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他山之石] 合肥一中2012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合肥一中2012冲刺高考最后一卷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乱世多隐士

唐代王维诗曰:“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这是说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使晋之谢安不得隐居东山,周之伯夷、叔齐不得避于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充饥。

那么,反之就应是“乱世多隐士”了。的确,在世道乱离、军阀混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蹈山林、栖遁岩穴的人数确实增加了。其实,这种隐逸之风在东汉末年乱离之际就已煽起,所以,范晔的《后汉书》特立了《逸民传》。可见汉末隐逸已不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隐逸的行径与理论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产生。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老子、庄子是隐遁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儒家主张入世,却也有出处两端的人生设计,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是。然而,儒、道两家的隐逸心态是截然有别的,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而“隐”则是无奈的人生出路,常以隐待时,修身自律。道家之隐则以反现实、反人为及崇尚自然的态度,去超脱或逃避现实,而达于精神自由和人性自然的理想境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隐逸,根源自在乱世的大背景和儒学的衰微与道家思想的兴盛。在文人士大夫群体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本身即是一种人生价值。

《世说新语·排调篇》载有谢安开始隐居东山,后又复出的故事。谢安是当时豪门势族,在会稽东山隐居二十余年,曾与王羲之、许询、支遁游于山林,放情山水,40岁后出任桓温司马。当时有人馈赠药草给谢安,其中有远志。桓温取出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安沉思未马上回答,坐中郝隆应声答道:“此物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安听后甚感惭愧。处为远志,出为小草,很能代表时人对隐与仕的评价。以隐为高,以仕为低,这是大多数文人的心态。竹林七贤崇尚隐选,但山涛耐不住寂寞,终于由隐而仕。嵇康作书与他绝交,玄言诗人孙绰亦说山涛“吏非吏,隐非隐”(《晋书·孙绰传》),都鄙视山涛的人格。

在封建社会,文人的人生道路的选择,无非是出仕和隐居。晋袁宏曾曰:“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晋书·袁宏道传》道出了隐、显的社会原因。孙登是魏晋时期著名隐士。在汲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嵇康曾从之隐游三载,孙登与别时曾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在司马氏专权时代,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终未能保全性命。嵇康临死前深深地叹道:“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幽愤诗》)汲汲于利禄而遭杀身之祸的人,布满了历史三黄卷,所以陶渊明挂印归耕,陶弘景脱服于神虎门,归隐茅山,张翰思鲈鱼而弃官。

儒学的委顿与老庄的炽煽,是隐逸之风遍重的思想根源。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道家从反人性异化的角度,对现存社会予以了强烈的批判。礼教、仁义、道德毁坏了人的自然天性,所以要摆脱世俗之累,追求人性的自然。贤者、隐士玄默自守,恬淡自然,以保持内心不受外物所累,使“天性”“真性”常存。

(节选自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话》)

1.下面不属于“乱世多隐士”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

A.魏晋南北朝时期,世道乱离,军阀混战,儒家学说衰微,道家出世思想兴盛。

B。道家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超脱或逃避现实,以图全性保身,超脱尘世物累。

C.儒家以救苍生、济天下为己任,但也提倡“隐”的做法,以隐待时,修身自律。

D.在文人士大夫中,隐逸成为高士名流的标格,隐逸被认为是一种人生价值。

2.下面对文中事例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    )

A.王维诗说明,太平盛世,英才多用于世,就没有像晋代的谢安、周朝的伯夷和叔齐这样的隐士了。

B.范晔《后汉书》专设《逸民传》说明,汉代末年隐逸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再是个别人的行为。

C.谢安虽是史上著名的隐士,但他因出世做了桓温司马,被时人鄙视,有人送“小草”暗讽他人格。

D.魏晋时期的嵇康虽然归隐,但性格刚烈,孙登说他“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最终被杀害了。

3.同学们写作文常引陶渊明为例,读了上文,请你简要写出两点对陶渊明归隐的新认识。(3分)

答:                                                   
二、(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①,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

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斑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

(《晋书·卷八十二》,有删改)

【注】  ①麈尾:古人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清谈时挥麈尾是玄学名士追求风神的表现。 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抗论者,惟盛而已    抗:对等

B.浩等竟无以难之        难:诘问

C.复遣从事重案之        案:拟定

D.其子遽拜谢           谢:谢罪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食冷而复暖者数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与俱伐蜀,军次彭模      秦伯说,与郑人盟

C.以功进封吴昌县侯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请为百口切计            为天下笑者,何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孙盛善于言辞,明辨事理,不畏权威,和当时名人殷浩辩论时,挥洒自如,忘记了吃饭,最终也不能有定论。

