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贺铸《踏莎行》赏析

杨柳回塘,

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花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

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

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

无端却被秋风误。

贺铸(1052—1125),字方回,晚号庆湖遗老。北宋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宋太祖贺皇后族孙,以荫入仕。因为人豪爽耿直,一生只当到一些小官。擅长填词,词作题材较广,风格多为浓丽婉约,但亦有些是豪放的。在这首《踏莎行》中,词人通过咏叹美丽而高洁的荷花在寂寞中凋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其风格当属前者。

上片写荷花的遭遇。首二句描述荷花生长的环境:这是一个迂回曲折的池塘,也是一条连通大河的小浦,岸上杨柳参差,水中鸳鸯嬉戏。“回塘”、“别浦”指的是同一处地方,表明荷花生长的处所偏僻;“杨柳”、“鸳鸯”亦为同一处地方之景物,则以与荷花为邻者皆美好事物,来衬托荷花的高洁。“绿萍”一句,是说因荷塘偏僻,无人驾采莲舟前来采摘荷花,故舟行的水道被繁衍的绿萍封闭了“绝无”二句,进而述说因荷花之香清淡,也断然没有蜂、蝶爱慕其香气而飞来采蜜,那粉红色的荷花只能寂寞地开放,随即便在秋风中凋谢了,芳心苦楚。“幽香”、“红衣”、“芳心”展现了荷花的高洁和美丽,并将其比拟为高洁的美人。而“芳心苦”语意双关,既指莲心味苦,亦言高洁的美人因世态炎凉而内心凄苦。

下片即景抒情,借荷花以自叹。过片二句,描绘荷塘黄昏景象:夕阳的余晖返照在荷塘上,像在迎接涨入此中的晚潮;天空飘行的云彩,又给荷塘降下一阵小雨,使荷花更显得饱经沧桑和美人迟暮。“依依”一句,意为荷花美人触景生情,她轻柔地摇着腰肢,像是在向大诗人屈原那样爱慕其芳洁的知己倾诉心中的哀怨。此句意涉屈原《离骚》:“制   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结尾二句,即写荷花美人之哀音。“当年不肯嫁春风”指荷花当初不愿如许多花草那样媚俗争宠,在春天竞放,可见其高洁。“无端却被秋风误”指荷花独自在炎夏开放,但凭白无故很快就被肃杀的秋风摧败了,又见其不幸。而该词的弦外之音,乃是词人以荷花、美人自喻,感叹自己虽有才学,但因清高,不愿趋炎附势,在世俗的势利场中只能屡遭冷遇,最终空怀抱负而老去。

这首词用了比兴的手法,利用联想,由此及彼,见文抒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的。贺铸的这首《踏莎行》看上去是咏荷花,实际上是以荷花自喻。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花路。”词人起句写荷花生长的地方。回塘,位于迂回曲直的池塘;别浦,离开要冲的水口。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一个冷落清净,不为人所知,也就是不能被人所发现、爱慕的环境之中。在前两句中,词人用杨柳、鸳鸯来衬托荷花。杨柳在水岸边,荷花在水中央,一绿一红,遥遥相映;鸳鸯是水中飞禽,荷花是水中植物,一动一静,相交成趣。以杨柳倒影水中来衬托荷花的亭亭玉立,用美丽的鸳鸯来衬托荷花的鲜艳,自然贴切。第三句,词人笔锋一转,由美丽的荷花转入她的不幸命运来。如此艳丽,却不见采莲的小船的光顾,难道这就是因着水中浮萍的稠密,因而短了莲舟的水路么?词人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这里,词人用以比喻自己的不得意是因着不被人所引见,有千里马,而没有伯乐。托喻非常委婉。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荷花生长于偏僻的回塘、别浦,莲舟又由于绿萍的阻隔而不能来此采莲。可恨的是,沾花蹂草、闻香而至的蜂蝶,却不知幽香之可爱,断然不来。这是由于蜂蝶的浅薄世俗,还是因着荷香的特别、清幽?这里,词人以荷花的幽香,来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的不至,来比朝廷当权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另人惋惜。既然莲舟不来,蜂蝶不慕,那么,荷花的美艳、芬芳,只能是“红衣脱尽”,花瓣凋零,自开自落了。留下的只能是苦涩的芳心。词人暗示自己虽然有才有德,却不为人所知,不为人所用,只能是终身郁郁不得志。将花比人,处处双关,写得水到渠成,词尽意未尽。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下片起句推开一层,情中写景。落日的余辉返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迎接着涌来的潮水;天上流云飞过,飘落下来的雨水洒在池塘里。这两句写得生动,即描写了荷花的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历经朝暮,饱遇风雨,却不为人知,无人采摘;又比喻自己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如荷花一样,遭遇过太多太多的世事沧桑、人间冷暖。这样写景,又写了词人的情感和性格。

