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八闽试卷] 2012年福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2012年福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题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部分(6分)
(1)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渐车帷裳       (《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忍尤而攘诟。      (屈原《离骚》)
(4)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5)____________________,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陈轸去楚之秦。张仪谓秦王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
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顺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誂①其长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誂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阳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王,王必不留臣,昭阳②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
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③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④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选自《战国策》)
【注】①誂:逗引,诱惑。②昭阳:人名,楚怀王时相国。③孝己:商朝高京武丁之子,是有史的孝子。④出妇:被丈夫遗弃的妇女。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去楚之秦   之:到……去  B.长者詈汝   詈:骂
C.而明臣之与楚不也 与:赞同、赞许  D.陈轸果安之 果:究竟、到底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陈轸在秦王前为自己辩解的依据的一组是(  )(3分)
①人誂其长者,长者詈之   ②誂其少者,少者许之
③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 ④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  ⑤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  ⑥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臣乎
A. ①②③   B. ①④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轸认为,他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目的是可以表明自己与楚国的真正关系。
B.陈轸认为如果他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不收留自己。而昭阳也不愿意跟他共事。
C.秦惠王最终善待陈轸,只是因为他的口才好,连张仪也说不如他。
D.张仪在秦王面前诽谤陈轸,陈轸以生动、形象、风趣的故事说明了自己去楚国恰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即复之楚,愿王杀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夜泊城门泷①大风
〔清〕张际亮
山暗大风鸣,萧萧草木声。鱼龙翻峡黑,星月涌江清。
客梦寒偏觉,乡心夜久生。并随流水去,百折绕滩惊。
【注】①泷:湍急的流水
(1)请概括诗人怎样的感情“并随流水去”?(2分)

(2)试分析本诗在写景上的两个特点。(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孙权派诸葛瑾劝降,关羽不从,弃麦城往西川撤退,路遇伏兵,关羽被擒。孙权斩了关羽首级,派人送与曹操,曹操厚葬关羽于洛阳,追封荆王。(《三国演义》〉
B.高老太爷66岁诞辰快到了,克定,克安和觉新主张用盛大的仪式来庆祝,庆典之时,觉民和觉慧虽不很欣赏客人们表现出的种种丑态,但并没有表示强烈的反感。(《家》)
C.国内火柴厂相继倒闭,工人到周仲伟家,建议将火柴厂转让。周仲伟不想转给条件苛刻的益中公司,而想与东洋大班合作,却被陈君宜朱吟秋浇了一盆冷水。(《子夜》)
D.葛朗台死后,欧也妮从克罗旭那里知道,她将继承约值1700万法郞的遗产,这还不包括一些零星的收入。之后,欧也妮办的笫一件事是给拿侬1200法郞年金,(《欧也妮•葛朗台》)
E.西蒙松告诉聂赫留朵夫,他想和马斯洛娃结婚,聂赫留朵夫与马斯洛娃讨论,让马斯洛娃决定自己的婚事(《复活》)

8.简答题。(任选―题)〔5分)
(1)阅读下面《红後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亊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黛玉笑道:“谁知他竟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他藏奸。” 黛玉于是把始末告诉宝玉,宝玉方知缘故,因笑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小孩儿口没遮拦’,就结了案。”
黛玉话中的“他”指的是谁?宝玉所说‘小孩儿口没遮拦’指何事?因何事黛玉说“他”竟真是个好入?


(2)阅读下面《巴黎圣母院》选段,根据原著故亊情节,回答问题。
“这真是‘法律都预料不到’的一桩怪事;一个聋子竟要来审问另一个聋子。”
“另一个聋子”指的是谁?审问的是何事?结果怎样?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②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③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①抑:但是,不过。表示转折;②倦:疲倦。③诬:诬陷、欺骗。
(1)子游认为何为“末”?(2分)

(2)针对子游的质疑,子夏作出了怎样的辩驳?请简要分析。(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鲁迅
(1)因为长久没有小孩子,曾有人说,这是我做人不好的报应,要绝种的。房东太太讨厌我的时候,就不准她的孩子们到我这里玩,叫作“给他冷清冷清,冷清得他要死!”但是,现在却有了一个孩子,虽然能不能养大也很难说,然而目下总算已经颇能说些话,发表他自己的意见了。不过不会说还好,一会说,就使我觉得他仿佛也是我的敌人。
(2)他有时对于我很不满,有一回,当面对我说:“我做起爸爸来,还要好……”甚而至于颇近于“反动”,曾经给我一个严厉的批评道:“这种爸爸,什么爸爸!?”
