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他山之石]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五)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5-11-4 09:47     标题: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五)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五)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②三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      ,要有所区别。
③清华大学偏工程性、技术性、应用性,所以清华大学工程院院士多;北京大学偏理论性、科学性、基础性,所以北大科学院院士多。两所大学都是国内顶尖级的,      。
A.春兰秋菊  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B.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各有千秋
C.各有千秋  平分秋色  春兰秋菊     D.各有千秋  春兰秋菊  平分秋色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一书以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的字为对象,除了从语音的正误方面作出判断外,还注重对读错的原因进行分析。
B.依“天人相应”养生原则,春天宜多吃温性的食物,进食冬瓜、黄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要少吃,以防阻碍阳气生发。
C.香港政府强调,“占中”只会影响社会秩序,破坏市民的生活甚至生计。民主不只是制度,还是态度,不应让个人诉求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
D.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               。              。            。
             。             ,             ,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A.④①②⑤⑥③                B.⑥③⑤②④①  
C.④①⑥②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应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大扰                                                 扰:扰乱
B.咸获苏息                                                  苏息:死而复生
C.一意拊循                                                  抚循:抚慰安抚
D.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简:选拔
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B.“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译文: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相应题目。
秋夜投止山家
[清]严遂成
山当面立路疑穷,转过弯来四望通。
凉月满楼人在水,远烟着地树浮空。
熊罴之状乃奇石,鹳鹘有声如老翁。
清福此间殊不乏,可容招隐①桂花丛。
[注]①招隐:征召隐士出仕。
1.简要赏析颔联中“在”、“浮”两字的妙处。
答:                                                                     
2.有人认为诗人在颈联营造了一种阴森可怖的氛围。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全诗,说说你同意或反对的理由。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                       (苟子《劝学》)
  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东隅已逝,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4)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_________,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其为人也,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
丁国强
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他们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作逍遥优游,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
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的文人墨客们乘着它便进入了一种与世无争的“高蹈世界”。因此,具有舟居情结的中国文人都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把大自然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只有身居五湖的扁舟之中,士子们那颗飘泊不定的心才能得到暂时的安顿与止泊,进而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温一壶酒,驾一叶舟,在扁舟轻凌中扣舷而歌,邀明月为伴,与清风同行,乘兴而发,兴尽而归,小舟就像一片轻轻的苇叶,飘悠在诗人的心海上,心之真情,便是生之逍遥。《庄子·列御寇》云:“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庄子以舟船自由地在水上飘荡来比喻圣人无系人物,无为物役而作逍遥游的状态。人与物同化,失去了世俗之心,忘却了功名利禄,体悟到一种忘我的自由感和精神愉悦,达到了自适其性的精神境界,从而展现了生命的真我,实现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这种本质上的对生命意义的张扬和对生命本源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呼唤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命题,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庄子》《楚辞》中居于舟,临于水,在远离尘世纷争、风景幽美的江泽湖畔信舟垂钓,对酒邀月的渔父,得到了哲学上的认可,从而成了中国隐逸文人心目中的偶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怀着一种社会责任感,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但在现实中屡遭挫折,进而或弃官或隐居。于是将自己同自然界融为一体,体会和谐统一的情感愉悦,向自然界寻求生命的意义,从而显发自己的生命价值。
