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教案课件]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

文言文复习专题之文言文句式

http://pan.baidu.com/s/1eQkyMqu

文言文特殊句式课件

http://pan.baidu.com/s/1gdrOp5h

文言句式

http://pan.baidu.com/s/1dDo4AWh


201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句式

http://pan.baidu.com/s/1in49Z

文言文句式专题复习

http://pan.baidu.com/s/1i3J47u1

判断句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问今是何世。”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

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
(1)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缘故,是因为……)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 /“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
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二)
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意念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帝感其诚。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项王曰:“沛公安在?”
②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3.通过“之(是)”提宾。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孤臣唯命是听。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二)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中之定)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中之定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马之千里者

3.“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中心词+数量词
①尝贻余核舟一。为人五,为窗八。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三)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①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四)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省略句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②(∧走)五十步笑(∧走)百步。

3.省略宾语。
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动词宾语省略)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介词宾语省略)
③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4.省略介词。文言文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
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处所、地点)
②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TOP

15种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 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

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

4.得无……乎? 得无……耶?

这是一种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应译为现代汉语的下面三种格式:恐怕……吧; 莫非……吧; 该不会……吧

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也是相当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

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

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5.奈……何 如……何 若……何

这三个格式的用法是一样的,都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需要强调的是,“奈”、“如”、“若”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的意思;而“何”则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在中间插入的内容属于“奈”、“如”、“若”的宾语。整个格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先看下面例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

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上面的三个例句中加线的句子应分别译为:
①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
②(我们)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③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

6.何有于……?

这是一种表反问的固定格式。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究其实质是两种特殊句式的紧缩和移位。一是由介词“于”与它的宾语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原句作补语,翻译过来必须还原到动词谓语之前充当状语;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谓宾前置,也就是说“有”的宾语是疑问代词“何”,它前置了,在翻译的时候,也必须还原到“有”的前面。知道了这一点再去理解这种格式就容易得多了。这种固定格式的意思是:“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请看下面的例句。

例句: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应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

7.何……为?

这是一种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为”这个虚词。“为”有两个读音,一是读“wèi”,一是读“wéi”。读“wèi”的时候,它只有介词性。一是读“wéi”。读“wéi”的时候,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情况。一是动词性,是一个“本领”很高强的动词,可以这样讲,句中需要什么动词,它都能够代替。二是介词性,只用在表被动的句子里。也就是说在被动句中,“为”必须读“wéi”。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句中的“为”就必须读“wéi”。三是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在“何……为”这种固定格式中,“为”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固定格式的正确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请看下面例句:
例句: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例句: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

8.不亦……乎?

这是一种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最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格式中的“亦”。这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误解的词,稍一疏忽就可能把它理解为副词,其实,它是一个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只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

在古文中,这种固定格式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下面的几个例句: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句中的化线处应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

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中的划线处应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9.有……者

这种固定格式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必须强调的是,这种格式还有两种情况。一是叙述的对象“人”在句首出现了,如“楚人有涉江者”,此刻,“有……者”属于定语后置;二是叙述的对象在句中没有出现,不属于定语后置,如“杭有卖柑者”。请看下面例子:

人有亡斧者。(《韩非子》)在这个句子中,“人”出现了,因此,“有……者”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在这个句子中,叙述的对象没有出现,因而不属于定语后置,应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

10.何……之有?

这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句中的“何……”是“有”的宾语,“之”属于结构助词,表示提宾。这种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下面的例子: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应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应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

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应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

④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叔向贺贫》)应译为:“如果不忧虑德行没有完善,却忧虑财物不足,将要哀悼还来不及,有什么可祝贺的呢?”

11.唯(惟)……是…… 惟……之为……

这种固定格式也是一种宾语提前的格式。需要再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是”与“之为”,均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作用;而唯(惟),表示的则是动作的唯一性,译为“只”。这种格式在成语中使用的频率是很高的。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 惟命是从;
② 惟利是图;
③ 唯你是问;
④ 唯仁是亲;
⑤ 唯才是举;
⑥ 无乃尔是过与?

12.所以…… 所以……者

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这是古文中十分常见的固定格式,是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首先我们得知道,在古文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完全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复音虚词,用在因果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结果,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什么都可以表示,就是不能表示结果。那么,他都能表示什么呢?它可以表示动作所涉及到的原因、根据、工具、处所、办法、凭借等。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以书也。(表工具)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
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
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
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篇》)(表方法)
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

13.……何所……

这是一种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懂得了这一点,也就等于知道了在阅读古文中遇上了这种固定格式时应该如何翻译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
③白雪飘飘何所似?
⑤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孔雀东南飞》)

14.有所…… 无所……

这两种固定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可以说比比皆是。需要强调的是,“有”、“无”是动词,“所……”是名词性的“所”字短语作它们的宾语。这两种固定格式的翻译比较灵活。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

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

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

15.有以…… 无以……

这两种固定格式与上面讲的实际上是一回事,因为“有以”与“无以”是“有(所)以”与“无(所)以”的省写。“有”、“无”仍是动词,“(所)以……”是“有”或“无”的宾语。如“军中无以为乐”,就是“军中无所以为乐”,但不必机械地译为“军中没有用来作乐的东西”,可改变语法结构译成“军中没有什么用来作乐的”。“有以……”的译法类同。如下面的例子: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可灵活地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可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
还应该强调一下,“有以”常和“未”连用,此时,与“有以”的用法相同。
如: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

TOP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以是) 译为“因此,所以”。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  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  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  译为“怎么……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  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  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4、何……为(wéi)/哉、何以……为(wéi)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
①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25、唯(惟)……之(是)……
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
26、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①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②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有什么用处?

27、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

28、诚……则…… 译为“如果……那么(就)……”,例: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如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②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9、既……且…… 译为“又……又……”。例: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30、谓……曰…… 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例:孟子谓齐宣王曰。

31、无以……为 译为“用不着”。例:“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32、以……故…… 译为“因为……所以……”

33、何所……? 译为“所……的是什么?”。例: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34、安(宁)……哉/乎? 译为“怎么……呢?”“哪里……呢?”,例:①破巢之下,安有完卵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5、独……耶(哉/乎)? 译为“怎么在……呢?”

例: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36、何其……也! 译为“怎么那么……啊!”

37、直……耳! 译为“只不过……罢了!”,例: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8、庶几……欤? 译为“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39、其……其……也……? 译为“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0、何如哉? 译为“该是怎么样的呢?”,例: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41、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42、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43、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③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44、……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45、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46、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47、.……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例: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48、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