(3)我不相信他的话。做儿子时,以将来的好父亲自命,待到自己有了儿子的时候,先前的宣言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况且我自以为也不算怎么坏的父亲,虽然有时也要骂,甚至于打,其实是爱他的。所以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如果真的是一个“什么爸爸”,他还敢当面发这样反动的宣言么?
                                         八月七日
                             (选自鲁迅《且介亭文集,略有删改》)
【注】①扶乩:亦称扶箕、扶鸾,一种请神的迷信活动。由两人扶一丁字形木架,下垂木杆在沙盘上画字,作为指示。
10.下列对原谅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1.请简要分析第(10)段到第(13)段的论述思路。(3分)

12.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13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桃之夭夭①(节选)
张定浩
①“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这是《今生今世》的第一句话。“桃花是村中惟井头有一株,春事烂漫到难收难管,亦依然简静,一如我的小时候。”我过去思绪迷乱之时就会找来这句读一读,比如面前真的有一树桃花,人也顿时静下来。
  ②之所以说桃花简静,是因为世上人家过得即是这样简静的生活。梅兰竹菊虽好,却各有凌厉不甘之气,故而,远放的游宦、失意的文人、与世寡合的志士,常常种几棵梅竹,画几笔兰菊,作为寄托。许由在颍水边洗耳,巢父嘲笑他,便是知道他还未断绝名利之心,而梅兰竹菊也一如许由的洗耳。
  ③桃花的静,又非心如槁木的死静,而是与人不诈不欺相敬如宾的贞静,也如凡俗的人世,愿意守着平和安稳的岁月,却也不惧青面獠牙的威权。有年春天,我在虎丘小住,与“五人墓”相邻,曾于落日时分前往瞻仰。跨过几进门厅,面前是一块长方形的墓石横陈,上面是春草青青,转到后面,俨然竟有一个后花园,回廊间几个老者闲坐下棋,另有人拨弄丝竹,斜阳之下,竟无一丝墓地的阴凄之感。因这不知姓名的五人,不过是桃花扇上的血迹,这刚烈不屈不过是平凡人家小儿女的血性,即便“浓浓淡淡,鲜血乱照”,略加点染,反倒能变化作几枝桃花的红艳,看惯这一点的苏州人与之相伴,自然是无惊与惧。
④《西游记》第五回,孙大圣来到蟠桃园,看到那“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也不免欢喜无任。从此也不交友,也不他游,自是每天赏玩其中,若非后来见到蟠桃盛会居然无己之份,一怒之下叛了天庭,他或许会在这桃园里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也未可知。说起来,行者八戒沙僧三人,为天庭所弃,发落人世,竟然都是缘出蟠桃会。
  ⑤只是有一点他们师徒都不晓得,这西王母摆下的蟠桃会,正如同长岛盖茨比的阔气酒宴,本来只为一人而设,因这人惊鸿一现后便无有消息,又寻访不得,这才设下宴会,请得天上地下各路仙子,希望这宴会的声名远播,那人若健在,或许可以因缘而来。这人便是周穆天子。那年他一时兴起,驾车西游,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酒意阑珊之际,许诺三年后治理好国家便回来看她。只是她如世间一切聪明的女子,早知道分手总会比重逢要多一次,故而并不因为他的诺言而欣喜,而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她种下桃花,那桃子,三千年一熟,六千年一熟,九千年一熟。
  ⑥海子的诗里面有这样一句,“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和周天子的雪山,天马踢踏。”海子所说的周天子,一定便是周穆天子。他天马踢踏地穿行过中国芬芳的稻田,来到雪山之下,遇见西王母,惹得别人为他种下桃花,自己却逃之夭夭。
  ⑦“逃”通““桃”,《思凡》《下山》里,小尼姑来自仙桃庵,小和尚来自碧桃寺,要的就是一个“逃”字。人世间真的有地方可以逃吗?周穆天子自西域逃回到他的镐京,许由从阳城逃到箕山,可他们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如彼得在罗马城里传道,遇到尼禄的血腥镇压,他起初不愿意离开,后来经不住信徒们执意相劝,便决意逃离这座笼罩在疯狂中的城市。然而,就在罗马郊外的山上,他看见了基督迎面走来,他问主:“你往何处去?”基督回答道:“既然你抛弃了那座城市,我只好亲自前去那浸淫在鲜血里的罗马,再让他们把我绑上十字架。”彼得顿悟,转身回到罗马,从容就义。
  ⑧有些死亡即是逃之夭夭,有些死亡却不是。只是我不能分辨得清楚,因为面对死亡,一如站在桃花面前,我只能是安静的。
                       (选自2012年3月18日《文汇报》,有改删)
【注释】①语出《诗经•周南•桃夭》,夭夭:茂盛的样子。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在作者眼中,梅兰竹菊常常作为远放的游宦、失意的文人、与世寡合的志士的精神寄托,有凌厉不甘之气,未能真的彻底断绝名利的侵扰。
