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专题练习]
《论语》专项练习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5-5-14 16:38
标题:
《论语》专项练习
《论语•八佾》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孔子认为,季氏用六十四人在自己庭院中奏乐舞蹈,他连这样的事情都忍于做,还有什么不有做呢?
B.季氏要去泰山旅游,孔子批评冉有没有加以阻止。
C.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D. 孔子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懂礼表示怀疑。
(2)你如何看待孔子的“君子之争”?
(1)B(旅,不是旅游,而是祭祀山川)
(2)孔子的“君子之争”,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抵制众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快乐呢?”
B.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其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C.孔子说:“商(子夏),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D.孔子曾对管仲有数处评价,在这里,孔子对管仲进行批评,因为他违反儒家所倡导的“节俭”和“礼制”。
(2)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得到孔子怎样的评价?
(1) A(“如乐何”的意思是“怎么能运用乐呢?”)
(2)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了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
(就伦理学来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女弗能救与”的意思是“你不能拯救他吗”。
B.孔子对季氏祭祀泰山是不满的。
C.从季氏祭泰山可看出当时社会礼乐崩坏的现实。
D.“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的意思是“哎呀!难道说泰山之神不如林放,竞会接受季氏越礼的祭祀吗”。
(2)结合上面语段,分析下面选段体现孔子的态度。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1)A(“女弗能救与”的意思是“你不能阻止这件事吗”)
(2)孔子对越礼行为非常不满,孔子认为天子有天子之礼,诸侯有诸侯之礼,各守各的礼,才可以使天下安定。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不要在大事小事上都与别人争,不要斤斤计较。
B.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要争的是学问道德等,而且这种争还应该谦逊礼让、彬彬有礼。
C.孔子在此以射箭比赛为例来说明。
D.孔子认为即使是射箭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升堂,比赛完后走下堂敬酒,这样的争夺,也还是君子之争。
(2)结合上面语段,你认为这两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1)A(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不要在小事上与别人争不要斤斤计较)
(2)这两段孔子都通过射箭,讲述对待礼的态度问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3.22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①,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②,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貌? ” (《论语.八佾第三》)
[注]①摄:兼职。②坫:设在厅堂中两楹间的土台,用以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管仲是既不节俭,又不知礼,对管仲持批评的态度。
B.孔子认为管仲虽不节俭,但还是知礼的,对管仲持宽容态度。
C.孔子认为管仲既不节俭,又不知礼,违反了儒家倡导的“节俭”和“礼制”精神,因此,管仲还不是一个真君子。
D.从语段可以看出,孔子是很重视礼的,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实事求是的。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请简述孔子对不合“礼”行为的态度及主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第三》)
答:
(1)B(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理解。B项“对管仲持宽容态度”有误,孔子向来很重视“礼”。对管仲居功自傲,不遵礼制的做法是批评的。”当然,在其他篇章里,孔子对管仲也有肯定的评价 )
(2)孔子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主张维护礼居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对大夫僭用国君之礼这种违制失礼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论语•为政》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段文字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非严刑峻法。
B. 孔子认为,以道德教化治国,国君就能像北斗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群臣百姓自然就会拥护他。
C. 段中孔子列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不会犯罪,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
D. 选文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原则。
(2)孔子还说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请结合上面的文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C(使用刑罚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并不是不会犯罪)
(2)孔子这里把执政者的道德品质比作风,百姓的道德品质比作草,强风吹来,草就会随风倒下,这说明执政者的道德力量能感化征服百姓,这样百姓就能“有耻且格”。这就是孔子“道之以德”的形象说明。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吃喝。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
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
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
(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
(3)对以上文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孝顺父母就是要事以诚敬,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还要使之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要符合礼义。
C.作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
(4)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
(1)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
(2)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就是依礼而行,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3)C(对父母而言,要特别为子女的疾病担忧。错在“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唯其疾之忧”是个宾语前置句,即“唯忧其疾”。)
(4)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持之以恒。
阅读下面《论语•为政》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于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肴养;不敬,何以别乎? ”
2.8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
[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③馔:吃喝。
(1)对以上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创新设计》)
A.孝顺父母就是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父母有错,也只能稍微规劝,即使规劝无效,仍应该和颜悦色恭顺他们,不能把怒气挂在脸上。
B.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
C.做为子女,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孝顺。
D.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养牲畜没什么区别了。
(2)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而“色难”,请问难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应是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答案:C
