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汕头市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优秀作文选编
澄海中学高三备课组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呼吁青年人应当自尊自信,应当重视中华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
从事西方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我国年青人过西方节日,既感受到快乐,又从中了解并体悟西方文明,大有裨益。
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认为,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步伐的加快,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也在他们的国土上欢度中国最为传统的佳节。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例文一: 纽约的春节红灯笼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春风送暖的喜庆,我已许久没有看到。然而,无意中却在书上看到了纽约在中国春节时,高高挂起红灯笼。这不禁让我反思,是什么让传统节日在外国兴起的同时,也在中国悄然式微?
第一个现象不难解释,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但与此同时,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之辈也在中国受到热捧。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这已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圣诞节一到,商店的小彩灯立刻闪烁了起来,不知耶稣为何人的少男少女也纷纷带上圣诞帽,互赠礼物,一派喜气洋洋。不知洋节的文化内涵而追捧洋节,这场景或许有些许讽刺,也有些许无奈。
但这透露了一个问题,青少年不爱传统爱洋节,原因除了商家的推广炒作外,还有洋节具有更符合青少年口味的活力与青春气息,有更现代的庆祝方式!
反而观之,大部分的中国传统节日仍循守旧俗,少了些时代气息。这也难怪年轻人兴味索然了。清明三月,燕舞莺飞,古人总在此时扫墓踏青,怀缅祖先。但这诗情里却少不了香烛纸钱,跪拜陋习。古旧的水墨画早被这世俗的烟火熏黄,谁还有心思去分辨天上五彩的纸鸢?年轻人免不了一番嫌弃,不愿过这老一套的礼俗。
再者,中国传统文化,虽号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在文化资源保护上却不甚得力。且不说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就是这些传统节日的内涵与历史渊源,也没有多少人能娓娓道来。就如女儿乞巧的七夕节,竟然被错误地认为是中国情人节!殊不知,中国情人节却是元宵节,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情调早已被遗忘!
要让中国的年轻人爱上传统节日,光靠口号式的呼吁与粗暴地驱赶洋节是不够的!只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改造传统节日,保护、宣传好传统节日文化,才能使年轻人重新爱上我们的传统节日,才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让纽约的灯笼更红更亮!
例文二: 把握节日意义,过好中西节日
平安夜的钟声在装饰着圣诞树的商铺间穿行,面带恐怖面具的小孩提着南瓜灯敲响邻居的大门……这种在美剧中才有的场景已悄然成了中国街边一景,而装点着大红灯笼和中国结的美国人家也成了一到靓丽有趣的风景。
正如刚才的场景,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过上了西方的节日,而西方国家的人们也享受起汤圆、红包带来的喜悦。面对这种情景,有学者说应把“洋节”赶出中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同时批评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是这样吗?
我们的传统节日,是从古老的仪式、祭祀等经过一代代人的改进,注入时代鲜活特征发展而来。如重阳节,我们保留了一家老少登山踏青的习俗,淘汰了采茱萸、烧艾等习俗,因为我们再也无需通过这些手段来消毒除菌。春节时,我们也不再死守那些旧规矩,在餐馆吃年夜饭,全家老少在旅途中度春节比比皆是。因为我们知道,节日的意义在于我们对历史的铭记或古老传说的重温,在家人的陪伴下,对近期生活的总结,抛弃负能量,再重新出发。所以节日不仅仅让我们记得“过去”,在压力大、心中苦闷难以释放的今天,节日给了我们一个举家团圆的时候,小憩一下,以便更多的、更好地吸收正能量,信心满满地出发。可以说,今天的节日就是我们的“精神充电站”。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欧美国家的人们和我们一样,在感恩节的火鸡大餐中,在与家人装点圣诞树中,获得了心灵的放松。
西方的节日对我们来说新颖特别,我们的节日也深受西方人的喜爱。在我们互送圣诞节贺卡时,他们也忙着在纽约帝国大厦上挂中国年的红灯笼。如果我们知道了节日的意义在于家人团聚和心灵充电,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洋溢着喜庆气氛的中国年如此受到欢迎,充满浪漫气息的圣诞节会在中国如此流行。相信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会有更多的“节日互换”的现象。只要我们抓住节日的意义,过什么节日,以什么方式度过,都是可以接受。
由此看来,将“洋节”赶出中国大可不必,说年轻人不重视传统节日也言之过重。我们过洋节的同时,也向传统节日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如端午节,我们用“屈原诗歌朗诵会”来纪念一代伟大诗人,如元宵节,我们用糯米揉成一个个卡通形象,最后评比谁做得好……在家人的欢笑声中,在欢快的倒计时中,我们年轻人同样能握住传统的根……
西方节日也好,传统节日也罢,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在文化交融的今日,我们以包容的态度迎接各种外来节日,用自信的笑容把传统节日送出去,不也一举两得吗?