(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第二段阐释“高蹈世界”的含义。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原因。
六、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相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五彩瓷
沙舟
    济南城雅风轩古玩店苏掌柜,个矮干瘦,全无山东大汉的豪壮,通身透出江南才子的灵机。这日,有个长袍革履戴礼帽的年轻人,手提一只皮箱步入雅风轩,问这里收不收旧物。苏掌柜上下打量一眼来人,盯住来人提着的皮箱,问有何宝贝,拿出来瞧瞧。来人将皮箱轻放到柜台上,打开,取出一个锦盒,然后把皮箱放回到地上,开启锦盒,捧出一只五彩将军罐。
    苏掌柜看到将军罐,眼睛一亮,俯首仔细端详。将军罐约四十厘米高,品相极佳,没有丝毫破损。底部“大明正德年制”款,周正清晰。苏掌柜一番品赏后暗喜,遇到大宝贝了,就这么高大的将军罐,他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
    苏掌柜让来人开价。来人道,这只五彩将军罐是祖上传下来的,他急于留洋用钱,不得已才出手,掌柜若有意收藏,一口价,一千块大洋。苏掌柜咂舌,嫌价太高,道时下行情,最多值六百块大洋。来人口气很坚决,少一个子儿他也不出手,说着捧起将军罐,就要往锦盒内装,苏掌柜抬手按住将军罐道,价钱可以再协商,八百块大洋怎么样?来人坚持一口价,少一个子儿便走人,好玩意儿不愁买主。苏掌柜见来人没有还口的余地,轻拍了下柜台道,成交。不过,他手里没这么多现钱,要来人稍等片刻,容他筹措。
    苏掌柜出去三四盏茶的工夫,匆匆而归,将一千块大洋置于来人面前。来人收起大洋,冲苏掌柜笑笑,拱手告辞。
    苏掌柜如获至宝,手托水烟袋,笑吟吟地凝视着将军罐,尽情品赏。他突然眉头一皱,放下水烟袋,捧住将军罐觑目侧视几眼,瘫坐到椅子上自语,放鹰的让鹰给啄眼了,收了件赝品。
    明代五彩瓷的制作,是先入窑烧制青花,出窑后再填上红、绿两色图案,二次入窑烧制,称作后填彩。由于五彩瓷是二次烧制,一些烧出青花未填彩的半成品流入到民间,过几百年后,有人填上彩入窑烧制充当真品。这只将军罐就属于此种情况,苏掌柜是从填彩上看出破绽的,填上去的彩稍微艳了点儿。
    苏掌柜正在懊丧之际,一名玩童手持一封信跑进雅风轩,问谁是苏掌柜,有位先生让把这封信交给他。苏掌柜接过信,取出信笺,见上面写着“有来有往”,落款“天津云祥斋”。
    苏掌柜看到“云祥斋”三个字,脑袋“嗡”地就涨大了。
    苏掌柜原籍江西赣州,少时在景德镇学过制瓷,拉坯、挂彩都很在行,后来对复制古瓷发生兴趣。有一年,他偶得一对明代赏瓶,填上彩二次烧制成功,充当五彩瓷带到天津,以一千块大洋被云祥斋收购,当时可谓天价。他不便在天津久留,想日后云祥斋巩掌柜定会发现那对赏瓶青花图案完整,彩是后填上去的,就揣着这笔钱来到济南,开起古玩店。不料二十年后,云祥斋巩掌柜后人,以同样的手段给他来了个“请君入瓮”,所不同的是,将军罐属五彩瓷半制品,青花图案不完整,填上彩后,一般人很难鉴别出是赝品,要不是先前作过假,有所经验,填上去的彩稍艳了点儿,他也不能看出是赝品。
    苏掌柜捧起将军罐欲摔,抖几抖舍不得撒开,这可是花了一千块大洋的物件,若留着准能以更高的价出手,但又不愿再做售假之人。犹豫之间,店外有个耍猴的,蓦然捶响铜锣,他一哆嗦,将军罐脱手坠地。他盯着满地摔碎的瓷片,叹一声道,碎得好,省得关不住贪心,使人上当受骗。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4年第2期)
1.请简要概括苏掌柜的形象特征。
2.本文写关于苏掌柜与云祥斋的旧事属于什么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来人将皮箱轻放到柜台上,打开,取出一个锦盒,然后把皮箱放回到地上,开启锦盒,捧出一只五彩将军罐。
(2)他突然眉头一皱,放下水烟袋,捧住将军罐觑目侧视几眼,瘫坐到椅子上自语,放鹰的让鹰给啄眼了,收了件赝品。
4.请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应题目。
美国之音,从肆意狂奔到穷途末路
陶短房
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汉语普通话节目起,“美国之音”这个历经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华广播电波,终于在不情愿中走到历史的终点——近日,“美国之音”官方宣布,自2014年10月起,全面停止汉语普通话短波、中波及卫星电视广播,仅保留在线播出内容。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之音”走上穷途末路有经济方面的原因。美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和军事大国,但近年来一直饱受巨额赤字和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开始认真考虑如何“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且“尽可能压缩不合理开支”。自2011年起,作为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美国之音”中文部从国会所获经费不断减少。2011年2月,“美国之音”的主管部门——美国广播理事会就曾在上报国会的年度财政预算方案中,建议停播普通话节目。
去年8月12日,美国广播理事会战略与预算委员会主席恩德斯·温布什表示,“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如今在中国大陆已到了“微不足道”的地步。既然如此,那自然要压缩、再压缩,即便不能停播,也要裁剪掉“多余”专栏。而“多余”专栏的被砍,又让本就显得僵硬的中文广播变得更乏多样性和趣味性,把原本所剩无几的“铁杆中文听众”又赶走了一批,于是形成“因听众流失而砍节目——因砍节目而导致更多听众流失”的恶性循环,最终走到停播的地步。
