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现代文教学]
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文学作品)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5-5-14 16:05
标题:
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文学作品)
标题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3) 概括小说主要事件、情节,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
(4) 饱含深层含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暗示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5) 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6)从给读者的感受(效果)来看,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②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次要人物一般具有以下作用:
三种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①站在故事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使叙述显得真实、亲切自然;②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③便于心理描写,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4)发挥读者的主动性,引发思考。
第二人称:①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①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突破见闻局限,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②直接表现生活,叙述角度灵活自由,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罗生门》)。③拉开叙述者和故事的距离,显得客观。
情节作用:
内容方面、结构方面、给读者的感受方面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线索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设置悬念,激发情感共鸣,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细节描写作用: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①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安排埋下伏笔,形成照应。
②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③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作为象征,突出或暗示主题。
④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A、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身份,表明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B、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突出或深化作品主题。
C、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倒叙:
倒叙的类型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把结局提前,如《祝福》;二是把中间扣人心弦的部分提前。
内容上,可以使内容集中,突出中心主题;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效果上,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电影创作中,也经常用这种方法。从故事发展的结果开始叙述,然后再开始回述以往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影片《辛特勒名单》、《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等都用了这种方法。
插叙
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插叙的作用:
内容上,插叙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作用,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使文章的中心意思更加明确。
结构上,更紧凑。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也能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避免了平铺直叙。
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布局谋篇技巧:
开门见山→制造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埋下伏笔→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详略主次。
概括小说主题的着眼点
(1)从题材内容着眼。 ①抓标题。②抓主要事件。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把握梳理情节过程。
(4)从环境看主题。①分析环境的特点。②抓背景介绍。
(5)要注意对小说主题模糊性和多义性。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散文主旨分析
从主题内容上看,所选材料大多抒发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热爱和赞美之情,感悟对生活、社会的体验,展示作者对追求人生真谛、感悟生命光彩、关注社会生活的情怀。所选材料既有丰富的文学性,又有极好的教育性,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文味、文化味、书卷味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对学生的人格精神的引导作用。
1、对人生青春理想的积极追求,对个体、民族生命力的颂扬,对人类生命的关怀和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对人类悠久的历史的深情呼唤;
2、亲情和家庭温馨的可贵记忆,对生活琐事、细节的独特感悟,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乡村生活的无限留恋或向往,对淳朴民风的珍惜;
3、对乡村固有特色改变的遗憾,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都市浮躁生活的厌倦,对人性物化的担优,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4、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把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当作拯救现代人类精神的良方,寻找精神救赎,回归心灵净土。
5、对大自然的永恒的赞美,寄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对人类屡屡冒犯自然而渴望保护生态平衡的自我觉醒。
6、对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的感慨与反思,对民族命运的思考,对心灵、精神的支柱的追寻,对精神贫瘠的忧虑,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等,体现了强烈的现代理性和忧患意识。
词语作用
1、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叠词具有音节美的作用。
2、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3、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4、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含义:常用义-指代义-比喻义-临时义
作用:文体风格-修辞效果-感情主旨-结构
修辞手法的作用
修辞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具体,突出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激发联想、共鸣。
拟人
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化物为人,亲切自然)
对比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反复
强调、突出内容;一唱三叹,增强节奏感和抒情效果,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间隔反复还可串接文句文段,分清层次,不断强化内容。
排比
用排比说理,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有气势,一气呵成,透彻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增强感染力;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借代
具体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突出特征;委婉含蓄,回避掩饰,幽默俏皮;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起注意,强调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启发思考,加深理解。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引出下文,使条理清晰。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变换句式,兴起波澜。
双关
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反语
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句子作用题
1、提示段意(概括情节)。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伏笔。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
特殊句子的作用
特殊句子
作用
首 句
提示、概括、传承信息
结尾句
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留下余地让人思索,强烈地抒发感情
中心句
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对论点的提示有重要作用或就是论点,说明文中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
转承句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哲理句
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矛盾句
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感情句
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变式句
强调
修辞句
根据不同修辞,找出想表达的意思。
引用的作用
A.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插入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插入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B.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①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委婉表达作者感情等作用。
②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增加文章的思辨色彩。
C.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段落作用
1、紧扣情节。2、揭示文章主题、主旨、观点、情感。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照应、过渡、总领、铺垫。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段落)开头
1.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 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5.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文章(段落)中间
1.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等。)
2.如果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3.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文章(段落)结尾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