B.孙盛能够明辨是非,当王导和庾亮之间产生猜忌时,劝告庾亮不要听信邪佞小人的挑拨,化解了双方的矛盾。

C.孙盛认为州里派遣的官员缺乏应有的风神气度,致信桓温,桓温重新委派了人员,将贪赃枉法者押回了州里。

D.桓温认为孙盛在《晋阳秋》中对枋头之战的记录过于夸耀,很是生气,要求孙盛的儿子立即删掉不实的说法。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4分)

翻译:                                          
(2)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班白,而庭训愈峻。(6铃)

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春    阴

[清]史台懋

积阴如梦暗春城,醉拥衾稠①睡不成。芳草隔帘寒色重,落花空院雨声轻。

谁家画阁和云启,野老乌犍破晓耕。明日新晴山下路,东风纨扇几人行。

【注】①稠:单被。亦泛指衾被。

8.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春雨绵绵,醉酒而卧仍难以入眠的情状,写出春阴浓重。

B.颔联写芳草、落花、雨声,视听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环境的特点。

C.颈联写人们打开画阁向外张望,看到了农人们晨起辛勤春耕之景。

D.尾联虚处落笔,想象雨后天晴,山下路边几人沐浴东风踏春之景。

9.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有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2)           ,不复挺者,车輮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4)云青青兮欲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

(6)昆山玉碎凤凰叫,             。       (李贺《李凭箜篌引》)

(7)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8)舞榭歌台,                 。           (辛弃疾《永遇乐》)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迎 春

文/王鼎钧

①感恩节后,圣诞节前,自然美东地区总要降雪。事先,西北风跑来开路,把千林黄叶收拾干净,把千家万家的大衣从衣箱里抖出来,把老公寓的暖气锅炉修好,把汽车换上雪胎,也拂乱了异国游子的千虑万念,注入一腔冬愁。

②我已三十多年没见过平地上的雪景,当大雪压下来时,我是忧郁之中的兴奋,而兴奋终于压倒忧郁。来此后见到的第一场雪不大,地面浅如敷粉,恰可把人迹印上石板路。第二场雪十分壮观,雪花如帘如幕在窗外深垂,整天整夜不曾撤除。夜色中雪帘的反光射入玻璃窗,在室内墙上跳动,使那幅“美国双语教学分布图”突出墙面。如果我是二十岁,我愿意在此凭窗而坐,从柔和而神秘的微光里看少女的红唇。但我五十五岁,梦游症已不药而愈,斗室内一无所有,只一缕诗魂若隐若现,渐淡渐远。

③第二天,起身看静止的雪。不,是静止的大地,静止的世界,看雪神新绘的世界地图,看它简化一切线条、遮住一切颜色的大手笔。由此到地平,不知千里万里。极东极西,只有风起雪飞,茫茫如烟如雾。在故乡,人们说雪是上帝给小麦送来的棉被,在这里,雪简直是天神给大地缝制的新制服。地天相连,苍茫一片。记得来美时曾在云絮中飞行,记得云层如新犁过的春亩,记得天空在我脚下,而我确信那是万里积雪。而现在,在高楼公寓中看雪,却疑那都是云,此身漂浮太空,太空无边无际无始无终,一失足即是永远的降落,降落降落降落,在空气摩擦中一身的原子分子七零八落。

④但是在我的视界内有一架铁塔,孤零零的铁塔,顶天立地的铁塔,全身披挂着硬冰,临风呼啸,屹立不摇。雪只能替它涂上颜色,不能抹掉它的形状。这样的建构必定是在坚固的地面上经营根基,深深地、紧紧地抓住大地。它好像是大地竖立的一个信物,誓言世上所有的不只是冰雪,宣称雪外有物比雪更真实也更永久。

⑤雪地上裸立的铁塔使我想起一棵树。一棵百年大树。传说中有这么一棵树,在一家酒店门外,在大雪中挺立,行人走到树下就可以闻到酒香,就不会冻死。我们曾经拼命找这棵树,我,跟那些在风雪中佝偻而前的伙伴。那是在千山万水之外,另一处冰雪世界。那也是浩浩荡荡的大雪,混混沌沌的大雪,没有方向,没有距离,而我们一直行走。我们须眉皆冰,自己也奇怪自己还能走下去,走,只是为了一个传说:站着不走就要化成冰柱。一线狼藉的脚印,风过处立即掩没,如同我们根本没有移动位置,只在原地踏步,不论脚印多深。如果我们倒下,也会消失,不论我们的躯干有多大。如果我们站住,凝固,也是一样,不问那血肉化成的冰柱多高。可是,据说,那棵百年大树永不被雪埋没,那家酒店也是,永远放溢着酒香。我们一直走,一直找那香冽的酒气。

