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 文
考试时间:2015.4.27,9:00—11:30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单项选择题)1至4页,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5至8页,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刚劲/劲爆 拂晓/佛教 鸡肋/勒令 缉拿/开门揖盗
B连载/下载 卡壳/卡尺 脸颊/挟制 脐橙/济世安民
C尽快/尽情 瓜蒂/孝悌 讣告/馥郁 叱咤/姹紫嫣红
D轧钢/倾轧 拘泥/忸怩 麻痹/裨益 撞击/人影幢幢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元凶 副作用 彪炳千秋 融会贯通
B.决绝 亲和力 两全其美 震聋发聩
C.膨胀 陪笑脸 真知灼见 分庭抗礼
D.遨翔 捅娄子 韬光养晦 花样迭出
3依次在下列横线处填人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中,我们 不想停下匆忙的脚步,走出城市,去细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②北京老舍茶馆、成都顺兴老茶楼都是当地的著名茶楼,在经营理念、服务水平等方面,两者各有特色, 。
③如何处理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值得思考。没收学生手机只是 ,还需要深入学生心灵,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何曾 半斤八两 釜底抽薪
B.何尝 不相上下 扬汤止沸
C.何尝 不相上下 釜底抽薪
D.何曾 半斤八两 扬汤止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鉴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对普通市民比较陌生,我市相关部门加大了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以便顺利推进登记工作。
B在今年我省的中高级人才洽谈会上,一些民营企业用高额年薪等优厚待遇,来吸引那些担任过大型企业主管岗位的应聘者。
C一座城市全民阅读的水平,能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内涵,体现城市的软实力,也是衡量其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D告别破旧平房,住进宽敞新居,是棚户区居民几代人的梦想,今年启动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将实现他们多年的夙愿。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5 -7题。
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觉对于人脑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研究人员在小白鼠睡眠时将绿色染料注入到脑脊液中,之后又在清醒时将红色染料注入其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环绕大脑和脊髓的透明液体,主要为脑细胞供应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废物。结果显示,睡眠时,大量的脑脊液迅速流过大脑,并很快充满了大脑。但清醒时只有很少量的脑脊液流过大脑,或者几乎没有流动。相比清醒状态,睡眠时大脑细胞间的空隙增大了60%。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睡眠时脑脊液携带着大量的代谢垃圾流出了细胞,使得细胞内的空间“缩水”了。
研究人员将一种有毒性的蛋白质注入小白鼠的大脑。结果显示,睡眠期间脑脊液很快将这些有毒蛋白质清除到细胞外,就像有一个洗衣机把污渍洗干净一样,这种蛋白质在大脑中渐渐消失了。原来,睡眠期间大脑会自我清理,清除掉清醒状态时累积起来的大量有害的代谢垃圾,从而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之前有研究认为,睡眠有助于存储和巩固记忆,以及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原因就在睡眠让大脑更干净、更健康了。
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以外的细胞——神经肢质细胞,正不时地在收缩或扩张。收缩时脑脊液的流动很慢,扩张时脑脊液的流速变快,量也变多。难道脑脊液这个“清理大师”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流动的?研究人员摘掉了小白鼠神经胶质细胞中的通道,脑脊液就停止了流动,看来神经胶质细胞真是负责运输脑脊液。神经胶质细胞是如何接收“指令”的呢?研究人员指出,当人受到恐惧或其他外部刺激时,大脑会处于警觉状态,觉醒激素被大量释放,随之带来神经细胞内的空间变大。睡眠时,这个激素不活跃了,细胞内的空间自然会有所收缩。若利用药物阻断这种激素的作用,神经细胞之间的空间就会明显变大,脑脊液的流动量也会变多。