B.“五人墓”后有人闲坐下棋,有人拨弄丝竹,“竟无一丝墓地的阴凄之感”,在作者看来,是因为苏州人懂得,“这刚烈不屈不过是平凡人家小儿女的血性”,“自然是无惊与惧”。
C.行者八戒沙僧三人本来想在桃园里守着平和安稳的岁月,但蟠桃盛会居然不邀请他们,故而奋起反抗,结果三人为天庭所弃,发落人世。
D.西王母摆下蟠桃会,是因为她觉得这宴会的声名肯定会远播四方,而负心的周穆天子听说了也一定会想起很久以前的约定,前来赴宴。
E.文章写周穆天子和彼得,采用了对比手法,一反一正,暗示出了自己的意图:即使“逃”最终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反不如直面人生,如桃树桃花般淡然以对。
14.结合①至③段文本,请简析桃花的“静”的含义。(4分)


15.文章的题目“桃之夭夭”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朱钦士
①《论语》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说要把一件事做好,必要的工具是不可少的。在现代火器出现之前,人们要狩猎或搏斗,自然可以拳打足踢牙咬,也就是使用人体“自带”的工具。但是如果有武器相助,威力就大得多。古人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武器。在《水浒传》中,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教授九纹龙史进的,就有“十八般武艺”,也就是使用“十八般兵器”: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
  ②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的任务远比古代的武士进行搏斗为多。为了完成所有这些任务,蛋白质不但也有“十八般兵器”,而且比古代武士所用的还多一种,所以有“十九般兵器”。这些武器的名字中最后的两个字(氨酸)相同。为了看起来简洁,并且和上面的“十八般兵器”对应,我们在这里把这最后两个字略去,只写出它们前面的字,那就是丙、缬、亮、异亮、苯丙、脯、色、丝、酪、半胱、蛋、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天冬、谷、赖、精、组。   
  ③在这里先说说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任务清楚了,蛋白质为什么要这么多种“武器”就清楚了。   
  ④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皮肤(如胶原蛋白)、毛发、和指甲的材料,更与所有的生命活动有关。肌肉收缩需要几种蛋白纤维,物质转运需要各种蛋白转运器,识别敌友需要抗原识别蛋白,标记外来的异物需要抗体,凝血需要成纤维蛋白,调节血糖需要胰岛素,感知外界信号需要各种蛋白受体,把DNA缠绕成染色体需要组蛋白,控制基因的表达需要各种转录因子等等。
  ⑤除了以上功能以外,蛋白质最复杂,最繁重的任务,还是催化各种化学反应。生命活动是通过几千种化学反应来实现的,包括利用外来物质建造自己的身体,氧化食物中的分子以获取能量,生产前面提到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分子,如转运蛋白,抗体,激素,凝血因子等等。化工厂里面要实现各种化学反应,常常使用高温高压的条件。但是在人体中,一切化学反应却必须在体温和常压下进行。这就给我们出了个难题。
  ⑥比如在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是在高温下燃烧的。但是在常温下,放在空气中的煤和石油却很稳定。把葡萄糖放在空气中,哪怕在大热天,它也不能被氧气所氧化。这是因为,分子要进行化学反应,必须首先要得到足够的能量,把其中的化学键打开。燃烧时上千度的高温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但是在室温下,分子却得不到所需的能量,化学反应也就难以进行。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葡萄糖却可以容易地被“燃烧”,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能量。这就是因为,在体内,化学反应有蛋白质的帮助。蛋白质能把化学反应分成几步,每一步需要的能量都比较少,这就使得原来在体温下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也能顺利完成。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这个过程就叫做“催化”。这些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就叫做“酶”。