例文三: 中流自在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变成一个“天涯若比邻”的社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上洋节日,或是在圣诞夜狂欢不醉不归,或是埋没于情人节的巧克力和鲜花的海洋。却鲜少有心情,在中秋之夜为家人切块月饼,合坐天井之中,赏“山衔好月来”的诗意。
一些高校学者主张把洋节赶出中国,视洋节日为挤占传统节日市场的罪魁祸首,殊不知一味排斥外来文化的行为在当今这个“世界人民一家亲”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他们呼吁中国人重塑文化自尊自信,而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之处恰恰在于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和智慧。
洋节并非洪水猛兽,它们传递西方的价值文化,其中有不少中华文化中缺乏或可以完善的内容。譬如愚人节,让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幽默,为生活增加滋味,这是庄重含蓄中华文化所缺乏的,圣诞节和感恩节注重感恩上帝的馈赠,表达家人友人之间的友爱,这又与中华文化中的“孝道”“感恩自然” “睦邻友好”等文化因素异曲同工。所以,洋节带来的并不是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冲击和挑战,而是提供一个让中华文化充实和更新血液的机会,也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所以我们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洋节。
在端正对待洋节的态度之后,我们也要尊重对传统的积累,释放泱泱大国的气概,建立自信中国的形象。
让年轻人重拾“月是故乡明”之感,关键是要发掘传统节日之美。去年的西式情人节与元宵节是同一天,许多人便在中西情人节的比对中发现了传统节日哦的独特韵味。我们既感受着西式浪漫那自由奔放的气息,也回忆起传奇话本中那些叛逆的才子佳人在元宵节终成眷属的可歌可泣,品味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思潮暗涌。传统节日中的美,像一脉涓涓细流,像一曲浃髓沱肌的诗情,暗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我为流不去的流痕。而当我们穿越浮华触摸到它的时候,才能为那一份暗藏于心的中式温柔辗转反侧,牵肠挂肚。
而我们文明古国的雄风,也需要依赖文化传播来重振。华人像蒲公英的种子散落在世界各处,唐人街成为文化名片也成为文化输出大本营。通过带动老外过传统中国节,让中国红的美感影响他们对我们这只“东方雄狮”的看法,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更让中华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在接受肯定与欣赏中锻炼自信。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我们沐浴传统节日的欢声笑语,在洋节中吸收和借鉴,让心中对传统之美的忠诚不倒,让炎黄子孙的尊严常青。秉承一股中流,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中流砥柱”!
例文四: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情人节和元宵节,你会和谁过?”这一段子反映了当前在文化融合步伐加快的情况下,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有人选择将西方节日这些“不速之客”轰出国门,但笔者认为何不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让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和谐共存!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融合的世界里,各种文化以其特有的异域风采,特有的文化内涵,也给我们的日常生活添加着乐趣和快乐,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给世界其他地区带去了文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世界已向我们敞开胸怀,我们又岂能以主人自居,将其冷漠推开?
“美人之美”要求我们尊重他国的节日,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很喜欢一句话:“真正的自信,不是外表的强悍,而是内心的坚定。”当我们对传统节日已充满自信时,我们便不应通过排斥西方节日来守卫我们的“根”,而应以“自信”将其迎入,学习其精华,让其刻上中国符号,为我们所用。西方节日有其特有的韵味,“感恩节”提醒我们应感恩周遭的世界,“圣诞节”则宣示了西方人的信仰,也提醒着我们应“有所敬畏”,“情人节”则是对陪伴我们伴侣的感激。美人之美,学习吸收西方节日的精华,将“封闭主义”去掉,自信地刻上中国符号。
“美美与共”是“美人之美”的目标,而要做到双美共存,要求的则是我们要对传统节日的守护与传承。“传统节日如音符镶嵌在一年365天里,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祖先以自身的劳动创造赋予后代人的宝贵财富。它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人间地址”,时刻提醒着我们:我是谁?让我们有安定之感。故我们应保护继承传统节日,切勿迷失了自己的“坐标”,更不能让西方节日的繁华冲淡了传统节日的质朴!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先人传承至今的珍宝,它勾起了无数人的情思,我们可听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凉?我们可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喜悦?“美美与共”,需要我们要我们的根牢牢守住!
