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论述类文本] 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备考指导 [打印本页]

作者: 心雨    时间: 2010-1-15 11:23     标题: 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备考指导

一、考点分析
  近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及要求”中都明确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本。”这种表述实际上与全国其他省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实质考查的内容与要求是完全一样的。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的内容范围很广,既可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以及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识,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会、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等学科的知识。但其阅读目的并不是为了弄清楚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借助语文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
二、高考示例
(一)论述类:
  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
  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问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取材于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1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歌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15.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16.填空(4分)
  戏曲与百戏相比,增加了________和________,保留了________和________。
17.作者是否赞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为什么?(2分)

  附参考解答:
  14.(3分)D
  15.(3分)A
  16.(4分)故事、歌曲(歌、诗歌),乐舞、技艺(杂技)。每空1分。
  17.(2分)不赞同。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二)实用类:
  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人类利用聚乙烯材料制成塑料袋使用的历史不过50多年,但近年对塑料袋的指责却不绝于耳。全世界每年要消耗5000亿到1万亿个塑料袋。废弃的塑料袋造成了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掩埋它们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营养和水分,污染地下水;如果焚烧塑料则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人体健康。所以,科学家十分关注如何处理那些垃圾塑料袋的问题。
  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试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放入作为测试样本的垃圾,例如报纸或香蕉皮,使它们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这些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到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够了。然而当科学家用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科学家们还提出,在阳光下聚乙烯内部的聚合链将发生破裂,因此,聚乙烯可以见光分解,但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得无法确定。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寻求塑料袋的替代品。纸袋很容易降解,自然成为首选。然而,制作纸袋需要耗费木材,一旦舍弃塑料袋而选择纸袋,大量的树木将被砍伐。生产一个纸袋所需的能量,相当于生产一个塑料袋的4倍。纸袋比同样大小的塑料袋重4倍,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纸袋耗能更高。另外,制造同等用途的纸袋要比塑料袋多产生70%的空气污染和50倍的水污染。同时,处理垃圾纸袋所需要的空间也更大。目前处理垃圾的方式是将垃圾掩埋并用水泥隔绝,接触不到空气、水和阳光,纸袋的生物降解过程会极为缓慢。看来,不论是使用纸袋还是塑料袋,要保护环境,恐怕都得注意不要随意丢弃,而要循环、重复利用。统计材料表明,塑料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比纸袋的回收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能量要少91%。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抓紧研制廉价易得且能够降解的塑料。我们期望,不远的将来垃圾塑料袋的处理就不再是问题了。
           (取材于《塑料袋的科学迷思》)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呼吸运动计量法”是测试垃圾降解率的唯一有效方法。
  B.在太阳光照射下,微生物的参与能加速塑料袋的分解。
  C.可降解垃圾在空气中与微生物作用,产生化学变化实现生物降解。
  D.同样大小的纸袋与塑料袋相比,前者的运输成本比后者低很多。
15.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塑料袋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难以降解性。
  B.使用纸袋比使用塑料袋要有利于保护环境。
  C.未来的可降解的塑料袋的成分不大可能是聚乙烯。
  D.现在看来,使用塑料袋比使用纸袋节约能源。
16.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可降解的塑料袋发明之前,解决塑料袋污染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4分)
  附参考答案
  14.(3分)C
  15.(3分)B
  16.(4分)第一问: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1分)
       第二问:(1)用纸袋替代塑料袋不可取,因经济、环保成本过高。
           (2)循环、重复利用塑料袋,可减少“白色污染”。
           (3)塑料袋回收再生产成本较低。(3分)
三、阅读方法指导
(一)注意调整心态
  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一定要认真仔细。我们知道,实用类文本一般是学术性文章,讲求科学性、严谨性,语言准确、严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也体现了这一点,虽然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
(二)掌握解题方法,明确四个要点
  1.整体把握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文章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弄清楚文章说的是什么原理或者什么事。
  2.理清结构
  阅读考查的是短时记忆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提取与判断能力,文章的内容往往较专业,读起来有点费劲。要想准确而全面地提取信息,我们就要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阅读时养成标注每一段段意的习惯,只有准确把握每一段的内容才能做到信息不遗漏。
  3.找到每一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语句
  两种文本阅读的考查点无非是偷换概念、信息错位、扩大或缩小词义、无依据推测等,如果能在原文中找到与题中的每一个选项对应的语句,选项的判断就轻而易举了。
  4.关注重点语句综合分析
  有些阅读题要求直接写出你对文章的理解,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在复习时,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统观全文,分清主次;2.瞻前顾后,确定范围;3.以言取意,辨析真伪;4.分清关系,防止颠倒;5.概括文意,整理组合。
四、能力训练与讲解
  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Core Competence”通行的中译是“核心竞争力”,但它的准确译法应该是“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不是公司独有的某种技术或工艺,也不是公司内部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能力,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公司集体学习、运作的结果。核心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了解了“核心能力”的基本含义,我们就能发现目前将“Core  Competence”译成“核心竞争力”的误区所在。人们常常说,“渠道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某营销人员一年销售业绩上千万,他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核心竞争力”的译法把人们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了“渠道”、“劳动力资源”等外在的、有形的因素,而忽略了核心能力的内在性与本源性。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麦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特别是当竞争的环境不公平,或当该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的时候。
  进一步说,当一个公司过分依靠外在因素在市场上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力”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公司的内在能力开始蜕化、衰减的时候。优越的资源对于一个公司、一个国家来说的确是一种福音,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诅咒”。这让人想起西方学者关于“石油的诅咒”的说法。由于可以卖石油,一些富油的国家不追求高效的经济体制,不追求创新,他们就躺在石油上坐吃山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石油资源就成了一种诅咒。一个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优势进行竞争或只专注于当下的竞争(如打价格战),就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
  因此,公司必须从关注外在、表层、有形和现在,转向关注内在、深层、无形和未来。“核心能力”的概念体现的正是这种追求。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动态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公司必须注意保持核心能力的活力,否则也难逃“被诅咒的命运”。能使公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一旦让公司形成路径依赖,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当环境发生巨变时,公司因难以应对而猝然倒下。这就是“核心能力的诅咒”。
             (取材于吴伯凡《“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