我们身体里面的几千种化学反应,都是由酶来催化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⑦这“十九般兵器”并不是由谁“设计”的,而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在千千万万种不同的分子结构中,最后“选”定了它们。就在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些“兵器”正在你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精确地完成我们的身体赋予它们的任务。我们虽然不能用眼睛“看见”它们,也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但正是由于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想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生命的美妙和神奇而感动。
节选自《中国科普博览•知识采蜜•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它们被进化过程所选择,来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
B.蛋白质既是构成生命体的材料,更参与了所有生命活动: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可以说,离开了蛋白质,人就不“人”。
C.作者例举火力发电厂中煤和石油的燃烧,常温常态下葡萄糖不被氧化,是为了凸显蛋白质对人体内化学反应所起的重要作用。
D.选文围绕蛋白质的重要性和任务展开说明,例举了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文字生动而准确,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
E.即使在“读文章”这样安静的活动时,蛋白质也在我们的细胞里繁忙地工作着,它们神通广大,才使得生命成为可能,这令人感叹生命的美妙和神奇。
14.文章第①段引用《论语》、《水浒》中的有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结合文章探究“蛋白质的十九般兵器”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我思____(cǔn)日久,头脑渐渐由精细归于朴拙,觉得中国传统文人有一个不存在例外的共通点:他们都操作着一副笔墨,写着一种在世界上很独特的毛笔字,尽管他们是官居宰辅还是长为布衣,是侠骨赤胆还是蝇营狗荀,是豪壮奇崛还是脂腻粉渍(  ),这副笔墨总是有的。
(1)请根据上文括号中的拼音写上原字。__________(1分)
(2)请为上文加点字注意。(   )(1分)
(3)上文画线处有一处关联词使用有误,请修改。__________(1分)
17.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一个有寓意的句子。(3分)
例句:鲜花   正面:总是用美丽的色彩和沁人的香气,慰藉忧伤的人。
             反面:花易凋谢,美好往往短暂而脆弱。
      月亮   正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近日,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征集卡通斑马线意见的帖子,帖子下方附有一张相关图片(如下图)。图片中,一条黑白相间的斑马线上,印着史努比和它的好朋友等几个可爱的卡通人物。

如果这样的斑马线亮相城市,你会有什么样的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蒲公英看看自己的孩子身体很轻,使他们都披着一头长发,像伞一般张在空中,他们得着风的帮助,便能飘到远地去。
窃衣①叫他的孩子穿着有刺的衣服,趁野兽走过的时候,孩子们紧紧地拉住它们的毛,野兽四处跑着,孩子便落在四处。
樱桃把孩子裹在甜美的果肉里,还在外面涂着美丽的颜色,诱骗小鸟来采吃,小鸟采去,吃了果肉,便把樱桃的孩子丢在各处。
注①窃衣:一种草本植物,其果实长有内弯或呈钩状的皮刺。
                    -节选自中华书局《民国经典国语课》,有删改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福州一中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科参考答案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6分)
(1)以手抚膺坐长叹   (2)淇水汤汤   (3)屈心而抑志兮
(4)吟鞭东指即天涎    (5)与君离别意   (6)不霁何虹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C  【与:结交,亲附】
3.(3分)D   【①②是楚人两个妻子的表现,没有点明结果;不能作为辩解的依据。⑥陈轸强调自己没有不忠,不是依据】
4.(3分)C 【秦王善待陈轸是因为他认为陈轸说得很对,是张仪在诽谤】
5.
