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润物怎样才能细无声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09-9-24 15:35     标题: 润物怎样才能细无声

——德育过程的隐蔽性初探

学校的德育改革一直不断,其目的无非是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只要一讲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却始终很难令人满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其中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我感觉到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教育者的观念问题。反思传统的德育,我觉得其存在三大弊端:
  第一,德育过程形式化。所谓“传统教育”就是我们经常在讲的那种德育,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太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开始走样了。在学生眼里有四种德育:一是“课程德育”,“德育嘛,就是上一些课,譬如思想政治课”;二是“会议德育”,不少学生觉得,德育无非就是开开会而已;三是所谓的“德育活动”,不是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嘛,就是“卫生靠检查、体育靠评比、德育靠活动”;四是“谈话德育”,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就是班主任老师找同学谈谈话,或者训训话。这些德育当然也需要,但是,如果德育单单靠这些途径进行的话,长期下去,学生会反感。因为这些德育太枯燥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那么,我们现在考虑问题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传统德育的确有它明显不足的一面。
  第二,德育任务专利化。我们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但是,现在的德育几乎成了班主任的“专利”了,班里一有什么事,大家都会很自然地说,“这个事你们去找班主任,要不就去找政教处、团队部”。有的学生成绩不好或有违规行为,照理来讲,这种事情发生在哪一堂课上就应当由哪一位老师去处理,发生在哪一门学科上就应当由那一位学科教师解决。现在不是这样了,发生在物理课上的事情,物理老师不解决,一手推给班主任,由班主任老师去处理。这样一来,教书和育人是分开的。造成学校德育就是班主任德育,这跟我们德育任务越来越专利化有很大关系。
  第三,德育目标功利化。在德育过程中,有的内容确实需要灌输,但是,单靠灌输肯定是不行的。那些“赤裸裸”的“你们应该怎样”“你们必须怎样”,只让学生追赶德育的终点,不让他们感悟教育的真谛,在强烈、明显的德育目的之下,学生成了一群被不时驱赶着的羊。我们强调德育的实效性,要知道德育的实效性往往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的,有的很有可能要到毕业以后或工作以后才可能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能够只强调即时效应,趋向于功利主义的倾向,认为只要把班级都摆平了,这位教师的德育就是成功的。追求即时效应,反而把德育引到另一个极端上去了。