文本解析:
  在中国工商业界,“核心竞争力”几乎成了一种日常用语。这个说起来颇具专业色彩、听起来又浅显易懂的说法,高频率地出现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商务沟通中。然而,若干误解和表达,却与“核心竞争力”的真实本义相去愈来愈远。本文正是要对人们脱口而出的错误概念进行一番正本清源。
  文本共四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2段,解说“核心竞争力”;3—4段,议论“福音与诅咒”。
  我们先来分析把握文章。
  第1段,正面提出“核心竞争力”的准确译法,说明“核心能力”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即:①它是一种难于被竞争对手复制的能力,②它是一种能够为客户价值和利益的能力,③它是一种能够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的能力。
  第2段,从反面说明人们对“核心竞争力”表达的误区所在。即:“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本源性的东西;而“竞争力”则是一种外在的、有形的、非本源性的东西。
  第3段,对比资源与能力,指出优越的、基于资源的竞争力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而言既是一种“福音”,也是一种“诅咒”。
  第4段,提出“核心能力”本身也存在着在“福音”与“诅咒”两种可能。一个企业的正确追求方向应该是:形成核心能力,并注意保持它的活力。
  一篇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难易,是由文本中信息量的多少与信息之间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一文容易读懂,题目难度明显较低。据悉,这是命题人为控制试卷的整体难度而精心设计安排的结果。
  14.下列对“核心能力”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核心能力与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和利益无关。
  B.核心能力不是指个人能力,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
  C.核心能力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可能性很大。
  D.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对应的检索区间主要是第1段,答案是D。A项对应第1段第4句“一个公司凭借核心能力才能持续为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和利益,才能不断催生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其意是“有关”,而选项中却说“无关”。B项对应第2句前面的两个“……不是……也不是……”。选项错在“而是指公司独有的技术”,其意又与文本大相径庭。C项对应第1段第3句后面“它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选项与文本之意又相反。D项前面“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对应第1段第2句“而是指公司整合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术后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正确概括:D项后面“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应第4段的第3句和第5句的前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两处信息的正确整合。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中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这一概念的误读与误用。
  B.公司如果一味依靠外在竞争优势或只致力于当下竞争,其前途堪忧。
  C.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