此次“美国之音”最终停播,被国会和一些团体批评为“自废武功”“向中国政府示弱”。和英国BBC、法国RFI等欧洲公营、准公营电台对内对外提供多方位服务不同,“美国之音”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不折不扣的只对外不对内,且“代表美国政府立场的声音”。简单说,“美国之音”存在的意义,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然而时过境迁,“美国之音”如今已难再现辉煌。其一,中国的日益开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交流更便捷,信息来源更多样,娱乐方式更丰富,让“围着收音机听西洋景”成为过时的景象;其二,“美国之音”作为“纯官方声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受到听众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的质疑;其三,类似“美国之音”这样以短波电台广播为主的官方媒体,囿于自身“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势必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于是,“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而这根鸡肋被最终舍弃,也是必然的事。
但有一点仍值得关注,那就是由于互联网取代短波成为最有效率的国际信息传播平台,各国官方、准官方电台在减少短波广播投入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互联网上投入的力度。“美国之音”中文网“9·11”当天正式推出,2011年12月6日开始播出现场直播的《VOA现场》,标志着其投入力度的决定性增强——这一年正是“美国之音”中文广播“决定性削弱”的关键年,其用意自然一看便知。
正如恩德斯·温布什所言,中国短波听众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用户人数却名列世界第一,“美国之音”“重新校正”的目的一如当年增强对华广播那样,是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接受“美国政府的声音”,并非什么“向中国政府示弱”。更何况,同属美国广播理事会的“自由亚洲”电台,还在持续不断地用短波播出“美国政府的声音”呢。
﹙摘自2014年第11期《今日文摘》﹚
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2014年10月起,“美国之音”这个自1941年12月28日开播之日起,就对华充满敌意的广播节目,终于不情愿地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
B. “美国之音”是美国官方主办的对华广播机构,它开办的目的就是让特定受众听到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听到、最好能听进去的声音。
C. “美国之音” “只闻其声难见其形”的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因此,“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
D. 虽然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但作为“纯官方声音”的“美国之音”,在信息公正性、可靠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仍将以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
E. 消息必须完全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篇消息就是通过明确的时间、准确的数字、具体的人物言论、形象生动的比喻等来体现真实性。
2. 从结构上看,文章首段属新闻消息的什么部分?这一段有什么用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
3. 从全文看,“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八、本大题2小题。
1.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       ,       。       ,       ,       。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
    ①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
    ②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③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④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⑤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
⑥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
答案:                     
2.请写一段话,向高一同学推荐巴金的小说《家》。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③不少于80字。
答:                                                                 
九、本大题1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元拍摄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推出后,引发了各方关注。
有人点赞,认为柴静唤起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其勇气与良心值得敬佩;有人质疑,认为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商业行为;有人谩骂,甚至挖出柴静个人隐私,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自拟题目;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年高考仿真模拟卷·广东卷(五)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分析可知,春兰秋菊:比喻各有所长,各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2. 【答案】C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有歧义,是“近200个字”最易读错,还是“近200个中国人”最易读错,不明确。B.重复赘余,删掉“进食”或“吃”。D,莫言的作品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搭配不当。
3. 【答案】A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根据句子间的内容以及一些有先后标志的词和排除法来排序。由横线前的“孔子对于读书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判断,排在第一个横线的是④,这样就剩下了A /C,根据内容判断②后是⑤,⑥后是③,这样答案就有啦。
