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启东中学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次全市十佳“道德标兵”评选活动中,李国强以二十万八千零五票的成绩脱颖而出,名列榜首。
B.前年6月,上海一幢在建大楼居然齐根倒下,这令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多年的老专家也叹为观止。
C.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还是邯郸学步,但经过努力,总会走出适合自己的路来。
D.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取得一定的成就后,遇到的阻碍也会越大,对此,我们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该局称,被举报的人员确实曾在局里工作,但三年前已被开除,现就职于某体育馆物业管理员,其它情况暂不清楚。
B.在王安忆看来,散文的情节和语言一样,具有“先天”状态,扎根在作者的心灵里,长得如何,取决于作者的心灵养料的丰富。
C.毫无疑问,这是一届实用主义大行其道,个人英雄主义臣服整体荣誉理念的世界杯赛。前者应该令人忧虑,后者着实让人喜悦。
D.
3.“包容性发展”是2011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包容性发展”内涵的四个方面。(每点不超过10个字)(4分)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同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发展机会不均等,包容性发展就是要不断消除其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包容性发展强调国家之间应互利共赢,共同面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世界性难题。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包容性发展重视各种文明的理解和沟通。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大多以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包容性发展要求建立健康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3月4日某公司老总张某外出开会,8日,他的朋友老王有事打电话找他。下面是他办公室记录的老王的电话内容。如果你是张某的秘书,请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将电话中老王的要求简要转告张某。(5分)
电话内容:
老张;你好!我是老王。我现在正在南京开会。告诉你,我们的老同学刘明现在是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他约我们明天去花园大酒店聚会,并要你带上嫂子和孩子。10号晚上六点半,不见不散!花园大酒店就是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刘明的电话是15771588。吃饭时,我们可以跟他聊聊业务问题。再见!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襄子与韩、魏合谋而灭智伯,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若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身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觽人遇我,我故觽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① 觽人,一般人。②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先前,过去
B. 执问涂厕之刑人 拷打
C. 女为说己者容 打扮
D.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责备,数落
6.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友为泣曰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今其智乃不能及
D. 若非豫让邪?
若入前为寿,因击沛公于坐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被杀之后,豫让为报智伯的知遇之恩,就潜入赵襄子的宫中,伪装成涂厕墙的囚犯,意图相机刺杀襄子,他的行动被襄子警觉,但襄子最终却对他的义举大为赞赏,因而释放了他。
B. 豫让第一次刺杀行动失败后,用自残的方式再次改形换面,竟至于骗过了妻子的眼睛。但朋友对他的做法很是不解,认为凭他的力量刺杀襄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而劝他臣事襄子,一展才能。
C. 尽管赵襄子曾释放豫让,但豫让却还是试图刺杀赵襄子,这让赵襄子有些懊恼;但他还是希望豫让在树立了好名声的前提下,也能为自身考虑考虑。
D. 赵襄子虽然已不打算再赦免豫让,但还是为豫让的大义所感动,豁达地按豫让的要求让人把自己的衣服交给豫让连刺三剑,成全了豫让的忠义之名。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以子之才,委身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⑵ 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⑶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释】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2分)
(2)从表达角度看,颈联中“萧萧”“惨惨”的艺术表现效果是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
(3)结合全诗来看,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凉”?请简要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⑵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⑶汨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
⑷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⑸ ,谁家新燕啄春泥。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⑹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⑺ ,唇亡齿寒。(《左传》)
⑻一腔热血勤珍重,, 。(秋瑾《对酒》)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ll~14题。
苔 藓
李汉荣
苔藓。苔藓。苔藓……
忍不住轻轻喊了三声苔藓,一些古老的凉意,便从舌尖上生起,继而蔓延到口中、胸中、足底,最后整个身心都浸润在一片古老而幽深的凉意中。
苔藓。苔藓。苔藓……
当我禁不住连续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我感觉到满纸都是碧绿和幽蓝。
我在森林里见过苔藓,满怀敬畏地从它身上轻轻踩过。下面是厚厚的腐殖土,留存着鸟声、落花和生灵们的故事。踩着柔软而潮润的苔藓,我知道,我是踩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
我在悬崖上见过苔藓,在那样陡峭的命运里,石头们站立着,使劲支撑着庞大的山体。多少世纪过去了,它们也不歇会儿肩,改变一下姿势,这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它们一边负重站着,一边尽力挽留一丝一缕水土,营造和培育属于自己的绿色!那薄薄厚厚的苔藓,收藏着也分泌着天地间最珍贵的水分。谁不会为造化的艰辛和伟力而深深感动!大自然的每一笔都是杰作,即使最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抹,也足以让我们心惊。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我在诗经中,在陶渊明、谢灵运、李太白、王维、苏东坡的诗文中见过苔藓。“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清”、“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读着这些诗句,我好像一步返回古代,返回到诗经时代的大自然,返回到那长满苔藓、车前草的阡陌、小径和古道!返回到那生长明月清风白云,孕育诗情画意哲思的田园和山水中!想想这样的情境吧:天上白云飘过,地上众鸟啼鸣,远处是葱茏无边的林莽,眼前是原野、小桥、流水、人家,一条铺着苔藓、摇曳着苇草的小径将远山近水和三五行人连接起来,将人与无边的自然连接起来。世界,是一首怎样浑然纯静的诗!
