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达标测评卷
1. (2011•福州八中质量检查)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路初晴
唐•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1)此诗颈联的句意,让我们想到汉朝贾谊在《过秦论》中的一句相类似的话,它是_____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诗写雨后初晴,但天色昏黑,作者在边塞路上的所见所感。
B. 颔联写所见景色是水迹凌乱,灰烟萦绕在村庄的上空。
C. 景色虽不赏心悦目,但边关无征战的一幅秋猎图还是让人欣慰的。
D. 全诗写虽旌旗犹在,但战争已无,将士们在秋日雨后清新的原野上狩猎的情景,从而写出了边界的和平和安详。
(3)联系全诗,赏析“闲看”一词的表达效果。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2)结合下片内容,赏析“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
3. (2011•泉州五中月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________。《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________。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词和郑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①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1)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2)简要分析“幽竹”这一形象在本诗中的作用。
6. (2011•三明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③君。
石麟④埋没藏春草,铜雀⑤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袁绍庸碌,未能重用他;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怜:爱慕。④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⑤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1)诗人为什么“怜君”?
(2)本诗颈联对仗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音韵美。除对偶外,颈联还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7. (2011•福建省龙岩质检)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发笤溪①
叶 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 容易归舟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 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笤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②叶燮(1627-1703),清代诗论家。
(1)“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2)诗歌末联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8. (2011•南平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1)简要概括“半山春晚” 的特点。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 庄①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0.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 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 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 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1.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①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离情乡思?
(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倦 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篇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 (2011•安溪八中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见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诗的前两句所写景物有何特点?请简析。
(2)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析。
14. (2011•厦门一中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1)请指出“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1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 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 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羡他蝴蝶宿深枝。
(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本诗中哪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美?
(2)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 (创新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 贺
寻章摘句①老雕虫②,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③?
【注】①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②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 ③哭秋风:悲秋作赋。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及所表达的主旨。
1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1)有人认为上片写愁“从淡笔轻写到暗笔意写,再转为明笔直写,最后又加以浓笔重写,层层递进,层层渲染”,请结合上片内容简要说明是如何“淡写”“暗写”“明写”“浓写”的。
(2)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词人怎样的心理矛盾?请简要分析。
18. (2011•龙岩五校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本诗作于变法被废除,诗人被迫闲居江宁时。陂,bēi,水池。
(1)“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
19. 读下边一首元曲,回答后边的问题。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这首元曲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元曲哪一句起到了反衬作用?请指出并作简要解析。
20. (2011•泰州一中高三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 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1. (2011•龙海市浮宫中学高三模拟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其一)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②。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③。
广泽④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⑤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①晚唐诗人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写下《楚江怀古三首》。②楚丘:楚地的山丘。③木兰舟:木兰树所制的舟船。④广泽:广阔的大水面。⑤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
(1)颈联就山水两方面写夜景,犹见凝练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
A.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B.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 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
D.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用何种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感?
2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闻雁
黄景仁①
独夜沙头泊,依人雁几行。
匆匆玉关至,随我至衡阳。
汝到衡阳落,关山我更长。
凄然对江水,霜月不胜凉。
【注】①黄景仁,清代诗人。此诗写于1769年,赴湖南道中作。
(1)“雁”是诗中出现的重要意象,作者为何要刻意选取这个意象呢?请简要分析。
(2)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接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试作简要分析。
23. (2011•福州三中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醵: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1)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心情。
24. (2011•龙海浮宫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南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出自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作品名),由此可知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事物)。
(2)请感受词中所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
2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的?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26. (2011•杏南中学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次韵中玉水仙花
黄庭坚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①为骨玉为肌。
暗香已压酴醾②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注】①水沉:即沉香木。 ②酴醾:蔷薇科落叶灌木,初夏开大型重瓣花,色白味香。
(1)诗人于首句明确道出“借水开花”是水仙花之“一奇”,请简要说明诗人还在本诗中咏出了水仙的哪几奇?写出了水仙哪些特有的品格?