【答题技巧】做排序题有一些好方法,如“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序,找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地点的转移”排序;“按照逻辑关系”排序等等,只要同学们认真阅读,发现规律,就一定能把题目做对。
4.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连贯”,能力层级D。
【解析】先介绍“无题诗”,从“内容”到“形式”,故③⑤一组。接着写其特点,横线后面句中的“寄寓”当指“比兴”,所以②应与之连接。

1.【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扰:形容词,乱,烦乱。
2.【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及对文意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B项,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这里是指赵豫母亲去世,赵豫居家守丧。
3.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在他的影响下”错。
【举一反三】这类题错误项的错误设置往往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
4. 【答案】(1)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
(2)赵豫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①“恣横”,恣意横行;“执”,逮捕;“尤”,最突出,最恶劣;“杖”,施以杖刑;“贴然”,服服帖帖。每点1分。②补出全句主语;“去”,离开;“攀”,挽住,拉住;“识”,记住;“配享”,共享。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朱棣起兵攻下保定后,豫以生员身分而受命催督赋税,守卫城池。永乐五年,赵豫被授予泌阳县主簿,未上任又提升为兵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郎。母死守丧,期满复职,洪熙年间晋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选拔五个朝中大臣出任知府,赵豫被派往松江府,接受皇帝诏令上任。当时松江卫军恣意横行,赵豫逮捕了其中最恶劣的,施以杖刑后流放边疆,其余的都服服帖帖。赵豫为政注重安抚,让百姓休养生息。挑选谨慎厚道的良家子弟为吏,用礼法教育他们。他还均平徭役,节省费用,裁减吏员十分之五。巡抚周忱有什么举措,都一定先跟赵豫商议。清军御史李立到松江,专门扩充军队,甚至牵连被征发者的亲戚、同姓,稍有异议,就酷刑拷打,一时人心大乱,申诉冤枉者多达一千一百余人。盐司稽查盐丁,也连累到其他民户,成为百姓的大害。赵豫上书极力抨击这些弊端,百姓都因此获救。朝廷还下令减轻苏州、松江两府官田的繁重的租税,赵豫所管辖的华亭、上海两县减去十分之二、三。
正统年间,赵豫九年任满,考核政绩。松江百姓五千余人上书请求他留任。巡按御史告朝廷,朝廷给赵豫增加两级官俸,命令回松江担任知府。到正统十年春,朝廷考核全国各地官吏,将政绩卓著者列为典范,赵豫和宁国知府袁旭都入选。皇帝设宴款待并赐予他们成套衣服,让他们回去任职。赵豫在松江任职十五年,松江府始终安定太平。离开松江时,老幼挽住车子,要求留下一只鞋来记住他留下的恩惠,后来把他的神位供奉于周忱祠内,共享祭祀。
当赵豫告倒松江府的时候,忧虑那里喜好诉讼的民俗。凡来诉讼者,他总是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众人对此一笑,于是有“松江太守明日来”的歌谣。过了一夜,起诉者忿怒渐平,或被劝阻,不再来起诉了。赵豫除政绩斐然外,还以和乐平易著称。
这时候,各郡的长官因为仁政著名的:
湖州知府祥符人赵登,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留任,朝廷提升他官级第二次湖州知府,从宣德至正统年间,先后在湖州任职十七年。赵登的同乡岳璿接替他在湖州任职,也有良好的政绩,百姓称他们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人彭远遭受诬陷应当罢免,民围住中官的船,请求替他们上奏皇上,宣帝下令又让他留任。正统六年被破格提拔为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人刘永父亲去世,本该去职居丧,军民一万八千多人向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他留任。巩昌知府鄞县人戴浩擅自发放边防储备三百七十石赈济饥民,遭到弹劾而去请罪,景帝原谅了他。徽州知府孙遇任期届满应当升迁,百姓到朝廷请求挽留他,英宗下令提升他的官级留任原职。他先后在任十八年,提升到南布政使。只有袁旭在宁国被督学御史程富诬陷弹劾,被逮捕死在狱中。但宁国人爱惜他,设立祠庙祭祀他。

1. 【答案】凉月朗照,人如在水,“在”字借人的触觉、视觉感受,烘托出月光皎洁清凉的特点。夜雾弥漫,树若浮空,“浮”字,借人的视觉感受,烘托出远处夜雾贴着地面弥漫开来的特点。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古典诗歌中的“炼字”。
【解析】先回到诗句中解说这个字或词,再写出其表达效果。
2. 【答案】不同意这种看法。颈联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石形与鹳鹤啼鸣的奇特,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发现,与本诗表达的对山家夜景喜爱与赞美的感情协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理解与赏析。
【解析】颈联描写的景象是奇特的,但并非阴森可怖,就像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描写一样,营造的是一种超逸、奇妙的意境。

【答案】(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悟已往之不谏  (2)舞幽壑之潜蛟  赢得仓皇北顾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桑榆非晚  (4)偭规矩而改错  艰难苦恨繁霜鬓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发愤忘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知”“壑”“仓皇”“鉴”“榆”“偭”“谬”“名”“愤”等易错字的书写,也不要漏掉“而”等字。注:每条横线1分;本小题多写、少写、错写均不得分。

