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他山之石] 唐山一中2012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三)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5-5-14 20:13     标题: 唐山一中2012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三)

唐山一中2012年高考仿真模拟试题(三)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敬老崇文与文明传承

沈祖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东都选事                  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德臣              德:恩惠,恩德

C.而薄知古负崇                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        微:地位卑微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 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3分)

(2)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3分)

(3)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4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8、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结合全诗说说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

9、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怀旧空吟闻笛赋,        。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杜牧《阿房宫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能言树

阿伦·马歇尔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你好’一类的话。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伙儿管他叫‘沉默的乔伊’。”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转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 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我说,“今天天气真好。”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突然之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你好”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找到金子了吗?”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我说,“三粒呢,嗨!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他笑了。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我这么寻思。他又转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我说。我们并排走着。他怕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 了矿井旁。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天哪,好深呢!”我喊了起来。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我喃喃自语道,“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我解释道,“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我说,“我忘 了把拐杖带下来了。”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那段蜡烛头的火光开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突然之阅,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桶的把。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水分。

“再见了。”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他大声喊道。刹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我”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主要是对“我”的出现感到惊奇。

B.“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C.“我”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2)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能言树”的含义及作用。(6分)

(3)乔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我”。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魏源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15.下面的句子组合成一段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③②⑥⑤④  B.①③⑤④②⑥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⑥⑤④①③

16.把下面一例新闻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字)(5分)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获得欧盟1200万欧元的资助,利用陀螺仪技术开发一种微型生物传感器,帮助医生对癌症进行早期诊断。

研究人员在直径不足十分之一毫米,仅相当于一粒尘土大小的光盘表面上,涂上只与肿瘤标记物发生结合反应的特定蛋白或DNA。这种微型光盘有两种振荡模式,当肿瘤标记物与光盘上的蛋白或DNA结合后,由于重量失衡,将导致光盘的振荡频率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振荡频率的差别,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标记物。理论上认为,即便只有一个肿瘤标记物分子与光盘结合,也能利用这种便携式的医学设备测量出来,这将为医生提供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诊断癌症的治疗技术手段。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诊断是控制癌症的关键。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内容与示例的内涵一致,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例:比外表更重要的是气质,比谈吐更重要的是修养。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1.B(A.“崇文”仅仅指是“崇尚广义上的人文”,缩小了“崇文”的内涵。C.以偏概全。“与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关系不大”明显错误。 D.偷换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该题后面表述的内容,而不是“敬老崇文”。)   

2.C(A.因果倒置。原文说的是“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精神可以激发出这个城市的创造力”。 B.历史上文化获得大发展的因素很多,并不仅仅是由于“敬老崇文”一个因素,犯了以偏概全、过于绝对的毛病。 D.无中生有。“敬老崇文”的目的说是为了发挥老者的智慧和经验,原文中没有提到;而且在此选项中也只是解释了“敬老”,而忽视了“崇文”。)

3.A(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后一句不对。从第三段谈到的近代文明史的几个事例可以做参照,我们可以推测,二者完全可以避免,而且可以互为因果。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脱节,更多的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

4、B  (动词,感恩。)

5、A (①姚崇轻视不信任知古②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意图,机变的表现⑥姚崇自我得意的话,①②⑥不是表现高超的行政能力)

6、C (A、不能表现皇上对姚崇了解和信任;B、没有与两个儿子势不两立;D、这些话表现皇上对姚崇的器重。)

7、(1)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 ,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

(2)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

(3)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参考译文】

黄门监魏知古本是小吏出身,凭借着姚崇的引荐,才与姚崇同朝为相,姚崇内心里有些轻视他。没多久魏知古被授予吏部尚书职务,负责主持东都洛阳的官吏铨选之事,姚崇却另派吏部尚书宋在门下省负责审定吏部、兵部注拟的六品以下职事官。魏知古因此对姚十分不满。

