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教案课件] 围城导读

【书海导航】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绦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书目: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1,开明
  《人.兽.鬼》(短篇小说集)1946,开明
  《围城》(长篇小说)1947,晨光
  《谈艺录》(文论)1948,开明;补订本,1984,中华
  《管锥篇》(1-4册,文论)1979,中华;增订本,1982,中华
  《七缀集》(文论集)1985,上海古籍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钟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故事梗概】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四年后与苏文纨乘同一条船回国。同学的时候,苏文纨并没把方鸿渐放在眼里,她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身为女博士,她反觉得崇高的孤独,没人敢攀上来。这次同船回国对方鸿渐的家世略有所知,人也不讨厌,似乎也有钱,已准备向方鸿渐示爱。但因为稍微矜持了一点,方鸿渐竟被已有未婚夫的放荡的鲍小姐引诱了去。苏小姐妒火中烧,骂他们无耻。然而鲍小姐刚刚下船,她就马上打扮得袅袅婷婷来找方鸿渐。
  回到上海,方鸿渐住在已去逝的未婚妻周淑英家。周淑英的父亲是上海点金银行的经理,就是周家出钱让方鸿渐出国留学的。周太太向方鸿渐打听苏小姐,并希望认他的太太为干女儿,这让方鸿渐很惊慌。方鸿渐回到本县探望自己的父母,听说方家留洋的博士回来了,当地的校长想请方鸿渐为学生们做一次演讲,谁知方鸿渐竟对学生们大讲特讲起鸦片和梅毒来,这让校长很尴尬。
  方鸿渐回到上海,出于礼貌去拜访苏文纨,在苏家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和赵辛楣。赵辛楣的父亲跟苏文纨的父亲是同僚,辛楣和文纨从小一起玩,辛楣对文纨一往情深,可苏文纨的心思却在方鸿渐身上,赵辛楣与方鸿渐初次见面,就产生醋意。方鸿渐借看苏小姐为名去看唐晓芙,并暗中与唐晓芙恋爱。而赵辛楣和“新派诗人”曹元朗却与他争风吃醋,苏文纨也希望借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赵辛楣也真的醋意大发,从不放过一任何个扫方鸿渐面子的机会。在一次聚会上,故意将方鸿渐贯醉,让方鸿渐当着苏文纨的面出丑,苏小姐对方鸿渐表示关心,并送方鸿渐回家,这让赵辛楣感到很失望。
  方鸿渐无意与赵辛楣为敌,因为他并不爱苏小姐,他爱的是年轻漂亮、聪明活泼的唐晓芙。苏小姐明白了这一切之后,恼羞成怒,将方鸿渐以往买假文凭、与鲍小姐鬼混等丑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晓芙。唐晓芙退回了方鸿渐写给她的情书,并要方鸿渐把她的信也全部退回。方鸿渐感到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刺痛。
方鸿渐在报馆里的差使没了,赵辛楣为了让他远离苏文纨,介绍他到三闾大学去任教,而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一再催赵辛楣到三闾大学任政治系主任,他被苏小姐拒绝后就答应了。
  赵辛楣、方鸿渐、孙柔嘉、李梅亭四人费尽了周折终于到了三闾大学。三闾大学是为了躲避战乱而重新组建的学校,学校只有一百五十八位学生,刚刚聘好的教授十之八九托故不来了。因方鸿渐的学历中没有学位证书而被聘为中文系副教授。
  
  在一次晚宴上听范小姐说陆子潇追求孙柔嘉,给孙小姐写了好多信。这件事仿佛在复壁里咬东西的老鼠,拢乱了他,他想自己并未爱上孙小姐,何以不愿她跟陆子潇要好?孙小姐有她的可爱,不过她妩媚得不稳固,妩媚得勉强,不是真实的美丽。孙柔嘉已有意于方鸿渐,故意就此事向方鸿渐请教处理办法。方鸿渐对孙小姐虽然还只是朦朦胧胧有些好感,却下意识起了妒意,建议孙小姐将陆子潇的情书,不加任何答复地全部送还。