(2)答案: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给父母吃,这样的事一般人都能够做到,难就难在能够做得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孔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驾车时,孔子说,孟懿子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没有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就成了。
什么是礼?根据什么样的礼,这是要因时因地而定的。你觉得这样做对,大家也觉得这样做对,就是礼。
再说下无违和不违。别人不违背(自己)叫做无违,自己不违背叫不违。
所以从孔子“无违”的回答可以推断出:孟懿子问孝是问“别人怎么对待我才算孝顺”,而不是问“我该怎么做才算是孝”。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子女过得不好——意思你自己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说“你儿子只要没有违背礼,就算是孝了”。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4、儿子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答复看起来很过分,实际上也是有“矫枉过正”的意思。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予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才算做到了孝。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答:
(1)C(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C项“就算真正做到了‘孝”’有误。“做到‘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这种理解还是片面的,孔子听讲的“孝”,范围很广,不是仅停留于形式,还要真心实意地去做。)
(2)孔子认为孝不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要诚心诚意地孝敬父母。如果仅是替父母办事,给父母饭吃,那是不够的。孝决不仅仅是赡养,更应该做到敬重。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2.5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无违:不要违背礼制。③樊迟:姓樊: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尽孝要做到“无违”。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针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最主要的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D、孔子所说的“孝”不是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
(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在孔子看来孝悌与政治相通的,结合上文,谈谈你对这话的理解。
(1)C.“仁”是孔子思想核心。“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以“仁”为本体的一种具体表现。
(2)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一切依礼而行,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孟子•离娄》)
【注】①彻:通“撤”,撤除。②与:通“予”,给予。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认为“养”父母如果缺乏恭敬之心,那与“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B. 在事亲方面,曾子和曾元供养父亲都有酒肉,但孟子对曾子的言行更加肯定。
C. 孔子说的“是谓能养”的“养”,与孟子说的“养口体”的“养”的内涵相同。
D. 关于如何事亲,孔子比较重视精神上的事奉,而孟子比较重视物质上的供养。
(2)如何做到“孝”?请结合上面的选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3分) D(两人都重视精神上的事奉)
(2)(3分) 要做到“孝”,既要懂得“养”父母(“养口体’’),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懂得“敬”父母(“养志”),尊重、满足父母的意愿。(答对一点得2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主要讲述的是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官得俸禄的方法。
B.孔子告诉他“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和大家讨论,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C.孔子告诉他“减少懊悔”的方法是“多看别人的行事,有疑惑不清的地方暂时搁下,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去做”。
D.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动方面避免后悔,这就是谋求做官的秘诀。
(2)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17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B(“减少过失”的方法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把你觉得疑惑的问题先保留不说,其余的,也要谨慎小心地说出来。”
(2)孔子提出,不管是当官,还是治学,都应当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虚心,才能提高自己的为官和知识水平。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谈的是如何摆脱小人干扰的问题。
B.孔子认为“让老百姓服从”的方法是“提拔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安置到奸邪小人的上面”。
C.孔子一贯主张德治。孔子提出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亲君子,远小人;荐举贤才,选贤用能。
D.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孔子提出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其珍贵的价值。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A(本章谈的应该是如何从政的问题)
(2)这两段谈的都是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德治”,不赞同季康子的“刑治”。孔子强调道德教化,认为为政者应当起模范带头作用,这样老百姓才会对当政者尊敬、尽忠。这种强调下面宣传的主张,和孔子的礼治思想是相符合的。
《论语•学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 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③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中国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指男子。②说:通“悦”。③乐:快乐。④愠:怨恨,生气。⑤君子:指有道德的人,有时也指有地位的人。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B.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
C“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健康。
D.孔子认为,君子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只有君子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第十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C(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有关教育思想观点的分析与理解。C项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之所以“乐”,是因为会友既有益于切磋学问;又有益于修养道德。)
(2)这几段都体现了孔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思想。孔子是我国的大教育家,提出以学习为乐事、注重修养、严格要求的主张,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才是君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1)下列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德,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孝悌”与“仁”的关系。
(1)C(行孝悌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2)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的最好做法是行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平?传③不习乎?” (《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曾子:姓曾,名参(shen1),字子舆,是曾皙之予,孔子之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其弟子也尊称曾参为“子”。②三省(xing):多次反省。③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所讲的“自省”,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B.曾子认为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
C.曾子这里所讲的“信”有两个涵义: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朋友之间要诚实不欺,说真话,说话算数。
