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年语文期末考试卷
组卷:刘碧芳
(本卷满分8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间关莺语花底滑, (白居易《琵琶行》)
(2)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李清照《声声慢》)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5)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6)制芰荷以为衣兮, (屈原《离骚》)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洪武三年进都督同知,封江阴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讨靖州、绥宁诸蛮。五年,广西蛮叛,副征南将军邓愈帅平章李伯升出靖州讨之。数月,尽平左右两江及五溪之地,移兵入铜鼓、五开,收潭溪,开太平,歼清洞、崖山之众于铜关铁寨。诸蛮皆震慑,内附,粤西遂平。(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B.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C.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D.太祖尝召良,劳之曰 劳:慰劳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项是( )(3分)
①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②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 ④奉命惟谨,备御修饬
⑤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⑥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
A.①③⑥ B.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良仁厚俭敛,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B.在平定广西蛮族叛乱时,吴良仅用数月时间,就剿清了叛军,其他各蛮族深为震慑,纷纷归附。
C. 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D.吴良在担任都督同知期间,不仅枕戈达旦,训将练兵,而且还兴办学校,大开屯田,因此深受太祖欣赏。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3分)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1)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2)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下列情节,其先后顺序依次是:馈金珠李肃说吕布——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三国演义》)
B.薛宝钗生日那天请戏班子唱戏,听完戏后,史湘云和林黛玉开玩笑,说她像戏子。宝玉知道黛玉容易生气多心,向史湘云使眼色。哪知惹恼了史湘云和林黛玉,贾宝玉弄了个两头不讨好,气得写了一首解嘲诗,被众姑娘取笑。 (《红楼梦》)
C.吴荪甫朝外站着,脸上的气色和平时不同;他一眼看见李玉亭,招了招手,就喊道:“玉亭,请你到小客厅里去坐一会儿,对不起。”
端午节过去了,军阀混战越来越紧张,上海的公债市场波动不定,谣言四起。吴荪甫和杜竹斋的纠纷依然没有解决。李玉亭打算做和事佬,他认为吴荪甫刚愎自用是祸根。(《子夜》)
D.欧也妮嫁给公证人的儿子特•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他只为了钱而追求她,在情感上让她自由。几年后,特•篷风当上法院院长。可他当选为索寞城议员的第八天,就死了。欧也妮33岁守了寡,她用一百五十法郎偿清叔父的债务,让堂弟过着幸福的生活。(《欧也妮•葛朗台》)
E.看了他那凶狠的眼光,她打算逃开去,他又抓住她,摇晃她,把她推倒在地上,然后拽着她漂亮的胳膊,拖着她迈开大步向罗兰塔拐角上走去。到了那里,他转身问她道:“最后一次回答我,你愿不愿意属于我?”她使劲地回答:“不!”
克洛德威胁爱斯梅拉达,要她顺从自己,不然就把她交出去。爱斯梅拉达宁死不屈。愤怒的克洛德把她拖到罗兰塔,交给军警。 (《巴黎圣母院》)
8.简答题。 (5分)(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祖父病危时陈姨太)责备觉慧道:“三少爷,你这样大,也该明白事理。你爷爷病到这样,你还要惹他伤心!”她还记得昨晚上的那件事。
昨晚上的那件事指什么事?请简要叙述。《家》
(2)第一次重逢的时候,聂赫留朵夫以为卡秋莎见到他,知道他要为她出力并且感到悔恨,一定会高兴,一定会感动,一定又会恢复原来那个卡秋莎的面目。他万万没有料到,原来的那个喀秋莎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一个现在的玛斯洛娃。
请简要介绍他们第一次重逢时玛斯洛娃的举动。《复活》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②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
③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也是,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有何难焉?” (《孟子•离娄下》)
(1)第①②两则文字体现的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法是什么?(2分)
(2)结合第③则选文谈谈你对这一方法的看法。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在漫长的区域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及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特征,福建文化的进程已铸就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
福建文化在源流上是多元性的,在现状布局上则呈碎状割据的状态。从源流上看,正如何绵山对闽文化的研究: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福建文化在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融摄力和兼容性。从现状上,福建文化在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如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等,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和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这些不同层次的文化成份在福建文化这个动态系统中共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