  D.对于任何公司或国家来说,优越的资源都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检索区间扩展为全文,答案是C。A项,可见第1段首句与第2段首句,与文意相符。B项,可见第3段第5句,其“难以逃脱这种被‘诅咒’的命运”即转换为选项的“前途堪忧”,与文意相符。C项对应第2段的前3句。概括此3句话,其意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营销人员优秀不能使公司在竞争中保持永久优势”,而选项与此意正相反。D项,是对第3段4、5两句的概括,与文意相符。
  16.根据文意填空。(2分)
  文章说“一个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并不一定表明该公司核心能力强”,这是因为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来自________,________以及其它外在因素。
  解析:
  16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检索区间在第2段。要注意题干中“以及其它外在因素”的提示作用,从而确定横线处要求填入的应是“外在因素”。其第5句话正是对题目划线句原因的解释。句首“特别是”三个字是表示强调的起指示答题思路的短语,考生应能按图索骥,答出“竞争的环境不公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17.文章认为核心能力既是一个公司的“福音”,却也可能是“诅咒”,为什么?(4分)
  解析:
  17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检索区间在笫4段的5、6、7三句。经整合,可答出“核心能力能给公司带来较为长久[较长一段时间]的竞争优势(即福音),如果[一旦]形成‘路径依赖’,从而[也会]产生核心能力‘硬化’的问题,公司最终将因失去应变能力而失败(即诅咒)”[加重点文字即是6、7两句的正确整合]
作文推荐
               热血与冷静
             高三(10)  王珏晶
  青年,初出茅庐,如日方升,心中往往喷涌着难耐的热情与抗争的意识。众多的青年集结在一起,便会具有不可抗的强劲的生命力量。然而也正是这种力量,更容易被人利用。“利用者”可能出于正义,却也可能出于暴力……
  德国汉堡大学主楼门前,一块石板上刻下了这样的字迹:“1933年5月,一群受纳粹思想驱使的学生在这里,烧毁了大量作家、哲学家以及科学家的著作。”石板另一边刻着:“烧书,可能是我们自我毁灭的前兆——海涅。”我不知当你看到地下书库中保留的被烧劫一空的书架会做何感想。他们也是青年,与我们一样的青年,“受纳粹驱使”短短几字就能完全抹消对那些学生自身的斥责吗?
  不。青年之可贵决不应只限于热血奔涌,而应在于其敏锐的思维,坚守自身而无畏世事的勇敢。青春不应挥霍,也不能任其肆意燃烧,否则那种正义背后的暴力,抗争背后的恐怖必定会带给人类文明更多的伤痛。
  当今的青年需要冷静,需要自知。前些年,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叫作“愤青儿”的称呼,这正是青年人对自我的言行不加控制,肆意宣扬变形的热情的佐证。
  当年的“五四运动”,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起,快速掀起全国青年保国的热情,众多年青人将自己的生命永远涂上了历史的画布,众多的年青人,将自己的激情与热血映刻在了我们心中。“五四”青年节也正是为此而设立的吧。凭吊那些无名的年轻烈士,也勉励后人为正义之事献身的勇气。
  他们的死是壮烈的。更可贵的,他们的死是理智的,自知的。他们知道,国家的命运在何时担上了他们稚嫩的双肩,他们知道如何用冷静的心去控制生命的热烈。
  当今的青年需要冷静,因为我们责任在肩。
[评语]
  本文是同学在西城二模考场上写的一篇作文。试题如下:
  下面是几个同学在网上的一段对话。
  甲:过几天就是“五四”青年节了,我们怎么过?
  乙:过什么呀,我都忘了,谁过这个节呀!
  丙:“五一”休假,咱们出去玩玩吧!
  丁:还是想个主意过“青年节”吧,青春万岁!
  戊:即使不过这个“节”,“五四”也不能忘!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本文以“青年”为主题,角度准确而独特,“热血与冷静”谈得辩证而深刻,语言表达成熟有逻辑力量。缺点是字数不足。




欢迎光临 心雨论坛 (http://huapei.funbbs.me/)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