D.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就是替人办事要尽心竭力,与朋友相交要真实守信,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7子夏①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②贤贤易色:看重贤德而轻视表面的姿态。③致其身:致,献出,尽力。这里指把生命献给国君。
(1)B(本题考查的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关于如何做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B项“不能出尔反尔,对人要真诚”有误,这里把“忠”与“信”的范畴完全等同起来了。)
(2)本章进一步体现了孔子教育以德为先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与理解。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子夏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及其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是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思想之具体体现。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上面语段谈的是治国原则,请你说说在下面这段话里,孔子又对执政者提出了什么要求,跟上面语段珠地方在哪里?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
(1)A(讲的是统治者要恪守信用)
(2)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带头(先之)、勤勉(劳之),办事不懈怠(无倦)。
相同的地方就是做事要勤勉认真,即“敬事”和“劳之”“无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共同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A(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
(2)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根本是孝悌。这两段都体现出孔子的“孝悌”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对民众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甚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这两段体现的孔子的观点的不同之处。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陋寡闻。)
(2)这两段体现的孔子思想有所不同,上一段体现的是孔子提出的有关君子人格塑造的四个基本原则;而本章阐述的则是为人处世的两个重要原则——“信”和“恭”,“信”合乎“义”,“恭”要合乎于“礼”,这两个原则虽然低于“仁”的要求,但也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创新设计》)
1.12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注】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别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凡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古代君王的治国方法,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B.有子认为,事无巨细都要按照和谐的办法去做,否则就行不通。
C.在孔子看来,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的人,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的人。
D.子贡能独立思考、由一知二,因而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2)“和”是孔子所特别提倡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其具有什么特点?
(1)B(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行不通)
(2)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要以礼加以节制,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3分)
答:
(1)(3分) 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3分)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观水有术”,由“流水不填满地上的坑坑洼洼,是不会前进的”这一情况推及君子,指出“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B.孟子指出的“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涵义与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致。
C.孔子认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境界不如“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D.子贡虽不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但孔子仍然认为可以与他谈论《诗经》了。
(2)孟子的“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和孔子的“告诸往而知来者”这两句话,各告诉我们有关学习的什么道理?
孟子认为:
孔子认为:
(1)D(子贡能理解《诗经》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的意思,他已经可以举一反三了。)
(2)孟子认为: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或: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C.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而且能保持骨气,富贵而且能不骄横的人,持反对态度。
D.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子贡能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2)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贫富”的理解。(3分)
(1)C.不反对这种人。
(2)言之成理则可。例:追求富贵无可非议,但须取之有道;人要努力改变贫穷状态。
《论语•里仁》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①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选自《论语•里仁》)
【注】①终食:吃顿饭的工夫。②造次:紧迫,仓促,急迫。
(1)下列各项中,对《论语》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中,论述了孔子追求仁德的自我修养及其重要性,说明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
B.一个有仁德修养的人,对贫贱也是不喜欢的,可是要用正当的方法致富,取得功名与地位,慢慢摆脱贫贱,而不能走歪门邪道。
C.仁是人的主宰,是人们的主导思想,离开了仁,即使其他方面有成就,也达不到仁的最高境界。
D.人们必须正确把握仁,以仁作为操守。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
(2)孔子是怎样认识富贵与仁德的关系的?(3分)
(3)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富贵,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不能够不择手段,否则宁可坚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B.孔子并是主张人们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关键的是,满足利、欲应当通过正当手段与途径。
C.孔子承认人们欲望的存在与满足欲望的合理性,但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
D.这一选段是孔子理欲观的集中体现,今天看来,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4)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D(“吃饭的时候要遵循仁的准则,时间紧迫的时候,也不能失去仁而颓废、沮丧”错。孔子是说,君子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泰然处之;在失意时,也不颓丧、怨叹。顺利时要依靠仁而成功,失意时要依靠仁而安定,而不为环境所左右。)
(2)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这样才符合仁德;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
(3)D(孔子的理欲观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4)孔子提出了怎样居贫处富的问题。孔子认为,富而无骄,只要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都不难做到;而要做到安贫乐道、无怨无悔,则需要很高的修养和自持力。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①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见也。” (《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①尚:超过。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章孔子阐述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