⑥这样大的雪下过几场,到三月,风就从一把利刃变成一片擦脸的软纸了。树在迫害快要结束时才露出受害的样子,挣扎向上,疏枝萧条,青里泛红,这是生命的讯息。天边密林里,树以它们自己才听得见的声音喧哗呼号。春树年年绿绿,寻常见惯,只是那股气势,使我觉得随时足以酿成意外。林边林梢有鸟,各种各类。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

⑦天复一天,直到枝头结出小苞来,红红的,鼓鼓的,如初生的腊梅,外面也裹着一层蜡衣。这时,气象台仍然不断警告还要降雪,但是蓓蕾不顾一切地涨大。这年的最后一场雪真的下起来,它仍然凌厉,但是攻不破蜡封的小小堡垒。树叶在襁褓里生长,等待,紧紧卷成一团。然后,有一天,在艳阳高照下,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我在树下呆望良久,这些树这么性急!这么勇敢!春尚未至,先伸出头来迎接,争先恐后,抢着在盛夏之前长好一树浓荫。

⑧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

(个别字句有改动)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开篇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语言活泼俏皮,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描写中感受到一种独处异国他乡的孤寂落寞之情。

B.文中的“铁塔”富有象征意蕴,“铁塔’’在寒冷环境下的坚守,似在启迪人们要坚守自己立身的根本,不忘所出。

C.作者由眼前的雪景联想到过去为寻找一棵百年大树,在风雪中一直行走的情景,由实而虚,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D.文中的百年大树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严冬中奔走的人们心底深处的一抹亮色和希望的萌芽,这一形象感人至深。

E.本文用语准确精当,蕴含深刻哲理。如,用“伸出头来迎接”表现生物争先恐后、优胜劣汰的生存哲理,启人深思。

1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散文的脉络。(6分)

答: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鸟是树的喉舌,黎明即起,朗读新生代的宣言,天复一天。(3分)

答:                                                      
(2)蜡衣突然炸开,嫩叶欣欣伸展,转眼间,满枝新叶布置下满眼春景。(3分)

答:                                                      
14.文章结尾“然后,任凭那些树述说雪的掌故’’意蕴丰厚,请你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试做探究。(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纵横/横行   蒿草/犒劳    赡养/瞻仰

B.强求/牵强   秸秆/狡黠    珐琅/酝酿

C.解元/押解   憔悴/谯楼    祈祷/颀长

D.卡通/哨卡   绮丽/畸形    诞生/涎水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继上一场拿下“两双”,炙手可热的华裔球星林书豪昨日又砍下18分,帮助纽约尼克斯队现了四连胜。

B.因为低端车的消费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最为有限,对于每一个几角钱的油价上涨,他们都不可能等闲视之。

C.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空霹雳,就如同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碧玉,顷刻间变成了一块不名一文的瓦片。

D.近期中国三大男高音歌唱家献歌合肥,在安徽电视台演播厅,让观众们享受了一场振聋发聩的视听盛宴。

17.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佳句,“木叶”的形象影响了历代的诗人们。

B.怎样让补贴发挥作用,如何把技术落到实处?安徽抓住这两个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环节,促进了小麦增产丰收。

C.庐阳区法院“人身保护令”作为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手段,全力调解破裂婚姻,使它成为一道“家庭和谐符”。

D.2012年4月30日,由安徽省汽车展览会组委会主办的第九届“汽车嘉年华”在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拉开了帷幕。

18.下面五个句子中四个有语病,请先写出由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4分)

①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像了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看他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②励志电影《许海峰的枪》于3月24日正式在和县开机。该影片将会再现28年前许海峰在洛杉矶仅以一环优势获得冠军的惊心动魄一刻。

③3月21日,国家民政部颁发了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拟表彰名单,江苏同曦投资发展集团有闷公司董事长陈广川入选“最具爱心捐赠个人”。

④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称,工信部将以“建光网、提速度、广普及、促应用、降资费、惠民生”为目标,重点落实宽带上网提速工程。

⑤大学为适应科教兴国,必须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观,履行传播、应用、融合、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等多重使命,走特色发展之路。

序  号
修      改


  


  


  


  



    19.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70字。(5分)

    20.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代合肥一中校庆办公室分)给联想集团总裁兼CEO杨元庆校友写一封邀请函。(6分)

