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诗经 》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
2、 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全诗;
3、 品味艺术特色:以情感为线索组织情节;叙、议、抒熔为一炉;对比手法;赋、比
兴手法;
4、把握女主人公形象,熏陶正确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背诵全诗;
2、 对比手法;
3、 女主人公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诗中几个文言虚词:载、言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诗经》;
2、 在诵读中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全诗。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浪漫;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二、《诗经》
学生自读文注○1后,补充如下:
1、总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只称《诗》,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自西周初至春秋中的诗歌305首。
2、《诗经》“六义”:
○1、内容体制:风、雅、颂。
风: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宫庭乐歌;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2、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叙陈述。《阿房宫赋》的一、二段,极尽赋体铺陈之能事,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骈散结合,多方渲染,极力铺张,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建筑的奇巧、歌舞的繁盛、美女的众多、财宝的丰厚、靡费的巨大,而这些动人的描绘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旨在通过楼台殿阁、脂粉金玉这些画面,揭示秦始皇的骄奢淫逸,突出秦始皇的罪行,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木兰诗》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如是。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鸟情”到“人情”,如是。
3、评价: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诗中思想正统、纯正)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诵读
(一)、正音正字(先掌握文注中的生字,补充如下。)
匪来贸丝、匪我愆期:fěi(一说fēi,因通假“非”——硬说通假,不必,因“匪”本身就有“非”的义项。)
载:zhài,文言助词。(多音字,另音zhǎi,一年半载。)
渐:jiān,“浸”意,如渐染。(多音字,另音jiàn,逐渐。)
(二)、朗读指导
诗中有几句最能集中展现女子的内心世界,朗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读出个性。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恋爱时期,旷野郊外,废墟墙头,有位姑娘,翘首期盼,不见爱人,焦急烦躁,泪花飞溅;爱人突现,欣喜若狂,手舞足蹈,高声欢呼。所以,前句要读得慢重低,后句要读得轻快高,女子对爱情的痴情陶醉,一读了然。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六个“矣”字传万情,读法各不同。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倾诉苦水,起调“矣”字宜重而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日复年复,怨情顿生,“矣”字语气加重,语调升高。“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拳脚相加,家庭暴力,女子内心由怨生恨,“矣”字语气更重,语调更高。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女子的情感由恨转而为悲。感情抒发达到高潮,朗读时“矣”字高重到了极点,可谓大放悲声。“静言思之,躬自悼矣。”静心反思,感慨万千,情绪由激动转为平静,“矣”字语气趋为平缓、低沉。
3、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一个感叹号,包含了痛苦、伤心、绝望、无奈、怨恨……该何去何从呢? “算了吧”,果断退身,冷静而觉醒,坚强而果断。故宜读得高而重。
(三)、示范朗读
(四)、自由练读
四、理解大意
1、忠厚的氓(一说,氓笑嘻嘻的,“蚩”通“嗤”)抱着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就是来打我的主意的(是来找我商量婚事的)。我送你渡过淇水,一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有意拖延婚期,是你没有好的媒人。愿你不要发怒,把秋天作为婚期吧。
2、登上那倒塌(一说通“危”,高高的)的土墙,来远望复关。不见住在复关的你,我哭得泪水流个不断。已经看见你了,我就有说有笑。你占卜,卦象上没有不祥的征兆。用你的车来接我,我就带着财物嫁给了你(把我和我的财物一起搬过去)。
3、桑树没有落的时候,那叶子光滑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女子啊,不要和男子沉溺在情感之中。男子沉溺在情感中,还可以摆脱。女子沉溺在情感之中,不能摆脱啊!
4、桑树落叶的时候,那叶子枯黄,落了下来。从我来到你家,多年来一直贫穷。淇水波涛滚滚,浸湿了车上的布幔。我没有过错啊,你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子的情感没有定准(没有一定的标准),感情一变再变。
5、多年来作你的媳妇,家里的辛劳活儿没有没做过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狠起来了。我娘家的兄弟们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6、(愿想)同你白头偕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也有个岸,湿地(再大)也有个边儿。想到少年时(一说初婚时)的快乐,(那时候,我们)有说有笑,快乐无比。你的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现在违反了你的誓言。你违反了这誓言,不念旧情,那也就算了吧!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艺术特色;把握女主人公形象。
教学程序
一、品读赏析
(一)、故事情节
讨论:
1、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大意,并从每节中找出一句诗句来作中心句。
2、诗中的女主人公经历了太大的变故,试说说下面的三个变化:
○1、生活经历的三种变化;
○2、身份地位的三种变化;
○3、内心情感的三种变化;
——明确:
三层 六 节 生活
经历 身份
地位 感情
色彩
概括节意 中心句
一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恋爱结婚 恋人 甜蜜幸福
(红色)
2、相思相恋,结为夫妻。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妻子
二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婚变遭弃
弃妇
悲痛悔恨
(黑色)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既失爱情,又失亲情。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三 6、今昔对比,毅然决然。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决绝离开 冷静自醒
(蓝色)
(二)、人物形象
讨论:
1、 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从每节中找出侧重点)
2、 你怎样评价氓?
3、 这场婚姻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你从这场爱情悲剧中认识到了什么?
——明确:
1、女主人公:温柔、痴情、忠贞、守贫、勤劳、刚强。(朱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2、氓: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用情不专、始乱终弃,性情暴虐。(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在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3、婚姻失败的原因:
○1、女子容颜衰老导致男子变心;
○2、男子的喜新厌旧、始乱终弃;
○3、根源在于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春秋时期,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逐渐产生并发展,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
4、认识:(畅所欲言)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爱也要有理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3、正确的婚姻、家庭观是什么?
(三)、艺术特色
1、对比手法:
○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经历、身份地位、感情色彩的对比;
○2、氓婚前婚后态度的对比;
○3、环境的三次对比:(三次写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此时,两情相悦,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此时淇水当是红色,代表着甜蜜幸福。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此时,时移事易,物是人非。想当初有情人共渉淇水,看今朝负心汉令人心碎。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此时淇水当是黑色,代表着浓黑悲凉。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此时,爱的玫瑰已然枯萎。淇水再宽尚且有岸,而氓的欲望却毫无止境,我的痛苦却无边无际。面对婚变,毅然决然。此时淇水当是蓝色,代表着冷静决绝。
2、叙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
作为叙事诗,全篇自然是以叙事为主。但在叙事的同时,兼有议论,如第3节。而在叙事和议论之中,始终洋溢着抒情气氛,尤以5、6节为甚。
3、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既是“兴”,更是“比”。 以“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是“兴”,更是“比”。 以“其黄而陨”喻女子年老色衰。“三岁食贫”,又“夙兴夜寐”,更“士也罔极”,岂能不人老珠黄?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
二、归纳总结
学习此诗歌,你学到了什么?
1、主旨:这是一首弃妇诗,叙述了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最后通过反思变得刚强,清醒过来,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艺术特色:对比手法;叙述、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比兴手法。
三、拓展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