(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其目的是什么呢?
27. (改编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①
日午树阴正, 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 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②, 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 几杖复何铭③?
【注】①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却仍然抗争不屈。②法酒:是按照法定规格酿造的酒。③几杖:古人常给几杖作铭文,往往有自警或劝诫之意。
(1)本诗颔联和颈联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 尾联以反问句作结,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D 解析:A“昏”是相对正日下的明亮而有些斜日下的“昏暗”,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如果是天色昏黑就与“彩虹”、“斜阳”及整个清新画面矛盾。B“新”不仅指雨的刚下,还透出对雨水的喜爱,因它使路上的草更青了;“乱侵”是“多处流淌”的意思,写水多,与“一半”照应,“残烟”是雨后余下的云气,蓝天白云绿杨景色是很美的,是整个“秋猎图”的组成部分。C上半句判断错
(3)①“行子”指出门在外的游子(理解成“路过的行人”亦可)
②“闲看”反映了悠闲愉悦的心情。行子“喜闻” 此地边关已“无战伐”,受到雨后清新美景的感染,心情彻底放松,欣赏边塞和平安详的狩猎图。
说明:必须写到“行子”(谁在“闲着”),如理解成是“作者”,甚至是“行人的儿子”扣分。此外,如涉及“谁在狩猎”而把“游骑”理解成“游牧民族”、“边民”等亦可。
2. (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如丝,细雨绵绵,一派迷濛景象,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后两句运用比拟、夸张手法(答出其中两种即可),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下,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乡愁之浓重。
(2)运用反衬手法,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的艳丽之景衬托凄凉乡愁,突出乡愁的浓重。
3. (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小令一般是单调,也就是说只有一段。如《十六字令》《渔歌子》《忆江南》《如梦令》《调笑令》等。
(2)严词写的是桃花,因为“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从时间上看,桃花与梨花、杏花同期开放。郑词写的是梅花,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3)严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作者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郑词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4. (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宫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5. (1)写出了谷口暮春之景:黄莺鸟声稀;辛夷花飞尽;杏花乱纷纷。说明春色固然美好,但毕竟短暂易改,以此来反衬不改清阴、待“我”始终如一的窗下幽竹。
(2)诗中的“幽竹”不慕浮华,不改气节;朴实而庄重,执著而超拔;深情待“我”,令“我”怜爱,它实际上是诗人厌弃浮华、崇尚气节的心志的写照。
6. (1)诗人爱慕陈琳能够得到曹操赏识,实际上是感慨自己怀才不遇,满腹才学无人赏识。
(2)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见到陈琳墓前石麟埋没草中,联想到邺都铜雀台也荒凉地遥对墓云,暗喻了陈琳那个重视贤才的时代的消逝,为下文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7. (1)诗句运用了比喻、顶真的手法,将客愁比成源源不断的流水;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末联两句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感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充满归乡的喜悦之情。
8. (1)春花凋谢,树木清阴,鸟鸣山幽,环境恬静。
(2)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用突然传来清脆悦耳鸟声,突出了幽静,流露出诗人闲适中的喜悦。(答出“以动衬静”给1分,分析恰当2分;答出“寓情于景”亦可,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9.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只要答出要点即可)
10. (1) “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
11. (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
(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伤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意思对即可)
12.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倦”字。本诗前六句写景,通过对秋夜里的绿竹、庭院、野月、重露、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写出了月出到月落的过程,勾画出一幅清凉月夜图。透过这幅图,我们看到诗人一夜不曾合眼,含蓄道出了“倦”。尾联“空悲清夜徂”绾合了诗题“倦夜”。