是的,大地上的苔藓越来越少了,到处是人的潮水,人的声浪,人的侵入!都市在扩张,水泥在扩张,废气和噪音在扩张,而田园在萎缩,山水在日益脱去它天然的风骨和神韵。
我们踩在水泥地上,踩在钢铁上,踩在消费和效益的高速公路上,踩在一切人造的坚硬冰冷的物体上,我们的身和心都日益变得坚硬冰冷而缺乏弹性和水分。
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苔藓吗?不,我们失去的是这个世界最古老最朴素也最纯真的记忆。
苔藓是我们的老师。你看,它那样谦卑地倾听大地的心跳,不动声色地营造着一片又一片碧绿和幽蓝,守护古老而纯真的记忆。
苔藓。苔藓。苔藓……
(选自《散文》1997年8期,有删节)
11.文中画线的句子写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12.“苔藓。苔藓。苔藓……”这段话在文中多次出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4分)
13.作者为什么说“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6分)
14. 文章的标题是“苔藓”,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有哪几层深意。(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15~17题。
国外科普作品观对我们的启示
您若请一位中国读者举出科普作品的例子,他很可能想到《十万个为什么》、《院士科普书系》这类书籍。这类书,在策划和写作时就是以科普为目标的。然而,生活中“有意栽花花不发”的事情太多了。为科普而科普,未必就有科普之效。
去年底,美国著名的西格马·克赛学会搞了一次“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普著作”评选,经过许多科学家和科普作家的推荐和筛选,最后共有包括达尔文《自传》、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和《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内的9大类104种书籍入选。这9种类别依次是传记、指南、物质科学、科学史、科学反思、多彩生命、生命进化、人类的本性和崛起、科幻小说。这些书中,有不少并非专为科普而写,在多数中国人看来,它们是上不了科普书单的,但在这些科学家眼里,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科普佳作,原因就在于它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客观上起到了绝佳的科普作用,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在我国,很多人都认为科普作品重在“解惑”。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却认为科普作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作用是唤醒或激起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科学事业薪火相传,才有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纳税人才会心甘情愿地支持政府在科研事业上大力投资;有了这种兴趣和热情,人们才会成立众多的民间科技基金会,它们将成为政府科研投资的重要补充。另外,优秀科普作品对已立志投身科学事业者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的启迪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就是在17岁时读了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后才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而多年后,他与同样受到这本书启发的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正由于把激起热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科学家们才把传记类作品排在9类佳作的第一类。还有什么比科学家本人娓娓道来的生平故事或传记作家的生花妙笔更能打动人心呢?
