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12年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请见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2)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3)位卑则足羞, 。 (韩愈《师说》)
(4)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
(5)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 ,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复吴南屏书①
[清]曾国藩
三月初旬,奉覆一函,想已达览。旋接上年腊月惠书,并大著诗文全集各五十部,就审履祺康胜②,无任企仰③。
大集古文敬读一过,现昔年仅见零篇断幅者,尤为卓绝。大抵节节顿挫,不矜奇辞奥句,而字字若履危石而下,落纸乃迟重绝伦。其中闲适之文,清旷自怡,萧然物外,如《说钓》《杂说》《程日新传》《屠禹甸序》之类,若翱翔于云表,俯视而有至乐。国藩尝好读陶公及韦、白、苏、陆闲适之诗,观其博揽物态,逸趣横生,栩栩焉神愉而体轻,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而惜古文家少此恬适之一种,独柳子厚山水记,破空而游,并物我而纳诸大适之域,非他家所可及,今乃于尊集数数遘之。故编中虽兼众长,而仆视此等尤高也。
与欧阳筱岑书中,论及桐城文派,不右刘、姚④,至比姚氏于吕居仁,讥评得无少过?刘氏诚非有过绝辈流之诣,姚氏则深造自得,词旨渊雅,其文为世所称诵者,如《庄子章文库》《礼笺序》《朱竹君传》(《仪郑堂记》《<南园诗存>序》等篇,皆义精而词俊,夐绝⑤尘表。其不厌人意者,惜少雄直之气、驱迈之势。姚氏固有偏于阴柔之说,又尝自谢为才弱矣。其论文亦多诣极之语,国史称其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挟其微发其蕴。亟顿称海峰,不免阿于私好。要之方氏以后,惜抱固当为百年正宗,未可与海峰同类而并薄之也。浅谬之见,惟希裁正。
国藩回任江表,眴逾半年,辖境敉⑥平,雨泽沾足,岁事可望丰稔。惟是精力日衰,前发疝气,虽已痊愈,目光蒙雾,无术挽回。吏治兵事,均未能悉心料理,深为愧悚。吾乡会匪窃发,益阳、龙阳等城,相继被扰。此辈游荡无业,常见逐风尘而得逞。湘省年年发难,剿之而不畏,抚之而无术,纵使十次速灭,而设有一次迁延,则桑梓之患,不堪设想,殊以为虑。
【注】①吴南屏:清代散文家吴敏树,号南屏。②履祺康胜:书信敬辞,意即祝吉祥安好。
③无任企仰:敬辞,“不胜仰慕”之意。④刘、姚:指桐城三祖中的刘大樾(号海峰)、姚鼐(世称惜抱先生)。⑤夐(xiong)绝:超绝。⑥敉(mǐ):平定,安定。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矜奇辞奥句 矜:自夸
B.论及桐城文派,不右刘、姚 右:尊崇
C.亟顿称海峰,不免阿于私好 阿:偏袒
D.未可与海峰同类而并薄之也 薄:接近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推崇姚鼐的一组是(3分)
①清旷自怡,萧然物外 ②令人欲弃百事而从之游
③并物我而纳诸大适之域 ④深造自得,词旨渊雅
⑤义精而词俊,夐绝尘表 ⑥论文亦多诣极之语
A.①②④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国藩在给吴敏树的回信中论文讲学,对吴敏树闲适类散文高度称许。
B.曾国藩和吴敏树虽有论文讲道之谊,但两人的文学观点不尽一致。
C.曾国藩把姚鼐和吕居仁相提并论,推崇姚鼐文章为百年正宗。
D.吴敏树对刘大樾和姚鼐有微词,曾国藩在信中坦言吴敏树“讥评少过”。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不厌人意者,惜少雄直之气、驱迈之势。(3分)
译:
(2)吏治兵事,均未能悉心料理,深为愧悚。(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祭常山回小猎
[宋]苏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①,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①西梁簿:指晋将军谢艾,曾任西梁州主簿,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1)请赏析“弄风骄马跑空立”一句中的“弄”字。(3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初春时节,黛玉所作的《桃花行》一诗触动了宝玉及众姊妹。大家商议后决定把“海棠社”改为“桃花社”,推黛玉为社主。(《红楼梦》)
B.觉慧在阅读英文版《复活》时,只读了几十页就不敢再读下去,因为他担心《复活》主人公那样的爱情悲剧会在自己身上重演。(《家》)
C.林佩瑶年轻时曾送给雷鸣一朵枯萎的白玫瑰和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对此初恋信物,雷鸣不敢接受,托人退还给林佩瑶。(《子夜》)
D.伽西莫多用“陶罐和水晶瓶”来暗示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拿起插在水晶瓶中的鲜花,整天抱在胸前。伽西莫多对此很高兴。(《巴黎圣母院》)
