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莆田一中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李白《蜀道难》)
(3)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4) ,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6) ,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即辍讲拱俟 辍:停止
B.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蠲:免除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 莅:到
D.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 谢:谢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很气愤提出辞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译文: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译文:
(三)诗歌阅读(6分)
生查子•独游西岸①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
(1)在诗人笔下,明月是怎样的形象?(2分)
(2)简要分析“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笑面虎冯云卿到上海避难,投资公债市场,亏损八万多元,到了破产的境地。在孙吉人教唆下,冯云卿劝说17岁的女儿冯眉卿使用“美人计”去探听赵伯韬的秘密,最后冯云卿人财两空。(《子夜》)
B.《黎明周报》刊载新文化运动消息,介绍新思想,批判旧思想。觉慧热心地参加了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他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趣愈来愈浓,跟他的家庭离得愈来愈远,即便是与觉民,也有了距离。(《家》)
C.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草、物资。袁绍军心大乱,大败而逃。曹操清理袁绍留下来的书册,发现有自己部下与袁绍暗地往来的书信,许攸要曹操将这些人一一处死,曹操将书信全部烧掉,就当没有发生一样。(《三国演义》)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就先回到家乡处理自己的田庄,把田地以贱价出租给农民。从农村返回省城时,聂赫留朵夫感到如释重负般的快乐。(《复活》)
E.爱斯梅拉达被法庭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那天,隐修女居第尔思念女儿的痛苦比往常发作得更厉害。当她听说要处死一个埃及姑娘时,她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宝玉听了,又喜又叹。喜的是平儿竟能体贴自己,气的是坠儿小窃,叹的是坠儿那样一个伶俐人,作出这丑事来。(《红楼梦》)
平儿是怎么丢了虾须镯的?当她知道是宝玉房里的坠儿偷去后又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
(2)“有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我知道现在这时代,青年人中间很有些能干的人,可惜我事情忙,不能够常常和青年人谈话----现在请你先回厂去,告诉工人们,我一定设法使她们满意的。----有什么事,你随时来和我商量!”(《子夜》
这个“很有些能干”的年轻人是谁?吴荪甫起用他来对付工人罢工,工潮又是如何平息的?
选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③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9.(1)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道在迩”、 “万物皆备于我”?(2分)
(2)联系以上材料,谈谈儒家认为该如何去求得“道”与“仁”?(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①陶渊明
10.下列关于“功利主义的文学观”的理解,不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
A.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进入仕途的敲门砖。
B.不能领会书中的真正含义,又想迎合统治者,就曲解经义。
C.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
D.诗风浮躁做作,喜欢炫耀辞藻、逞博斗辩。
11.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12.陶渊明的哪些行动具体表现了“对自己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的自豪”?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沉重的漂流
彭瑞高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了领起全文的作用。
B.作者觉得在虎跳峡这样地方的漂流才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C.“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里的“抚摩”这个词,表明作者对这些漂流者的照片看了又看,表现了作者对漂流者无限崇敬的心情。
D.作者写“清波荡舟”的男女的轻松欢快的心境,目的在于批判他们的肤浅、幼稚,反衬长江漂流者征服自然的雄心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
E.长江漂流的“险恶”不仅体现在落差巨大,水流浪急,雾气重这些自然条件的恶劣上;而且还在于社会上反对和批评的声音很多。
14.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4分)
15.文中第④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请你结合古今中外的一两个事例谈一谈“冒险精神”的价值。(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①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②“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14.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15.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①孔子对学生说话大都和言悦色,孟子对国王说话却经常疾言厉色,显得很可爱。孟子周游可以说是谋职也可以说是跑官,拔高点说是为了“行道”,不管怎么说都是有求于人,他② 仍然用这样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的语气,可见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是真的。《孟子》有青春气。本应是古人为老③,我辈为少④,但有时情景恰恰反转过来⑤,从古人处汲取得少年精神⑥,也是读古书的一种奇缘。
(1) ①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1分)
① 改为
(2) 在②处填上一个恰当的虚词。(1分)
②
(3) 文中③~⑥处的标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1分)
处 改为
17.根据以下图表,概括说明燃油税费改革前后轿车开支变化的情况。(3分)
车型及发动机排量
项 目 吉利1.0升 大众1.4升 标致2.0升 丰田3.0升
每2万公里油耗 1100升 1400升 2200升 3200升
开支对照 改革前 养路费/年 1320元 1320元 1320元 1320元
汽油费 7007元 8918元 14014元 20384元
改革后 养路费 0元 0元 0元 0元
汽油费 7887元 10038元 15774元 22944元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
作为语言教授,平井和之偶尔会登陆中文网站,而网上那些如“爆笑”、“写真集”、“汗”等乱七八糟的日语词,常常让他哭笑不得。“这种盲目‘进口’日本词的情况,实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玷污。”他说。
请简要阐述你对以上材料的看法。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处世之道 尼 采
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
这首诗表达的是尼采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
请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莆田一中高三月考五语文参考答案
1.(1) 欲辨已忘言(2)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4)若夫霪雨霏霏(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弦弦掩抑声声思
2.D(谢:谢恩)
3.A
4. C.(“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5.(2) (6分)①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市”1分,“执”1分,句意1分)
