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思想源于孔夫子。它的原式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它的变式是《学记》中的“善喻”,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实行启发式教学,除了要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必须遵循启发式教学自身所固有的一些原则。
一、愤启悱发——独立思考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要在学生思而未得感到愤闷时帮助开启;要在学生思而有所得,但却不能准确表达时予以疏导。告诉我们不“愤(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不能)”不启发,要在学生“想”到“愤悱”之时再给予启发。这句话表面上说是启发的时机,其实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因为“愤悱”的前提是“想”。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人们认识事物都必须经过“想”这个环节。启而不发,不只表现为学生说不出来,还表现为学生想不出来。想是关键 ,是启发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学生连想都有没想,还谈什么样启发式?
评价一位教师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得如何,首先要看他是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看他是否注意创设“愤悱”氛围。创设“愤悱”氛围的主要手段是提问、设问和质疑问难。这里有三点应当注意:一是问题要难易适度。问题过难过易都创设不出“愤悱”氛围。二是提问、设问或质疑后必须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因为人们思考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思考那些有思考价值 的问题更需要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就根本创设不出“愤悱 ”氛围来。三是问题必须少而精。问题少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精才有思考价值。
二、“道而弗牵”——主体性原则
“道而弗牵”是说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指导学生的思维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必须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学生学习和发展得如何,关键还在学生自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必须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学”为“教”服务。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只顾往里面装东西。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教师一律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做不到的事情再为他们引路,搭桥。切记: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主动陶治自己的情操,主动训练自己的技能,主动发展自己的智力。
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体,就必须注意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里有三点应注意: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就会时刻鼓舞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二是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兴趣的事情愿意做,愿意做的事情容易成功。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导入、趣味过渡和观察、实验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消化,自己去吸收。三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教师的“教”只能解“一饥”,不能成为“百饱”。要终身受用,还必须学生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从教师那里不但得到“鱼”,而且得到“渔”,因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样才能终身受用。
三、“开而弗达”——主导性原则
“开而弗达”是说点明问题的关键,而不把结论和盘托出。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主导性原则。
过去说“教学”我们往往把它理解为“教”,即教知识、教书,按照这样的理解,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教师和学生靠书本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实,“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即教师“教”学生,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教师和学生直接联系,教学相长。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学生画龙,教师点睛”。教师在学生学习和发展中是指路人,教师不应以教为主,而应以指导为主。教师要重在点化,要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综合,要指关键,教重点,释难点。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引导要在学生迫切要求学习的心理状态下进行,即创设了“愤悱”氛围之后进行。启发式教学重在引思,一是在学生思维没有方向时指出思维的方向,二是在学生思绪万千时提示正确的思路,三是在学生思维过不去河时,铺路搭桥,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以旧引新,温故知新。
四、“强而弗抑”——情感性原则
“强而弗抑”是说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鼓励,而不批评压抑。这一要求,用现代的话说,可以叫做情感性原则。
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孔夫子是重视学生情绪的典范。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以师长的身份教训人,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他告诉学生,不要因为教师年长在发言时有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组织学生讨论时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发言。对学生的发言,孔子不直接表示“对”或“不对”,而是让学生在讨论中自己去感悟,自己去发现。
孔子热爱学生,关心每个学生的每个侧面。对学生善于因材施教。一次甲乙两个学生向孔子提出同一个问题:“老师,听到一件事就立刻去做吗?”孔子回答甲是:家里有父兄,何不请教后再做。回答乙是:立刻去做。有人不解其意,孔子解释说:甲办事鲁莽,我教育他三思而后行;乙办事谨小慎微,我鼓励他大胆做事。孔夫子对学生不打骂、不训斥,而是循循善诱,值得后人学习。
情感管理在西方已经盛行。溯其源,应该说来自启发式教学思想中的“强而弗抑”。实行启发式教学,必须坚持情感性原则,因为它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一视同仁。“士可杀不可辱”,教师对学生要信任和宽容,言辞不应该有丝毫伤害学生的意思。“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对学生要期望和肯定。每个个体有每个个体的特点,要扬其所长,长善救失。要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二是要热爱学生,微笑进课堂。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可敬、可亲、可信任。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以形成亲切、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以此促进学生好学、乐学、学有所成。三是要正面引导,多加激励。表扬好的、对的,对差的、错的是一种激励;鼓励提高幅度大的,对提高幅度小的也是一种激励;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正面提出要求,也是一种激励。总之,教师要注意说话方式,要对学生多激励而不批评压抑。
五、“以三隅反”——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说如果举一不能反三就不再往下教了(待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时再往下教)。强调启发的目的在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一要求用现代话说,可以叫做举一反三原则。
举一反三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举一知一、举二知二,学生只能简单地复述教师的结论和例证,那就没启发性,也不能叫启发式教学。
举一反三实际上是培养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要培养有能力的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师自己必须善于举一反三,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感染学生。有了这样的前提,教师还要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一是要精讲精练。让学生在精讲精练中掌握问题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然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教反问句,《论紧张》结尾连用了两个反问句,《批评和自我批评》结尾连用了三个反问句,《白杨礼赞》结尾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如果在前一课中“举一隅”把反问句的作用讲清,到后两课中自然能“以三隅反”了。如果此时再“以三归一”,学生以后再举一反三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用类比和对比去比较异同,去大胆联想。如从带刺的草想到锯,从鱼的上浮下沉想到潜水艇,从水开壶盖动想到蒸汽机等。三是鼓励求异创新。发明创造多数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求异创新。所以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学生的课堂发言有的支离破碎,有的和标准答案谬之千里,这时也不要嗤之以鼻,只要有新意,能显示他们的思维水平,都应该予以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