E.涅赫柳多夫带来了一张旧照片,马斯洛娃很高兴,但是当同舍的助理护士说认不出照片中的马斯洛娃时,她的心情马上变得很坏。 (《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阅读下面《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司马懿大军为何能“望西城蜂拥而来”?诸葛亮退敌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请简述。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祝福我吧。”她要求道。
“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如何处理父亲的巨额遗产?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
②子曰:“乡愿,德之贼①也。”(《论语•阳货》)
③(孟子曰)“(乡愿)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注]①贼:败坏,侵害,危害。
(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①简要概括。(2分)
(2)孔、孟对“乡愿”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论幽默
周国平
①幽默是凡人而暂时具备了神的眼光,这眼光有解放心灵的作用,使人得以看清世间一切事情的相对性质,从而显示了一切执著态度的可笑。
②有两类幽默最值得一提。一是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它使偶像的庄严在哄笑中化作笑料。然而,比它更伟大的是面对命运的幽默,这时人不再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而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的确是更有神性的,他藉此而站到了自己的命运之上,并以此方式与命运达成了和解。
③幽默是心灵的微笑。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受伤后衰竭、麻木、怨恨,这样的心灵与幽默无缘。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④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它要求我们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毋宁说,人这时成了一个神,他通过对人生缺陷的戏侮而暂时摆脱了这缺陷。它教不会、学不了。有一本杂志声称它能教人幽默,从而轻松地生活。我不曾见过比这更缺乏幽默感的事情。也许正由于此,女人不善幽默。
⑤幽默与滑稽是两回事。幽默是智慧的闪光,能博聪明人一笑。滑稽是用愚笨可笑的举止逗庸人哈哈。但舞台上的滑稽与生活中的滑稽又有别:前者是故意的,自知可笑,偏要追求这可笑的效果;后者却是无意的,自以为严肃正经,因而更可笑一一然而只有聪明人能察觉这可笑。
⑥幽默和嘲讽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嘲讽者感到优越,是因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绝不会有的弱点,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幽默者感到优越,则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幽默的前提是有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嘲讽却是较着劲的,很在乎自己的对和别人的错。
(摘自2011年5月30日《法制资讯》,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幽默”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各种偶像尤其是道德偶像的幽默,是与地上的假神开玩笑。
B.面对命运的幽默比面对各种偶像的幽默更伟大,是因为具备了神的眼光。
C.一个在最悲惨的厄运和苦难中仍不失幽默感的人是直接与天神开玩笑。
D.幽默是心灵的微笑,一个人受伤后如果心灵衰竭、麻木、怨恨,便与幽默无缘。
11.作者认为幽默“教不会、学不了”的理由是什么?(2分)
12.本文论述的是“幽默”,作者为什么要在⑤⑥段谈到“滑稽”与“嘲讽”?(4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片片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味道,芬芳但又有一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温暖着打伞人的心。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按照我们这里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的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事了。