B.孔子认为,一个人“好仁者,恶不仁者”、充其量只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C.孔子还认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当有“仁者,爱人”的宽阔心胸,要主动帮助有过错的人改过迁善,改邪归正。
D.孔子没有见过量不够的人,但他认为这种人是存在的。
(2)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这两段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冉求曰:“非不说①子之道,力不足也。”子:“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②”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①说:通“悦”。②女:通“汝”,即“你”。画:划定一个界限,停止前进。
(1)D(结合整段文字,可知孔子认为不存在力量不够的人。)
(2)孔子子认为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这和“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孔子子认为为仁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一个自觉性和由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论语•公冶长》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①漆雕开:孔子的学生,姓漆雕,名开。②“吾斯”句:“吾未能信斯”的倒装。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所以他经常鼓励学生学好知识,若有余力,就要去做官。
B.漆雕开是一位甘于寂寞、潜心研究学问的人,不是热衷官场、追名逐利的人。
C.孔子对漆雕开自认为还不能做官这种有自知之明的想法感到高兴。
D.漆雕开说自己对做官没有信心,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你认为孔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第二》)
答:
(1)D(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D项“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有误。漆雕开感到自己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希望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晚些时候去做官。)
(2)孔子提出了一个为政用人的原则:举荐贤才、选贤用能。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段文字借孟武子问仁这一话题,引出孔子对自己的四个学生仁的评价。
B.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
C.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
D.从这段内容可知,孔子在评价人的标准就是“仁”。他把“仁”放在最高的地位。
(2)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仁”的理解。(3分)
(1)A.是对三个学生的评价。
(2)孔子所说的“仁”,是评价人的标准,孔子强调,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②善,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hé):何不。②伐:夸耀,自夸。③施:表白。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引导弟子颜渊、子路各自表达他们的志向,而孔子也抒发了自己的抱负,显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宽宏的怀抱。
B.师生之间在和谐的气氛下相互学习和砥砺,有切磋,有请益,循循善诱,很自然地呈现出了孔门教与学的情景。
C.在师生对话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讲话鲁莽,只讲朋友义气,境界最为低下。
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志向更加高尚。
(2)在这场师生对话中,颜渊的志向反映了怎样的品格?(3分)
(3)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4)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孔子之志的理解。(3分)
答:
(1)C(子路性情豪爽,重朋友情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
(2)颜渊富于德性修养,乐意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大众服务,而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张扬自己的功劳,具有肯奉献而又谦虚的美德。
(3)C (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4)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1分)较于子路、颜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之怀,境界最高。(1分)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子弟。(1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1)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2)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弑(4)齐君(5),陈子文(6)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午间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了“仁”。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陈文子到过几个邦国,发现那里的执政者都是崔子的聪明者,便毅然选择离开。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的人。
(2)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 D(正确的说法是“发现那里的执政者都与乱政的崔子一样。”)
(2)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论语•雍也》阅读训练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西赤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小米。
B.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结果冉求却给了子华的母亲八十斛。
C.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的是肥壮的牛马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
D.儒家一贯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孔子提倡周济贫穷的人而非富人。
(2)结合以上选段,你认为选段与下面的文段所体现的孔子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D(“宽恕”之心 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自己这三个学生各有所长,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B.孔子虽然肯定三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但不大赞成他们从政。
C.孔子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D.孔子能够“知人”,并且积极举荐贤才,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说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
(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6.2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②务:从事,致力于。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创新设计》)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 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下列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这是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
B.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
C.孔子认为,就是尧、舜对百姓也很难做到广泛地施与,因为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就是在做仁的事情了。
D.孔子要求仁者做到:要把别人放在心里——要想自己立足,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立足;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于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匠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于“推己及人”的 “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我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是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人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的基本主张。
