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八闽试卷] 2015届龙海市语文高考模拟卷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5-5-15 08:28     标题: 2015届龙海市语文高考模拟卷

2015届龙海市语文高考模拟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出卷人:朱志雄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2)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4)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5)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吴同初行状①
【清】顾炎武②
   里中二三十年来号为文人者,无不以浮名苟得为务,而余与.同邑归生独喜为古文辞,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已而又得吴生,吴生少余两人七岁,以贫客嘉定。而炎武有叔兰服,少两人二岁。姊子徐履忱少吴生九岁。五人各能饮三四斗。五月之朔,四人者.持觥至余舍为母寿。退而饮,至夜半,抵掌而谈,乐甚,旦日别去。余遂出赴杨公之辟.,未旬日而北兵③渡江,余从军于苏,归而.昆山起义兵,归生与焉。寻亦竟得脱,而吴生死矣。其九月,余始过吴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茕茕独坐,告余曰:“吴氏五世单传,未亡人惟一子一女。女被俘,子死矣!有孙,二岁,亦死矣!”余既痛吴生之交,又念四人者持觥以寿吾母,于是不知涕泪之横集也!
   生名其沆,字同初。世本儒家,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每言及君父之际及交友然诺,则.断然不渝。北京之变,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诔④,见称于时。北兵至后,遗余书及记事一篇,又从余叔处得诗二首,皆激烈悲切,有古人之遗风。然后知闺情诸作,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生居昆山,当抗敌时,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以生平日爱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生事母孝,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死后,炎武尝三过其居,无已,则遣仆夫视焉。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然生实死矣!    (取材于《亭林诗文集》,有删改)
注:①行状:文体名,是记述死者生平行事的文章。   ②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曾参加明末抗清斗争。  ③北兵:清兵。  ④诔:lěi,祭文。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砥行立节(磨练 )                    以贫客嘉定(客居)
       B.归生与焉(参加)                    寻亦竟得脱(竟然)
       C.持觥以寿吾母(为......祝寿) 试辄第一(参加考试)     
       D.见称于时(被)                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 ( 几:通“冀”,希望 )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现吴生(即吴其流/吴同初)生平行状的一组是(3分)(     )
①砥行立节,落落不苟于世,人以为狂。②世本儒家,下笔数千言,试辄第一。
③作大行皇帝、大行皇后二诛,见称于时。④其寄兴之文,而生之可重者不在此也。
⑤守城不出以死,死者四万人,莫知尸处。⑥每夜归,必为母言所与往来者为谁,某某最厚。
      A.①③⑤②              B.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一句把吴生与“浮名苟得”的一般文人区别开,说他好古文、砥行立节,是作者志同道合的朋友。
     B.文章结尾写吴生事母至孝的天伦之情,写作者对亡友的诚笃情谊,对吴母的关心,彼情彼景跃然笔端。
     C.文章介绍了昊生的家世、才学和忠孝思想,既全面地刻画了吴生的形象,又探寻了他忠义行为的原因。
D.这篇文章,作者时而放笔直抒,时而又点到为止,不论繁简,都具有传神达意、情深意浓的表达效果。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余始过昊生之居而问焉,则其母方载载独坐。(3分)
译:                                                        
  (2)以生平日爱国不忘君,义形于文若此,其死岂顾问哉?(3分)
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诏追赴都回寄零陵亲故①
柳宗元
每忆纤鳞游尺泽,翻愁弱羽上丹霄。
岸傍古堠②应无数,次第行看别路遥。
[注]①元和十年正月,柳宗元自被贬之地永州奉诏还朝,但当权者大多是他抨击过的政敌。零陵:永州地名。②堠(hòu后):古代河岸记里程的土堡。
(1)本诗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3分)
答:                                                                     
(2)本诗的三、四两句情感内涵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
下列各项对作品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抗议士兵对学生活动的破坏,觉慧与同学们到督军署情愿,他们见到了督军,督军答应他们第二天会去慰问受伤同学。(《家》)
    B.五姗纪念节那天,示威游行的人涌上街头,吴家张素素、吴芝生几个年轻人也投入其中,军队、巡捕和示威的群众发生冲突,不少无辜群众被捕。(《子夜》)