“依依似与骚人语”一句,“语”的对象是“骚人”。词义更加丰富起来。我们可以想起屈原的《离骚》,想起屈原想采集荷花作衣裳,用以象征自己的芳洁。在用字上,这里的一个既虚又活、既幻又真的“似”字,活写出了自己“与骚人语”究竟还是想象这层意思来。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行文至此,词人已经花即是人,人即即是花,人花合一了。荷花开在夏天,而不是在春天,所以也很贴切。春天本是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时节,而荷花却孤芳自赏,高风亮节,不愿“嫁与春风”,最后,却落得个红衣尽脱,芳心独苦的境地。活生生的没由来的被啸杀的秋风所耽误了。这里,词人倒出了自己由于性格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始终仕途崎岖,命运坎坷的感慨。
评析:

       这首词是咏荷花的,暗中以荷花自比。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发抒文外之意。所以从《诗经》、《楚辞》以来,就有比兴的表现方式。词也不在例外。
  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谓之别,如别墅、别业、别馆。)回塘、别浦,在这里事实上是一个地方。就储水之地而言,则谓之塘;就进水之地而言,则谓之浦。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花。杨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绿一红,着色鲜艳。鸳鸯是水中飞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来常在一处,一向被合用来作装饰图案,或绘入图画。用鸳鸯来陪衬荷花之美丽,非常自然。
  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她不幸的命运。古代诗人常以花开当折,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故无名氏所歌《金缕衣》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荷花长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莲舟前往采摘,如王昌龄《采莲曲》所写:“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莲舟的行驶就困难了。这当然只是一种设想,而这种设想,则是从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来,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见采由于莲舟之不来,莲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来比喻自己之不见用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由于仕途之有碍。托喻非常委婉。
  第四句再作一个比譬。荷花既生长于回塘、别浦,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
  歇拍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终于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过片推开一层,于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写仍是回塘、别浦之景色。落日的余辉,返照在荡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云,则带着一阵或几点微雨,洒向荷塘。这两句不仅本身写得生动,而且还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间,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屡经朝暮,饱历阴晴,而始终无人知道,无人采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遭遇过多少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写景,就同时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显然是从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变化而来。但指明“语”的对象为骚人,则比李诗的含义为丰富、深刻。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为屈原曾设想采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见王逸《注》)制作衣裳,以象征自己的芳洁,所以词中才也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要将满腔心事,告诉骚人。但此事究属想象,故用一“似”字,与李诗用“欲”字同,显得虚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离骚经〉章句序》中曾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这以后,香草、美女、贤士就成为三位一体了。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显,而结尾两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样也将这三者连串了起来。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本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由于古代诗人习惯于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出处之节,以美女之不肯轻易嫁人比贤士之不肯随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择夫过严而迟迟不能结婚以致耽误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贤士之因择主、择官过严而迟迟不能任职以致耽误了建立功业的机会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杜甫《秦州见敕目薛、毕迁官》:“唤人看腰 ,不嫁惜娉婷。”陈师道《长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虽立意措词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处之节。本词则通体以荷花为比,更为含蓄。
  《宋史·文苑传》载贺铸“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我们理解本词很有帮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