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最后7天冲刺指导

[关键词:心态、策略和方法]


先说第一个关键词:心态。

高考,与其说是跟别人竞争,不如说和自己斗争,是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斗争,在最后20天,我觉得好心态很重要。

有一个应考的好心态,可以保证高考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从而取得好成绩。

那么,怎样才是好的心态呢?我以为有了稳定平和的心态就是好心态。这需要做到两个“知”:一是知己,一是知彼。

下面先说“知己”。

一次次的考试,容易让考生迷失自己,特别是语文,成绩波动较大,变化规律不如理科那样易为人们把握。所以,与其向外寻找客观原因,不如向内分析主观原因。因为只有自己才更为了解自己的考前、考中和考后的感受。

我提供两个角度供考生思考:

其一,析学情,明方向。

通过两次省质检,同学对自己的总分应该比较清楚,在省内或校内的位置(名次)大致心中有数。高考是按照总分来录取的,语文只是其中的一门,你一定要有总分意识,不冷落语文,也不抬高语文,给语文一个合适的分数。你要分析语文成绩在你的总分中所占的比例(份额),从整个考试学科的高度来审视语文,结合自己的学情,给自己一个大致的分数期望值,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有三个分数值可供同学选择:90分、105分、115分

其二,析考情,知途径。

为了达到目标,还要认真分析两次省质检的卷子,了解自己在答卷上的强项与弱项,明确自己的得分点和失分点,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有的放矢,找到获得成绩和提高成绩的途径。

接着我们来说“知彼”。我也提供两个角度供考生思考:

第一,研读《考纲》,知道考什么。

     所谓《考纲》,就是每位考生征订的那本《2009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它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复习备考的依据。研读《考纲》,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要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能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尤其今年是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语文在体例和部分题型上都做了较大调整,研读《考纲》,才能知道考什么。语文科的考试说明多达100页,里面的内容繁多详尽,在“考试内容”部分,编写者逐一解读考点,并举出典型试题来解说,每一道试题后面有参考答案。要特别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提供试题答案之后,编写者还提供了对试题考点的分析、试题命题角度、解题思路和答题要点的指导,这是最为实用的最为重要的解题技巧的解说,对应考至关重要。可是,许多考生漠然视之,把它当作废纸,弃之一旁,放弃了这个最好的“老师”,实际上也放弃了提高自己的机会。

友情提示:每位考生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最需要的考点内容加以用心研读。

第二,研读试卷,知道怎么考。

知道了考什么,还要知道怎么考才会有针对性。我认为至少要熟悉研读三份试卷:

①《2009福建省语文高考参考试卷》(详见《考试说明》P84-100)

②《2009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题》(2009年1月份)

③《2009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09年4月份))

通过研读,我们就知晓,150分的卷子一共分为六大部分17道考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这样,我们明白了150分是逐题赋分,题与分是对应的,要得到分数就要一题一题解,一分一分得。可见,语文的分数是很具体的,很实在的,并不抽象,并不虚无,也不是想当然,更不是如某些考生所认为的读不读、做不做都一样的。你可以再次分析自己的两次省质检试卷,你就会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得到的是哪些题的分数,失去的是哪些题的分数。

如果我们知道自己语文考试的目标和方向,知道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也许我们心中多了一份坦然与镇定,多了一份平和与自信,那么,心态这一关就过了。

现在说第二个关键词:策略。

我从答题者的角度提两个字:“保”与“争”。

第一类考生,保90分,争95分。

第二类考生,保105分,争110分。

第三类考生,保115分,争120分。

先说第一类考生(90分)。

保分策略如下:

1、默写题:5分。

2、文言文阅读题:8分

3、古代诗歌阅读:3分

4、文学名著阅读:5分

5、文化经典:3分

6、现代文阅读:8分

7、阅读选做题:8分

8、语言文字运用题:5分

9、写作题:45分

先说第二类考生(105分)。

保分策略如下:

1、默写题:6分。

2、文言文阅读题:10分

3、古代诗歌阅读:4分

4、文学名著阅读:7分

5、文化经典:4分

6、现代文阅读:10分

7、阅读选做题:9分

8、语言文字运用题:7分

9、写作题:48分

先说第三类考生(115分)。

保分策略如下:

1、默写题:6分。

2、文言文阅读题:12分

3、古代诗歌阅读:4分

4、文学名著阅读:8分

5、文化经典:5分

6、现代文阅读:10分

7、阅读选做题:12分

8、语言文字运用题:8分

9、写作题:52分

试题逐题应对策略细说:

1、“名句名篇默写题”总分为6分。这是语文试卷中最易得分,也应该得高分的试题。今年的考试范围缩减为13篇古诗文,得5分为基本要求。谁在这题上丢分多了,就麻烦了。剩下的15天还要加强这个方面的复习,为了扎实起见,要全部通篇默写一遍,建议每天一篇,先简单后复杂,逐步掌握。二类生、三类生一定要得满分。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友情提示:一般情况下,“参考试卷”、省质检卷中考过的句子在高考中不会出现!