    合肥一中将在2012年10月5日举行庆祝建校110周年活动。

    合肥一中将邀请校友——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先生在活动期间来校讲座。

    讲座时间:2012年10月6日,内容为“成才与成人”。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华人成功励志第一人陈安之说:“成功学有一个定律——你只要重复不断思考的事情,并且相信它,它都可以变成真的。”

    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C(儒家“隐”是不得已时的做法,“是无奈的人生出路”)

2.C(“被时人鄙视”无中生有,人“馈赠药草”给他,草有两个名字:“远志”“小草”,表达时人对隐和仕的评价,“暗讽他人格”也无根据,只是谢安“听后甚感惭愧”)

3.(1)处于乱世,小人当道;(2)隐逸被视为高士名流的标格,是一种人生价值;(3)要超脱或逃避现实,全性保身。(答两点即可,1点1分,2点3分)

二、

4.C(审查、查办)

5.B(均为介词,和、跟。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介词,凭借;/连词,因为。D.介词,替/介词,被)

6.D(桓温不满意孙盛写出失败的实情,“过于夸耀”不对,“立即删掉”是孙盛儿子表态的话)

7.参考答案:(1)王丞相神态情貌开朗旷达,经常怀有超然世俗之外的襟怀,难道(或:怎么)愿意做普通人(猜忌)的事情吗(或:呢)!(得分点:“怀”“岂”“凡人”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当时孙盛年老归家,性格方正严明有法度,虽然子孙们已头发斑白,可是教育他们(或:当庭训斥他们)更加严厉。(得分点:“轨宪”“虽”“斑白”“峻”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孙盛字安国,是太原府中都人。祖父孙楚担任过冯翊太守。父亲孙恂担任过颍川太守。孙恂在郡里任职时遇到贼人,被杀害了。孙盛十岁时,度过长江以躲避灾难。等到长大时,广泛学习,善于言辞,明辨事理。当时殷浩的名声冠绝一时,能够和他对等辩论的,只有孙盛罢了。孙盛曾经拜访殷浩和他谈论,相对饮食,挥舞麈尾,兽毛都落在了饭中,食物冷了再加热,反复多次,到了傍晚忘了吃饭,玄理最终也不能确定。孙盛有写作了医卜的文章和《易象妙于见形论》,殷浩等人最终也没有办法对它提出诘责,因此名声大振。

孙盛开始担任的是左著作郎的官职,因为家中贫困,父母年迈,请求担任小邑里的官职,外出京都补任浏阳县令。太祖邀请他担任参军,庾亮取代陶侃后,延请他担任征西主簿,后来又转任参军。当时丞相王导掌管政事,庾亮凭借国君大舅的身份领兵在外,南蛮校尉陶称用谗言从中挑拨,王导和庾亮很有些怀疑而心思不合。孙盛秘密地向庾亮进言:“王丞相神态情貌开朗旷达,经常怀有高蹈于世外的襟怀,难道愿意做普通人(猜忌)的事情吗!这一定是邪佞之人想里外挑拨罢了。”庾亮采纳了他的意见。庾翼代替庾亮后,任命孙盛担任安西谘议参军,不久又升任延尉正。

正赶上桓温伐替庾翼,留下孙盛担任参军,和他共同讨伐蜀地,军队驻扎在彭模,桓温亲自带领军队进入蜀地,孙盛率领年老者和辎重在后面,有好几千敌人突然到来,众人都惊慌害怕。孙盛统率各位将领,齐心协力抗拒敌人,敌人当时就溃败逃跑了。蜀地平定后,赐予孙盛安怀县侯的爵位,多次升迁桓温为从事中郎。跟从桓温进入关中,平定洛阳,凭借军功晋封为吴昌县侯,出京补任为长沙太守。因为家境贫寒,稍微经营了一些资产,部中从事到郡里考察知道后,佩服他的高尚的名声而不弹劾他。孙盛写信给桓温,言语率真不受约束,说州里派遣从事观察采集民间风情,前进没有凤凰飞来的威严之美,后退没有鹰鹁搏击的作用,徘徊在湘川间,将要成为一种奇怪的了。桓温收到孙盛的信笺,再次派遣从事重新督查那里。将贪赃枉法、声名败坏的人,用囚车把他们押回到州里,关押后没有治罪。多次升迁担任秘书监一职,加封为给事中。七十二岁去世。

