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雕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万圣节传说:1.“Trick or treat”的传说: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2.南瓜灯的传说: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Candle(蜡烛),蜡烛平时在西方总是使人联想到烛光宴、或有情人之间的烛光晚宴,烛光因而带有浓厚的浪漫情调(Longman,1992)。节日里,蜡烛也成为不可缺少的点缀。圣诞前夕点蜡烛是一项重要的节日庆典仪式。与我国习俗不同的是,圣诞前夕点燃的蜡烛被染成了红色、蓝色或绿色,且点缀着常青藤(ivy)或冬青属植物(holly)等绿色灌木。在圣诞颂歌演唱集会上,点燃的蜡烛象征着温暖(warmth)、光明(light)、生命的延续(continuance of life)(Pimlott,1976)。由于蜡烛在西方生活中的这些特殊作用,英语中便出现了与蜡烛有关的短语。如“can’t hold a candle to”或“to be not fit to hold a candle to”意思是“不如…好”,或“不能与…同日而语(to be not nearly as good as):No one can hold a candle to him when it comes to playing the guitar(谁也不如他弹吉他弹得好)。另一英语短语“to 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意思是“to work or to be active from very early until very late; to get too little rest”,与汉语“从早到晚”、“起五更,睡半夜”或“连轴转”意思上十分接近。
CAROL
Carol(颂歌)最早于1582年起源于瑞典,一般包括涉及宗教题材的催眠曲(lullabies),又称作Luther’s Cradle Songs(路德摇篮曲),如“Away in a Manger”(在马槽里),还有赞美诗颂(hymn-like carol)、如“I Came upon a Midnight Clear”(我在晴朗的深夜降临),欢快歌曲(lively songs)、如“Ding Dong Merrily on High”(欢快的钟声)和非宗教(nonreligious)歌曲四大类。歌词好象中国的打油诗,朗朗上口,简单易懂。圣歌一般为宗教歌曲,但有些内容也与市俗生活有关。英国每个郡过去都有自己的圣歌,称为“curls”。圣诞节前一周,教堂便会开始演唱圣歌的活动,并一直延续到圣诞节。“颂歌”合唱作为“圣诞节”期间主要的宗教文化活动,甚至在二次大战期间英国考文垂市遭到德国法西斯灾难性空袭的1940年,也未曾中断过。圣歌合唱时营造出的庄严气氛强化了教会的威严,对增强宗教的亲和力起了重要作用。
CUCKOO
Cuckoo(杜鹃鸟),愚人节(April Fool’s Day)时上当受骗的人被称为April Fool(四月的傻子),或noddy(笨蛋),或guckaw,gowk即cuckoo(杜鹃鸟)的别称。西方人在愚人节时喜欢对受骗者开玩笑地说:Fool, fool, the guckaw“(傻瓜、傻瓜,布咕、布咕)”。杜鹃鸟的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具有奇怪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春天的象征,四月里杜鹃鸟的叫声被似做、视作欢乐的迹象。英国著名诗人华兹华斯在《杜鹃颂》时这样唱到“Trice welcome, darling of the Spring!(欢迎你,春天的爱人)”,“And thou wert still a hope, a love;(你就是希望,就是爱)”另一方面,cuckoo(杜鹃鸟)一词又用来比喻“愚蠢的(foolish)”,“丧失理智的(insane)”。英语句子“You are cuckoo。”意思是“你真傻!”或“你疯了!”(You are foolish or mad)。这大概与杜鹃鸟的生活习性有关。杜鹃没有自己的鸟巢,所以总是到其它的鸟巢下蛋,并且蛮横无理地把巢内其它的鸟蛋逐出,这样等到它的幼鸟孵出,就会被别的鸟类误认作自己的后代而为其代养。这大概是自然界最成功的一个“把戏”。杜鹃鸟精也罢,傻也罢,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cuckoo一词却因此而又多了一层涵义。
Fig(无花果),无花果是复活节时常见的水果。棕榈星期日前一天的无花果集市上有大量的无花果出售。到了棕榈星期日,人们要制作食用各样的无花果甜食、无花果布丁和无花果馅饼。因此,棕榈星期日又称作Fig Sunday(无花果星期日)。大概由于无花果在宗教色彩浓厚的西方节日中占有的特殊位置,它在英语和英语文学中也有了“一席之地”。:如:I don’t care a fig,或I don’t give a fig(我一点儿也不在乎/我一点儿也不给);又如:Her advise isn’t worth a fig(她的建议一分不植)。Fig在这些例子中意思是“分文不植或微不足道(a worthless amount)”。无花果在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节日里的特殊作用与“圣经”中的传说不无关系:教堂油画上的亚当和夏娃就是用无花果树叶遮盖着他们赤裸的下身,故英语词语fig leaf(无花果叶子),指something that hides unsuccessfully or dishonestly(无法掩饰的事情或虚伪地加以掩盖的事情)。无花果用于文学作品的例子也很多。如Kate Chopin一篇有名的短篇小说就取名为“Ripe Figs(熟了的无花果)”(David & Lecker, 1982),讲述了一个小姑娘期盼着无花果成熟时去看望表姊妹的故事。Sylvia Plath的作品(Bakier,1983)“The Bell Jar”中一位年青的女性Esther Greewood把自己的人生比作成一棵无花果树:每个枝头都长着一颗颗硕大的无花果,分别代表着丈夫、家、孩子、事业、情人等。她坐在树杈上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颗’。
HAWTHORN
Hawthorn(山楂刺)。复活节前的星期四英国某些地方有在室内挂山楂刺的风俗。哪儿的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避难,尤其是能使房子免受雷击。这种习俗使人联想起那句古老的英语谚语:“Under a hawthorn, our saviour was born”。(Cooper,1990)
棕榈树。棕榈树在复活节有特殊用途。复活节之前的那个星期天称作Palm Sunday(棕榈星期日)。这个称呼大概源自基督教义,据说耶稣来到耶路撒冷时他的面前洒满棕榈树叶。往年人们习惯于在这一天采集棕榈树叶(或其他叶子)来纪念耶酥再世于耶路撒冷。虽然此风俗现在已不再流行,但棕榈树一词却成为英语词语中一个带有文化意义的词。如“bear/carry off the palm”比喻“大获全胜或技高一筹(to be victorious, or to be judged to be the best of all, especially in some kind of sport, study or skill)。 “to be palmy”意思是繁荣昌盛的(active and successful, especially of a period in the past),用来形容历史上某时期的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