(4)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于的“恕”的理解。
(5)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就是“有仁德的人,应该刘自己想建树的也帮助别人建树,自己想要做到的也帮助别人做到”。
B.孔子认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和救济的人不仅是仁人,还必定是个圣人”。
C.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圣”的方法。
D.孔子这些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在今天仍具有重要价值。现在人们所说的“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6)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这两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26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
(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阅读指要》)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1)下列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做得到。
B.“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但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忠恕”之道做起。
D.孔子心目中最高的道是“仁”,而“仁”发之于外就是各种“德”,其中“忠恕”离道很近,所以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2)孔子还说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忠恕”的关系。
(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论语•泰伯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第八》)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孔子向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也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
B.孔子认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是为官的基点。
C.孔子提出的“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D.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
(2)结合上面的选段,请你对下面这句话作简要评价。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第八》)
(1)D(本题考查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D项“很值得今人学习”的说法值得探讨。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想法很值得今人学习”有避世消极之嫌。)
(2)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孔子提倡安分守己,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的确起到过积极作用,但它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我们应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本题也是考查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理解。孔子非常重视“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在孔子看来,是一种违“礼”的行为。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创新设计》)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①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②矣。笾豆③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篇第八》)
【注】 ①暴慢:粗暴、懈怠不敬。②鄙倍:鄙,浅薄;“倍”同“背”,背理。③笾豆: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用具。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辞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2)孔子曾讲过“君子有九思”,其中“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说的也是处世待人要注意的问题,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的理解。
(1)C【解析】 (1)没有叮嘱孟敬子说话要善意并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2)孔子告诫弟子“脸色,考虑温和了吗;姿态,考虑恭敬了吗;说话,考虑忠诚老实了吗;做事,考虑严肃认真了吗”,子思告诫孟敬子“使自己的容貌严肃,使自己的脸色端庄,恰当用辞注意语气”,说的都是处世待人的道理。毕竟,做到这些,可以避免粗暴无礼,可以接近诚信,可以避免浅薄与错误。
《论语•子罕篇乡党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9•3子曰:“麻冕(1),礼也;今也纯(2),俭(3),吾从众。拜下(4),礼也;今拜乎上,泰(5)也。虽违众,吾从下。”
【注释】 (1)麻冕:麻布制成的礼帽。(2)纯:丝绸,黑色的丝。(3)俭:俭省,麻冕费工,用丝则俭省。(4)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5)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视周礼,但不人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帖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A(“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有误。孔子对今人不依礼面见君主的做法显然不满。)
(2)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9•6太宰(1)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2)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3)。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1)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2)纵:让,使,不加限量。(3)鄙事:卑贱的事情。
(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不必多艺,也就是说多艺者就不是君子。
B.子贡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的。
C.孔子认为君子是可以多艺的,但君子要注重的不仅仅是多艺,更要重视的是道德修养。
D.孔子认为自己多艺,是因为自己少年贫贱,要谋生,因此多掌握一些技艺。
(2)分析上面选段和下面选段共同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A(并不是说多艺者就不是君子。)
(2)共同反映了孔子强调君子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礼、义、信等道德修养方面,而不是注重于学习种田等技艺。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0•5执圭(1),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2),足蹜蹜(3),如有循(4)。享礼(5),有容色。私觌(6),愉愉如也。
【注释】(1)圭:一种上圆下方的玉器,举行典礼时,不同身份的人拿着不同的圭。出使邻国,大夫拿着圭作为代表君主的凭信。(2)战色:战战兢兢的样子。(3)蹜蹜:小步走路的样子。(4)如有循:循,沿着。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一样。 (5)享礼:享,献上。指向对方贡献礼物的仪式。使者受到接见后,接着举行献礼仪式。(6)觌:音dí,会见。
10•7齐(1),必有明衣(2),布。齐必变食(3),居必迁坐(4)。
【注释】(1)齐:同斋。(2)明衣:斋前沐浴后穿的浴衣。(3)变食:改变平常的饮食。指不饮酒,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4)居必迁坐:指从内室迁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10•11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3)齐:同斋。
10•13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10•15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10•24寝不尸,居不客。
(1)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出使别国时的言行举止,不卑不亢,从容恭敬,这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B.不管是祭祀,还是日常待人接物,孔子都非常讲究“礼”。
C.拜送使者是表示对问候之人的敬重,说明孔子与人交往是很诚心诚意的。
