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家庭教育要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从这个角度,将家长是教师的伙伴和合作对象。但在我国,许多家长有过挨训的经历,许多教师有过训家长的体验。家长受到不分场合、不分轻重的训斥后,会把羞恼、怨恨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轻则受训斥,重则得到一顿“饱打”。孩子受到伤害后,又会把怨恨投向告状的老师,师生关系又会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了教育的恶性循环。
教师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尊重家长,调动家长教育底自觉性、主动性。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保证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配合。
二、帮助家长读懂孩子。
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需要我们认真去读。
孩子的共性我们要读懂,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主要教育内容是什么,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在哪里等等问题,需要让家长了解。
孩子的个性我们要读懂,一把钥匙一把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孩子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智能差异、行为差异、潜能差异、环境差异等,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潜能智能是多元的。要指导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确定好教育的起点,促进孩子弱势智能的提升。”
孩子的心态我们要读懂,许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对孩子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缺乏信心、困惑无限,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未给孩子的心理上的疏导。因此,教师要给家长传授一些心理学知识,让那些实用而简便易行的心理规律助家长家教成功。
三、告诉家长:家教应以尊重始。
有一位家长,可能是处于对老师的绝对信任,指着自己的儿子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要罚要打您做主”。这话暴露了家长基本观念上的问题,这就是没有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人,不懂得孩子有依法受保护,得到尊重的权利。不仅是口头上不尊重孩子,许多家长更是在行动上无视孩子的相对独立的家庭地位和人格,事事替孩子做主,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成年人的意志,只强调孩子听话,而很少倾听孩子的心声,只约束孩子却很少约束自己。要告诉家长孩子是独立的人、成长中的人,终将走向社会的人,尊重孩子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据调查显示,受尊重的孩子与未受到尊重的孩子相比较,前者易于沟通、责任心强、做事主动积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未来社会发展要求人才要有责任心、主动性、创造性,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成人、成才,那就从尊重孩子开始吧。
四、家庭教育,脑筋需要急转弯。
——由“牵手”到“放手”。孩子的成长是无法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多给他们创造自理发展的机会,不随意支配孩子,限制他们的自由,也不过度保护他们,让他们吃苦、受累、受委屈,在挫折、逆境中锻炼和磨练自己。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我们越是想给孩子把成长的道路铺平,其效果越适得其反,因为人生的道路本身就是充满坎坷和艰辛的,这是客观规律。
——由“物质”到“人格”。家长爱孩子,为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昼夜操劳,但往往是重视外在物质上的、身体上的关心,却忽视孩子内心上的、心灵上的关注,忽视了亲密、融洽、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致使孩子产生自私、冷漠、依赖、懒惰、软弱等不良人格。家庭教育是伴随情感的理性行为,家长要让孩子从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上均衡发展,关心孩子的人格养成,创造学习做人的机会,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失败和挫折,提升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内涵。
——由“分数”到“责任”。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固然无可厚非,但不能片面的追求孩子的学业,否则会导致孩子缺乏理想和责任、适应能力差、易出现失落和焦虑等不良后果。家长要注重孩子智能、潜能的开发,关注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培养多种兴趣,向他们展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与困境(如环境污染、人口问题、洪涝灾难、粮食短缺、经济危机等),举办系列活动鼓励孩子参加活动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参与意思和解决问题
五、家教知识,助家长成功育子。
譬如,家庭教育十建议:为了让您的孩子受到各项良好的教育,现归纳十项建议,具体如下:尽可能不让孩子请假。孩子有自信心,才会努力学习。父母要善于看到孩子的成功,不放过微小的进步,并大力表扬,切忌贬低和嘲笑。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与进步,比关心孩子的成绩更重要。在孩子面前不随便议论教师。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碟,整理自己的床铺等。在家里有责任感的孩子往往在学校也很努力。经常给孩子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比给孩子定大目标更有效果。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不放过任何教给孩子知识的机会。父母的实际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孩子看到父母投身于有意义的工作的姿态,也会效仿着努力学习。教给孩子在读书时善于提问题。例如让孩子思考书中的探险家成功的原因,想想谁在为此奋不顾身?他为什么这样做?并让孩子做出结论。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孩子肯定不喜欢这个规定,但父母应该坚持。
又如,如何贴近孩子实际: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