(1)(3分)如果他要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即”,应解释为“如果”,“复之”可译为“重回楚国”。】
(2)(3分)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反问句及宾语前置句,“见”表被动,应翻译出来。】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轸离开楚国来到秦国。张仪就对秦惠王说:“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竟然经常把秦国的国情泄露给楚国。我不愿跟这样的人同朝共事,希望大王您能把他赶出朝廷。如果他想重回楚国,希望大王杀掉他。”秦惠王说:“陈轸怎么还敢去楚国呢?”
秦惠王召见陈轸并询问他说:“寡人愿意尊重贤卿的意见,只要贤卿说出要到哪里,寡人就为你准备车马。”陈轸回答说:“我愿意去楚国!”惠王说:“张仪认为你必然去楚国,而寡人也知道你将去楚国,何况如果你不去楚国,又将在哪里安身呢?”陈轸说:“如此我离开秦国以后,必然故意要去楚国,以顺从大王和张仪的策略和判断,而且可以表明我与楚国的真正关系。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人去勾引他年老的妻子,年老的就骂起来明确拒绝;勾引年轻的妻子时,她就欣然顺从了。没有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子的男人死了,有个客人问勾引者说:‘在这两个寡妇当中,你是娶那个年老的还是年轻的?’勾引者回答说:‘我娶年老的!’客人问:‘年老的曾经骂过你,而年轻的却服从了你,你为什么反倒喜欢年老的呢?’勾引者说:‘当他们做别人妻子时,我希望她们接受我的勾引;反之,如果做了我的妻子以后,我就喜欢当初不接受我勾引的那个。’现在楚王是位贤明君主,而宰相昭阳也是一位贤明的大臣。我陈轸身为大王的臣子,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楚王必定因为上述的道理不收留我,而昭阳也不愿意跟臣同朝共事。我如果离秦去楚完全可以表明我到楚国去不是要帮助他们。”
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惠王说:“陈轸到底要往哪里去?”惠王说:“那个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仔细地看着我说:‘我陈轸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实在对他无可奈何。便问他;‘你一定要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是真的了!’陈轸说:‘不但张仪这么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的国君都想要他做臣子;孝己敬顺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想他做儿子。所以,卖给别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就有人要的,一定是好仆妾;被人遗弃的妇人,仍旧嫁在她的乡里的,也一定是好女人。我陈轸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的人还将被人撵走,我不到楚国,还能到哪里去呢’?”秦惠王认为陈轸说得很对,便好好地对待他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1)(2分)漂泊在外,思念家乡。
(2)(4分)①虚实相生,“山暗大风鸣,萧萧草木声”为实景,“鱼龙翻峡黑”“ 百折绕滩惊”为虚景。
②写景有声有色,有“山暗大风”之“鸣”, “萧萧草木”之“声”,也有“鱼龙翻峡”之“黑”, “星月涌江”之“清”。(其他答案如动静结合,对比反衬,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 (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5分)B E (B项,觉新没有主张用盛大仪式来庆祝,觉民和觉慧表示强烈的反感;E项,火柴厂工人到周仲伟家抗议停工,周仲伟并不想把火柴厂转给东洋大班,而想与益中公司合作。)
8.(5分)
(1)“他”指宝钗(1分),“小孩儿口没遮拦”
(2)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1)(2分)洒扫、应对、进退(或洒水扫地,陪客说话,迎送尊长等日常小事)
(2)(4分)“道”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2分)在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有先后次序;先要教授基本的,易于掌握的,然后再教难懂、高深的大道理(即循序渐进)(2分)。
【参考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叫他们做做打扫、接待客人、应对进退的工作,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末节罢了,探讨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怎样可以呢?”