D.从他日常家居的情况看,孔子也是不拘小节之人。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简述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0•25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1)齐衰:zī cuī,指丧服。(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3)瞽者:盲人,指乐师。(4)亵:音xiè,常见、熟悉。(5)凶服:丧服。(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1)D(其实孔子居处也是讲究礼仪的,论断有失偏颇)
(2)孔子极其尊崇“礼”,并身体力行,从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
《论语•先进篇颜渊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①。子曰:“才不才②,亦各言其子也。鲤③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①颜路:颜回的父亲,名无繇(y6u),字路,也是孔子的学生。椁(gu6):古人所用棺材,里面一层叫“棺”,外面一层叫 “椁”。②才:有才能,此指颜渊。不才:没有才能,此指孔鲤。③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鱼。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同意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B.孔子认为颜渊的葬礼不能超过自己的儿子。
C.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夫,不能没有车。
D.孔子并不是因为节俭而舍不得卖掉车给颜渊买椁。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在对待颜渊的葬礼时是什么态度。
11.11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B(孔子并没有这样认为,他主要是考虑不能违礼。所以没有卖掉车子给颜渊买椁。)
(2)孔子不肯卖掉车为颜渊买椁。反对厚葬颜渊,都是体现了孔子行事不能违反礼的态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①诸:“之平”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B.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本段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D.孔子认为做学问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
(2)结合上面的选段,联系下面选段孔子说的这句话,说说孔子何以这样主张。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①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①语(yu4):告诉;讲话;谈论。
(1)D(选段中并未体现。)
(2)孔子从“仁”的角度出发,按照个人的才智水平而教人,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使他们各有成就。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释】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
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
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
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4)孔子还谈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述你对孔子“仁”的理解。
(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6)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8)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3分)
(9)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
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
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10)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 (3分)
(1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阅读指要》)
A.孔子最赞赏颜回,他以要回复和符合“礼”这一人类社会行为的最高德行标准和最高法则对仁德做了最高诠释。
B.孔子认为,一个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礼”,那么,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孔子认为,克制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养仁德要靠自己。
D.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
(12)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礼”与“仁”的关系。
(1)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分)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3分)
(3)B(“礼”应是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内在的)。
(4)“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只要注意后天“修身”,做到不断地学习、修养,就能成为懂“仁”的君子。
(5)( A )(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6)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7)C.礼以仁为基础
(8)仁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体贴和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从自身出发,要求别人,常常是宽已律人,这都是不仁的表现。
(9) 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
(10)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
(11)A(“仁”才是孔门哲学中最高的德行标准。)
(12)“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①?”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篇第十二》
【注释】 ①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②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这一章反映的是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基本核心核心是“富民”思想。
B. 有若认为,只有削减田税的税率,才能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C. 按照时令,役民于时,老百姓才能服从君王的统治。
D. 君王不应搜刮民脂民膏来聚敛财富,老百姓富足君王才能富足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本文所反映的经济思想的合理性。(3)
(1)参考答案:C。本文没有涉及此项内容。
(2)参考答案:本章所反映的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有若认为,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②,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③,必偃④。”
【注释】 ①无道:指无道的人。 ②有道:指有道的人。 ③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④偃:仆,倒。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治上实在无法可施时,当政者“如杀无道①,以就有道”,是不得已而为之。
B、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理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当政者个人的道德表率是非常重要的。
C、“子欲善而民善矣”既是孔子的反驳,也是对当政者的善意规劝。
D、最后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增强了说服力。
(2)“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对“正”的看法。
(1)A、孔子是反对杀人,主张“德政”的。
(2)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所以,在位者要率先做出垂范。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
(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
(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1)、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2),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3),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1)修慝:慝,音tè,邪恶的念头。修,改正。这里是指改正邪恶的念头。
(2)先事后得:先致力于事,把利禄放在后面。(3)忿:忿怒,气愤。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章里孔子仍谈个人的修养中的三个问题,他对学生提出这一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
