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辩的名篇,立论的典范
(发表于《新课程报》)
《六国论》作为千古名篇,广为传诵,作为现代议论文师法的典范,其雄辩之美,令人赞叹。
本文借六国史实针砭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弊。文章开篇旗帜鲜明地打出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然后对自己的论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同时为下文立论张本。
作者首先从赂者方面入手,分两层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第一层论证秦之大欲,诸侯之大患在赂不在战。事情发生的原因存在着几种可能性的情况下,作者就运用了选言推理的形式,这种推理形式,使自己的立论无可辩驳。作者以事实为依据,割肉养敌,瘦已肥人,弱者更弱,强者更强,养痈遗患,非常可怕。第二层,退一步讲,诸侯赂秦,这是否就换来了苟安呢?事实上,非但不能得到安宁,反而激起秦国更大野心的事实归纳出“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结论。随后又以此为前提,运用连锁推理,顺推而下,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最终结论。这种连锁推理的运用,简明、清晰、层层推演,使人信服。最后,作者又用了“抱薪救火”这段文字,既是常见的引证,又是通俗的类比,形象生动而又具体,增强了这一层的论证效果。
从不赂者方面论证。作者运用了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对齐燕赵三国情况一一加以具体分析,从三国各自的、特殊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三国灭亡的共性。齐国的灭亡固然与齐“与嬴而不助五国”有关,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五国既丧”,而齐势单力孤,“以赂者丧”。燕、赵两国初期坚持用兵,“义不赂秦”,曾收到良好效果,可见兵非不利,战非不善;可惜两国用武不终,不免一亡。作者再退一步讲,指出两国后期“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际上也是“以赂者丧”。由于作者运用了完全归纳法,对每一对象进行了考察,使得“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分论点无懈可击。
老苏的思维如江河之水,他又提出两个假言判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六国破灭这个结局。这种对六国前景的美好设想,不正是对当朝的美好期望吗?不正是对当朝现行政策的有力批评吗?六国国君之不明智已清晰可见,“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言发自肺腑而响彻天地!
后人有言,苏老泉的《六国论》“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其才气超迈,其文气似雷霆;千年而下,掩卷沉思,心潮起伏,感愤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