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卫体系,其功能就是通过淋巴液来清除掉人体的代谢垃圾,大脑中这个微观的清理系统,则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输送脑脊液来清理垃圾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两者有些相似,所以研究人员将大脑的这种清理系统命名为“胶质淋巴系统”。之前研究认为,脑脊液在大脑垃圾清理方面的功能是单程的,实际上胶质淋巴系统也像淋巴系统那样是一个再循环系统,因为将近有40%的脑脊液会重新回到大脑。大脑清理为什么在睡觉时进行呢?睡眠期间,大脑神经细胞会有很大程度的“缩水”,这种收缩给细胞之间创造了更多空间,能允许更多的脑脊液自由地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清除垃圾。清醒时,大脑的细胞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了脑脊液的流量。更重要的原因是,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状态时,神经胶质细胞的空间是按比例有序收缩的,这样会使脑脊液更快速地流过大脑,从而更有效地清理垃圾。另外,脑脊液清理大脑垃圾是需要很多能量的,事实上,大脑睡眠时能量消耗没有大幅减少。清醒时,大脑会积极地处理不同的信息,这同样需要能量,这就导致清理工作与大脑必须要执行的功能难以兼顾。为了利用更多的能量来清理更多的垃圾,大脑就选择在睡眠时启动清理系统。
大脑是个凌乱的场所,睡眠时它却拥有独特的净化系统!我们不可错过每天保养大脑的最佳时期啊。
5.下列有关睡眠对人脑意义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睡眠是人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和可逆的静息状态,作为人的基本生理活动,它所占的时间大约是人生的三分之一。
B.睡眠有助于大脑调节机体的代谢以及免疫系统,从而让大脑变得更清晰,更健康,有助于大脑存贮和巩固记忆。
C.睡眠时,脑脊液通过神经胶质细胞,快速流过大脑,清洗掉大脑中的蛋白质等有毒物质,使大脑变得更加干净。
D.睡眠是大脑的自我保养,睡眠时,通过脑脊液提供营养并运走代谢垃圾,从而给大脑腾出更多的空间。
6.下列对大脑自我清理工作的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A.睡眠时,大量的脑脊液迅速流过大脑,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废物,从而使得神经细胞内的空间变大。
B.睡眠时,大脑中的觉醒激素不活跃,使神经细胞间的空间变大,有利脑脊液的流动,增多脑脊液流动量。
C.大脑用神经胶质细胞来清除大脑代谢垃圾的方式与人体淋巴系统的工作原理一样,因此也属于淋巴系统。
D.睡眠时,大脑的神经细胞按比例有序收缩,从而让脑脊液更快地流过大脑,起到修复大脑的效果。
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脊液堪称大脑中的“清理大师”,在大脑睡眠时能将一些有害物质清理掉,从而让凌乱的大脑得到净化。
B.大脑清醒时神经细胞变大,相互紧密联系,限制了脑脊液流动;睡眠时,神经细胞变小,脑脊液就有了更多的流动空间。
C.脑脊液的流动与淋巴液的流动不同的是,它在大脑垃圾清理过程不是单程的,近40%的脑脊液会重新回流到大脑。
D.清醒时,大脑要处理很多信息,会消耗许多能量,因而无法有效兼顾对大脑的维护,这是大脑晚上清理的原因之一。
三、(6分,每小题3分)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但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风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渠,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以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柄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为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按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巷暑疫,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来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日:“此疏行,吾目瞑矣!”