B.孔子认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事,不要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
C.孔子认为严格要求自己,要指出他人的过错,但不过多地去指责别人,就能除去邪恶的念头;
D.孔子重点强调强调感情冲动的毛病,不要以自身的安危作为代价,这就可以辨别迷惑。
(2)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强调要“忠信”和“义”,就能提高道德修养,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道德修养”如何提高的理解。(3分)
(1)C.要指责自己的过错,不要指责别人的过错。
(2)一个人在工作中,要讲究热爱和忠诚自己的事业,对朋友要要讲究信用和义气。
【译文】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论语•子路篇宪问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3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D(礼治是刑治的基础和保证。)
(2)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实际情况,认为只有通过正名恢复等级秩序,国家能够避免动乱,得到良好的治理。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1)C.“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误。
(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养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释]①硅硅: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创新设计》)
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
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
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3)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指要》)
A.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器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4)孔子又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更重视“士”的才能还是品德修养?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提法。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3)C(“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有误。“浅薄固执的小人”其实就是指“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孔子认为,如果不问是非曲直,在大事上糊涂,只管自己的言行“必信”“必果”,必然会陷于浅薄固执。不过,这样的人仍可配称为“士”,只是境界较低而已。)
(4)孔子更重视“士”的品德。在他看来,如果品德不好(“骄且吝”),纵有美才也不值得一看。在选段中,孔子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最能配称为“士”,而当这个标准达不到,退而求其次时,有德(“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的人就可称为“士”,宁可才不足而德有余,不可才有余而德不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不一定是好人。
B.孔子认为,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不一定是坏人。
C.孔子认为,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D.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是怎样评价一个人的。
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C(由AB可知C错)
(2)孔子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坚持是非标准,而不可简单地从众,应当花时间深入考察。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5南宫适(1)问于孔子曰:“羿(2)善射,奡荡(3)舟(4),俱不得其死然。禹稷(5)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1)南宫适:适,音kuò,同“括”,即南容。(2)羿:音yì,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3)奡:音ào,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4)荡舟:用手推船。传说中奡力大,善于水战。(5)禹稷: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稷,传说是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羿擅长射箭,奡擅长水战,但都不得好死。
B.禹和稷亲自种庄稼,他们都得到了天下。
C.后代儒家提出的“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主张和孔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仁义和武力相结合得天下。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14•33子曰:“骥(1)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注释】(1)骥:千里马。古代称善跑的马为骥。
(1)D(儒家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天下,而不是以武力得天下)
(2)体现了孔子尚德不尚力的思想。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2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久处于穷困中。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是谈价格完善的问题。
B.孔子只讲义,不讲实利,反对见利忘义。
C.孔子认为,一个人具有智慧、不贪心、勇敢的品质和多才多艺的才能,还必须用礼乐加以规范,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D.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安贫乐道、一诺千金,也可以算是一个完美的人。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B(孔子并非不讲实利,只是反对见利忘义)
(2)子张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从他的话里可以看出孔子提倡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这是孔子一贯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注释】(1)微:无,没有。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4)自经:上吊自杀。(5)渎:小沟渠。
(1)下面对选段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管仲有仁德。
B.孔子称赞管仲国代齐桓公“尊王攘夷”,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持批评态度的。
D.孔子认为管仲懂得舍小节而大节,对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的处事态度。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1)C(孔子对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持肯定态度的。)
(2)孔子的处事态度是讲大节,不拘小节;讲大信,不拘泥于小信。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用原谅词语填空。
孔子认为,“ ”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务的关键所在,面“ ”是君子修身由内而外的一大功夫,“ ”则是君子修身的最高境界。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1)修己 敬 修己以安百姓
(2)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由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颜渊和子路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答:
(2)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崇敬。结合上面两段文字谈谈其中的理由。
答:
2.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答:
(2)请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的看法进行评析。
答:
3.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
(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
答: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
答: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
5.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
答:
6.阅读《论语》中的一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这样做反映了孔子怎样的精神?并作简要评论。
答: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的特点。对此,你如何理解《论语》中“浮云”的含义?
