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无数的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在由湖北远赴长沙的路上,踽踽独行。杭州西湖的歌舞和暖风,醺得南宋小朝廷的君臣们昏昏然,仿佛忘记了国土沦丧。那柔媚的吴侬软语和妖娆的舞姿,最是能够消磨人的意志,以至于辛弃疾这位山东大汉的语言,与周围环境那样格格不入。
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国攻陷,北宋灭亡。逃到南方的赵构在杭州重建政权,称为南宋。中国半壁江山沦入金人之手,且时刻面临着继续遭到南侵的危险。可是,南宋的君臣们大多数都是软骨头,对金俯首称臣,不敢言战。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家乡就已经沦陷于金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与祖父一起生活,祖父一直希望“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教育他抗金复国。所以,作者幼小的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还我河山的强烈愿望。
透过作者那些热烈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到“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鹧鸪天》)的勇猛豪迈,可以看到“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的叱咤风云,可是,同时也看到了他的英雄失路,壮士凄凉的无奈。
南宋不是缺乏英雄,而是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在扑面都是婉约词的宋代,辛弃疾以自己的豪放词独领风骚: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
其中冲天的英雄豪迈气概,简直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然而,这样的英雄气概在岁月的消磨下也会黯淡。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词的第一句,作者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暮春的景色,枝头的花朵已经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天真的又要去了。写这首词的时候是1179年,距辛弃疾北方起义,南归宋朝已过去了十七个年头,作者本人已经近四十岁了。
作者仕途十分坎坷,遥想当初,二十二岁时,在已经被金兵沦陷的山东,作者举义旗聚众起义,率五十多人马,突袭五万金兵营寨,将叛徒活捉,带至南宋建康斩首,震动朝野。
可是十七年过去了,而南宋国势日衰,政权腐朽,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等待中逝去了宝贵年华,眼看着一个春天又消失而去。一个“又”字将作者无奈的心情暴露无遗。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这是作者矛盾心理的进一步描写。
自投奔南宋以来,作者从未获得信任重用,他写的《美芹十论》、《九议》两文上奏朝廷,分析抗金形势,提出进攻方略,但是有投无应。他每到一地,由于政绩卓越受到朝廷小人的猜忌,频频调动其职务。抗金收复中原的希望渺茫,又只作一些闲职,使得辛弃疾低迷、压抑。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花是春天的象征,作者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作者明白,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尽管如此,作者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春天啊,且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吧,听说芳草已长满天涯海角,你能去那里呢?
是呀!天下虽大,我能去哪里?作者在一个地方刚刚有所建树,就因为朝廷害怕他培植个人势力,而被调动。这一次,又是从湖北调往湖南,担任掌管财赋的官职,对于渴望杀场厮杀的作者来说,当然不能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何况是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更加使他郁闷和愤慨。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对于作者的询问,春并没有回答,时光匆匆,理想渺茫,让作者无可奈何。那屋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编织着蛛网,粘住象征春天的杨花柳絮。这殷勤的昆虫和自己一样,想留住春天,但是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身处这样的时代,驱除强敌、实现壮志的愿望与自己微薄的力量对比,真是力不从心呀!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下阕一开始,作者引用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的失意。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失宠被贬居长门宫,她整日愁苦,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笔很好,便拿出千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表达自己的脉脉情感,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可是,陈皇后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作者以陈皇后比喻自己,他的济世之志,救国理想眼见都落了空,心中异常苦痛。他恨权奸当道、蒙蔽君主、不思恢复失地,反而排挤抗金志士。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对于皇帝身边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十分痛恨,警告他们: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
“闲愁最苦。” 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不要用登高望远的方法来排解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摸鱼儿》的表现手法虽然含蓄,但作者的情绪表达的却是淋漓尽致。据说,当年宋孝宗读了心中不快,因为这首词碰了南宋政权的痛处。
命运对于辛弃疾实在过于苛刻,终其一生,也难得一遇大展才华以酬夙志的机会。许多愿望只能靠梦中结想、梦中实现。1207年,67岁的辛弃疾带着遗憾含恨而逝。临终时大喊数声:“杀贼!杀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