(《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蕴设计降其渠 渠:头目。
B.辅臣柄政 柄:执掌。
C.三桂见素蕴前奏,恶之 恶:讨厌。
D.乃按行山谷开饷道 按:按照。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宜以言为事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正在议论多而成功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且为国直陈 子卿尚复谁为乎
D.乃命发湖广军前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四、(31分)
10.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之要也。(4分)
答:(1)___
(2)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4分)
答:(2)
11第I卷文言文中杨素蕴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方孝孺《深虑论》)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秋思① 陆游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江问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③固百尺楼。
【注释】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人。
(l)赏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一句中“残”字的妙处。(4分)
答:
(2)两首诗表达了哪些相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6分)
(1) _ __,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2)狗吠深巷中, _ 。(陶渊明《归园田居》)
(3)春冬之时, _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4)画图省识春风面, _ 。(杜甫《咏怀古迹》)
(5)__ __,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
(6)__ 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7)_ 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8)驾一叶之扁舟, _ 。(苏轼《赤壁赋》)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8题。
陈从周先生
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典出于厚的《梓人传》。盖先生工木
土,故赵以梓人称之。陈从周喜甚,晚年以梓翁自喻。
梓室,实为陋室。“陋”到仅七平米方圆,但文房四宝俱备,书香充盈。“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间归来,家人怕他太累,又担心他写文章再遭横祸,劝止。但陈从周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事业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国林小品之集大成者。他的《说国》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仅日本,就有六家出版社同时翻译了他的这本著作。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他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他交友极广,与建筑大师梁思成、贝聿铭,书画名家张大千、王蘧常,以及京昆大师梅兰芳、俞振飞等社会名流过往甚密。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是匠人。土木匠,教书匠。
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足迹遍踏大江南北;作为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他把梓室作为教室,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奈墨》的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勤奋课”。“板凳要坐十年冷”。他认为,学问之道在于德,有德者,虚怀若谷;想做事业,惟勤是途。
他反对文、理分科太死,倡导文理应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由博返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上世纪50年代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并请昆曲名家到校园进行传授。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在他的启发下,昆曲大师俞振飞也请他到昆曲学校讲授古园林建筑。他讲“园境与曲境”,提倡“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建议戏校学生到苏州园林中体昧古典戏剧之美,去感受“游园”“惊梦”中一招一式的源泉。
他在谈到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应由艳丽而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的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的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到家”一言概括。他游刃雅俗之间,以至他的众多学生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
他在《苏州园林》中写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58年,他向苏州市政府呼吁抢救网师园。市政府很重视,立即行动,予以修葺。在这非常年代,全国大炼钢铁,有人要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陈从周坚决反对,尽管他振臂疾呼,但无人回应。当时北京批判梁思成,陈从用也被作为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
为江南园林,陈从周吃足了苦头,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州修复名园。陈从周认为苏州曲园的文化含量最高,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于是他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苏州政府请他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环秀山庄和拙政园等景点,发现了不少问题,回沪后在媒体上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严肃地批评了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1991年他考察有“江南华厦,水乡名园”之誉的同里的退思园,发现固旁有座水塔,大煞风景。所幸苏州有关方面对陈从周的意见十分重视,对他提出异议的地方都及时地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
1978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国——殿春簃为蓝本,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并起名为“明轩”。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于1980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的风采。1999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人尊重、热爱陈从周,聘他为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顾问。他欣然接受,并题“述古还今”四字,表达他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理念。
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且看他对苏州园林的一段描述:
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断;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则是姜白石之流了;沧浪亭有若宋诗;怡园仿佛清词,皆能从其境界中揣摩而得之……