    C.“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见不得人的去处”是宫中,这段话是加封为凤藻宫尚书贤德妃的元春在元宵节归家省亲时说的。(《红楼梦》)
D.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于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类。”“此图”指西川地图,因张鲁欲兴兵犯境,张松自请前往许都说服曹操攻打张鲁.不料曹操不予礼遇,还乱棒打出,回川途中,却受到刘备厚待,便献地图给刘备。刘备最终入主西川。(《三国演义》
E.宝玉道:“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蠢。”
贾宝玉说的“禄蠢”是甄宝玉。见他之前,贾宝玉对他一直是心生向往的,见面后,因不投机于甄宝玉所谈仕途经济、显身扬名之言,觉得烦闷之极。宝钗得知后,也用”做一个男人原该要立身扬名的“等话劝他,宝玉听后,颇为信服。(《红楼梦》)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②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替嫂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
    (1)在文学评论方面孟子提出了何种原则?(请用5字以内的词语概括)(2分)
答:                                                                     
(2)对于学《诗》,孔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的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9: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只可能是“脾气”越好。
C.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D.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10.根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为“信息时代”下定义。(3分)
信息时代是一个                                                         的时代。
11.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述“信息时代更需要经典阅读”的?(3分)
: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黄昏
                      张蛰
  扑棱扑棱在水里奔跑,那是田鸡。芦苇丛里有个东西探头探脑地想出来,那是野鸭子。成群的麻雀从头顶轰地一声飞过,动静大得让人忍不住抬起头看它们。西天是一片说不出的绚烂,红、紫、黄、灰、淡蓝……颜色纠结在一起。太阳没有了,从河滩里望回去,村庄开始有黄昏的暗。
我坐在河滩上,把节节草含在嘴里,西天轰轰烈烈的颜色让人感觉很奇怪。远处有女人拖长了声音清脆地在喊叫:?哎——?有男人简短粗壮有些霸道地回答:?知道了!?我坐在河滩的草堆里,无所事事,割了一下午的草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
牛哞,驴叫,马在嘶鸣,空旷的漫河滩里十分嘈杂,声音此起彼伏。它们知道该到圈棚里去了,它们在跟人打招呼,收工了,该收工啦!

这些牛马驴比平时叫得欢,黄昏了,它们也觉得不能无动于衷。我坐在漫河滩的黄昏里,想一个孩子的心事。田二家的走过我身旁,叫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我没搭理她。我已经上学了难道她不知道吗?她不会写字,也不会算账,她只知道出工干活挣工分,顺便偷点东西回家。可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她是一个小心眼的人,又好占便宜。上次扒队里的红芋,她一个大人掺和进来,事后硬是比我们每个人都多吃一块,魏骡子那么大饭量也就吃了两块,她一口气就吃了三块,把她噎得躬着腰乱转圈子都没舍得把剩下的半块给我们。她在跟我打趣:?哟——想娶媳妇啊!?我依然没理她。
大雁叫着往南飞去,风开始变得有些凉意,泥土开始变得凉悠悠的,整个漫河滩都凉意十足。
西天无声地燃烧,非常非常灿烂,我坐在河边的泥土沟里看田鸡快乐地奔跑,野鸭子到底没敢出来。
炊烟袅袅升起来,一个村庄渐渐淹没在淡淡的烟雾和斑斓的黄昏里。从我坐的地方看过去,西天正在村庄的屁股后头燃烧。
有不知名的虫子开始叽叽地折腾出动静来,先是一种,后来有不一样的声音。我坐在那里,口含节节草,不想回家。这个念头非常强烈。我在想把自己割了一个下午的草交给谁更可靠些,让他或她带到我家里去,然后我走掉,沿着河滩往东北走。往东北走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的。我把含了很长时间的节节草扔到水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漂走,往东北方向漂去。我站起来,极力往那个方向望过去,在黄昏里前方渐暗,让人觉得有些茫然。我沿着河岸走了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地回到我的草堆前,叹了口气,有些闷闷不乐地坐下。我看到有颗星星拱出来,天色更加暗淡,西天的灿烂变成一抹绛紫红,但余晖依然把村子上空的那块天衬亮着,村庄倒是更暗了,看不见了炊烟,一个庄子就几乎成了一团的幽暗。
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我习惯性地到漫河滩里来割草。割草就是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我无法回答自己。我一会儿想读书识字,一会儿又想到学校教鞭打人的事,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再次抬起头四处望望,河水开始变黑,芦苇丛在风里沙沙作响,西天没有了一抹红,天上开始挂更多的星星,周围各种小东西弄出的声音杂乱无章。我最后犹豫着是否现在就沿着河沿儿走掉,不打招呼与所有的人告别。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悠长熟悉的声音对着漫河滩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我难过地拖长声调高声回应,鼻子发酸。又叹一口气,我弯腰背起一大捆草,拖着书包往家走。
