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雪晴晚望》鉴赏

雪晴晚望①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后还俗,于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阅读思考]
  
  1.试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倚杖望晴雪”中“望”字的作用。
  
  2.尾联“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点题。诗歌的题目是“雪晴晚望”,因而诗歌起笔就点出“望”字。②“望”又是诗眼,绾结全诗,引发诗意。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伫望凝视: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然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诗歌的尾联“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含蓄地吐露了诗人栖身荒山古寺,“归卧故山”为僧的隐情。“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作为诗的尾联,点活了全诗。因为前六句逶迤写来,景色全是静谧的,是凝望之景。第七句一转,紧接着一声清脆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诗人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此时在落第之后,栖身荒山古寺,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听到山寺晚钟,禁不住动了归卧故山为僧的念头。
  
  [品评赏析]
  
  盛唐诗歌像一座高峰,后继者难以逾越。中唐诗人另辟蹊径,以一种求变、求新的追求,受到人们的认可。就连幽燕之地的诗人贾岛,也以其独特的清幽寂苦之艺术风格卓立于当时诗坛,成为这一潮流中的弄潮儿。
  
  贾岛(779—843年),字阆仙(一作浪仙),唐范阳人(今北京房山区人)。在北京市房山城南15华里处的石楼乡二站村至今尚有贾岛墓,墓侧是清代贾公祠遗址,祠堂前有楹联曰:“万古文章配东野,一生知己属昌黎”,横批:“推敲佳话”。概括了诗人一生的重要经历和文学成就。贾岛一生仕途失意,却对诗歌非常痴迷。据辛文房《唐才子传》称,贾岛每年除夕守岁之时,必取出一年所作的诗,摆在几案之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痛饮长谣而罢。”
  
  《雪晴晚望》这首诗作于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之时。诗中展现的虽是时景实情,却写得清幽寒寂。诗人就是将自己生活中的日常事物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同时又在竭力找出这些日常事物独具的审美情调,将写诗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写得奇寒幽僻,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审美境界——凝视残雪之下的寒寂人生。
  
  首先我们来看诗题。既是“雪晴”,就该是“残雪”了,一个“晚”字更让我们感觉境界之苍凉。在夕阳笼罩下的残雪之景,无论是多么美妙,也只是昙花一现,让人顿生悲凉。
  
  首联“倚杖望晴雪”之“依仗”就是“依着手杖”,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为诗人心灵之不堪的写照。贾岛少年出家,过的是青灯佛卷的修行生涯,后虽还俗,但对于儒家经典,功底毕竟不如一般俗家子弟从小受教育来得深厚与扎实,诗赋杂文的功夫,也是如此。虽然他经过十年寒窗的苦功,但仕途并不如他想象得那么平坦,而是充满坎坷、辛酸甚至屈辱。写这首诗正是他落第之时,这种落魄与不得志是显而易见。这个“望”当是久久伫立的远眺,也就是“凝视”。诗人为何要凝视这夕阳笼罩下的残雪之景,因为这残雪之景当是他寒寂人生的观照,“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此时贾岛的诗歌永远都是“有我之境”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诗人看到了什么?夕阳残照,溪水白云;晚归的樵夫,依依的落日;山冈上,野草遍地燃烧,石松间,暮霭袅袅升腾。诗论者多以为这是富有生机之景,而我认为这是清冷荒凉之境。为什么呢?其一,古诗中的樵夫意象通常为隐士的化身;其二,“寒日”之“寒”实为诗人心境之“寒”;其三,山冈上的野草能够燃烧,说明残雪已尽;其四,袅袅的暮霭更增添了灰暗之感。这些意象组成的整体意境不正是诗人寒寂惨淡人生的写照?正是这些思绪的酝酿,才有诗人的久久凝视;这久久的凝视,也就是诗人澎湃的思考。否则“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这一尾联“诗人顿萌瞿昙归来之念”就无从着落了。
  
  据说就在写《雪晴晚望》的圭峰草堂寺里,诗人曾写过一首《送无可上人》,为无可南游庐山西林寺赠别,最后二句是这么写的:“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尽管此后贾岛并未去天台山再度为僧,与无可结为近邻,但在写诗当时,无疑是起过这种念头的。这应是“闻打暮天钟”一语含义的绝好参证。
  
  贾岛以其独具特色的诗歌创作,在盛唐诗风向中晚唐诗风转换中自成一体,为后世树立起了一个学习借鉴的对象。北宋初有“晚唐体”诗人“九僧”、魏野、林逋等模仿贾岛诗风,颇有可读诗句,南宋又有“永嘉四灵”,作诗以贾姚为宗。韩愈有一首诗《赠贾岛》,对贾岛的诗歌成就做了充分的肯定,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自诗人与韩愈定交到去世,无论仕途如何坎坷,生活多么困顿,却从没有放松过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始终坚持苦吟,着意推敲,最终在中唐诗坛上独辟蹊径,于五言律诗的创作上别开生面,而为后世所敬仰和效仿。
  
  我们可以这么说,《雪晴晚望》正是诗人凝视自己残雪笼罩下的寒寂一生折射。他的“寒寂”可谓述备之矣——为僧寂,为儒贫,为道孤。诗人为人一生“寒寂”,不免可怜;而为诗诗境“寒寂”,却另是一片天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