(摘编自张昌华《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五周年》)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园林建筑专家,还擅长书画、诗词、散文和昆曲等,学养丰厚,多才多艺,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B.作者回顾陈从周先生撰写《梓室余墨》的经历,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凸显他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
C.从陈从周对“园境与曲境”的阐述看,他认为古园林建筑与昆曲艺术可以取长补短,习昆曲者也应有一定的古园林常识。
D.陈从周先生为保护苏州园林奔走呼号,并通过“明轩”这一作品展示了苏州 园林的魅力,苏州园林最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功不可没。
E.陈从周以诗词比喻苏州园林,典雅生动,颇具见识,表现出苏州园林风格迥 异、境界各一,或清新空灵、或浑然天成等特点。
16从文中看,陈从周先生作为“教书匠”,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特点?(6分)
答:
17.文中较多地叙述了陈从周与苏州园林的往事,这对表现传主形象有何作用?(6分)
答:
18.你认为陈从周在园林艺术方面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阐述充分,有一定说服力。(6分)
(1)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2)昆明滇池是我国主要的名胜风景区之一,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一年,陈从周应邀参加滇池之畔一个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有关部门再三恳请陈从周题词留念,他踌躇再三,在一张展开的宣纸上,大写了“回头是岸”,在场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笔,当属殊荣。陈从周每每忆及此事,感慨万千:“哪能一切向钱看,我写‘回头是岸’,潜台词是滇池再这么填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破坏生态平衡,乱建筑,必遭大自然的报复,将子孙饭提前吃了,到时后悔也不行了。”(尚虞人《“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
答:
六、(1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①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⑧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④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不过,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1)材料中画线句子的顺序已打乱,请重新排序,使之语意连贯。(只写序号)(2分)
答:
(2)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诗”的特点。(不超过10字)(2分)
甲:_ ___
20.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两部,仿照画线句各写一句话。要求:紧扣所选作品,内
容恰当,句式大体一致。(6分)
备选作品:《巴黎圣母院》《家》《三国演义》《哈姆莱特》
阅读是心的旅行,美的享受。一部作品就是一道风景,其间的人物给了我们别样的审美体验。富丽堂皇的大观园里,娇弱多情的林黛玉惹人怜惜。 ,
。 , 。
七、(60分)
21.(60分)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成都市2015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2分)
1.B(B. zǎi/zài,qiǎ/kǎ,jiá/xié,qí/jì。A jìng, fú/fó,lèi/lè,jī/yī C.jǐn/jìn,dì/tì,fù,zhà/chà
D.zhá/yà,nì/ní,bì,zhuàng/chuáng)
2.A(震—振, 陪—赔,遨—翱
3.B(何尝: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此句用其“并非”之意。何曾:问的语气表示未曾。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数量、程度差不多。半斤八两:形容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4. C (A.主客倒置,可改为“普通市民对《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比较陌生”。B.搭配不当,可去掉“岗位”,或将“岗位”改为“职务”。D.语意重复,可删去“多年”)
二、(9分,每小题3分)
5. D (A.这是对睡眠本身的认识,没有揭示睡眠对人脑的意义;B.“从而”一词强加因果;C'.“蛋白质等有毒物质”表述不当,不能说蛋白质都是有毒物质)
6. B (A.应为“使得神经细胞间的空间变大”;C'.大脑是用脑脊液来清理垃圾的,大脑的微清理系统不属于淋巴系统;D.“神经细胞”应为“神经胶质细胞”;)
7. C (淋液的流动不是单程的,它也是一个再循环系统)
三、(6,每小题3分)
8. D(按:察看)
9. C (介词,为了。A.介词,把;介词,按照。B.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递进,而且。D.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1653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东明面对着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败毁,百姓房屋庐舍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百姓依靠着山丘,仅剩下几十家。杨素蕴到任后,修缮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后,人户已达一万多。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东明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以向皇帝进言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然担忧的,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得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有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辅佐他的大臣把持着政权,把杨素蕴调出京城担任川北道官员。吴三桂看见杨素蕴以前的奏折,憎恶杨素蕴,准备了给皇帝的奏章,极力辩解,并且摘录(杨素蕴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渐”等用语,认为杨素蕴的意思含沙射影,话语中埋伏着产生危险的祸根。皇帝下诏责成杨素蕴用奏章回答,杨素蕴回答说:“防微杜渐,是古今通用的话语。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们商议这件事,给他定罪为含糊巧饰,判处降职调用,(不久)被罢免官职回家了。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维讷上书说:“杨素蕴首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的性情刚直,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发湖广军前。适逢父丧,服阕后,才奉命赴任。康熙十七年(1678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一段路程险峻狭隘,舟车不通,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通船只,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他的官职。命令刚刚下达,可是杨素蕴已经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县是百姓疾苦最重的地方,如应城对种谷的田地地征税很重,监利一年征收两次赋税,给百姓造成祸害几十年了。杨素蕴知道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后,分项目写成两篇奏疏。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禀报,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职,他就口授奏疏,列入遗疏,并且说:“如果能够按这奏疏实行,我死后就闭眼了!”
