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就是被动句.(被动句指主语是动作行为受事的动词谓语句.)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分为:
一,意念被动句
动词前后没有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标志,而用一般主动句的形式表示被动意义.这种被动句叫意念被动句,又称为无标志被动句.
彼窃 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庄子· 箧》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意念被动句只能从意义上去理解.
二,有标志的被动句
(一)助动词+动词
1,见,可译为"被"
爱人者必见爱,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兼爱下》
2.为,译为"被"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子·说难》
3,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二)介词+主动者+动词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淮阴侯列传》
适为虞人逐,其来迅速,幸先生生我. 《中山狼传》
(三)动词+介词+主动者
1,于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诗·邶风·柏舟》
信于友有道,事亲不悦,不信于友.
《淮南子.主术》
2,乎
万尝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驱于声词,眩乎辩说. 《韩非子·问田》
(四)助动词+动词+介词+主动者
1,"见…于…"式
晏子见疑于景公. 《晏子春秋·内篇·杂说下》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
《韩非子.十过》
2,"为…于…"式
(楚)多出兵,则晋楚为制于秦. 《战国策·秦策三》
3,"被…于…"式
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战国策·齐策》
上2,3种句式没有怎么发展就被淘汰了.
(五)介词+主动者+语气词+动词
1,"为…所…"式
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外左下》
2,"为…之"式
[纣]遇周武王,遂为周氏之擒 《管子·七臣七主》
3, "为…之所…"式
在前两种格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故人主之意欲见于外,则必为人臣之所制. 《淮南子·道应》
4,"为…见…"式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庄子·至乐》
5,"为…所见…"式
(今凉州部)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 《后汉书·西羌传》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现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
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
近代汉语中,表被动的词还有"吃","著(着)""叫".
三,关于"于(乎)"字式
"于(乎)"字式,动词后用"于(乎)"引进主动者,可以看成是被动句式之一.这种句式可与其他被动句式进行转换.
襄子围于晋阳. 《韩非子·难一》
襄子见围于晋阳. 《说苑·贵德》
弥子瑕爱于卫君. 《说苑·杂言》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 《淮南子· fan泛论训》
圣人能制礼乐,不为礼乐所制. 《淮南子》高诱注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于张仪. 《史记·楚世家》
第四节 文言虚词和固定短语
一,代词
与现代汉语相同,古代汉语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不同的是:包括无定代词"或","莫".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自称)
我,吾,予,余,"吾"可作主,定,但在上古一般不作宾语.如:
今者吾丧我,汝如之乎 《庄子·齐物论》
但在否定句中宾语前置时,可用"吾".《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
也.'" 其余皆可作主语,定语,宾语.
上古还有"昂", "台", "朕"作第一人称代词.
人涉昂否,昂须我友. 《诗·邶风·匏有苦叶》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楚辞·离骚》
在秦以前"朕"是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后是皇帝的专称.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尚书·汤誓》
秦汉间第一称代词还有"身".《尔雅·释诂》:"身,我也."郭璞注:"今人
亦自呼为身."不过"身"广泛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魏晋后.如:
(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2.第二人称(对称)
上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而,乃,戎.如:
女丧而宗室. 《左传·昭六年》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项本》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诗经·大雅·民劳》
"女(汝),尔,若"可作主,定,宾,"戎"可作主,定,不作宾语:"而,乃"一般作定语,不能作宾语,偶尔作主语,如;
朕心朕德,惟乃知. 《尚书·康诰》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
"你"产生于南北朝,唐末才大量使用.
3.第三人称代词(他称)
他称代词:彼,夫,其,之,厥,伊,渠.
文言中没有一个与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完全对等的代词,借用指示代词彼,夫,其,之. "彼"常作主,宾,"夫"一般作主语,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滕上》
公曰:"夫不恶女乎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其"常作定语和主谓结构的主语,汉魏以后也可作主语,.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庄十年》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列子·汤问》
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甚.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之"一般作宾语,有时也作兼语:
爱公叔段,欲立之. 《左传·隐公元年》
使之居于王所. 《孟子·滕下》
第三人称代词"厥",相当于"其",如:
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伊,渠"在东汉以后才用做第三人称代词,如:
伊必能克蜀. 《世说新语·识鉴》
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三六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他"产生于六朝,唐代开始普遍使用.
4.己称代词(反身代词)
"自","己"都是己称代词.有人归作第一人称代词,例多不举.