姚崇的两个儿子在分设于东都洛阳的中央官署任职,倚仗其父对魏知古有恩,大肆揽权,为他人私下向魏知古求官;魏知古回到长安后,把这些事全都告诉了玄宗皇帝。过了几天,玄宗漫不经心地向姚崇问道:“您的儿子才干品性怎么样?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啊?”姚崇揣摸到了玄宗的心思,便回答说:“臣有三个儿子,其中有两个在东都任职,他们为人欲望很大,行为也很不检点;现在他们一定是有事私下嘱托魏知古,只不过是臣没有来得及去讯问他们而已。”唐玄宗原先以为姚崇一定会为他的儿子隐瞒,在听了他的这番回答之后,高兴地问道:“您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姚崇回答说:“在魏知古地位卑微之时,臣曾经多方关照他。臣的儿子非常愚鲁,认为魏知古一定会因此而感激臣,从而会容忍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才敢于向他求取请托。”唐玄宗因此而认为姚崇公正无私,而看不起魏知古的忘恩负义,想要罢黜他的职务。姚崇坚决地请求玄宗不要这样做,他说:“此事乃是臣的两个儿子有罪,破坏了陛下的法度,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臣已经是感到万幸了;如果由于臣的缘故而斥逐魏知古,天下的人们一定会认为陛下是在偏袒臣,这样会累及圣朝的声誉。”唐玄宗沉吟了很久才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亥(二十五日),魏知古被免去相职,改任工部尚书。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作宰相,可以与历史上那些宰相相比?”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姚崇自己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身患疟疾向玄宗请假,玄宗屡次派使者询问他的日常饮食起居状况,每日竟达数十次之多。源乾曜上奏言事时,每当他的回答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总是说:“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如果有时的回答不符合玄宗的旨意,玄宗就说:“你为什么不事先与姚崇商量一下呢!”源乾曜也常常向玄宗道歉,承认确实是如此。朝中一有大事,玄宗就要让源乾曜到罔极寺询问姚崇的意见。癸卯(疑误),源乾曜请求将姚崇从罔极寺搬到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入馆照料他的病,玄宗答应了这个要求。姚崇认为四方馆内存有官署的文书,不是病人应当居住的地方,因此坚决推辞。唐玄宗对他说:“设置四方馆本来就是为官员服务的;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朕恨不得让您住到宫里,您还有什么可推辞的呢!”

8、.(1)描写了傍晚时分 (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鹤飞蝉鸣的景象。(2分)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3分)

9、①内容上,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4分)②形式上,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2分)

10、(1)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1.(1)(5分)选D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选B、E不得分。

(2)(6分)含义:乔伊。乔伊的模样、性格和树很相似;乔伊的内心情感很丰富,有“树木般雄辩的沉默”。(2分)  作用: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乔伊平凡朴实的特点;②启示读者深入解读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沉默寡言。在交往过程中,乔伊总是沉默的。②和蔼可亲。他的眼神、笑容让“我”感到亲切。③朴实善良。他踢开树枝的动作、同情的表情、背“我”时的细心等都表现了他的朴实善良。④值得信赖。“我”信任地坐他放的铁桶下到幽深的矿井中并在黑暗的井底等他把“我”吊上去。⑤愿意接受外界信息:“我”跟他说话时,他兴趣盎然地吸收着“我”的话语。(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意思对即可)

(4)(8分)示例一:主人公是乔伊。①文中写“我”是为了引出乔伊,并借助“我”的视角来展示乔伊的性格特点;②小说的题目为“能言树”,而与其照应的人物就是乔伊;③小说通过塑造乔伊这一人物形象,赞扬平凡淳朴的人性之美。

示例二:主人公是“我”。①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我”,写“我”的发现之旅;②写乔伊是为了写“我”发现与感悟的巨大意义,深化小说的主旨;③通过“我”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小说的主旨:主动走进别人的内心,用真诚友善去感染人,才能真正了解人。
(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若答二人均为主人公,分析合理、充分也可)

四、(25分

12.(1)(5分)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2)(6分)①提出漕运改革理论,筹划海运,首运成功;②建议并参加了淮北盐政改革,兴利除弊;③在兴化县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④选编《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等书,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意思对即可)

(3)(6分)①以“师夷制夷、开启民智”为编写宗旨;②用编排贯串文献资料、酌加按语的方式编写;③内容丰富,是当时最为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是一部划时代的睁眼看世界的奇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8分)观点一:这一主张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体现。①凝聚着反对侵略和富国强兵的爱国情感;②突破“华夷”传统观念,具有进步性;③提出向西方学习,具有前瞻性。

观点二:这一主张以“我”为中心,具有局限性。①“师夷以制夷”仍是“天朝声威”思想的表现;②“师夷”是为了“制夷”,短视功利;③是狭隘的民族观念。

(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13.A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恰合语境。B项“似是而非”指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此处应用“模棱两可”。C项“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与“接到请柬”相矛盾。D项“天马行空”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多作谓语或定语。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14、D (A “防止”“风险”错误,应为“防止……风险发生、出现”;B“成为史上最长的大满贯决赛展现在球迷面前”结构混乱,前后牵连;C“针对”缺中心词“不良的现状、情况”等)

16. 答案:英科学家获资研发微型生物传感器诊断早期癌症。

17、比承诺更重要的是行动,比礼貌更重要的是真诚;

比同情更重要的是帮助,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表率。

六、(略)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