“美人之美”是一种包容,“ 美美与共”是一种传承,唯有二者结合,我们的世界才可丰富多彩,我们才可共唱“文明之歌”,让世界文化花园“姹紫嫣红”!
例文五: 万世沧桑唯有传统是不变的神话
糖,入口即化,顷刻流露的甜,顷刻消逝的甜;饭,嚼久了才有甘甜,且愈嚼愈甜。
糖如西洋节日,饭如传统节日。你是吃一颗糖果,发一封贺卡,还是尝一口米饭,贴一张窗花。
传统是缅怀过去,把根留住。多少在外打拼的华人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俨然走在国际前沿,而到了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季节,他们脱下自己被熨烫得笔直整齐的西装,摘下商业的机械面孔,在爆竹的响声中,在屠苏酒的熏陶中,换上唐服,满面笑脸地与人道贺,更亲手贴上窗花,扛着大盘大盘的肉菜上山祭祖。落叶归根的海外华人尚且如此,身在家乡的我们更应把根留住,把根系发扬壮大。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旦有了中外文化交流,一旦开了眼界,我们的传统节日便像被丢在角落的布偶,多年的把玩早已把新鲜感消耗殆尽。
传统是心灵寄托,与世长存。那浪涛中的怒吼声,那八角玲珑的粽子,那龙头威武的舟船,寄托的是当年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屈原忧国忧民的大家精神,那放飞于天门广场的千只白鸽,那整齐庄严的各式军队,那飞翔自如的歼击机,寄托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奋斗精神,是那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的追念和传承,还有那登高望远的重阳,吃饼赏月的中秋,滚滚汤圆的冬至,我们寄托哀思,我们缅怀过去,我们在现代生存模式的冲击下仍然保存着那份最原始,最纯真的祝福模式。饭当主食,以糖辅之。
不可否认,西洋节日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确增进了我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然而,糖果还是糖果,米饭才是主食。我们尊重异国文化,但不意味着我们要使之取代传统文化。对西洋节日的包容需要理性,一旦这种尺度失去了理性,它只能是一场滑稽戏,随之落幕的,还有日益枯萎的文化。
失去了传统的节日,就像被药剂定型的花朵,光鲜的外表下灵魂却早已枯萎。
莫要摔碎了这一捧传统节日的文化结晶,让传统节日填补文化精神的罅隙。
例文六: 度中国佳节,享华夏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万物翻新,千家带喜,我们有热闹欢乐的春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寒雨,上山扫墓,我们恭敬地承继祖先的传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七夕节天上地下共同的美好情谊,“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望嫦娥衣襟翻飞,思玉兔跳跃可人……数不尽的中国佳节,道不尽的华夏文化,于一个又一个中国人默契于心的日子走来,如潮水般浸暖每一颗中国心。
然而这些年来,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而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禁使一些高校学者发愁,甚至发出了“将洋节日赶出中国”的怪论,认为青年人应自尊自信。且不论将洋节日赶出中国之举是否可行,其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本身即是一种不自信。
静心自思,洋节日在中国的如鱼得水并非没有理由。首先,能于中国流行的节日必定充满异域风情抑或符合青年爱玩等心理。其次,洋节日声势浩大背后也有商家们的推波助澜,利用节日出售各类相关商品,给洋节日染上了市场化商品化的气味。再次,中国佳节因何势微?对于佳节文化,我们是否重视;对于佳节形式,我们有没有给予充足的时间条件、场地条件?