周围杂乱无章的虫鸣因为我的动静一下子停止了,但很快又轰然响起,歌唱被意外打断后每个虫子似乎格外卖力,听起来争先恐后,声嘶力竭。西天再没有黄昏的一丝迹象,一个村庄站在远处,黑乎乎地等着我。
    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思考求知路上的无趣。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黄昏走掉,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似乎想用那个声音告诉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瞧,我没法走,我得回家。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没谁看得见,只能藏在自己心里,偶尔拿出来,摸一下。
                                                              (选自《文汇报》)
12.下面对这篇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文写童年生活,作者回忆儿时发生的一些事,并对这些事情背后的意义或荒唐,用成人的思想来思忖和考量,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写童年的。
    B.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描写村庄在不同时间段呈现的特点。先是村庄在太阳没有了时开始有黄昏的暗,继而村庄在西天正在燃烧时淹没在烟雾和黄昏里,然后村庄在西天变成一抹绛紫色时成了一团的幽暗,最后村庄变得黑乎乎的。
    C.本文前几段描写了黄昏来临时村庄里的动物们的不同表现,既营造了诗的意境和氛围,奠定了抒情基调;又以嘈杂热闹的场景展示绚丽灿烂、充满活力的农村生活。
    D.此文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的笔下是完完全全年少的自己,是那时的事,同时又再现了那时对于生活的一些思考。文中主人公就是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又比我们多些思考的孩子的形象。
E.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童年的经历会对一个作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再宽泛些,童年的生活,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简单来说;有丰富体验的童年,哪怕有些磨难,都比整天吃糖果、大人们百般呵护的童年要有意义得多。
13.请简要分析“田二家的”这一农妇形象对塑造“我”这一形象所起的作用。(4分)
村庄是农村的一个缩影,作者把“村庄”置于“黄昏”的背景中来写,请探究“黄昏中的村庄”带给我们的启发意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记者:你是从什么渠道获知得奖消息的?
莫言:向媒体公开前20分钟,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给我打了个电话,通知我得奖的消息。
记者:在这之前你对这个奖有没有期待?因为你的呼声一直比较高。
莫言:没有太多的期待。全世界有那么多优秀作家,中国也有很多优秀作家,一年只颁一次奖,只颁一个人,我觉得好像排了一个漫长的队伍一样。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能背《新华字典》?
莫言:那时候书非常少,为了看书,想尽了一切办法,提前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干活,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读得熟到以至于能把《新华字典》的错误都找出来。
记者:我很奇怪,你为何对书如此痴迷?
莫言:(当时)没有文化生活,就觉得这个东西能把你抓住,能吸引住你。
记者:那么,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
莫言: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成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是一批最原始、最宝贵的素材。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当然了,继续写下去的话,故乡也不断地扩展,写作的资源也不断地补充、丰富。这就需要阅读,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的人,知道更多的事情。
记者:有不少评论说你获奖是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也是一个巨大的奇迹。你对这样的评论怎么看?
莫言:我觉着我肯定是一个中国作家,我的文学是我们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个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当然,得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应该会发挥一些比较积极的作用。但这个作用也不可高估,因为文学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不可能像电影或其他的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广大的观众。
记者: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中国人已远离了文学,文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舞台中心撤到了边缘,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你如何看中国社会对文学的疏离?