②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劾”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6.(1)明月高洁而又善解人意,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2分)
(2)“夜夜”表非止一夜,“听读”写明月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1分)诗句表现诗人被贬独游的孤独、忧愤,(1分)对明月相伴的感谢之情(1分)以及和屈原一样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之情。(1分)
7.A C(A不是“孙吉人”而是“何慎庵”;C不是“许攸”,而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无具体名字)
8.(1)平儿在芦雪庵和宝玉和湘云一起烧鹿肉吃,因而褪去手上的虾须镯。(2分)
为免凤姐起疑,就骗说是自己丢在草根底下,被雪埋着。今天雪化了才捡到。(1分)
平儿只私下里让麝月防着坠儿些,并且不让晴雯知道,怕她嚷出去。(2分)
(2)屠维岳。(1分)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让吴荪甫假令开除姚金凤,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薛宝珠。(2分)结果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姚金凤的处置。作为让步,吴荪甫不开除姚金凤,并且给女工放假一天。(2分)工潮平息。
9.(1)孟子说“道在迩”,说的是道就在身边近处,就在人的心里;“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是每个人身上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的潜质。
(2)儒家认为,真正的道与仁就在人的心里,一个人要不断的自省,(1分)然后从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起,(1分)自己不想要承受的,不要去对别人做,而自己想要实现的,要想想能否让别人也实现,(1分)如此坚持去做,则离仁、道就不远了。(1分)
10.B(此项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原文意思是读书目的错误,是故意曲解,不是阅读能力问题。)
11. 答题要点:先提出观点:陶渊明反对社会上流行的功利主义文学观。再从反对把读书通经作为谋取富贵的敲门砖的读书观和反对把创作作为粉饰太平或炫耀才学的手段的创作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小结:陶渊明极力抹去文学上的功利主义,是为了恢复文学的本来面目。
12.答题要点:①他饮必求醉,在醉中去体味那自由的精神境界;②他饮不守礼,要求行动上的随意任性,希望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生活于世间;③对相当贫困的生活泰然处之。
(甲)
13.BD(B是有人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D没有批判他们的肤浅、幼稚)
14.①长江漂流因付出生命的代价而显得沉重;②长江漂流所引出的关于生死价值的计论是
一个沉重的话题;③长江漂流的壮举因后继无人而显沉重。(4分,一点两分,满分为止)
15.“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与“冒险”有关,没有第一只微生物的“冒险”来到陆地上,生命就可能只会生活在海洋之中,没有一只古猿大胆“冒险”,直立行走,人类就有可能至今只能四肢爬行;由于张骞的“冒险”,才打通了文明古国通向西方的“丝绸之路”由于哥伦布的“冒险”,才有了新大陆的发现,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没有登山家的冒险,人类永远不能征服珠穆朗玛,没有科学家的“冒险”,很多科学之谜将永远不会揭开。
反之,倘若不同意冒险精神,言之成理亦可。
(乙)
13.AE(解析:B项,“富有童心”错,季老先生不是因为发现“新奇的东西”而高兴,而是因为发现了学术研究的“新线索”而高兴。C项,“季老先生认为自己就是……”于文无据,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季老先生所认为的知识分子的最高水平。D项,李垚没有听过季老先生的演讲。)
14.一是他山高水长的风范,二是他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三是他的爱心与胆识,四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主要内容的筛选整合能力。文本的第一、二、三段写的是悼念现场,第四段写了季老先生山高水长的风范,第五、六段写了季老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态度,第七段写了季老先生的爱心和胆识,最后两段则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一点一分)
15.北大教授张颐武之所以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因为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正因为如此,像葛维钧、李垚一样的许许多多的人才敬仰着他,受着他的影响,并时刻准备在社会中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受着功利主义的影响,许多人在成为自己所在领域顶尖人物的同时,过分讲名讲利,却把传统的知识分子精神给丢失了。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得长远发展的动力。我们的国家需要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具有精神高地的知识分子。
(解析:回答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词“知识分子”和“精神高地”,分别从其“知识分子”和“精神”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文本,同时注意结合身边的实际,也可以结合自己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来谈。)
16.(1)言---颜 (2)却 (3)⑤“,”改成“:”或“。”
17. 改革后,取消养路费,排量小的车开支减少,排量大的车开支增加。(3分)
18. 例一:日本词大规模登陆中国,是正常的语言文化交流现象,无须大惊小怪。首先,汉语在自身发展演化的漫长历史中,积极地吸收其他民族语言的词汇以丰富和充实自己。汉唐时期,汉语即从梵语中借用“佛”、“塔”等佛教术语,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也都吸收了汉语的大量词汇。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交流必定在语言中有所体现。而借词正是文化交流中最好的见证, 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有借词的历史。有交流才有发展。
例二:日本词大规模登陆中国,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文化创造力的落后,应引起重视。首先,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大多是颇具自嘲和无奈意味的网络语,不如“给力”等日本词响亮、上口、形象,满足不了当前的表达需要,给日本词涌入带来了空间。其次,能够影响他国的语言是强大的,有创造力的,就如唐朝时的汉语,影响了周边许多地区的语言。日本动漫文化十分强大,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动漫词汇涌入,是双方文化落差的客观体现。
其他观点:外来词大量涌入,会影响我们的文化自尊,会造成文化殖民的客观结果。
日本词涌入有利于丰富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信息。
引进外来词本来没什么不好,不过一定要斟酌、筛选,才可以纳入自己的语言里。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有乘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不久建议追谥建文朝代的忠臣。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不了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到任。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跟他说,皇帝命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织造宦官刘成死去,派遣他的同伙吕贵前往护送灵柩,吕贵指使坏人留住自己任督造。宫中下旨意同意了,命令起草赦命,道南和方从哲据理力争,并且询问奏疏是从哪来的,请求永远杜绝内部指定,不听。鄱阳本来没有商业税,宦官当了税使,宦官就在湖口设置关卡征收。吴道南尽力说明沿湖船舶没有地方停泊,大多翻沉了,建议撤除关卡不要征税,也不采纳。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等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这之前,汤宝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视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肆口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也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