注意[s:142]1)谦称,敬称的词类,意义问题:
谦称和敬称是名词,不是代词,所以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否代作宾不前置),但意义上,谦称却代表了"我",敬称代表了"你".
人称代词的单,复数问题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无单,复数之分,它们都可表复数,由上下文识别.
古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也有加"侪","辈","曹","等","属"等字来表示的,它们不仅表示复数,而且带有"班类"的意思.
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 方勺《方腊起义》
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中山狼传》
我曹言,愿自杀. 《汉书·外戚传》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本纪》
现代汉语表复数的"们"是南北朝时产生的.唐代才比较多地使用它表
复数.
(二)指示代词
1.近指代词
现代汉语用"这".古汉语中用得较多的是"是,此,斯,兹,之,若,然,尔, 寔 ,时."
"是,此,斯,兹"通常作主,定,宾语. "之,若"一般只作定语,"然"常作谓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捕蛇者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
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曷为久居若城之中而不去也. 《战国·赵策三》
然乎哉 不然也. 范缜《神灭论》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诗》
"寔","时"即"是"字,近指代词.
寔为咸阳 张衡《西京赋》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尚书·汤誓》
2.远指代词("那"产生于六朝,唐代只作定语,宋代开始用作主语).
常见的有"彼,夫,其":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孟子·公孙丑下》
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叶公好龙》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史记·项羽本纪》
他指代词
(1)旁指代词"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下》
(2)虚指代词"其"
表示不愿,不能,不必说出的事物用"某",如:
言武等在某泽中. 《汉书·苏武传》
(3)无定代词
肯定性夫定指代词"或",可指人,也可指物,如: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梁上》
凡六出奇计……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 《史·陈丞相世家》
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指人也可指物."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韩非子·难一》
子曰:"莫我知也夫!" 《论语·宪问》
(4)逐指代词"每","各"
子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
各兴心而嫉妒. 《离骚》
(三)疑问代词
根据主要指代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主要代人的:谁,孰
主要代事物的:何,胡,奚,曷
主要代处所的:安,恶,焉
1.谁,孰
谁,只问人,一般用作主语和宾语.有时也作定语和谓语.如: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诗·秦风·黄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
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 《战国策·齐策四》
"孰"主要代人,也可代物(什么)多用作主语.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也可作定语和宾语
王者孰谓 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昭公曰:"丧人其何称 "景公曰:"孰君而无称 " 《公羊传·昭公25年》
"孰"还多用于选择,这是"谁"所没有的.
2.何,胡,奚,曷
相同的是:主要问事物,主要作宾语和状语.
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称贮疏》
问:"何以战 " 《左·庄十年》
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
曷为久居若城之中而不去也 《战国策·赵三》
这是介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人之为言,胡得焉 《诗·唐风·采苓》
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春秋·内杂下》
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庄子·骈拇》
作动词宾词前置,作宾语译作"什么","怎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庄十》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吕氏春秋·察今》
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 《尚书·盘庚上》
不同的是[s:142]1)"何"还常作定语,谓语,用法比"胡,奚,曷"广:
此何种也 对曰:"此车轭也 " 《韩非子·外储左上》
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 《韩非·说难》
(2)"何"还可以问人:
是何人也 《庄子·养生主》
(3)"何""奚"还可指代处所.
豫州今欲何至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3.安,恶,焉
主要代处所,作宾语
"归乎 "曰:"君死安归 " 《左·襄二十五年》
路恶在 《孟子·尽心上》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离上》
学恶乎始,恶乎终 《荀子·劝学》
"安,恶,焉"作状语,询问处所或事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
《庄子·秋水》
且王攻楚,将恶出兵 王将借路于仇讐之韩魏乎 《史记·春申君列传》
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二,副词
副词,指在动词,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副词与形容词是不相同的.形容词可以单独充当谓语,而副词只能作状语和补语.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而副词除修饰动词,形容词外,一般只修饰,限制作谓语的名词.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项羽本记》),但是有的形容词也可以兼副词,若形容词作定语和作状语的意义不一致,则作状语时是副词.
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它们能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子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和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分,这又是它同其他虚词相近的一面.
副词的分类比较复杂,大致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次数,情态,否定,表敬七类.
(一)程度副词
用来表示性质或行动之程度的,一般可分为表极至(程度深),表轻微(程度稍深),表更加(在原有程度上更进一步).
1,极至:"最,极,甚,殊,绝,至,良,颇,太,尤"等,这组词表程度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最","很","非常","特别","格外"等.