遗忘中国佳节而成为西方节日的拥戴者,是肤浅的青年人,是健忘的社会,也是一个薄情的民族。我们可以享有西方节日的欢乐,但我们更要珍视中国佳节,用文化的力量将节日与每一个中国人紧紧缚在一起,而非简单粗暴地驱逐西方节日。
我们应唤起节日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联系,拾起遗落于时间草丛中文化的珠子,将历史史实,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用一根教育的绳子串连,戴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
我们应勾起节日与中国山川河流,青山老月的缕缕联系。让中国佳节成为我们贴近祖国大地的机会,叫远山不再空翠,,让鸟啼不再空脆,花不白开,月不徒圆。山川万物,华夏同庆。
我们应寻找节日与中国人做人行事上的联系。曾子曰:“慎思追远,民归于淳”,从每一个节日里,,我们都要仔细谛听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关于勤奋劳动,节俭生活,关于团聚为乐,关于和以待人的种种教诲。
为中国佳节注入活力,留出空间,留下深思,挖掘感悟。非为过节而过节,非为抵制洋节而过节,中国人以饱满于文化的头脑,充溢于山水之胸襟,通达于人事之品行,自觉地度中国佳节,享华夏文化。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树立青年人的自尊自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例文七: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似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离我们远去,而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喜爱。对此,有高校学者主张应该把洋节赶出中国,而我却不敢苟同。传统节日与洋节不是“你死我亡”的关系,我们应在重视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尊重西方的节日,求同存异,使他们和平共处。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我们才能领略到不同文化的迷人魅力,感受不同地域节日带给我们的独特快乐。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中国式春节,让我们体会到红红火火热闹非凡的喜庆;清明佳节,让我们学会慎重追远,起到敦亲睦邻的作用;五月五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无不充斥着中国人特有的过节方式。同时,西方圣诞节让中国小朋友也有了关于大胡子圣诞老人的美好想象;西方情人节让中国年轻人体会到不一样的浪漫与爱情;西方愚人节让我们在漫长沉闷的学习与工作中有了一丝放松与快乐……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截然不同,但他们同样能带给我们感动与欢乐,他们是独特的,但我们能求同存异,使他们在中国的土壤里和平共处,茁壮成长。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我们才能吸收西方节日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促进中华传统节日更好地发展,体现时代性。现如今,清明网上祭祖、植树献花祭祖不正是源于西方清减方便的概念么;七夕节情侣互送巧克力、玫瑰不也体现浓浓的西方因素么?而正是有了这些新的因素,使得我们的中华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我们的传统节日才能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时代潮流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融合步伐加快,不仅中国过起了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也在西方得到庆祝。近年来,美国纽约大楼在中国春节显示“喜”字的大红LED,与全美华人共庆中国佳节。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深了西方与中国的深厚友谊,也日益显示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力增强。
我们不需文化的一枝独秀、孤芳自赏,我们要的是文化百花园中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求同存异,和平共处,重视中华传统节日,也尊重西方传统文化吧!
例文八: 回眸一笑中西合
节日的穿透力是创始节日的民族所始料不及的,节日创造的民族精神亦是博大精深的。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今天,唯有中西节日互补相生,才能放牧出一个更丰盈的时代赞歌。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的精髓,西方文明则是西方的根源,中西结合,韵味非凡。中华上下五千年,由节日派生的古典韵味不计其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难道不是因了传统元宵佳节——中国情人节酝酿出来的民族文化么?诚然,西方情人节近年来大肆席卷中国青少年,看火树银花的烟火,送香润丝滑的巧克力,追求浪漫的西方爱恋与中式的低吟婉转的文艺一拍即合,升华出的便是浓浓的爱情韵味,中西结合,爱情便依了如汪国真所言:蓝天上白云轻盈飘过,那里有我深深的寄托;夜空中繁星闪烁,那里有我海波光的折射,两者节日中西结合,节日无声,却淌着爱情韵味,意义非凡。
中华民族精神与西方浪漫节日的相辅相成,撩拨出这个时代如伸手可掬的白银一般唯美的月光。狄更斯曾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满眼充斥着西方各式节日而中华传统节日消失的无影无踪,当世俗随波逐流的节日吞噬着国民欲望的时候,我为中华民族节日的传承倍感担忧。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谁人还能静心享受春节团聚的欢声笑语,谁人还能在花好月圆之夜家人齐聚月下畅谈,谁人还能放下重压的工作上山前往奠念祖先过个清明节?我分明看到孤寡老人在他人喜庆的节日里默默承受孤寂,青年人欢喜地过着洋节淡忘了传统节日内涵,我想,如果一个民族对本国节日心如槁木,万念俱灰,即使如何宣誓喜爱西方节日,那这个民族也无异于一具具木乃伊。节日泛着人们满满的爱意,雪莱在《论爱》中也提到:当爱逐渐死去,人心也不过是活着的坟墓。传统节日之火不可熄,既过中方节日,又过西方节日,享受家人朋友的爱,中西结合倍具价值。
愿中西结合衰竭的年代在云烟中过去,看中西扬火的精灵,回眸一笑中西合,吹起一个幽远的牧歌,放牧出一个久远而犹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