莫言: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但是如果你冷静地想一下,就会发现这是正常的。我觉得严肃的文学作品,它不可能是热闹的,如果特别热闹,就不是特别正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文学热潮,一首诗歌万人传诵,一部小说能够引发一种社会性的轰动,为什么会那样?因为中国经过了十年文革的文学荒芜时期,突然思想解放,文学出来了,这个时候的文学,附栽了很多不属于它的功能,所以这种轰动是不可能持久的,是非正常状态。
现在,很多人说小说会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审美功能是别的艺术作品所不能代替的。
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美术,都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但这些愉悦代替不了我们阅读优美的文章时候那种感觉。语言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记者:目前社会的浮躁风,无论是阅读上的浮躁,还是写作上的浮躁,都对文学构成了伤害。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莫言:从时间分配上来讲,那肯定是一种侵占了。现在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特别多。肯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但是我相信当大家玩了一圈之后回来,也许有一天会重新抱起一本书,体验一下这种古典读书的乐趣。
记者:实际上你的获奖,我觉得已经促成了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
莫言:我估计有一个月就过去了吧,甚至更短,然后一切又回归正常。
  (摘自2012年10月12日《新华视点:对话莫言》,有删改)
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莫言的创作经历告诉我们,文学创作不仅需要阅读,而且需要到更多的地方去了解更大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情。
B.莫言之所以后来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是因为少年时代的他酷爱读书。为了看书。他想尽了一切办法。
C.上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热潮,得益于文革结束,思想解放,人们清醒认识到文学不能附载许多不属于它的功能。
D.冷静的莫言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没有权力代表中国文学,获奖的作用更不可高估。
E.莫言认为,文学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电影、音乐和美术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并不能代替阅读优美文章时的那种感觉。
13.根据本文内容,概括莫言获奖的意义。(4分)

14.目前社会上存在阅读的浮躁风,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了。莫言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分)
沉默,是一种坚强。稻熟低穗,人熟低声。①历经一些艰难岁月的人,姿势不再张扬,语气渐趋平和,态度明显和善。          没了锐气,       少了张狂和轻浮。有故事的人,通常不喜欢讲故事。沉默,是他的基调。②沉默,是一种负重的坚强,是一种(tao guang yang hui)的低调。少说多做,才是最有力的践行。③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④努力了,奋斗了,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白活了一场。⑤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                             。
    (2)在横线处填上一组关联词语。 (1分)  答:                        。
    (3)文中有一处语病,它是            (填序号)(1分)
    改正                           (1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自己阅读是一回事,表达给别人又是另一回事,一般的阅读者,很少能将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表达出来。
    B.中国政府是服务于人民的政府,人民对政府的满意直接表明政府对人民的服务质量的优劣。
    C.日本人虽然造航母造得不错,但是在航母的使用方面,用得很没有新意,就一次偷袭成功,然后在整个二战的海战中,他们的航母几乎是美国的靶子。
    D.省领导在这次会议上反复强调整改切忌不可“雷声大雨点小”,走过场搞形式,一定要抓出成效。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曼德拉去世后,前往南非参加葬礼及相关活动的全球政要及各界名流不绝如缕,人数远超2010年南非世界杯开幕式。
    B.生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使年轻的父母入不敷出。这就要求家长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如数家珍,不能盲目跟风攀比。
    C.静冈县被称为日本的足球之乡,这里诞生了日本的很多球星,他们组成的静冈县球队,足以和日本的国家队分庭抗礼。
    D.金色的松林、碧绿的峡谷、雪白的冰川……组成一个童话世界。这样的景致,让任何一个设身处地的人都会深深感动。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在回忆录中记录自己和别人的历史,是需要有选择的。      ,      ,      ,      。      ,      ,
这样的回忆录才有正当性,才能提供有益的价值引领。
    ①也就是选择真实还是选择伪饰
    ②还是有勇气去挑战体制与政治
    ③这种选择
    ④能够选择真实与真诚
    ⑤是停留在个体人生之上
    ⑥能够让人看到个体与时代的命运关联成因