四、(31分)
10. (8分)
(1) (4分)(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落实“原”“要”字各1分,大意2分)
(2) (4分)适逢年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贩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贩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落实“岁”“檄”各1分,大意2分)
11. (5分)尽职守责;具有远见;忧民疾苦;敢于直言;治绩卓异。(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 (4分)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退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画正确两处得1分)
【参考译文】所以即使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的,足以使国家灭亡,,而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灭掉他的国家,这是思虑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想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使后代一定没有灭亡的危机,这在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上天会如此安排吗?
13. (8分)
(1) (4分)一“残”字,写出了“月”之形,一勾残月点明了时间,并借用想象将妇女的砧柞捣衣与月亮的残缺相联接,仿佛月亮是被砧柞敲残,使客观的物象具有了主观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 (4分)①因秋而生的悲凉感:两首诗表达了因秋萧条之景而生悲凉之情以及常年漂泊之感。②忧国情怀:杜诗借战乱流离和陆诗借年老闲居故园的描写,都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6分) (每句1分)
⑴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鸡鸣桑树颠 (3)则素湍绿潭 ⑷环珮空归夜月魂
(5)轻拢慢捻抹复挑 (6)折戟沉沙铁未销 (7)野芳发而幽香 (8)举匏樽以相属
15、B C(B项“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分析错误,这段文字主要表现陈从周先生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潜心研究的执着;C项“可以取长补短”曲解原文,未能理解“亲缘关系”的内涵)
16. (6分)①注重言传身教,激励学生谦虚勤学;②强调博学多识,重视传统文化的相通性;③授课深人浅出,能生动灵活地教诲学生。(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 (6分)①介绍传主经历,突出陈从周在古典园林保护和研究方面的卓越建树;②凸显传主品格,表现其耿介不屈、捍卫传统文化的独立人格;③表现传主影响,表达对陈从周学术及人格的由衷敬意。(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
答案示例1: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注重园林艺术与古文化的相通,从而使园林更具意境,更有内涵。教授园林艺术,他希望学生能学习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研究中国园林,他提出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进而求其本、究其源。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抓住了园林艺术的本质,可以使学习者得其精髓,建造者免走弯路。对文化的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懂得古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共通性,我们便会多一份照耀心灵的感悟。
答案示例2: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述古还今”,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以苏州园林的保护和发展为例,他倡导修复晚清学者俞褪的故居,反对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又积极地通过“明轩”把苏州园林介绍到世界,使苏州园林名扬天下。面对滇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恶性开发,他愤而写下“回头是岸”,发出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终将“苦海无边”的警告,其情感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继承和发展的矛盾处处可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述古还今”四个字的分量。