(《中国散文家》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描写江南烟雨之景时,作者巧妙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使景色更加生动传神,富有诗情画意。
B.虽然现在无从考证油纸伞是于何时、何地发明,由哪个匠人所造,但作者认为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
C.第三段描写细致,极富画面美,《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和《白蛇传》里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油纸伞的古典情韵。
D.油纸伞是吉祥的象征,过去闺女出阁,父母总要送上一把讨个吉利。作者家门角里的油纸伞就是母亲的陪嫁物。
E.这篇散文联想和想象极其丰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14.作者认为自动伞、折叠伞是油纸伞的沿袭,但“缺失了油纸伞的诗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油纸伞上所感受到的多重“诗意”。(4分)
15.作者是怎么看待油纸伞的消逝呢?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5分)
善待民工才能够缓解民工荒
14.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薪酬能否解决“用工荒”的难题?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分)
15.这篇广播评论多处穿插录音,请结合全文阐述其作用。(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水浒》的 ① (kengqiang)跌宕、洒脱不羁与《红楼》的铁画银钩、工笔细绘,令人觉得白话绝不比古文拖沓、啰嗦,而在鲁迅、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们手中,更是凸显成高华练达的绝美风景。中文之美,不仅美在风骨,更美在形体,以至其任何一块肌肉的肥瘠、任何一袭衣袂的摆动、任何一缕纹脉的走势、任何一种表情的意蕴,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真是 ② 。
(1)根据拼音在第①处写出汉字。____(1分)
(2)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改正。
(3)请选出一个恰当的成语填入第②处。( )(只填字母,1分)
A.鬼斧神工 B.巧夺天工 C.栩栩如生 D.活灵活现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3分)
当初,苹果公司开除乔布斯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在已经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的“壮志”。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是青年时期所遇到的思想上的依托一一禅,给了他最温暖的安慰,使他很快从狂躁中回复了清净、澄澈,找到了任由思维自由行走的理想世界。
将划线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适当增删字词)(3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7分)
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70分)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父母教育孩子时会批评孩子不如谁谁谁优秀;妻子数落丈夫时会唠叨,说他不如谁谁谁有钱;领导激励员工时,会说谁谁谁早已是享誉社会的名流、专家。即便别人不要求你了,自己可能还会在心里嘀咕,谁谁谁本来和我同时参加工作,职位怎么升得那么快……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白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7分)
1.(1)芳菲菲其弥章 (2)俯察品类之盛 (3)官盛则近谀
(4)苔痕上阶绿(5)樯橹灰飞烟灭 (6)沙鸥翔集
(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
2.D(薄:轻视。)
3.B(①是对吴敏树散文的过誉之词;②是对陶公及韦、白、苏、陆闲适诗的评价;③是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评价)
4.C(“将姚氏比于吕居仁”的是吴敏树)
5. (1)他的文章不大令人满意的地方,在于可惜缺少雄健的风格、豪迈的气势。(“其”“厌”“少”各1分)
(2)政务管理和军队事务,(我〉都不能尽心料理,深深地对此感到愧惧.(“治”“(我)”“愧悚”各1分)
6. “弄”,“搅起、扬起”之意,描写了马在腾跃之间,瀲起阵阵劲风的情景,(1分)不仅表现了马形体健壮、神采俊逸的特点,(1分)也塑造了诗人纵马驰骋、矫健豪迈的形象。(1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驰骋沙场、为国效力的豪情,(1分)前六句描写围猎的壮观场面及诗人猎罢归来的神采,营造了一种激情豪迈的氛围;(1分)尾联以谢艾自许,希望朝廷任用自己。(1分)