子夏听了这话,说:“唉,子游错了。君子的学术,哪一项先传授呢,哪一项后传授呢,学术就像草和木一样,是要分类区别的。君子的学术怎么可以歪曲呢?按照一定的次序去传授而有始有终的,大概只有圣人罢!”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B (根据第(5)段的表述,这是一种错误的速断法。)
11.首先点出医治“奴性”这一痼疾,要有选择地将中国人性质中本有的优点恢复过来(1分);其次指出应学习与借鉴异域思想文化中的优点(1分);最后强调为文目的,绝非请中国人做奴才(1分)。(逻辑层次清晰,意思对即可)
12.满口爱国,满身国粹,并不代表不带奴性(1分);故意反对“洋气”也不代表不带奴性(1分);一味向驯良(“静”的)方面发展的一般趋势,才是导致奴性的根本(1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C D (C项只有孙大圣在桃园,八戒沙僧不在;而且八戒沙僧二人也不是因为没有被邀请而反抗天庭被发落人间的。D项见原谅第⑤段,西王母只是觉得“那人若健在,或许可以因缘而来。”另外,周穆天子“也一定会想起很久以前的约定”于文无据)
14.其一,简静,如世上人家过着简静生活一般,断绝了名利之心;其二,贞静,与人不诈不欺相敬如宾,愿意守着平和安稳的岁月,却也不惧青面獠牙的威权。(每点2分)
15.(1)谐音双关,富有意味。一方面“桃之夭夭”指桃树桃花夭夭灼灼,美丽茂盛;一方面“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谐音,指人们面对爱情与真理正义时的态度。(2)“桃之夭夭”是行文线索,“桃”字能勾连各段,使全文成为一个整体;(3)“桃之夭夭”语出《诗经》,在此引用,使文章意蕴丰富,富有文化气息,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味。(每点3分,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3.A  C (A项蛋白质之所以拥有“十九般兵器”,主要是因为他们被进化过程所选择,但并非为了“担负防止有害细菌入侵,保卫人体健康的使命”。C项“它们消耗了自己,成就了人的各种活动”错,原文中“反应完成以后,蛋白质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本身并不消耗”可为反例。)
14.文章第①段引用《论语》中的话,为了后文说明蛋白质作为人的生存与活动的“工具”的重要性做铺垫(1分);引用《水浒》中的“十八般兵器”,以此类比十九种蛋白质的神奇功效(或为下文凸显蛋白质的神奇功效做铺垫)(1分);两处引用,使文章既典型(富有文化底蕴)又生动(引人入胜)。(2分)
15.①我们身体里面的蛋白质,负担着远比古代的武士更多的任务;②为此,拥有“十九般兵器”即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等十九种氨酸。③它们为实现各种生命活动出力,尤其是为催化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立下汗马功劳。④他们神通广大,成就了生命的美妙和神奇,令人感动。(以上4点,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到满分)
四、语言文字应用(13分)
16.(1)忖(1分)(2)zì(1分)(3)把“尽管”改为“不管”
17.示例:  月亮   正面:在晴朗的夜晚,总是和孤独的旅人作伴。
                  反面:因为靠别人发光,所以白天不敢露面。
(只要写出正反两面和寓意即可,写出一面得2分,两面3分)
18.示例一:我赞成卡通斑马线亮相城市街头。首先,从美的角度看,用色彩丰富,形象可爱卡通人物作为斑马线上的标示,可以起到美化城市的任用;其次,从心理角度看,卡通人物富有童趣,使路人在路途中会心一笑,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幸福感,有助于交通顺畅;再次,从安全角度看,卡通人物往往色彩艳丽,会提高司机驾驶的警惕性。(观点1分,三层理由阐述各2分)
示例二:我反对卡通斑马线设置于城市街头。首先,从安全角度看,花哨斑马线会分散司机和行人注意力,更易引发交通事故;其次,从法律角度看,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全国实行统一的道路交通信号,斑马线是不允许随意增添其他无关图案的;从实效性上看,“卡通斑马线”也未必能真正起到设计者预想的警示作用。“卡通斑马线”上长期站有行人,会给司机以错误信号,司机也可能将斑马线上的行人误认为是卡通图案,不减速而过。(自圆其说即可)(观点1分,三层理由阐述各2分)
五、写作(70分)
参照2011年高考评分标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