    A.③①⑤②④⑥   B.④①③⑥⑤②   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⑥①③⑤②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问题。(5分)
“亲”即“亲爱的”一词的简称,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称呼,后逐渐在网上走红。2011年高考结束,南京理工大学用“淘宝体”发出了短信:“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此后,8月1日外交部微博上出现这样的招聘广告:“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可见“亲”字火到了什么程度。
请对“亲”的流行,发表你的看法,并阐明理由。(12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里的“我”是指我们每个人自己,“我”的存在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影响。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候,无论看远方,还是看身边,鲁迅的这句话都会让我们想到很多……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骊山北构而西折 (2)绿杨阴里白沙堤    (3)百步九折萦岩峦
(4)唯昭质其犹未亏  (5)入则无法家拂(bì)士   (6)绝胜烟柳满皇都。
2.B [“竟”在此没有“竟然”的语义,而应当是“终于、最终”]
3. C[①是表现“我”和“归生”,不包括“吴生”;④是“我对吴生诗文的理解”,不是吴生行状。]
4.A 〔 文章开篇写的不是“吴生”,应是‘,归生”〕
5.(1)我才探望吴生的家并慰问他的家人,竟然(只有)他的母亲正孤独无依地坐着。(划线处是采分点,大意对即可)
(2)因为(吴生)平日爱国不忘君王,(他的)忠义像这样显露在文章当中,他牺牲难道(会)有顾及考虑吗?(划线处是采分点,大意对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家乡二三十年来号称文人的,没有不把(追求)浮名和苟且(谋求)所得作为事业的,不过我和同县归生只喜欢写古文辞赋,磨练品行树立志节,孤傲不苟同于世上一般之人,世人认为(我们)狂妄。(我)不久又结识了吴生,吴生比我们两人小七岁,因为穷困客居(在)嘉定。我有(个)叔叔(叫)顾兰服,比我和归生小两岁。姐姐的儿子徐履忱比吴生小九岁。五个人各能饮三四斗酒。五月初一,四个人到我家端着酒杯为我母亲祝寿。退出来后(我们)饮酒,到半夜,击掌聊天,非常高兴,第二天告别离开。我于是离家赴杨公的征召,不到十天清兵南下,我到苏州从军,回来后(参加了)昆山的抗清军队,归生(也)参加了。不久(起义失败,我)也终于得以脱身,可是吴生战死了。那年九月,我才探望吴生的家并慰问他的家人,竟然(只有)他的母亲正孤独无依地坐着,(他的母亲)告诉我说:“吴家五代单传,我只有一儿一女。女儿被掳去,儿子死了!有(一个)孙子,(只有)两岁,也死了!”我既为吴生的遭遇悲痛,又想起(他们)四人端着酒杯来为我母亲祝寿,于是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吴生名其沆,字同初,世代原本是读书人家,一动笔就好几千字,考试总是第一。每次说到君臣父子(忠孝)以及与朋友交往守信用的时候,就(表现出)果断而不改变(的样子),北京(发生)变故(的时候),(他)写了两篇祭祀已故皇帝、皇后的文章,在当时被称赞。清兵到了之后,(他)送我书信和一篇记事文,我又从叔叔处得到(他的)两首诗,(这些诗文内容)都激烈悲切,有古人的遗风。这之后(才)知道(他)描写思妇情感的作品,是他寄托兴致的文字,然而(那些)生命中可以被敬重的内容不在这些作品之中啊。
吴生住在昆山,在抗击敌人时,坚守城池(拒敌)不出,(城陷,)因而战死,战死的将士达四万人,没有人知道他尸首所在的地方。因为(吴生)平生爱国不忘君王,(他的)忠义如此显露在文章中,他牺牲难道(会)有顾及考虑吗?(他)活着侍奉母亲(很)孝顺,每次夜里回家,一定跟母亲说与(他)往来的人是谁,谁谁最厚道。(他)死后,我曾多次探望他家,(如果)不得已时,就派仆人探望她。(他)母亲看见我,每次都(会)哭泣,又希望她的儿子没有死又回来了。然而吴生确实死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参考答案】
    (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诗人用纤弱的鱼儿身处浅窄水池中的形象(1分),写出自己被贬永州后志向无法施展的凄楚、辛酸处境(1分)。
    ( 2)诗人一路回望,细数别路一程又一程,表达了对于亲朋的怀念,虽然被贬永州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但是亲友们深厚的感情依旧让诗人依依不舍。诗人又暗含着对前途的迷茫,对即将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表示担忧。(写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6 分)
    7.答案:A.E ( A “见到了督军”,,“督军答应他们”错误,是署里的赵科长出面讲话,承诺督军署会派人慰问受伤的学生,让聚集在广场上的同学早点回去。于是,学生们离开了广场。可是,赵科长的诺言迟迟未履行。)
E. “宝玉听后,颇为信服.”改为“宝玉听后,更为不悦”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    ( l)以念逆志
    ( 2)孔子认为说话要以《诗》 中的内容为依据,为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孟子认为读《诗》不能机械,要带着自己的领悟去把握诗意。(或者:对诗的理解应该注重大义,不能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诗》的真正内涵)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跑过时,父亲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不学《诗经》 就不会讲话啊!’我便退下来学《诗经》。”