(2)前六句写诗人“倦夜”的情景,后两句告诉我们诗人“倦夜”的原因:“万事干戈里”。“万事干戈里”使得诗人“空悲清夜徂”。景情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安的担忧,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13. (1)“春阴垂野草青青”写的是暗景,色调暗淡: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给人以压抑之感。“时见幽花一树明”写的是明景,色彩清新: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给人一种轻松、舒畅、振奋之感。
(2)这两句写泊舟看潮,诗人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安闲自在,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表达了诗人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
14. (1)运用了比喻手法,词人以旅雁、孤云自比,形象的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心境。
(2)抒发了由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而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离愁别绪。
15. (1)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2)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风姿神韵。那么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
16. (1)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忧伤,神色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17. (1)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芙蓉”两句,暗写愁怀;“中有离愁万斛”句,是明写愁多;“无处落征鸿”句,浓写愁重。
(2)报国与归田。词人先言自己的人生道路,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化用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句,寄寓田园之思。接着肯定国中豪杰舍我其谁,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做个钓鱼隐士,抒发无奈之情。
18. (1)池边树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娆,同样娇媚生动,树上真身,水中倒影,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必须指明花和花影)
(2)同意。艺术方法: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池边杏花妖娆纯洁,即使飘落了也仍保持其高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保持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不失高远之志。
19. (1)这首元曲表现了闺中少妇(少女)在丈夫(恋人)道是春归人未归时,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
(2)这首元曲的末句“则见双燕斗衔泥”起到了反衬作用。一对春燕比翼双飞,为筑爱巢而忙碌着,比赛着衔泥,这令孤居独处、落落寡欢的少妇(少女)无比羡慕,更增添了她对丈夫(恋人)的期盼、思念之情。
20. (1)第一问:比喻;第二问: 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
(2)第一问: “九死南荒吾不恨” 。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
21. (1)夹 (2)A
(3)全诗运用借景抒怀(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在深秋薄暮时节,诗人泛舟于洞庭,见到残阳西下,水阔山青,听到树上猿啼,江流声声,不禁引起了对屈原的缅怀,因“云中君不见”而“竟夕自悲秋”。凭吊屈原,追慕先贤,实则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借以表达自己愁苦忧伤的心情。(点明借景抒情,追慕先贤,怀才不遇全给分)
22. (1)理由之一:“雁”的依人,给了孤独的“我”一些精神上的慰藉;理由之二:以“雁”之依人,写我的失落、孤独、凄冷。
(2)直接表达作者主观情绪的词语是“凄然”。“独”、“凉”也有主观情绪的宣泄,但依然有写实的成分。在饱受世态炎凉、独孤之后,对仕途、友情等有了更深的理解,“闻雁”惊心,凄然顿至。
23. (1)角度一:前两句着眼于色彩的描写,枝上嫩叶重叠,绿渐成阴;在曲折出深的槛栏中,数朵小花吐蕾绽放。红绿相间,显出春天气氛的浓郁。角度二:后两句由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酴醵花开,蜜蜂采蜜;杨柳成行,燕子轻捷飞舞。蜂忙燕舞,好一幅活泼的春景画。
(2)伤感/伤春
24. (1)这首词“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描写的是桃花。
(2)这首宋词表达了词人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这首词以物喻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喻。这首词还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25. (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6. (1)诗人还在本诗的二、三、四句中分别咏出了水仙“冰肌玉洁”“幽香”“柔美”之奇。写出了水仙清雅高洁阴柔之品格。
(2)黄庭坚在此诗中将水仙花与梅花作了比较,强调了二者皆有色白香幽的特点,突出了水仙花不同于梅花的柔弱性格,其目的是在于揭示水仙花特有的洁雅阴柔之美。
27. (1)诗中的诗人是一个备受打击,但仍然抗争不屈的形象。从蜂、鹤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并以蜂、鹤自励,表明要像蜂那样勤劳勇敢,像鹤那样志趣高尚,进德修身,心存社稷。诗人有着崇高的生活目标和美好的情趣,在被排挤出朝廷之后,饮酒调节精神,抚琴陶冶性灵,寄托高洁情怀。
(2)尾联作达观之语,正好与“鹤仪形”相契合,不失为君子风度。但又以反问句作结,隐隐透出内心的不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