2、“文言文阅读题”总分为15分。这是一道有难度、有区分度的试题。

在最后15天,建议学会三种方法:

(1)文意速读法。

在做题之前,要把原文速读一遍,整体把握文章的大体内容。速读时,遇到文中的难字难词可以用“跳读”,直到读完全文。读后,概括一下全文的内容,想想前后文之间的关系,总体把握文段的结构特点。

(2)题文对应法。

第1小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查,都设置在具体的语境中,即试题题干中所指出“在文中”的意思。尽管文言词语是多义的,但它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恰当的义项却是唯一的。因此,解题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每一选项所提供的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如若文意不通者,则可能就是错误的选项。

试题第2小题是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阅读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主旨选择恰当的信息。这道题,实际上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准确度。因此,解题时一定要根据其题干的指向,把句子一一放到原文中去理解。解题可用“排除法”或“确定法”来解。

(3)语境译句法。

试题第3小题是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注意以下三点:①不离大小语境。首先是不离大语境,即翻译不能离开文言选段的整体内容,要做到“句不离篇”。切不可只看到所要翻译的句子而不顾及其上下文意。其次,不离小语境,即“词不离句”。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必须明确它在句中的位置,从而译出其准确的意思。②抓住关键词语。对译句起关键作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都要仔细推敲研究,准确译出(这些翻译点,往往就是得分点)。进而将句中其他词语也一一对应直译,不曲解,不遗漏。③译文要完整,要合情合理。译出的句子要自己看得懂,读得顺,省略的要补好,颠倒的要调整,不通的要理顺,译文力求通顺流畅。

友情提示:一般情况下,试题中考查的是选文中相对简单的字句的考点,遇到文中难懂或是译不来的字句,不要紧张害怕,因为这些字句往往与试题关联不大,能大体知道它们的意思即可。

3、“古代诗歌阅读”总分是6分。对于所有考生来讲,这都是一道难题,如果试题只设一道,难度更大。答题的主要困难在于考生缺乏必要的鉴赏知识,所谓不知则不能。所以,在最后15天,建议在学习“古代诗歌鉴赏”的有关知识点上下功夫,多读方见成效。找一份关于介绍“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资料,认真地读一读,了解诸如“诗家语”(省略、倒置和反常搭配)、意象、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的常识,特别是要熟悉关于“表达技巧”的术语和用法。此外,还可以尝试运用“翻译法”来读懂诗歌的字面意思,借助于“加我法”(即在每个诗句中加上“我”来猜测作者的感情)来揣摩作者的情感,还可以用“意象叠加法”来感悟意境的特点等。可以把做过的试题再看一次,看看能否有所领悟。

4、“文学名著阅读题”总分是10分。以第1题为例,简单说说复习策略。这一题得分的难度是考查的范围广,情节与人物繁多。平时没有阅读习惯和大量做题的考生会感到比较困难。但那这道试题要得到5分并不难。因为第一题是五选二的选择题,每个选项的错误都是两个,错的都在情节的转述上。一般情况下,错误项多出自比较熟悉的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和《欧也妮·葛朗台》,《子夜》和《复活》试题多为陪衬项。答案的设制也有一定规律,选AB或DE的可能性极小。

15天复习建议如下:

(1)阅读较为详尽的故事梗概,字数在2万字左右,如“‘布衣精英”版的名著导读是很不错的一本。每天或两天读一部名著的详尽的情节,对于陌生的情节要特别留意。(2)继续做题。结合自己的薄弱名著有针对性地做练习。(3)复习做过的习题。

友情提示:这道试题极有可能与高考试题撞车,考生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复习该题。如果碰上,要注意答案的撰写,不能简单地套题,应根据题意做适当的变换。

5、“文化经典阅读”总分是6分。本试题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不要求翻译。对古代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用单项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其选择项具有提示和导读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原文,降低了文化经典文本阅读的难度;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和评价,用简答题的方式考查。