1. 【答案】摆脱世俗所扰,与世无争的精神世界;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达到的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是B级(分析综合)。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答题的要求,“高蹈世界”的含义;也给出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二段”。首先到第二段找到与“高蹈世界”相关的内容,然后阐释其含义。“被尘世种种外物所扰”“与世无争””“在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达到了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依据这些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2. 【答案】首先,提出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观点;其次,阐述舟居情结的精神实质;最后,分析产生舟居情结的理论基点。
评分建议: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此类题目是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常考的题型。可以考查全篇的论述思路,也可以考查某一部分的思路,解题技巧一样。答题的模式:首先提出……观点或论题(用……引出……观点或论题),然后(其次)用……方法或内容阐述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标题“中国文人的舟居情结”是文章的观点,而第一段就用“多半是买舟而往,有着一种舟居情结”提出这一观点,第二三两段说舟居情结的实质是对本性自由的回归意识的呼唤,第四段是说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是产生舟居情结的理论基点。
3. 【答案】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的品性,深入中国文人之心;现实生活中或政治失意的处境,或功成后全身远祸、保全天性的愿望,让中国文人或弃官或归隐;“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文人具有舟居情结的哲学诱因。
评分建议: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解析】解答信息筛选类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第一节说“故历代文人名士,对舟船情有独钟”,可见前面内容应是原因之一,“舟外观质朴而无饰,以空虚以受盈,不滞于物,从流飘荡”;第二节的开头说“舟是中国士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是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这是原因之二;第四段开头说“以‘天人合一’为主流的天人观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点”,这是原因之三。

1. 【答案】①个矮干瘦;②精通古玩;③不诚信;④能悔改。(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从文本中有关叙写中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个矮干瘦”,“少时学制瓷,拉坯、挂彩都很在行,把明代赏瓶填上彩二次烧制,充当五彩瓷以当时天价被云祥斋收购”“从将军罐填彩上看出破绽”可看出他精通古玩,先前作假表明不诚信,面对摔碎的将军罐,他说碎的好,省得关不住贪心说明他能悔改。
2. 【答案】插叙。(1分)介绍苏掌柜以前骗云祥斋的事情,交代了卖宝人骗苏掌柜的原因,(1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丰富了文章内涵(或:深化了主题)。(1分)(4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故事讲的是苏掌柜买将军罐,发现是赝品,接到纸条,将军罐摔碎这些情节,中间交代往事,自然是插叙,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考虑。
【答题技巧】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插叙的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完整;(5)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6)突出主题。
3. 【答案】(1)运用动作(细节)描写,(1分)细致地描写出来人小心翼翼取出宝贝的过程,衬托出宝贝的珍贵。(1分)
(2)运用动作(心理)描写,(1分)生动地刻画出了苏掌柜发现将军罐是赝品后的懊恼之状。(1分)(4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注意两句都是一系列动词,即动作描写,(1)要突出将军罐的珍贵。(2)是写苏掌柜发现赝品的过程,表现其懊恼。
4. 【答案】①构思巧妙。写苏掌柜因受惊而失手摔碎五彩瓷,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戏剧性。②丰富人物形象。写苏掌柜由犹豫到悔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揭示小说主题。苏掌柜摔碎的不仅是五彩瓷,更是他内心的那份贪欲,做人要诚信。(6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层级为F(探究)
【解析】从情节角度分析,波澜起伏,增强戏剧性。从人物入手,分析对苏掌柜的刻画效果,从主题考虑,揭示主题,丢掉贪欲,做人诚信。
【答题技巧】小说结尾分析可有多种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1.【答案】C、E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C““电波”由流行变成鸡肋,最终被受众舍弃,是必然的事”是对“其一、其二、其三”的归结;E“形象生动的比喻”非新闻真实性的体现。
【思路点拨】要求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判别选项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正确与否。找准各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加以对照比较,是做这类题的基本原则。答题时,除了比对原文,还要注意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 【答案】从结构上看,属消息的“导语”;内容上写出“美国之音”在2014年10月起停播广播电台及电视节目;结构上起总领全文主要内容、激发受众阅读兴趣的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新闻的结构分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首段一般是新闻的导语。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新闻文体的特点,并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去判断它的作用。
