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富尔报告”中提出下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口号——“学会生存”。报告中的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在全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引起各国教育的革命——重视学生智力与能力以及对未来适应能力的培养。它直撞昭示了20世纪末“学习的革命”——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①。应该说,世纪之交的我国语文学科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深受这一大背景影响。其直接影响我们的,可以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看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②。其中所昭示的正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重要内涵与理论背景。
一、研究性语文学习的特征与基本理念
研丸性学习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瓦布在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这一学习模式,在观念上注重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强调自主、体验、修改;在形式上表现为生动、多样、有趣;在目标上追求务实、现代、多元,在结果上强调通过挥究去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指挥和能力的发展。研究性学习更关注探究的过程---强调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转变学习方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要面临的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意味着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结果却一无所获。但经历也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发展、创造的必然过程,是一个人智慧、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在我国最早由上海教科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来,2001年9月教育部正式在全国推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语文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体现。
研究性语文学习充分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土能积极把握自己的学习。在国外被称为是“以问题以中心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一种关注经验的学习,是围绕对现实世界中的、错综复杂的种种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孜孜以求的解决方法而组织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里,学生是致力于解决语文问题的人,他们识别问题的症结所在。努力寻求问题的意义和对问题的理解,成为具有自我指导能力的语文学习者;教帅是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学习伙伴,他们苦心孤诣地创造出一种支持学生探究语文学习的环境。
二、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建立新的、全面的学生发展观、人才观和成才观,以此作为教师的职业规范准则和操作的价值取向。如果把这种观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语文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探究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合作、体验、交流和创造。因此,教师必须准确地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研究性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所谓“组织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起组织作用;所谓“指导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语文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而不是越俎代庖,致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所谓“参与者”,是指教师在研究性语文学习实施的全过程与学生一起进行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进行反思和评价;所谓“评价者”,是指教师应通过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实施,对研究内容、对学生与教师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③。一般地,教师以上这些角色具体体现在研究性语文学习实施的各个阶段。在正确实施研究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语文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趋于一种正向迁移,学生的语文整体认知能力更加趋于科学。
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上述角色定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备课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教学媒体的运用,而且要倾心于语文教学情境的设计和语文教学资源的组合,前瞻性地预计到语文课程节奏中不利因素的出现以及化解的办法。
三、研究性语文学习教学策略举偶
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教学策略不仅是技能、技巧问题,更是语文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折射。在设计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教学策略时,既要考虑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又要注意设计的整体性和局部性。
1、正确处理教材内容,为研究性语文学习服务 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伴随着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重新组合,取其精要,为自己教学所用。比如,教师在讲授《本命年的回想》一文时,就可以大胆地突破教材约束,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课堂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自己家乡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一般来说,学生都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列举出自己家乡的诸如大年三十贴门庆、门对,杀猪宰鸡(农村习俗),穿新衣服,吃年夜饭,拜祖宗(农村习俗),给压岁钱……这些春节习俗,丰富而新鲜。此时,教师若顺势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描写风俗的语言特色,然后让学生对所列举的本地风俗进行刻画;如有创新,则予以鼓励。如此一来,学生的探究情趣自然就会高涨。
2.让学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增加情感体验”④,这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在教朱自清《春》时,尝试着突破“盼春、绘春、赞春”和“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逐一朗读和分析教授法,而采用以点带面的的手法进行情感体验,设计成那是一个金风送爽的秋天,把题目确定为《秋风颂歌》。并画出表格:
————————————————————
名言 | 触觉 | 嗅觉 | 听觉 |视觉
————————————————————
| | | |
————————————————————
要求中生利用假日进行搜集整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体验。可以预言,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而得出的那些关于秋风的句子和抒情语言,其内容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内容的特色性——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是一支神奇的笔,给人们描绘的秋天非常灿烂。由此举一反三,其他内容也就触类旁通了。
这种有学生亲身体验的研究性语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日使学生积累了知识.就此而言.也正是研究性语文学习所要追求的目标。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贴近生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应该说,课程改革的校本化趋势,就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佳选择。校本课程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发展对人本性、主体性、个性差异性、多元相隔性等的追求⑤。由于课程建设中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研制者;因此,校本课程的创设,为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的首选。比如,2002年10月,安徽省一次观摩课,该课结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的教学,渗透了乡土内容——一种环境生态保护的现实与未来。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学生操作、归纳,教师巡回指导。其中的成功之处,就是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土活。学生都来自农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一提到家乡,就有了兴趣,乐于探究,当地报纸为此编发了一篇题为《一堂枝本课,专家齐喝彩》的通讯,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4、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探究 在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往往对学生具有一种智力的挑战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探究欲。探究问题本身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设置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学生也就不能经历困惑、矛盾和苦思冥想,当然就不会有那种怦热心动、茅塞顿开和豁然开朗的感受。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特级教师参评课时,选择的课题是鲁迅的小说《故乡》。该老师在处理课文过程中,利用了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方式,由于学生的角色转变坡度较大,应该说是一种挑战,表现欲、求知欲促使学生用心去体验角色。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学生参与积极,他们读课文,找感悟,演角色;表演时,那语言,那动作,那神态.那眼神,真是淋漓尽致,惟妙惟肖,令人捧腹。
另外,“问”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学时,以“问”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以此解决具体问题。关键是怎样使问题问得恰到好处,怎样围绕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寓言《七颗钻石》,文中可谓亮点纷呈。“问”就是其中一大亮点,教学过程中,为了引起学生探究作者的愿望,可连续五问:一问为什么罐子装满水,二问木罐如何变成银的,三问如何变成金的,四问为何飞出七颗钻石,五问钻石为何飞到天上。如此五问,最后直接点出主题——托尔斯泰愿爱心之光普照人间。这种提问,问得新鲜、有层次、有深度,可以引领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
总之,研究性语文学习的教学策略,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求知;分析做题,动手实践,学会做事;敢于发问,敢于探究,学会发展;参与竞争,努力超越,学会生存。
[注释]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Learming:the reasure within)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②教育部《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0.
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刊于http;//www.moe.edu.cn
④应俊峰《研究性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⑤顾书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探索》,200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