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柳中国联
我国是柳的故乡,不仅广植柳树,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柳有关,清明时节赏柳,倘能品味一下与柳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柳的情趣。
宋代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常下棋取乐。一次,两人在松树下下棋,一阵风吹来,松枝摇曳,松果落入棋盘,苏东坡得句道: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 黄庭坚见一渔翁在柳边垂钓,脱口吟出下联: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上下联信手拈来,平中出巧,自然贴切,两文豪不禁相视一笑。
明代郭希贤少时聪颖过人。一日,他随父踏青赏春,其父见紫燕在桃林中飞舞,即景吟出一上联让儿子对,上联云:
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
郭希贤不假思索地续了下联:
莺穿柳叶,恰似金梭织翠丝。
上下联巧用妙喻“铁剪裁红锦”、“金梭织翠丝”,情景交融,吟联如赏画,妙趣横生。
明代才子解缙年少时才学出众,曾经有人以南京“金水河”出一上联以试其才学,上联云: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解缙稍加思索对出下联: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下联以四“玉”巧对上联四“金”,实属不易。纵观上下联,对仗工巧,珠联璧合。
明代进士顾鼎臣幼时聪明伶俐,有一天其父出上联嘱对,上联云: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顾鼎臣思考片刻后对道: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其父听后甚为高兴。联中的“柳线莺梭”、“云笺雁字”为实写,后面联语皆为虚写,虚虚实实,回味无穷。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自题厅堂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放胆”、“瞒人”是人才有的心理活动,却分别被赋予“春风”、“夜雨”。“梳柳”、“润花”也是人的动作。联语巧用比拟手法,词语得体,耐人寻味。
春暖时节,有人面对棉絮般的柳花,即景吟出一上联:
杨柳花飞平地上,滚将春去;
但苦思不得下联,一时成为难对的绝联。后来,台湾一位叫张沧州的先生续了下联,下联云:
梧桐叶落半空中,撇下秋来。
所对下联,与上联对仗工稳,天造地设,形象生动,堪称妙对。
山东济南大明湖沿岸植满柳树,每逢春天,翠柳拂水,春色满堤,景色佳丽,是闻名遐迩的赏柳胜地。清代才子刘凤诰撰联赞之: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联语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大明湖的湖光景色,游人在此吟联赏景,增添几分雅趣。
中国茶中国联
中国茶叶,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而且还留下不少趣味盎然的吟茶联。茶联,洗练精巧,幽默风趣,给人带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茶联的文学性是非常强的,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后盾。而且它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可以运用多种的修辞手法,短小精悍、概况力强,虽短短两句,却能开拓深广的意境。茶联在异彩纷呈的茶文化中,可谓是芳香四溢的一朵奇葩!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曼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在家乡,郑燮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贫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
据说郑板桥还作这过一副茶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联中并无“茶”字,但它道出了人们对茶叶的共同爱好以及主人“以茶会友”的热切心情。此联读来,大有“此地无茶胜有茶”之感。
好的茶联给人古朴高雅之美,给人带来联想,给品茗者更增加无穷的乐趣。挂茶联古代如此,近代又何尝不是这样,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上,就有这样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两腋清风几欲仙。
这里既说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飘飘欲仙的感受。
北京前门,大茶馆门楼的茶联:
大碗茶广交九洲宾客;
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
该联不仅写出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杭州藕香居茶室的茶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浙江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副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茶自峰生味更圆。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都点了出来,无疑起到妙不可言的广告作用。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别致有趣: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抚掌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副茶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好山多情,好水无忧。置身山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但路人总是来去匆匆,有心饮茶,无意赏景,实令人遗憾!
在香港的一茶肆中,曾悬挂一副对联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在此联中,普洱茶位尊第一,这不仅说明普洱茶在香港的受宠程度,也表明普洱茶在中国茶叶中占有的分量。
杭州的“茶人之家”还有一联:
得与天下同其乐;
不可一日无此君。
此联将茶君子们对茶的那种情感、那种依恋描写得淋漓尽致。
扬州有家富春茶社,经营的淮扬细点,颇受中外商贾游客青睐。一次,有一文人向店主建议,茶社门口两侧挂上这样一幅茶联:
佳肴无肉亦可;
雅淡离我难成。
店主欣然采纳。试想,确令人不得不称道。此联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难道无茶就生活不下去了吗?可见,茶已经是茶君子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福建的泉州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挂有一联: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谈古今,论英雄,喝它几杯。
人在世上,不管是高贵还是粗俗,只要是老天爷授你一命,你就有一席之地,不管你是谈古论今、谈天说地,到头来肚子照样饿,口也照样渴,还不如现实一点喝它几杯。
据说四川成都清道光年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由于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一位高人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边: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此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们要爱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既奇特又贴切,意蕴深厚,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一时间,茶友酒客慕名而来,茶馆生意竟是分外的红火。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还有人用集句做茶联,最流行的一例就是集苏东坡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是我国大文学家、大文豪,博古通晓,是一位懂茶爱茶的名士,而且所著的茶文茶诗颇多,此两句放在一起,集成一联,自然天成。
广州三眼进茶亭旧有联云:
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
吃茶喝茶,本是小事,然此联却一本正经地当回事儿来看:“何去何从”、“谁宾谁主”可以不管,但“两餐”“邪正”却务必“分清”。俗言:“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嘴软”,“智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由此看来,这“两餐”吃得吃不得,是很有讲究的。世途渺渺,商旅匆匆,多为名利奔波劳碌。
湖北宜城207国道两家私营茶店有两副引人注目的茶联:
吸烟有害,花钱买病;
饮茶有益,醒脑提神。
送水送茶,热情备至;
问寒问暖,体贴入微。
前者以关心顾客健康取悦,后者用优质服务揽客,角度不同,生财之道一致。
最有趣的当数这样一副回文茶联了,联文曰: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倒读则成为:
心清可品茶;
意适能言趣。
前后对照意境不同,但别具情趣,不失为茶联中的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