赵辛楣与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年轻太太有了越轨交往,而老校长高松年也对汪太太抱有非分之想,就向汪处厚揭发他们的私情,赵辛楣只得离开三闾大学。他到了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比起出走时的狼狈,像换了一个人。
  赵辛楣走后,方鸿渐也不想在三闾大学呆下去了,自己筹划着退掉高松年的聘书,并在信中痛痛快快地批评校政一下,借此发泄这一年来的气愤。谁知他并未接到聘书,孙小姐倒是有聘约的,连薪水也升了一级。孙柔嘉退掉聘书与方鸿渐一同离开三闾大学。
  方鸿渐想从桂林坐飞机到香港,然后再回上海,写信让赵辛楣给他弄飞机票,赵辛楣回信说他母亲也要从重庆到香港。方鸿渐与孙柔嘉在香港举行了婚礼,在香港遇到赵辛楣和苏文纨,而此时的苏文纨已是曹元朗的夫人了。苏文纨怠慢了方鸿渐和孙柔嘉,孙柔嘉感到受了委屈,回到旅馆免不了与方鸿渐大吵一顿。
  回到上海后,孙柔嘉不想立刻去婆家,要先回娘家,婆婆嫌孙柔嘉架子太大,不柔顺。对她初次见面没有给公婆叩头也耿耿于怀,因而常常敲侧击、指桑骂槐地撩拨她和儿子的关系。柔嘉有两个妯娌,本来矛盾重重,但有一次听见公公夸孙柔嘉是新式女性能自立的话,便马上把她认作共同的敌人,尽释前嫌,一致对外。孙柔嘉做梦也想不到她成了妯娌二人的和平使者。她们不仅背后对孙柔嘉挑剔诽谤,当面说话也常常暗藏机锋。
  孙柔嘉和方鸿渐二人之间也总是争吵不断,他们都想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事,结果经常发生冲突。他们为了择职吵,为了亲戚吵,为了朋友吵,甚至无缘无故,为了随便一句话也要吵。夫妻结合犹如冤家相逢,互相把对方当作出气筒。柔嘉让鸿渐到她姑母的厂里去做事,而鸿渐想到重庆去找赵辛楣,两人为此事又大吵一顿,最后鸿渐离家出走。一个人在大街上闲逛,最后还是决定回家与柔嘉和好,等他到家时发现柔嘉已经走了。

【梗概+分析】

(另一种)
《围城》全书共九章。以方鸿渐回国求职、工作和恋爱、结婚为线索,从1937年方鸿渐乘坐法国油轮白拉日隆子爵号回国,到两年后上海与孙柔嘉分手。可以划分几个阶段。
第一章几乎可以看成是一个序幕。邮船在苍茫无语的大海上独立成一个欲望的人间世界,方鸿渐与鲍小姐逢场作戏,臭味相投,苏文纨对方鸿渐一厢情愿,争风吃醋,这个三角的关系,一方面演绎着卑俗和粗鄙,无心的无爱的欲望成就出“短平快”的苟且之乐;一方面勾勒出首先是女博士然后是老姑娘待字闺中所可能激发出的人的全部庸俗和浅薄。这是一个生动而实在的画面。同时,作者用回顾的方法,插叙方鸿渐的身世,特别是他怎样“智斗”外国文化贩子买博士文凭的过程,这是留学西方的所谓“精英”们从西方文化里邯郸学步所承受到的一种走到极端之后的虚伪和荒谬。这一实一虚,相映成趣,为整个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人物活动的文化的背景。
第二和第三章是全书的第一个波澜。方鸿渐回到上海,在岳丈周经理(女方与方鸿渐未完婚而病逝,方在周家支助下完成留学)的银行里当小职员。此时,中日战争爆发,方家逃难,方鸿渐等成为“边缘人”。仿佛历史的循环,船上的“三角”泛滥成大都市里的“三角”,不过角色略有调整,苏文纨在继续一相情愿地追慕方鸿渐,而方鸿渐却爱苏的表妹、年轻的大学生唐晓芙。在三人之间充满犹豫和猜忌、避让和进攻、等待和表白的种种纠葛之后,方鸿渐和苏文纨决裂,苏出人意料地和平庸而做作的曹元朗结婚;与此同时,方鸿渐却认真地爱着“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不乏真情和热情,一切都具有理想的色彩,但电话里阴错阳差的误会使方、唐之间越离越远,唐的最终离去成为小说里一笔哀怨的遗憾。
在这两章里,与方鸿渐人物命运关系或疏或密的种种文化人纷纷粉墨登场,既有受过西方文化浸润的曹元朗、赵辛楣、褚慎明、董斜川、苏文纨等“海派”文人,又有深得传统文化和市民文化精髓的方鸿渐的父亲方遁翁等。