3.【答案】1. 受美国经济衰退所累,经费难以为继;2.不能满足中国听众接受信息的需要;3. “纯官方声音”受到听众普遍的质疑;4.其先天局限,无法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胃口。(评分标准:答对2、3、4,只给4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
【解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首先,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写“美国之音”走到穷途末路的主要原因的内容逐层概括,第二: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思路点拨】首先,先阅读文本内容,确立自己的观点。第二,依据文本材料,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分条阐述理由,分条作答。

1. 【答案】③⑥④⑤①②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解析】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
2. 【答案】示例:高一的朋友,巴金的《家》值得读。《家》中那种对理想的追求,青春的热情和奋斗精神,特别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小说写了三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不同遭遇。或刚萌芽就被旧礼教扼杀,或屈服于包办婚姻终酿悲剧,或反抗家长干涉争取自由结合。懦弱顺从的觉新,朝气叛逆的觉慧,纯洁的四凤,专制的高老太爷……各色人物鲜明生动。《家》掀开高公馆华丽的外衣,裸露的尽是贪婪和欺诈;《家》揭示病苦,表现人性,控诉旧制,鼓舞变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也考及修辞,能力层级为E级。
【解析】要求考生对名著有很深的认知度,并且具备相应的对名著阅读的理解感悟的阅历,通过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和F级两个能力层级(表达应用)。
【试题分析】本次作文,材料新颖,现实感强,选取的是当下影响很大的柴静拍摄纪录片《穹頂之下》一事,对此,人们反应不一,有人点赞,有人质疑,有人谩骂,……就此材料要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作时,别忘了“正能量”三个字,有理有据还要有感情。
为柴静点赞
“十面霾伏” “霾头苦干,再创灰黄”“雾以吸为贵” “喂人民服务,自强不吸”,这些词语熟悉吧?十面霾伏之下,蓝天白云成为了一个遥远的梦。
每天出门,看到五十米外是雾霾笼罩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你所在的位置也是如此,你呼吸的也和五十米外的空气是一样的。自强不吸?谈何容易。
可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面对公众,陈说雾霾的危害,指斥政府的无为。我们只能日复一日的为雾霾侵害。
    现在终于有个人站出来了,她,就是前央視记者柴靜。她自费一百万,用真实的影像资料,用自身经历和感受阐释了雾霾的危害性,试想,每个中国人面对雾霾天气都有切肤之痛,但有谁自筹资金100万去拍摄一部这样的公益片呢?
就是这样一个敢于为民众发声的柴静,竟然引起了争议,有人点赞,认为柴静唤起了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其勇气与良心值得敬佩;有人质疑,认为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有目的的商业行为;有人谩骂,甚至挖出柴静个人隐私,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中国人历来是恪守中庸之道的,“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先于人,众必非之。”敢为天下先的柴静也是因为“行高于众”,所以才遭到一些人的“非之”了。
古代哲学家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古今中外从来不缺具有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的人。先秦时期,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无过于商鞅.著名的商鞅变法,直面血淋淋的奴隶贵族制度度,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虽然无数的腥风血雨,虽然无数的阻挡挫折,甚至于最后商鞅失去了自己的身魄.但敢为天下先让他的灵魂永存于是,他的所有智慧、努力也得到传承.古老的的中国记忆着无畏的传说:是陈涉,有了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秦始皇,有了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中国;是汉武帝,第一次使使北者无忧……    太多太多,新时代中国的崛起,多少人,多少敢为天下先的人,我们也不能忘却。国父孙中山,举起了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大旗,当时多少嘲笑,多少白眼!但历史的趋势毕竟是无法阻挡的,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在中国的大地上强烈发展起来了,点燃这火的就是这种大无畏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难道这时,你还敢嘲笑商鞅!   
难道这时,你还敢嘲笑陈涉!   
难道这时,你还敢嘲笑秦皇汉武!   
这些都是大无畏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啊!
柴静拍摄的纪录片《穹頂之下》,已经引发了国家环保部部长的积极回应。陈吉宁回应道,昨天晚上他完整地看完了《穹顶之下》,“我今天上午给她打了很多电话,一直占线,我给她发了短信,向她表示感谢。”他说,柴静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从公众和健康的视角,换取公众对环境的关注,“值得我们敬佩”。
假如有一天,我们能自由自在的呼吸着干净的空气,那么我敢说,柴静功不可没。她做的是正义的事情,她不应该因此而受到任何谩骂甚至是侮辱式的打击,我们要向向柴静致敬,为柴静点赞。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