二、(16分)
7.C D(C. ①林佩瑶送的是新鲜的白玫瑰和新的书,花枯萎和书破旧是后来才发生的事;②雷鸣不仅接受了爱情信物,还长期珍藏,直到再次上前线之前才交给对方保管。D.①爱斯梅拉达整天抱着的是枯萎的花束;②伽西莫多对此很失望。)
8.(1)因马谡轻敌大意,(1分)司马懿指挥大军轻易夺取街亭,直逼西城。(1分) 诸葛亮用空城计退敌:传令隐匿旌旗,诸军各守岗位:大开城门,令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诸葛亮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4分)
(2)欧也妮资助拿依结婚;让拿依的丈夫担任总管,使财富不断增加: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替査理还清父债;用遗产做了许多公益善事(4分)
这些做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或:欧也妮受到人们普適的荨重)(1分)
9.(1) 孔子欣赏那些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的正直之士,(2分。“正直之士”与“被好人拥戴、被恶人讨厌”各1分)
(2)孔、孟对“乡愿”持批判态度。(2分)“乡愿”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徳的人。(2分)
三、(24分〉
(一)(3分)
10.B(面对命运的幽默比面对各种偶像的幽默更伟大,是因为它直接与天神开玩笑。)
11. 幽默是对生活的一种哲学式态度,(1分)它要求我们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暂时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发现和揶揄生活中的缺陷,(1分)
12.将“幽默”与“滑稽”对比,阐明“幽默是智慧的闪光”;(2分)将“幽默”与“嘲讽”对比,阐明幽默者“有一种超脱的态度”(2分)
(二)(15分)
(甲)
13.D、E(D项,在作者的故乡才有这样的风俗,也不能确定作者家里的油纸伞是作者母亲的陪嫁物。E项,作者没有流露悲观消沉情绪。)
14.①自然诗意:油纸伞具有木质的滋润和油纸的芬芳。张开时给人热烈坦诚的美感,闭合时给人羞涩、含情脉脉的遐想:(2分)②古典诗意:油纸伞具有民族的古典情怀,让人联想到烟兩江南,联想到《雨巷》和《白蛇传》的美丽故事:(2分)③生命诗意:作者孩提时撑开油纸伞,能感受到山水的味道、亲人的味道,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15.油纸伞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了人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油纸伞的消逝意味着一种传统文化的消逝。(2分)随著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油纸伞必然走向逐渐消失的命运。(2分)对油纸伞的消逝,作者流露了留恋不舍的情绪,表达了珍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分,言之成理即可。)
(乙)
13.B、D(B项,“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新一代农民工很少愿意留在农村;D项,“只有等待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定”错,滥用条件关系。)
14.大幅度提高农民工的薪酬固然必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的难題:(1分)解决这一难题,重要的是要善待农民工,为他们解决子女入学、夫妻分居等实际困难,“留住他们的心”:(1分)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让他们真正融入城市。(1分)
15.(1)播出采访对象的原声,凸显广播评论的特点,使报道更加真实可信;(3分)
(2)播出农民工、企业主、专家学者等的采访录音,展现多方观点,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报道更具说服力。(3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13分)
16.(1)铿锵(1分)
(2)改为:不仅美在形体,更美在风骨(1分)
(3)B(1分)
17.①他已经一无所有,②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③这一(或“他的”)“壮志”并不被很多人看好。
或者: ①他已经一无所有,②仍然放言要以自己颠覆性的产品去创造一个崭新的IT王国,③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或“他的”〉壮志。
(一个短句1分,共3分,语言表达不连贯的酌情扣分。)