  与传统德育相对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德育过程的隐蔽性”这样一个命题,作为对传统德育不足的一种补充,但这不是一种否定和批判。就是说,我们在保留传统德育的同时,另外还应当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强调“德育过程的隐蔽性”。这不是一种刻意雕凿的、而是不露声色的、手段相当艺术化,同时渗透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其关键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没有或者尽可能少有刻意雕凿的痕迹,即使教育者事先有一个教育目的,但这个目的也是隐蔽起来的,手段相当艺术化。它包含学科德育(平时我们所讲的“德育渗透”,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师德教育、全员德育、校园文化等。说到底,就是“学校无处不德育”,每个地方都是教育的内容和题材。
    对于一个做实际德育工作的老师而言,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对“德育过程的隐蔽性”作些探索:
第一,追求目的的隐蔽性。我爱人以前为了哄女儿睡觉,每天都要磨破嘴皮,不断地对她说:“快点睡着!”她总是磨磨蹭蹭,躺在床上还要不断动弹,直折腾得我爱人生气发火,骂她一通,然后她睡着了,可我爱人经过这么一闹自己却睡不着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睡觉时就让我爱人和她比赛谁能躺着不动,她为了能赢妈妈,果然就一动不动地躺着,不一会就睡着了。当我们把目的隐藏起来,寓于其他的活动中时,就会取得意外的实效。有这么一个学生,平时很粗心,常常是题目还没有看清,就已经把答案写上去了,总写错别字,不是多一笔就是少一笔,要么就是用同音字。我找他谈了好多次,办法想尽了,话也说尽了,但这位同学的毛病却还是改不掉。后来,我就建议这位同学练正楷字,我为他找来了小学词语书法练习本,练写最基本的词语,从间架结构、笔画笔顺开始,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他的字变漂亮了,做事也细心了,以前做作业时的那些毛病也就自然而然地改进了。这就是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带来的意外的教育效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这个学生粗心的毛病,你即便跟他谈一百次也很难见效的。
  第二,追求方法的情景性。所谓情景性,简单地讲就是德育要强调环境氛围。其实,情景本身对学生也有一种熏陶作用。进入高中以后的学生,大都有一些虚荣的攀比心理,对吃穿用度的追求往往超过了对学习成绩、思想品格的追求。有些学生一个月零用钱就是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作为教师,如果单纯地跟学生讲艰苦朴素的大道理,学生根本无动于衷。事实上,那些同学的父辈也就如这些工人那样挣的是辛苦钱、血汗钱,子女因为很少亲眼目睹,往往触动不深。过去我做班主任时,曾把学生组织起来参观建筑工地,让他们在烈日下走一走、看一看,看那些工人是怎样把一锹锹的土、一块一块的砖变成一分一分的钱,在参观中,学生看见了工人付出的强力劳动,换回的却只有微薄的报酬,这些报酬往往还不能按时发放,要拖欠到年关,还得碰上说话算话的工头,如果碰到不讲信用的工头,一年半载的辛苦就等于白费。在这种活生生的事实面前,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一段时间以后,再去了解,发现学生的零化钱的数目明显变小了。这就是说,在平时教育学生,手段方式要艺术化,这种艺术化与前面所讲的目的的隐蔽性是一致的,如果用训斥、说教,学生往往会产生反感,而如果你的教育手段、方式比较艺术化、注意情景性的话,学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追求方法的情景性要求老师善于营造和谐融洽的德育氛围,切勿摆出一副阶级斗争的面孔,用规范、原则、大道理进行说教。这就是所谓“润物细无声”。
第三,追求教育的时机性。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意味着润物之雨必须下在万物急需滋润的时候,有农事经验的人都知道,不在当令之时浇水,禾苗就会枯萎。这就启示我们做德育工作,要懂得适时,适度的道理,要在恰当的时间、地点、火候进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班有一个学生一度有点散漫浮躁,自习课尽跟旁边同学说笑,班干部提醒他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正在与同学讨论问题呢。”班干部向我反映了好几次,我一直不动声色。等到考试完毕,分数出来了,这位同学成绩退步很大,他自个儿急了,开始难过了。我把他找过来,和他一起总结前阶段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他自己反思后说,上课有点浮躁,沉不下心,爱跟旁边同学讨论,讨论了一会儿就演变成说废话。我肯定他讨论的动机是好的,也适时地指出,一有问题就想着与别人讨论,往往忽略了寻找答案的可贵的思索过程。久而久之,思维就会存在依赖性,就会僵化、迟钝。他听了,频频点头。后来这位同学很少在自习课与同学说笑,成绩也提高了。在做德育工作时,一般来说要讲究“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马后炮,要先教会他们正确的做法,而不是等错误已经发生了才去纠正。但有时候却就是要等到已经“亡羊”了,再去宣讲“补牢”的道理,才恰到好处,否则讲得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第四,追求师德的垂范性。每一个教育者的言行在学生面前都是一种示范。所以“教师无小节、事事皆楷模”,对于教师而言,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就是这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老师不太注意自己示范性,升国旗时,规定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唱的却往往只有学生;晚自修时要求安静,有些老师却在办公室里高谈阔论;更有一些老师受了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一心想着利用学生家长的关系办成他的私事儿。有位老师常年接济一个困难学生,后来学校为了迎接验收要搞文艺节目,就有人以此为蓝本编了一个小品,搬上了舞台。在验收的那天,面对着上级的各位领导,小品演得很成功。演完以后,主持人说,“这个小品是根据我校某班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现在小品中的班主任和学生的原型就在现场,我们请他们出来与观众见面。”台下照例是如雷的掌声,台上的班主任面带微笑接受观众尊敬的目光,学生在台上却泣不成声,观众只以为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后来我有一个机会与该同学交流,她说,那天不知怎么了,我就是要哭,觉得特别委曲,我很不愿意上台,但是没有办法。言词之间,对那位班主任竟不太有感激之情。照例说,接济资助困难学生应该是一件很高尚的事,应该使受资助的同学受到震动并感怀终身,但是为什么没有取得如此的效果呢?因为现在德育工作变了味,上文说的活动德育就是这回事,做了一点儿工作赶紧写到总结里去,到处宣扬,唯恐人家不知道。也许资助学生的本意的确是为了扶贫,但学生感受到了你帮助后面另有的一层“扬名”的企图时,纯洁的感情就大打折扣了。
在讲究师德的垂范性方面,魏书生老师是个好典范,翻开他的书,到处都写着他的“法治”。在他班上,要求学生做到的,他先做到,学生做100个俯卧撑,他决不少做一个;他要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他就是超越自我的榜样。所谓德育的实效性,就是要使同学心灵受到震撼,并留下深刻的烙印。教师就要时刻注意“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这样才能取得长期的效果。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泥塑效应,而应当是一种根雕效应”。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块泥巴,你想把它捏成什么就是什么。我们的学生如同原始的根,这些根如果看上去有点像老虎,我们就把它雕刻成老虎;看上去像一头大象,我们就把它雕成大象。去掉其“不像的地方”,把“像的地方”更加突出一点,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教育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传统的德育往往只注意学生共性的教育,往往忽略学生的个性。针对素质教育提出的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要求,我们认为,有必要强调“德育过程的隐蔽性”,从“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角度来思考德育工作。不断探求德育工作的艺术性,真正地拂春风化春雨,滋润出满园春色。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