孙盛好学不倦,从少年到老年,手不释卷。写作了《魏氏春秋》《晋阳秋》,同时写作了诗文论难几十篇。《晋阳秋》的言辞正直,说理正确,都称赞是好史书。不久桓温看到了,很生气地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之战确实失败了,怎么竟然会像你的父亲说的那样!如果这部史书流行开了,自然会关系到你们的家事。”他的儿子立刻跪拜谢罪,说请求回去删改掉。当时孙盛年老归家,性格方正严明有法度,虽然子孙们头发斑白,可是训斥他们更加严厉。到了这个程度.孩子们就一起哭泣磕头,请求孙盛替家中上百口人的安危考虑。孙盛非常生气,孩子们于是就偷偷改掉了文字。孙盛写了两本定稿,寄放在慕容俊家中。太元年间,孝武帝广泛寻求天下奇闻异事,才在辽东得到,把两本书互相考证比较,有很多不同之处,书籍就以两种版本留存。

8.C(“画阁”与“晓耕”应是一句一景,都是作者想象之景,“看到”理解有误)

9.(1)春日无绪的闲愁之情。如,醉卧不眠,静听花落、雨声,闲适与轻愁参半。

(2)对春日美景和雨后初晴的向往、喜悦之情。如,画阁开启,农人春耕的实景,“山下路边”游人踏青的想象之景,充满作者向往、喜悦之情。

10.(1)见贤思齐焉(2)虽有槁暴(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水澹澹兮生烟(5)东船西舫悄无言(6)芙蓉泣露香兰笑  (7)奈何取之尽锱铢  (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

1 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解析:A.“孤寂落寞”不够贴切,主要应该是引发乡愁(思乡之情)。C.“百年大树”是“传说”,不是过去的生活经历。E.“富含哲理”不准确,应为“充满感情”。

12.(1)由异国降雪联想家乡雪景;(2)由眼前雪景产生各种联想;(3)以雪中树木生长点明题旨。

13.(1)①运用比喻手法,将“鸟”比作“树的喉舌”,揭示二者的依存关系,十分贴切,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起”“朗读”等词语将鸟人格化,生动形象。

(2)①运用夸张手法.“炸开”以声写形,赋予动感,形神兼具;“转眼间”突出速度;“满枝”“满眼”突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

②运用拟人手法,用“布置”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亲切感人。

14.(1)雪覆盖大地想遮住一切,反而衬托了树的生机与活力。树凭着对春天的渴望而坚守,在严寒中长出满枝新叶迎接春天,最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回首过去,“述说着雪的掌故”,充满着自豪骄傲之情。有托物言志之意。

(2)“树”也是身在异国他乡的人们(游子)的象征,他们始终心怀对故土的热爱,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面对岁月的风雪凭着坚守与奋斗迎接“人生的春天”,自然也会带着欣慰和释然叙说过去。是借物抒情之笔。

四、

15.C(C组读音分别为:jie,qiao,qi;A组读音分别为:heng,hao/kao,shan/zhan;B组读音分别为:qiang,jie/xia,long/nong;D组读音分别为:ka/qia,qi/ji,dan/xian)

16.B(等闲视之:当平常的人或平常的事情看待。多用于否定句。A“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威很大。不合语境。C“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不合语境。D“振聋发聩”: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高超的言论能使麻木糊涂的人觉醒。不合语境)

17. C(A 项,第一个句号置于前面的后引号内。B项,把第一个逗号改为问号。D项,把“第九届”放到引号内)

18.①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在“能”后加“否”。②语序不当,把“正式”调到“开机”前。③搭配不当,把“颁发”改为“公布’’。⑤成分残缺,在“科教兴国”后加“的战略需要”。

19.参考答案:   
内容:标题是“怀念耗子的滋味”,画面上一只猫,面对盘子里的小鱼,闭着眼睛在想。

寓意: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却改变不了对自然的追求。

20.答案示例:(格式:3分;内容3分)

邀请函

尊敬的杨元庆校友:(1分)

为庆祝合肥一中成立110周年(1分),学校将于2012年10月5日举行庆祝建校110周年活动(1分)。我们荣幸地邀请您在10月6日来校作关于“成才与成人”专题讲座(1分)。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合肥一中校庆办公室(1分)

2012年5月20日(1分)

五、

21.【写作指导】

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从要求可以看出,要从分析材料入手进而作文。审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成功=重复(不断去做)+思考的事情(憧憬、理想、目标)+信心。这说明成功有三个条件:有理想,有信心,不断实践(要不怕挫折、失败,反复去做)。这三点缺一不可。如果只从一个方面去写,就会对材料把握不全面。

选材:可以从课内选择,比如《越王勾践》《苏武传》等文章和历史中衍生出许多可资运用的典型材料。可以从科学文化艺术名人事迹中提炼出典型材料,比如爱迪生、诺贝尔、居里夫人、列夫·托尔斯泰、邓亚萍、廖昌永等。也可以从最新的新闻事件中提取材料,比如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