18.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民间行动走在政府的前头,力量不可低估。首先,它基于自发和自觉,体现公众的热心与负责,道徳感召力强,有利于唤起更多的人参与社会亊务。其次, 它可以与政府行为形成对照与竞争,其透明运作的方式和源自草根的力量,是政府行为的有益补充。再次,它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推广活动,既接受监督,又凝聚力量,前景广阔。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政府行为落后于民间行动,应有所反思。首先,政府的职责是对社会实施管理和救助,任何不作为或者行动滞后都是懈怠的表现。其次,民间行动的活力与高效,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也要求政府及时反思,才有利于健全体制,提高行政能力,整合民间力置。再次,就政府与民间分工协作的问题,政府也须反思,厘淸自己的本分。
答案示例三:我认为兔费午餐项目是利国利民之举,值得提倡。首先,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设置该项目,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发展,也有利于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其次,该项目意在平衡城乡和东西部差距,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利于在整个社会营造温暖和人性的道徳环境。再次,该项目通过民间行动推动政府关注,可以凝聚各方力量, 促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负责任的氛围,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观点2分,理由4分,语言表达1分。写出两条理由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观点亦可。)
五、(70分)
参照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
三月上旬,曾敬复一封信,想必已经收阅了。不久便接到您去年十二月的来信,以及大作诗文全集各五十卷,因此得知您健康平安,不胜羡慕。
大作中的古文拜读了一遍,比起以前只能看到的单篇短文,更感到卓越。大体上说,文章处处顿挫多变,不卖弄诡奇词汇和深奥的语句,而字字又像踩着危石而下步,落到纸面上都沉稳有力、无与伦比。其中闲适一类的文章,清新旷达,洒脱欢悦, 超然世外,如《说钓》、《杂说》、《程日新传》、《屠禹句序》这类文章,好像翱翔在云外,俯视尘世而享有最大的欢乐。我曾经爱读陶渊明和韦应物,白居易、苏轼、陆游的闲适诗,看他们广泛采撷人情物态、行文飘逸,妙趣横生,读来不禁神情喜悦,而浑身轻松,让人想抛弃世事而追随他们去交游。但是可惜写古文的作家缺少这种恬淡闲适,只有柳宗元的山水行记,破天荒地漫游于此等境界,把外物和自我一起纳入极为理想的境域,这不是其他作家所能倣到的,可现在我在您的大作中却常常能看到这种文章。所以大作岁兼善众长,但我却格外看重这类文章。
您再给欧阳筱岑的信中,谈到桐城派时,不推重刘大魁、姚鼐,甚至将姚氏比作 (标榜派别的)吕居仁,如此批评是否稍为过分?刘氏当然确没有超过同辈作家的成就,但姚氏确造诣深厚,自成一家,文辞典雅,意旨精深,他的那些被世人所称赞的文章,像《庄子章文库》、 I《礼策序》、《覆张君书》、《覆蒋松如本》、《与孔约论褅祭书》、《赠约假归序》、《赠钱献之争》,《朱竹君传》、《仪郑堂记》、《(南园诗存)序》,《绵庄文集序》等篇,都义理精当而文词俊秀,超世绝俗。他的文章不大令人满意的地方,在于可惜缺少雄健的风格、豪迈的气势。姚氏本来就有偏重阴柔的见解,又曾自己谦虚说才气薄弱。他评论古文也有很多极为精辟的说法,本朝的史官称他在古人所从未谈到的地方,独能发微探真。只是他一再称赞刘大魁,这不免是出于私人交情的偏愛。总之,方苞以后,姚鼐确实应当是百年来的正宗大家,不能和刘大魁列为同等而都加以轻视。这是我个人的浅见,敬请指正。
我返任江南,转眼己过半年,辖区之内太平安宁,雨水充沛,今年可望庄稼丰收。只是我个人精力日渐衰微,前不久疝气发作,虽然已经痊愈,但视力模糊,无法恢复。政务管理和军队事务,我都不能尽心料理,深深地对此感到愧惧。我们家乡有匪寇团伙在暗中活动,益阳、龙阳等城,接连受到骚扰。这伙人四处游荡,没有职业,常想找机会兴风作浪。湖南省年年动轧,征剿他们,他们不害怕;安抚他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即使十次迅速消灭了他们,但如果有一次迟缓拖延,郅么家乡的灾祸便不堪设想,我为此而特别忧虑。
(二)
①子贡问:“全乡都喜欢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 (子贡又问:)“全乡都憎恶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不如是全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
②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③孟子说:“(‘乡感’这种人)平时似乎忠厚老实,行为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 他也自认为不错,但是却不能同他一起学习尧舜之道,所以说是‘败坏道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