第四章可以看成一个过渡,一种兴奋和紧张之后的喘息和整理。方、苏、唐三人冲突打了一个结后,方鸿渐需要摆脱,需要继续寻找他的“围城”。赵辛楣与方“同病”而不“同情”,作为糊涂的“情敌”,他企图用三闾大学的聘书隔开方、苏二人,又因此而帮助方鸿渐走进另一座“围城”作了起跳的铺垫。这一章里,以后将成为方鸿渐的旅途同伴、三闾大学的同事和爱人的孙柔嘉有了初步的表现,同时,教授顾尔谦、李梅亭也露脸了。在准备出发的过程中,作者还描叙了方家父子之间和妯娌之间的种种纠葛,让文人的活动有了一种平庸市民活动的交叉映衬,人性庸俗的色调生动地变幻出不同的层次。
第五章是全书的第二个波澜。方鸿渐等一行五人,从上海大都市进入内地乡镇,经宁波、鹰潭、吉安、界化陇、邵阳而到达湖南平成县境内的三闾大学,或乘舟或坐车,也步行也坐轿,绵延上千公里。在这个困难重重、充满苦恼和悬念的“流浪汉”式(有学者把《围城》目为“流浪汉”小说,大概被这一章的内容所打动)的旅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图画。
一是战争期间处在战争“边缘地带”的内地社会政治状况和社会底层人物的心态。诸如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交通堵塞、信息阻隔;惶惑中逃难的人群、骄横粗鄙的受贿的军人、在夹缝中讨生活的妓女,以及战乱的种种谣传和混乱而肮脏的的市面等,这是一种有着惶急的调子和凝重而斑驳的色彩的战争受害国的图画,它让人想起许多描写国难的作品。二是站在这一幅图画面前的这一群文化人。顺着时间和空间维度的逐步打开,李梅亭和顾尔谦等人的内心世界也逐步打开,作者进行的人格批判也在深入。三是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感情在发展。或者说方鸿渐正在慢慢进入孙柔嘉的“鲨鱼的大嘴”,这一条线索的运动仿佛龙行云中,不露声色而绵绵不断,其中,又以朦胧夜半两人似乎“心有灵犀”的梦境描写而让人闻之有声扪之无形。
第六、第七和第八章是全文的高潮。大致说起来,这三章的故事基本发生在三闾大学,后来在香港发生的事也是逻辑地顺延。这个高潮部分以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关系发展为线索展开。
第六章写五人终于安全抵达三闾大学,接着是围绕工作问题的一系列的上下关系、师生关系、男女关系的纠缠和变动,有两个层面的人物活动较突出。一是这所战时后方大学的种种文化人登场表演,暴露出种种阴暗丑陋的心理和人格,如校长高松年的玩权弄术的手腕、系主任李梅亭的陈腐和卑俗、韩学愈的虚伪自私、陆子潇的虚荣、刘东方的幸灾乐祸;二是方鸿渐和孙柔嘉通过旅途“洗礼”已培养出“朦胧”的感情,在别人有意无意的敲打“催化”之下,在走进“围城”的路上,他们有了加速的表现。
第七章汪处厚出于私利为几位未婚的年青男女教师做媒,反让方鸿渐和孙柔嘉走到一起。汪处厚和汪太太以方鸿渐配刘东方之妹刘小姐,以赵辛楣配范懿,结果失败。并且,反让汪太太和赵辛楣有了产生和发展感情的机会,终于在高松年的掺和下闹出捉双的“丑事”,赵不得不离去。方鸿渐一方面与刘小姐愈分愈远,一方面与孙柔嘉愈靠愈近,孙柔嘉可谓顺水推舟,假戏真做,乱中紧逼,终于与方鸿渐订婚。与此同时,方也因为别人告密有“信共产主义”的思想问题而被三闾大学解聘。在这场爱情风波中,作者不时用侧面笔法闪烁其词地交代韩学愈买假博士文凭、李梅亭的寻花问柳和陆子潇的告密。新儒林真的是群丑毕见。
第八章从三闾大学而桂林,从桂林而香港,方鸿渐、孙柔嘉终于在香港完婚,行程上空间不断切换,人生际遇上终于跨入婚姻“围城”,在这个可谓故事的高潮处,离场不久的赵辛楣出场促成了婚事,久不谋面的苏文纨也在空中走私忙碌之际,与方鸿渐、孙柔嘉不期而遇并且将二人扎实奚落了一顿。至此,几个方面的恩怨情感头绪有了一个总结,“围城”里的新好男女也准备着冲出“围城”。
第九章是全书的结局。方鸿渐夫妇到上海,孙柔嘉在姑妈任人事科科长的大纱厂做事,工资比在小报馆工作的丈夫高出许多,孙家上下无不认为柔嘉嫁错了人,在生活中,方鸿渐的种种虚懦和平庸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就像孙柔嘉的缺点表现的那样,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柔嘉姑撑腰鼓舞了侄女的勇气,两口子吵架于是越吵越凶,终于发展到讲绝情的话,推搡,掷象牙梳子动粗。终于,孙柔嘉到姑妈家去了,“围城”中仅留下孤鸟一般的方鸿渐和那只讽刺和感伤人生的祖传的老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