2,表更加:"愈,益,弥,兹,尤"等,它们表示在原有程度上更进一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更加","越发".
3.表轻微:"稍,少,略,微,颇",表示程度较深,相当于现代汉语时"稍微","略微"等.
古汉语中,少数程度副词古今意义变化大,要注意区别.
少
古汉语中常用作程度副词,音义同现代汉语的"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多少的"少".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史记·项羽本纪》
也当形容词,多少的"少".
饮少辄醉. 《醉翁亭记》
稍
在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稍微"的意思,上古汉语里"稍"是时间副词,作"渐渐"讲.
其后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
唐代开始这一意义便普遍运用. "稍微"讲极少见.
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唐语林》
另外,"稍"还有程度深这一义项,相当于"颇","甚",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卷二:"稍,犹颇也,深也.甚辞,与小或少之本义相反."江淹《恨赋》:"紫台稍远,关山无极."吕延济注:"稍远,极穷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姐姐稍亲文墨,君瑞博通今古."
颇
"颇"在古汉语里是一个程度副词,其意义有二:
表程度轻,数量少,译作"稍微","略略".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 《论衡·别通》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汉乐府《陌上桑》
(还不够,略有余.)
表示程度深,数量多,译作"很","更加",现汉沿用.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文天祥《指南录后叙》
(二)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性质或事物的范围的.一般可分为表全体,表共同,表仅限等三类.
1.表全体
"皆,尽,乎,举,遍,俱,咸,毕,凡",都译作"都""全"总括所提到的人,事物,表示人或事物都进行某一动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梁上》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 《左·隐元年》
2.表共同
"共,齐,并,相,相与",表示几个施动者一起发出某一动作,译为"共同","一起".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孟·离下》
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 《汉书·蒋何传》
3.表仅限
"但,仅,直,止,惟(唯),特,独,徒,第"表范围仅仅限于某个方面,译作"仅","只","仅仅".
但
在现代汉语里,"但"字一般用作表示转折的连词,有时用为范围副词,也只限于现代汉语中的文言成分,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在古汉语中,"但"大多用作范围副词:
死去元(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示儿》
东汉以后"但"字开始用作转折连词"但是",唐代以后用得较多.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 《三国志·华佗传》
仅
用作范围副词,表范围小,数量少,古今一致,但是唐人作品中的"仅",不是表示数量少,而是表示数量多,是"将近","几乎"之意,这人意义有人归作表数副词.唐以前,以后则不是这个意思.
槐花满田地,仅绝人行迹. 白居易《昭国闲居》
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间副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表时段)
表示动作行为,状态所发生,存在的各种时间,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表正在:方,适,正
2.表开始:始,才,乃,适(刚才)
3.表过去:业,既,尝,曾
4.表将来:且,行,将
5.表最后:终,遂,竟,卒,讫(迄)
曾
古代汉语里一般用"尝"表"曾经","曾"在汉代以前,一般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而是表示情态的副词,表示事实出人意外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和现代汉语"竟然","居然"相近,多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
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诗·卫风·河广》
也可用在肯定句中,加强肯定语气.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论语·先进》
"曾"作时间副词,当"曾经"讲,一般是在汉代后.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 《战国策·赵策四》
(四)表数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频率和约数等,分为:
表动作频数:数,亟,频,屡,累,连,仍,比
表动作重复:复,更,又,再
表约数:且,将,近,几,可,约
(五)情态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情貌状态和语气的词(语气副词)
诚,实,果,良,信,表确定,译为的确,果真.
固,表本来.
反,顾,表相反,译为"反而","反倒"
故,直,特,表故意.
尚,犹表继续,译为"尚且,还".
亦,也,表类同,同样.
但,姑,且,表姑且.
空,徒,表徒然,译为"白白地".
岂,其,巨,宁,独,表反问,译为"难道,怎么".
"殆,盖,得无,其",表推测,译为"大概","或许","莫非".
"必,乃,即",表肯定,译"一定","就"等.
且
古今汉语里都可作连词,古汉语中还可作情态,时间,表数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
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记》
禹至汤且千岁,汤至周亦然. 《论衡·刺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泰伯》
固
古今都可作让步连词"固然"讲(承认某一事实而引起下文),古汉语还可作为情态副词,是"坚决,本来,当然"等意,表示态度坚决或客观事物的当然情况.
蔺相如固止之. 《史记·廉蔺列传》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孟·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