咸丘蒙说:“舜没有把尧当作臣,我己领教了您的解释了。《诗经》上说:‘普天之下,没有哪里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哪个不是天子的臣民。’舜已经做了天子了,瞽瞍却不是他的臣民,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孟子说:“这首诗,不是说的这个念思,(是说作这首诗的人)公事劳碌以致于不能奉养父母。(意思是)说,‘这些没有一件不是公事,却只有我最劳碌’。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损害词句的怠思,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损害全诗的意思;要用自己的体会去揣度作者的原意,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意。”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参考答案:
    9.C(A.经典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不是经典阅读;B项说法太绝对了。D项逻辑错误,原文是“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10.答:信息时代是一个因为获取信息便利(l分)从而让我们能够较为全而地了解事物(1分),并逐渐消减权威的时代( 1分)。
    11.答:先提出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阅读给青年人带来了空虚和焦虑等问题(l分);再指出经典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1分);最后点明,经典阅读能培养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从而使人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 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2 . 【答案】A 、C
    13 【答案】 ①用“田二家的”的粗俗浅陋反衬“我”不甘于现状,自我意识的觉醒。②用“田二家的”没有文化来反衬“我己经会写天安门了”,认为自己会写字、有文化的孩子式的自爱、自傲与自信以及对她的不屑。③ 用“田二家的”好占便宜、安于现状、缺乏生命追求来反衬“我”不安于现状、渴望改变自己命运。
14.【答案】 ①“黄昏中的村庄”本身似暗非暗、似明非明的特点暗喻了生活在村庄中的“我”在求知路上的似有出路却又渺茫的感觉。②“黄昏中的村庄”的现状象征了仅满足物质温饱的人生追求,流露了“我”对这种生存状态的不满和鄙弃。③“黄昏中的村庄”也象征了村民们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的人生状态,衬托了“我”懵懂的人生抉择与自我价值的觉醒。④“黄昏中的村庄”也象征着弥漫在村民中的消沉、衰败、落后、自私的思想意识。
[乙]12.(5分)B C(选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13(4分)1.莫言获奖会在一段时间内让世界的目光更多关注中国当代文学。2.莫言获奖在当下可以促成一些人重新回归阅读,关注文学。
14.(6分)1.莫言认为纯文学的读者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象。2.莫言认为当今的娱乐、休闲方式多,会挤压很多文学阅读时间,而文学本身又是一个相对落寞的领域,人们疏离文学是很正常的。3.莫言相信也许有一天大家会重新回顾阅读,体验读书的乐趣。(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4分)
( l)韬光养晦(2分)
( 2)不是……而是(2分)
( 3)④(1分)改正: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1分)
16.C ( A.表意不明。“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与原作保持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保持一致。B.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词,在“满意”后补上“程度”。D.不合逻辑。“切忌不可……”不合事理,应去掉“不可”。)
17.【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C项,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可以抗衡,该项合符语境,运用正确。A 项,不绝如缕:似断未断,像一根细丝维系着,比喻情势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若有若无。该项误用为人流不断之意。可改为“络绎不绝”。 B项,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D 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改为“身临其境”。A BD 三项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18.【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群内部逻辑关系的处理,既立足于衔接语句的训练,又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根据第一空前面的句子,可以看出③具有领起作用,故该句打头;继而利用①中的“也就是”,排出③①的顺序。利用⑥中的“是……”和②中的“还是……”所表示的选择关系,排出⑤②的顺序。④⑥中的两个“能够”显然要断后,按照语意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于是将整体顺序③①⑤②④⑥排出。
19. (5分)参考答案
(一)“亲”的流行有多方面的好处。(1)沟通上的亲近:语气更亲切,更有亲和力,拉近了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2)表达上的简洁:其简便、快捷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网络交流。(3)这样的词汇有新鲜感,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4)可以丰富词汇的含义。(5)“亲”字是对古老文字的又一次创新,体现我国文字的魅力。
(二)让“亲”流行下去不妥。(1)它表达不得体:“亲”是私密性的称谓,用在正规严肃的语境中,显得不庄重。(2)信息的模糊性:对不熟悉这种称呼的人而言,“亲”的使用会影响信息的可信度。(3)表达上的不规范:这种表达的过度简省,对语言的规范性会造成不良的影响。(4)受娱乐至上风潮的影响,庄重的汉语表达被娱乐化。(5)迎合了现代人的无聊浮躁心态,是媚俗心态的反映。

21.参照201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