那么,谁是撰写科普作品的最优人选呢?只要我们反观一下公认的科普佳作单子,便不难发现,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的科学家自身是最理想的作者。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大师,也是文章好手。英美国家一些文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中,就包括这二位巨匠的作品。物理学家费曼不仅妙思无穷,而且妙语连珠。若没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础,弗里曼·戴森的《宇宙波澜》在茫茫书海中必定是波澜不惊,而不会成为畅销书,他的《全方位的无限》的销路也必定相当有限。于是,更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培养优秀科普作家?这当然会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我想,如果我国中学里为了应付高考而在高中阶段文理分班的做法持续下去,人为地制造两种文化的隔阂,则笔者可以大胆断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即使有诱人的物质刺激、良好的创作氛围,我国也产生不了顶尖科普大师。这是因为,科技素养不足的文学家根本做不了科普,形象思维贫乏的科研人员同样也搞不好科普。
最后,我想说的是,科普作品的内容质量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市场营销、把握潮流、媒体互促等,同样不可忽视。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8.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才是优秀 科普作品?请概括回答。(6分)
19. 本文从哪三个角度介绍了科普作品观。(6分)
七、作文(70分)
18.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总在为着幸福努力。而幸福常常就是一种感觉。
请以“活出幸福的感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参考答案】
1、D(A“脱颖而出”形容人的才能全部显露出来。句中评比的是“道德标兵”,不是工作能手。B“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句中为不好的事情。C“邯郸学步”指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句中应改用“亦步亦趋”。D“道高一尺,魔高一丈”①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遇到障碍会越大②比喻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本句正确)
2、C(A、搭配不当。“就职于……管理员”错。B、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长得如何”与“取决于……丰富”错。D、结构混乱(杂糅)。“希望……就能……”错。)
4、张总,昨天您的朋友王先生打电话给您,说是你们的老同学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刘明先生约您偕同夫人与孩子明天晚上六点半到现代广场东边的花园大酒店和他们聚会,并商谈业务问题。
要求:人称转述准确、得体2分;内容转述完整、准确2分。整体句子通顺1分。
5. B,执,抓住,捉拿
6.选C。A项都是介词,“对”;B项都是转折连词,C项,副词,于是;连词,却,反而;D项都是第二人称指示代词“你”。
7.B项,“认为凭他的才能刺杀襄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原文无此义,另外,“劝他臣事襄子,一展才能”错,结合下文“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即可推知。
8.⑴ 凭借着您的才能,(如果)委曲自己用臣子的身份侍奉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幸你。(3分,其中“委身”“臣”“幸”各1分)
⑵ 然而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打算用它来让天下后世那些怀着二心侍奉他们君主的人感到羞愧。(3分,其中“所以”“愧”“天下……者”各1分)
⑶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会掩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名节而死的道义。(3分,其中“掩”“死节”“义”各1分)
9、(1)①点明怀古的时令、地点;点题(破题)②渲染了一种孤寂、萧索的气氛,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2)①从表现角度看:“萧萧”从听觉角度,“惨惨”从视觉角度,分别描写秋风之大和秋云之深,多角度渲染秋意之浓,烘托主人公心境之凄苦,心情之沉重。②从表现手法看:以叠词形式,细腻地描摹秋声秋色。增添了抒情效果,同时增强了诗句(歌)的韵律美(节奏美)。(3)①只身漂泊在外②日暮秋景意境萧索、凄迷③故国无人问津④人心不再奋发(振奋)
【赏析】本篇《华阳集》题作《金陵怀古》。
首联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访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踯躅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一派萧索的秋光。“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端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离索的气氛。
中间两联,紧承“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金陵的秋色。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沥不停,江面上稀落地漂浮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楼房压垮。四句,一写别渚孤鸟,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宛如四幅秋景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映了秋光的萧索摇落,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两联,融情入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一鸟来别渚”,本极孤寂,再加荒烟缭绕(“带烟”),愈见其情景凄迷。“数帆下归舟”,何其寥落,又兼秋雨凄凄(“和雨”),更显出风物清冷。对于鸟,着一“来”字,表明它是悄悄落下;对于舟,用一“下”字,可知其行色匆匆;如果改为“飞”字、“泛”字,就恐怕韵减神消,索然无味了。“暮吹”用“萧萧”象其声,“红叶”惊落,满地飘零,晚风之紧可以想见。“寒云”以“惨惨”状其色,“旧楼”难以承受住它的重量,云层之厚不言而喻。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不假说破,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还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呢!“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道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这首诗格调的寥落沉郁,与昂奋进取的盛唐气象迥然有别。宋朝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痼疾,旨在缓和危机的王安石变法,虽部分地达到了“富国”的目的,但“强兵”的效果甚微。元丰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进行两次战争,都惨遭失败。第二次的“永乐之败”,丧师二十万,神宗“临朝痛悼,为之不食”(《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当时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对国势日益凌夷,感触必深。《金陵怀古》的“故国凄凉”之叹,未必只是一般的发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11.(4分)①排比、比喻、夸张;(2分)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肆意扩张的后果,以及人纯真纯静品性的丧失。(2分)
12.(4分)①抒情载体、线索,渲染、升华情感;(2分)②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2分)
13.(6分)①让修道者寻觅到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②让求道者领悟到人与世界的真谛,维系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③通过入定、静观和冥思的方式,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每点2分)
14.(6分)①在自然面前,懂得敬畏、谦卑,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守住世界纯真的记忆、天然的风骨和神韵;②在世俗文化颓靡之时,能够宁静淡远,明了人与世界最本源的联系,实现内在的自我超越;③在物欲膨胀的当下,应该超然物外,寻求浑然纯静的精神家园,以及不为物役的生活方式。(每点2分)
18.(6分)①作品能传授科普知识;②更能唤起或激起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③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文学)色彩,能吸引读者。(每点2分)
19.(6分)① 什么是科普作品;② 科普作品的作用;③ 怎样才能产生优秀的科普作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