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他山之石] 2012年湖南省高考压轴卷

2012年湖南省高考压轴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青睐(lài)    名嫒(yuán)    涮羊肉(shuàn)    引咎辞职(jiù)

B.曝光(bào)    蕴藉(jiè)     回头率(lǜ)       重蹈覆辙(zhé)

C.游弋(yè)     挨宰(ái)      捂一捂(wǔ)       面面相觑(qù)

D.数落(shǔ)    深邃(suì)     翻砂工(shā)      四处走穴(xuè)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进入岳麓山,古木参天,云雾缭绕,极目远眺,翠竹林海,群山起伏,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顿时你会产生一种歧路亡羊的感觉。

B.湘西凤凰是湖南著名的旅游景点,历来就有“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之称,境内人文史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不胜枚举。

C.联通版iPhone 4S正式首发销售,尽管苹果零售店已经宣布销售告罄,但站在苹果专卖店门口的果粉们却乐此不疲,久久不愿离去。

D.国务院派出的楼市督查组已结束督查,各地楼市成交陷入低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房价迟迟未现松动,新一轮调控政策呼之欲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的创始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他拥有135亿美元的身家,也是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B.“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虽有九十高龄,但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他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了世人。

C.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开始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中美双方希望通过此次访问增进互信、扩大合作、加强对话,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D.本着传承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为原则,部分专家学者将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提炼出鲜明、精辟、简洁、通俗的“湖南精神”表述语。

4.填入下面句段空白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中有知识,那是我们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       ①     ;书中有精神,     ②     ;书中有思想,      ③     ;书中有智慧,     ④     。

①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

②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

③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④那是那些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①②③    D.④②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断句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镵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选自《淮南子·泰族训》,有删改)

注:①镵(chǎn):刺、刻。  ②熙:光明、兴盛。  ③临:统管、治理。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能刑窃盗者              刑:处罚

B.死不还踵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C.经诽誉以导之              经:衡量

D.上唱而民和                唱:唱歌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A.背贪鄙而向仁义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

7、下列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B.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C. 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D.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

8、文中有哪些语句是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请举例说明。(3分)

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4分)

译文:                                                                        
(2)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3分)

译文:                                                                        
(3)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唐诗,回答后面两个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唐)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③。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③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颈联中提到孙楚和屈平,有何用意?(3分)


(2)结合全诗,简述首联“嗟”所包含的思想感情。(5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舞榭歌台,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瑞脑销金兽。   (《醉花阴》)

(3)顾吾念之,                 ,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云无心以出岫,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抛开种种伪纠结,分清了哪些属于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

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

                                      (选自《半月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纠结”一词可形容事态,可表达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该词语有着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C.“纠结”让今天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身难以言说的心情。

D.文章以美国大学生发起禁食汉堡包运动例子作类比,论证人们应该分清真假纠结,准确把握事物本质。

13.下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不值得思考。

B.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不会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会如此迅猛。

C.执著于生活,难以超脱,不具阳光心态,没有辨别力,因而烦恼、挫折、不满、迷茫,这些所谓的纠结都是伪纠结。

D.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境地,个体必然不会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会成为社会之痛。

14.请分别解释“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中两个“纠结”的含义;并结合文章,谈谈该如何评价“纠结”这种文化现象。(5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秋 天 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15、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                                                                           
                                                                              
17、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                                                                           
                                                                              
                                                                              
18、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l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被称为“虎妈”的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蔡美儿,近日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管教两个女儿,制定十大戒律,自称“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被她骂成垃圾、也不准看电视或有玩伴的长女,17岁的蔡思慧已获哈佛和耶鲁的录取。

    (2)香港商人萧百佑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

    (3)某知名教育专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4)某教育调查机构称,不能吃苦耐劳、不能承受苦难与磨砺,是影响当代青少年的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从上述消息中,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①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曾文正公全集》)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字数200字左右。(12分)

答: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90后”头脑灵活,知识面广,开朗自信,个性鲜明,有创造性;也有人说,“90后”不劳而获,任性自私,贪图享受,孤僻叛逆,抗挫力差。

    对于上面两种说法,你有何感受和思考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B (A.名嫒yuàn  C.游弋yì  D.四处走穴xué)

2.B(星罗棋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用于此处恰当。A项歧路亡羊: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此处语境不合;C项乐此不疲:因为酷爱做某事而不觉疲倦。形容对某事酷爱而沉浸于其中。不合句子要表达的语意;D项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对象不合。)

3.B(A项“冠以”缺少对应的中心宾语;C项语序不当,应为“加强对话、增进互信、扩大合作”;D项句式杂糅,“本着……为原则”。)

4.C(注意关键词内容的对应,情感对应“真诚与多情”,排除A、B,根据先为生命之华,后为生命之果,则选择C项;同时也可以关注关键词内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断句题3分;翻译题10分。)

5、D(“唱”同“倡”,倡导)

6、B(B项与例句均为并列关系。A项和D项表转折,C项是递进关系。)

7、C(注意人名和分句句式的整齐对等关系)

8、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给4分)

9、(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关键词:“法”“正”“崇善废丑”“向”)   (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关键词:“文章”“仪表”“成”)  (3)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得分点:“高世尊显”“从”句式)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1)诗人以孙楚、屈原的遭遇与杜审言比况,(2分)含蓄地表达了慨叹杜审言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之意,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2)一为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2分)二为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2分);三为慨叹,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1分)

11、(1)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薄雾浓云愁永昼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4)鸟倦飞而知还,抚孤松而盘桓。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5分)

12、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纠结”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

13、C(A、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值得思考。B、从来没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D面对两难境地,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

14、(1)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感到郁闷(1分)

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纷繁杂乱(1分)

(2)①“纠结”一词广泛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

②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让今天的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

③纠结潜伏的社会心灵密码值得思考。(每点1分,共3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15、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意思相近即可)

16、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秋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1分)与文中现代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1分)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秋天的心”,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保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 “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6分)

18、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意对即可)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l2分)

19.答题提示:可以从“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等角度立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细则】一类卷(10~12分)能结合新闻素材,从整体上或者任意角度对教育问题进行评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结构完整。二类卷(6~9分)能结合新闻素材,并能借用素材中的信息对教育问题进行评论,有观点,有理据。三类卷(1~5分)凡属下列任意一项的,均在此类卷给分:①没有结合新闻素材的;②没有围绕教育问题评论的;③简单摘抄素材原文的;④没有写成新闻评论的;⑤观点模糊、混乱,不知所云的;⑥篇幅不足100字的。

20.第一段文字表达了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第二段文字则表达了要追寻真知,需要自信的精神。(4分)两则文字共同体现了追求真知过程中的精神准备。(2分)贪图物欲享受则会使人懈怠懒惰,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缺乏自信则会使人轻易言弃,不能坚持到底。(4分)作为21世纪的青年,更应将高度自信与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2分)


七、写作(60分)

21.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的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基础等级”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套作,“基础等级”在第三等及以下记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2)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4)材料丰富;(5)论据充足;(6)形象丰满;(7)意境深远;

3.有文采:(8)用词贴切;(9)句式灵活;(10)善于运用修辞手法;(11)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12)见解新颖;(13)材料新鲜;(14)构思新巧;(15)推断想象有独到之处;(16)有个性特征。

(三)分后评分(在作文评分后扣分):缺标题扣2分;字数不足,每少30个字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