福建文化在态势上呈既封闭又开放的状态,这种状态折射为陆地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二者并存且相互交融。这两种文化具有不同的思维和视野,前者更具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而后者更富有拼搏开拓的意识。福建山海相随的地理环境迫使人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传统农业文化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形成的内向、保守、封闭的文化体系,它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固守家园与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它往往保持着某种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比较封闭、偏狭,而这在福建浓厚的家族观念中又得到强化和巩固。
与此相对应,海洋商业文化则往往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自宋以后,福建人口迅速增长,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向内陆延伸困难,人稠地狭的矛盾使许多人无可耕之田,只能转向大海谋求发展。在沿海一带,人们继承闽越人善舟楫的技术,发展捕捞渔业和造船航运,并日益形成了开放的商业文化意识和坚韧的冒险拼搏精神。在漫长的历史洗礼中,逐渐形成了以商业经济意识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同重义轻利、礼教森严、内向保守的传统农业文化相比,海洋商业文化具有迥然不同的文化特征,例如重利的价值观、冒险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宽容的开放意识等,它使福建文化既有深厚的本土文化,又有外来人移植的东西方文化,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这种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在相当多领域已突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适应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福建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正与其开拓求新的海洋文化气息有着密切关系。 (摘自《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有删改)
10.下列对“福建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福建文化的进程铸就了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与其宽容性特征密不可分。
B.正是由于在源流上的多元性,福建文化表现出更大的融摄力和兼容性。
C.福建文化一直处于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往中,从而构造了多向度的文化力。
D.闽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闽西客家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等,是福建文化动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农业文化在福建浓厚的家族观念中又得到强化和巩固。
B.福建文化在现状布局上呈碎状割据的状态,这是何绵山在对闽文化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C.“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促使福建人转向大海谋求发展,逐渐形成了海洋文化。
D.福建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与福建文化中的颇为强烈的海洋性格有关。
12.根据文意,分别概括福建文化中“陆地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特征。(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永远的灯光 林少华
一晃从东京回来几年了。无论上野公园云蒸霞蔚的樱花,还是银座女孩五彩缤纷的秀发,抑或东大校园浓荫蔽日的银杏树,都已渐渐淡出记忆的围墙,唯有那一窗灯光留了下来。
那时我住在东京郊外一个叫川越的地方。住所附近有一条河,河边有一道堤,堤上有一条路。晚饭后我常沿这条荒草路散步。那灯光就是从路旁不远处一户人家的窗口透出来的。它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周围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那是一座独门独院的木结构普通日式民居,同其他民居之间有些间隔。木格窗约略凸出,拉着米色窗帘。窗帘大概较厚,使橘黄色灯光显得格外沉稳、静谧和温馨。早春,灯光柔柔地吻着堤坡一片鼓眉弄眼的蒲公英;盛夏,灯光轻轻地抚摸小院里几架绿叶婆娑的黄瓜;仲秋,灯光幽幽地照在门前矮柿树那金灿灿的果果上,相映生辉;冷冬时节则给晶莹莹的白雪镀上一层淡黄色的光晕,平添一丝热意。
漫步河堤,或满天星斗,四野烟笼,或日落乌啼,夕晖敛去,或晚风送爽,皓月当空。而我的目光往往从很远的地方就擒住了那一点并不显眼的橘黄,临近了更是久久注视不放。其实我根本不认识房子和灯光的主人,更谈不上登门造访。可是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遐思、幽情和怀想。
我猜想在那橘黄色的灯光下,早已展旧了的榻榻米上一定盘腿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笑眯眯地看着小孙儿在她膝头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针线,慢慢晃着身子哼唱童谣。于是我又联想到一位四处游历寻找幸福的西方人笔下的一段叙说:一日黄昏时分,他走进一个村庄,看见一位老人正戴着花镜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借着夕晖看报,任凭一个小男孩趴在他背上淘气。看着看着,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爷孙俩多么幸福啊!多么幸福的一幕啊!
也有时那橘黄色的灯光让我记起外祖母家那盏油灯。外祖母住在乡下,那里不通汽车,小时候我和弟弟从县城步行三四十里,替母亲看望她。住了几天要走的时候,外祖母便让我们搭坐生产队进城的马车回去。动身的时候天还没亮,整个村子只外祖母家亮着灯。我和弟弟坐在马车上脸朝后看着,看着那亮灯的窗口,看着窗前外祖母矮小的身影。直到车出村爬上南岭坡路的时候,外祖母仍没回屋,就那样立在窗口灯光下一动不动朝马车这边望着。灯光越来越暗,外祖母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身影模糊了,只剩下豆粒大的灯光固执地守在迷蒙的远处……几十年过去了,外祖母早已往世。我远在外地读书,不知道她哪一天去世的,不知道她的坟在哪一块地,甚至她慈祥的面容都已依稀记不清了,唯独曾照过她矮小身影的昏黄的灯光永远凝在了我心房深处的影壁。
后来我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所引起的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关于看报老人的联想,以及对于外祖母的回想,其实是同一回事。它可以是对往日亲情的怀念,可以是对真正幸福的向往,也可以是对当下生活的质疑。我也明白了那橘黄色的灯光未必要在日本,也可以在美国、在希腊,还可以在青岛、在香港……可以在任何地方。
