分)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1.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1分);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2分)。
2.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1分),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1分),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1分)。
(2010·广东韶关铁一中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⑴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有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2分)
⑵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分)
答案:⑴此诗起句中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分)
⑵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4分,意思对即可。)
(2010·安徽利辛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8分)
春夜闻笛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5分)
答案:1.思乡和怨望之情。(3分)
2.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暖,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5分)
(2010·广东大朗中学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3分)
(2)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明。(4分)
答案:(1)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1分),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1分。答对所表现的情感其中一点即可得这1分)。
(评分标准: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1分,答“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得1分。答“拟人、比喻”,也得1分。但只答“拟人”或只答“比喻”,不得分。不联系诗句内容,不得分。 作用分析共2分,其中,写出山的连绵1分,人物情感1分,人物情感答对一点即可。)
(2)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1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1分)诗人故意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1分)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现了诗人的豁达。(1分)
(评分标准:观点1分;分析2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1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1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1分)明写鸟之愁,实写人之愁,(1分)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1分)
(评分标准:观点1分;分析3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1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010·江苏仙城中学上学期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②家似野人居。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②使君是汉代对刺史的尊称,以后用作州郡长官的称呼,这里是作者自称。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晚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4分)
答案:(1)这首诗以柳岸、疏影,云容、水态,残灯、暗雨,孤枕、初雁等意象,描画出一个晚秋凄清、飒爽的境界。在这境界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闲适自得;但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孤独寂寞之感又油然而生。
(2)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意在说明曾经有过的历史壮举都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功名利禄亦如浮云一般,从而表达了诗人了散淡、闲适的心境。(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亦可)(艺术手法2分,只答“对比”或“用典”或“虚实结合”,不作解说,得1分。用意2分)
(2010·辽宁抚顺一中9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双调] 小圣乐 元好问①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②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 ①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是金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②海榴:石榴。
1.“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6分)
2.作者在这首散曲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1.描绘出一幅雨打新荷、妙趣横生的盛夏美景图。(2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夏日一场骤雨过后,荷叶上洒满雨珠,清亮的雨滴像珍珠一样在叶面跳动,洋溢着盛夏时节的自然情趣。(1分)
2.作品第一段描绘了夏日的美景,第二段即景抒情,借“人生百年有几”、“良辰美景、休虑虚过”、“何用苦张罗”、“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等,(2分)来抒发自己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1分)以及及时行乐的情绪。(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