观点合理,2分;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合理阐述,2分;阐述充分,有说服力,2分。言之成理即可。
六、(10分)
19.(1)(2分)④②①③
(2) (2分)篇幅短小,意蕴深远(一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 (6分)参考示例1:高大庄严的圣母院前,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让人痴迷。等级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委曲求全的高觉新令人唏嘘。
参考示例2:烽烟四起的三国战场上,忠诚智慧的诸葛孔明令人叹服。阴森恐怖的丹麦宫廷中,忧郁勇敢的哈姆莱特让人感伤。
每句3分。紧扣所选作品,内容恰当,2分;句式大体一致,1分。
21.(60分)
评分标准参考高考评分要求。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基础等级中的内容项判为四等的作文,表达项、发展等级可在三等及其以下酌情给分。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个评分点,选择其中的突出点,按等级给分,甚至满分。发展等级分以“有文采”“有创意”为重点。
深刻:透过现象深人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如确认为“套作”,可适当扣分。
(4)缺标题扣2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3分为止。
(5)标点符号酌情扣分,一逗到底扣2分,扣满2分为止。
(6)文章不足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015届“三诊”文言文【参考译文】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1653年),考中进士,授官直隶东明知县。东明面对着黄河,(有一次)黄河决口,公家房舍城郭全部败毁,百姓房屋庐舍几乎全部倒塌,剩下的百姓依靠着山丘,仅剩下几十家。杨素蕴到任后,修缮城池,招集流亡的百姓。三年之后,人户已达一万多。山东境内以任凤亭等人为首的各路盗贼抢劫掠夺东明旁边的郡县,扰乱到直隶南部东明一带。杨素蕴利用计谋诱使他们的头目投降,解散那些被胁迫跟随的人。顺治十七年,杨素蕴以治绩卓著,授官四川道监察御史。他上书说:“我是言官,应当以向皇帝进言为事务。但是现在天下然担忧的,正是在于臣子们议论得多但做成事情的很少。国家设立官职,分配职责,(如果)各官员都有干好本职工作,那么平定天下没有多余的事情。(我)更希望皇上拿出真心统御(或对待)他人,使每个人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更是端正根本澄清源头的关键啊。”
顺治十八年,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辅佐他的大臣把持着政权,把杨素蕴调出京城担任川北道官员。吴三桂看见杨素蕴以前的奏折,憎恶杨素蕴,准备了给皇帝的奏章,极力辩解,并且摘录(杨素蕴原奏章中的)“防微杜渐”等用语,认为杨素蕴的意思含沙射影,话语中埋伏着产生危险的祸根。皇帝下诏责成杨素蕴用奏章回答,杨素蕴回答说:“防微杜渐,是古今通用的话语。我只期望吴三桂等藩臣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做圣祖您的纯正的臣子,并没有其他的意思。”皇帝下令部下们商议这件事,给他定罪为含糊巧饰,判处降职调用,(不久)被罢免官职回家了。过了十年,吴三桂反叛。尚书郝维讷上书说:“杨素蕴首先弹劾吴三桂,劝说皇帝应当防微杜渐。在那时候吴三桂反叛的情状没有形成,似乎是杞人忧天。但按照现在看来,那么杨素蕴的先见非常明达,而且他是为了国家勇于上书直言,奋勇向前,不考虑自己安危。他的性情刚直,浩然正气,实在是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急切时应该优先录用他。”皇帝诏令按照原官品级录用,发湖广军前。适逢父丧,服阕后,才奉命赴任。康熙十七年(1678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乱,策应吴三桂。清军派用大量军队运输粮饷,从襄阳到房县、保康一段路程险峻狭隘,舟车不通,每年须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的丁夫运送,军饷常常苦于接济不上。杨素蕴访察到谷城有条小溪,可通船只,于是就实地去察看,在山谷中开凿运粮道路,由此水上运输通达便利,节省丁夫十分之九,军队就再也不缺粮食了。二十六年,授官安徽巡抚。适逢收成不好,(杨素蕴)上书请求赈灾,刚刚拜呈奏疏,朝廷就下文命州县开仓赈给,保全救活的人很多。不久,调任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杨素蕴上书请求减免武昌等三十二州县的钱粮,皇帝派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人会同巡抚勘察灾情。舒淑到达武昌时,杨素蕴正好中暑患病,不久就上书称病打算解任归里。皇帝怀疑他借病(不勘察灾情),就解除他的官职。命令刚刚下达,可是杨素蕴已经死了。
在他死之前,湖北的郡县是百姓疾苦最重的地方,如应城对种谷的田地地征税很重,监利一年征收两次赋税,给百姓造成祸害几十年了。杨素蕴知道这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后,分项目写成两篇奏疏。还没有来得及向皇上禀报,就生病而且被革除了官职,他就口授奏疏,列入遗疏,并且说:“如果能够按这奏疏实行,我死后就闭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