友情提示:在最后15天,可适当做些相关的试题,提高理解和解题能力。本试题虽然对翻译考查不做要求,但理解文意还是要对原文的字面意思有较为准确的把握,所以答题之前应简单地疏通一下原文,基本把握大意,否则易使之偏颇。

6、“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总分27分。这是语文试卷中的重点,也是难点。相对而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会容易一点,在得分上应多追求。选做题,大部分考生和老师都倾向于选做实用类文本的阅读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的文本的阅读难度较小。当然,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

在最后15天,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浏览标记法。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及时做圈点勾画,把文中主要的信息划出来,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以便在解题中发挥作用。

(2)细心读题法。要细心地逐字阅读,试题分析其中的要求与解答的信息,题中术语要明确,不能粗心大意。要善于抓住“题眼”作答。把题中的句子或信息置于原文中思考,题文对应。

(3)规范答题法。按要求作答,依据要源于文本,不要想当然随意作答。写法也要讲究,建议对照有关参考答案用心揣摩。

友情提示:现代文试题源于文本,其答案要点在原文本中或显或隐,考生若拥有较强的文本理解能力,那么解答试题的准确性就高。提高现代文解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阅读的能力,即答的能力依赖于读的能力。读懂是解题的根本,切记!

7、“语言文字运用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重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总分是10分。这个部分的第1题没有固定的考法,变数很大,建议多读题,可以找一些不同类的试题看看,以增长见识。第2题虽说是今年的新题,但第一小题是概括题,如同“压缩语段”的语用试题,可适当做习题。难点在于要把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可以学习复杂单句的写法。至于第二小题,想必老师课堂上提得较多,考生要注意的是:简述文字一定要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8、“写作题”占70分。

考生按要求写作,文体适合,内容切题,字数完整,字迹工整,卷面不乱,可得45分左右。而要上50分者,除了以上要素之外,还得有一定得文采,有亮点。写作主要靠素养与积累,短期难以见效。

在最后15天,可以训练以下内容:

①有意而写的意识,明确的应试意识和特定的读者(阅卷老师)意识。

②学习“三”字构思法:三个角度、三个例子、三个片断(时间上、空间上)、三句名言等。

③开头结尾要用心斟酌。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中心句要尽量写在段首,主体段的段末要写总结语。

④字迹大小适中,清楚好认,文面美观,要正确使用并书写标点符号。

⑤阅读关于“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还可以看看看图作文的写作方法。

最后说第三个关键词:方法。

我先从命题者的角度,提两个字:“细”与“准”。

高考试题的命制,在题干的设制与答案的设制都有严格的要求与讲究。一道试题的确定,至少要经过“个人命题——小组议题——改题定题”三个步骤,有的题目还得反复修改。不仅题干的设制是这样,就是卷中试题的每一个字也要经过逐字推敲,以求准确无误。所以,学会读题,领会题干的意思,才有利于答题的准确。

为了准确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命题者在设制每道题时都有一个较为精准的答题角度和范围。所以,读题要细心,逐字精读,读后要想一想,这道题考我们什么,即“考点”是什么,然后联想到平时做题的经验,迅速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法。

友情提示:在剩下的15天,一定要加强读题能力的训练,力求“细”与“准”。

我再从阅卷者的角度,也提两个词:“清楚”与“规范”。

“清楚”指的是,写出的答案语句通顺,表意明确,书写好认,卷面不乱。

“规范”指的是,回答问题按题目要求,不随意作答,诸如题中有分点要求、字数要求等,都要坚决遵从,决不违反。此外,如诗歌的“鉴赏题”、现代文中的“探究题”和“语用题”中的简述题等的答案撰写要力求规范,建议认真阅读“省质检”有关试题的答案和“参考试卷”有关试题的答案,用心揣摩;或是请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不仅会贴近试题的参考答案,而且也便于阅卷老师评分。

这里特别说说“分点作答”这种方法。命题者在设制答案时,会适当考虑到阅卷的因素,在得分点的设制上有一定要求,如4分题、6分题,一般都有两个、三个点、四个的得分点。适当地分点作答既利于得分,又利阅卷,一举两得。但是也要注意,不能随意分点,或是滥用。有的考生为了得分,把所有能写出的点都写出来,6分题写了8个点,似乎要让阅卷老师做选择题。这样的答题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认为你缺乏基本的概括能力,因而扣分。其次是分点的角度要有变化,不能只是相同内容的简单叠加。

友情提示:在剩下的7天,一定要把语文各考点知识梳理一遍,力求思维清晰,状态到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