(选自《读者》2010年第20期)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之所以留意那一窗灯光,是因为它四周稀疏的灯光都是清白色的,只有它呈橘黄色。
B.橘黄色灯光沉稳、静谧和温馨,无论早春、盛夏或是仲秋,这灯光在东京幽幽地伴随作者。
C.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关于老奶奶的猜想和看报老人的联想,目的是写对于外祖母的回忆。
D.在东京,作者之所以不曾留意樱花、银杏和银座女孩,是因为那一窗灯光让他想起外祖母。
E.通过灯光回忆外祖母,我们不仅领略到一番温暖的风景,也感悟到这风景背后的温暖的亲情。
14.作者为什么说“那一窗橘黄色的灯光就是那么奇异地令我神往,撩拨我的暇思、幽情和怀想”?请简析。(4分)
15.文章第四段,作者写一位四处游历的西方人黄昏时分看到爷孙俩的那一幕时,“他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幸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你认为“什么是幸福”。(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一个微笑的力量 杜启龙
在澳大利亚悉尼港东部,有一处临海悬崖,它高耸入云,如一只巨大的手掌直伸进海的上空。19世纪以来,每年大约有50人选择在这里结束生命,平均每周就发生一起自杀事件。 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 “自杀崖”。
又是一个早晨,天刚蒙蒙亮,一个中年男子步履蹒跚地向悬崖走去。他走走停停,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就要到悬崖了,他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抬头望了望天空,然后从兜里掏出一支烟,坐下来点着。不一会儿,他的身边已经有了一堆烟蒂。又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眼睛迷离地向悬崖边走去。
“你为什么不过来喝杯茶呢?”突然,一个柔和声音从身后传来,如一只温暖的手把他拉住。他回过头,看到一张和善的脸正温柔地对着他笑,这张笑脸像娇艳的花朵,更像初春的朝阳。他忽然感到一股从未有过的暖流瞬间溢满全身,紧接着,这股暖流又从他的眼里夺眶而出。他迅速转身,跑过去紧紧拥抱住了那位给了他一个微笑的男人。
拥有这张笑脸的人名叫唐•里奇,只是一名普通的人寿保险推销员,家就在“自杀崖”附近。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偶然,因为每天早晨里奇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位于二层的卧室窗前观察“自杀崖”。如果发现有人失魂落魄地站在距离悬崖非常近的地方时,他就会冲过去,然后给对方一个温柔的笑脸。
就这样,里奇在这里一直守望了50多年,至少把160条生命从死亡线上拉回,成了人们眼里的“守护天使”。他说,这50年来,自己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尤其是看到有人因为自己的微笑而留住了生命,更加感到自己的生命是多么充实和美好。前不久,地区议会授予了80多岁的里奇夫妇“2010年度公民”奖。
对于自杀者,里奇从不试图给对方提供忠告、建议或窥探什么,只是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微笑,问对方是否愿意聊聊,并邀请他们到家里喝杯茶,聆听他们的倾诉。心理学家分析,这样的做法是最有效的,因为一些人想自杀是因为难以忍受痛苦,包括身体或精神痛苦,而一个温柔的笑脸往往能让对方感觉到来自于这个世界的温暖,能够让他忘记眼前的痛苦,唤起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他们还以美国一个自杀者为佐证。那个男子名为凯文•海因斯,2000年跳下金门大桥,时年19岁。他在绝笔书中写道:“如果有人在我去大桥的路上朝我微笑,我就不跳。”可是,尽管他像被抽走了骨头一样踉踉跄跄地走到桥边,看到的依然都是冰冷的面孔。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微笑吧,有时候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也许能拨开他人心头的阴霾,甚至能开启他人生锈的心门。 (选自《读者》2010年第21期)
13.下列对作品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里奇用他那一张和善温暖的笑脸,至少拯救了160条在死亡线上徘徊的生命。
B.人寿保险推销员唐•里奇以拯救他人为己任,一直在自杀崖守望了50多年。
C.一个温暖的笑脸往往能让自杀者忘记眼前的痛苦,唤起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
D.拯救自杀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一个温暖的笑脸让对方感到生活的充实和美好。
E.生活中只要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够拨开他人心头的阴霾,甚至开启他人生锈的心门。
14.里奇在“自杀崖”一直守望了50多年,他“守望”的是什么?请简析。(4分)
15.里奇说,他“几乎每一天都是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的”,里奇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感受。(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请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个标题。要求用到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个字。(3分)
新华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6日宣布,根据“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会议决定,“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将于17日19时返回地面。北京时间16日18时30分,在北京航天飞船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在完成返回前状态检查测试和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于17日对飞船实施返回控制。目前,着陆场系统已做好飞船搜索回收的各项准备。
答: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一些负面事件,都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自焚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已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1)“公共痛感”指的是什么。(3分)
(2)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你的看法。(7分)(150字左右)
南安一中2012届高三年期末考答案
本帖隐藏的内容需要回复才可以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