答:
8.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使人民安心,是国家平稳、政治稳固的重要条件。分配机制是否得当,确实是政局能否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里“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答:
9.请写出《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就它所蕴含的思想,谈谈你的认识。
孟子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则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则舍生而取义,这是儒家提倡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的时候要能“舍生取义”。但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鱼”或“生”的价值,而只是在二者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中,更强调某一价值的优先性。(徐克谦《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先观》)
答:
10.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
忠:
恕:
(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
答:
1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答:
答案
1.(1)颜渊:坚守信念,通权法变。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
(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第二,孔子自身学识渊博,品行高深。第三,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第四,对学生采取“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四点任写三点即可)
2.(1)群而不党
(2)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君子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3.(1)升(登)堂入室
(2)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
4.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地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对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5.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仁德,假托“中庸之道”。
6.体现了孔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恪守原则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令人敬佩,值得学习。(或:这样做虽然精神可嘉,但其实是孔子忽略社会现实,做法迂腐,于事无补。)
7.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的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的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的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8.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儒家提倡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要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比生命更可宝贵的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上铸就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篇。
10.(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
(2)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
11.①“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亲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家族社会之中。 “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是统治的工具。②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论语》专练(二)
1.《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近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刘开《问说》)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①。”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注 ①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
(1)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答:
(2)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3.《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答:
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答:
5.《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朱熹《朱子全书》)
答:
6.《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下面的文字谈到了人的本性,请引用《论语》中谈人的本性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答:
7.《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后代许多人为之注释或解读。下面一段话是宋代程颐为《论语》中的哪一句话作的解释?它们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论语集注》)
答:
8.下面是《论语》中的文字,阅读后请回答:孔子认为“士”有哪几类?这里的“小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教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
注 ①硁硁:kēnɡ,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固执。②斗筲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答:
9.下面是《论语》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请回答: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上有什么共同主张?产生这种主张的原因是什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注]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注 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答:
10.阅读下面一段《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请你对“中庸之道”作简要评价。
答:
11.阅读《论语》中的三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结合上文内容,说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答:
1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④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孔子却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矜而不争”,你同意孔子的看法吗?简要说明理由。
答:
13.《论语》中不少名言警句对后人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请引用《论语》中有关名言,对下文中的主人公进行评述。
刘姝威,女,中央财大研究员,在经过认真调研后,她在《金融内参》刊发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暴露了股市黑幕,但竟遭到蓝田公司的死亡恐吓。面对强权与财阀,面对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集体失语症”,这个文弱女子选择了捍卫正义与真理,她到处疾呼,以死相拼,最终戳穿了“蓝田”神话,也给国家和民族敲响了警钟。为此,她荣获了“2002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名言:
评述:
答案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告诉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看到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加以对照,并改正自己的缺点。这种思想反映在刘开的《问说》中,即不论老少贵贱,都可以向他们请教,只要(他们的)学识、行为方面能够有所成就就行了。(若回答“不耻下问”并进行分析亦可)
2.(1)克己复礼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参考译文
颜渊请教如何实行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礼法,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言行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认为你是仁人了。实行仁要靠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思想反映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即作为一个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能消沉放弃。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或:“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是不道德的,对于我来说,这样的富贵如过眼浮云一样。这种思想反映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即一个人不为贫贱而忧伤,不对发财做官热衷。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告诉我们,教育学生关键在于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要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思想反映在朱熹的《朱子全书》中,即求学的人要能够运用所学,通过了解一件事情,说出其他类似的事情,只有用功深入到一定程度、穷究事理熟练到一定程度,才能融会贯通。
6.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告诉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改变,每个人的性情就会产生差异。这种思想反映在孟子的《告子上》中,即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君子胸襟开阔,为人处事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得失;小人蝇营狗苟、患得患失,因而常常为个人得失、蝇头小利斤斤计较,总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悲悲戚戚。
8.有三类:第一类,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第二类,孝敬父母、尊重服从兄长的人;第三类,“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这里的“小人”指境界不高的人。
参考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就可以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说:“同族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的人称赞他尊重服从兄长。”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如何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行动勇敢坚决,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9.共同主张: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
产生这种主张的原因是:把“德”放在“识”的前面,这是统治阶级的需要。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门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和一切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精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说:“对待妻子,把她的贤德和她的容貌看得同样重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虽说他没有受过教育,而我一定认为他已经受过教育了。”
10.中庸是指认识、看待事物时,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它不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品德,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但不能清高,要正道直行,严于律己,忠于职守。
11.君子把义作为根本,致力于对天理仁道的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而小人经常徘徊于理想和世俗现实之间,经常被个人私欲所左右,被物质环境所诱惑,意志薄弱、目标短浅。(大概意思对即可)
12.同意。孔子提出的“矜而不争”,是认为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强调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而不是一味追名逐利。这个观点与现代社会的竞争要求不仅不矛盾,反而能促进社会的良性竞争。(若不同意,言之成理也可)
13.名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评述:在生命受到威胁,正义受到蹂躏之时,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刘姝威并没有贪生怕死,昧着良心说话,她的杀身成仁的崇高选择,她对国家、民众的关爱与坚持真理的风骨,体现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正确的生死观。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