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词中的离合问题
沈祥龙《读词随笔》:
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暗 香
姜 夔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奴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奇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犯本位与不犯本位: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以不犯本位为高。”
本位,首先是题目、题旨。
第一,如果只写物而不写别的,或者写物的外貌,就是犯了本位;反之,就是不犯本位。
第二,直接从正面写,就是犯本位;反之,就不犯本位。
唐诗宋词鉴赏实践
考纲分析及命题趋势
鉴赏步骤
唐诗宋词鉴赏策略
唐诗、宋词鉴赏策略
诗眼与词眼
考纲分析
诗词鉴赏,就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命题注重基础性,坚持开放性。可以鼓励学生充分显示自己的鉴赏个性。
体现人文性,考生要注意古典诗词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文观,特别要注意古代情感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注意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辩证关系和含蓄委婉、深沉内敛的艺术特点。
命题趋向:
1、鉴赏题的选材进一步拓展。由单纯的唐诗考查,拓展的宋词,进而有些省考查元曲。
2、考查内容由原来的寓意、诗言,扩展到细节、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角度,其中,语言、感情较为集中。
3、部分省市出现了诗歌的比较鉴赏;或者是根据所谓的赏析文字,完成对整首诗的鉴赏。
4、对古典诗歌常识的考查,如近体诗的排序、词牌的认定。
5、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包括词语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分析、整首诗歌中心的把握,将更能考查考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6、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评价,主要包括诗歌语言特点、材料的选择、详略的处理、结构的安排、构思立意等,并能体现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7、对诗歌意境和作者得情感、观念的理解和分析。
鉴赏步骤
从标题入手。
从作品中所选取的意象入手。意象包含物象、景象、事象。
从关键词入手。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
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
从联系作者生平及艺术风格入手。
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
从表达技巧入手。
从分析文学形象入手。
从注释入手。
唐诗
教材共选取唐代诗人20位。诗作42篇。涉及格律诗、歌行体、乐府诗(含乐府旧题、乐府新题)三大类型。
一、唐代古体诗:
诗题:
多取篇首字、词或句而成。
结构: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是没有限定的,可以是八句,也可以多于八句或少于八句。
节奏:
两顿(二二音步)、两顿(四三音步)、三顿(二二一等音步)等。
句式:
古体诗的句式比较自由,包括四、五、六、七言以及杂言句式。
押韵:
古体诗也要押韵,既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且平仄韵不限,换韵比较自由,可以随时转韵,也可以重韵。
平仄: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
对仗:
古体诗一般不对仗,即使由于修辞上的需要,偶尔出现对仗句,但也纯任自然,没有严格要求。
二、唐代近体诗
句式比较固定,以五、七言为主。
有比较严格的格律限定。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每首八句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诗题
律诗一般要求有具体的诗题。但是,也有些是题目不具体的,如《咏怀》、《书愤》、《杂兴》之类,更有不便标题、不愿标题、不知该如何标题的,如《无题》。另一类是题目比较具体的、明确的。
律诗题目有长有短,长的可以长到好几行,很像是一条小序的文字,就此作为题目。但题目无论长短,有些原则必须遵循。
律诗题目限定了内容,诗句必须紧扣题目,全诗完全围绕题目来写,题目的每层意思都必须写到,多在第一、二句点题,开门见山,也有在三、四句点题的。如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结构:
律诗的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开始,又叫破题;承,即承接,承上而来;转,即转折、转换;合,即收合、总结。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绝句的章法:起句多为写景为多,叙事和抒情次之。二句承转,从容而承。三句用力之处。绝句之妙全在此句。四句顺水推舟。绝句要句绝而意不绝,语短情长。
剑客(一作述剑)
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为不平事。
押韵
第一,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如杜甫《春望》,韵脚“深、心、金、簪”四字,同属平声侵韵。
第二,多用平声韵。
近体诗已用平声韵为正韵,用仄声韵的很少。仄韵近体诗多半是五言绝句。如顾况《忆旧游》:
悠悠南国思,也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泊”与”落”就是仄声字。
第三,首句往往借用邻韵。
隔句韵第一句通常是不用韵的,所以近体诗第一句有借用邻韵作为衬韵的现象。晚唐已开先例,宋人踵其华。七绝如欧阳修《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川”,先韵字,”喧、繁”元韵字,以先韵衬元韵。首句借用邻韵是有条件的。它们必须在韵书中是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这些相近的韵,可以参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平仄:
平仄在诗词中是交错使用的。大体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第一,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第二,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个规则在近体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诗词的格律,平仄是核心。
对仗: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九类:
名词、形容词、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
近体诗对仗的规则是: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中间两联则必须用对仗。首尾两联用对仗,都属特殊的情况。
律绝一般是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也就是完全不用对仗。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就没有用对仗。但是也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就是截取律诗的后半部分,即颈联联和尾联。也就是说,开始一联要用对仗。杜甫的《八阵图》就是这样的。
三、唐代七言歌行体
(一)“歌”、“行”和“歌行”的涵义
“歌”、“行”和“歌行”等词语用在诗题中,源自汉代。如《大风歌》、《东门行》、《短歌行》等。
“歌”,《说文》称“咏也。”
诗题涵义,王士祯《诗友诗传录》中引姜夔《诗说》云:
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行”,《说文》”人之步趋也。”
关于“行”诗题,徐师曾《文体明辨序 说•乐府》: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聘,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 。
所谓“步骤驰聘,疏而不滞者”,是指繁音促节,流畅跌宕。
在汉乐府中,“歌”和“行”是有区别的。“歌”可入乐可不入,“行”属于乐府。乐府中的“歌”都是抒情短歌,如《古歌》。
汉乐府中的“行”有“歌”所不具备的四个特点:
首先,以叙事体和人生教训式谚语体为主。其次,绝大多数在相和歌词的平、清、琴三调中。第三,有的在同一题目下有若干篇内容不同的作品。第四,篇幅较长,大多是可分解、分章演奏的乐诗。
要之
标题中有“歌”的诗作,沿袭了上古歌谣的某些特征,往往多疑问词和感叹词,有着较强的感喟语气,抒情性极浓,但篇幅较短。
标题中有“行”的诗作,多见于乐府诗,一般篇幅较长,语言流畅,节奏急促,且多复沓和反复。
标有“歌行”的诗作,由杂言乐府诗发展而来,它一般具有“歌”诗的特点,即有着很强的抒情性。同时,也具有“行”诗的特点,篇幅较长、节奏急促、多复沓反复。
“歌行”诗的诗句,最初是四言、五言或杂言。但是,纵观歌行体诗的发展,主体是七言,唐代之时之后,尤其如此。
(二)唐代七言歌行的实际:
唐初七言亦沿六朝余习,以研华整饬为工。至李、杜出而横纵变化,不主故常 , 如大海回澜,万怪惶惑,而诗之门户益廓 , 诗之运用益神。王 ( 维 ) 、高 ( 适 ) 、岑 ( 参 ) 虽各有所长,以视二公之上九天,下九渊,天马行空,不可羁络,非诸子所能逮也。盛唐而后,以 ( 韩 ) 昌黎为一大宗,其力足与李、杜相坿,而变化较少; 然雄奇精奥,实亦一代之雄也。•••••白傅 ( 居易 ) 平夷 ,恰与相反,而精神所到, 自不可没 。•••••••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
(三)七言歌行的诗体特征
①篇制宏伟,铺叙繁富;
②受近体诗兴起的影响 , 诗句多律化 ;
③大量运用对仗 ;
④多回环、复叠、蝉联等句式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江畔何人初 见月 , 江月何年初照人 ”, 皆用回环 ;“ 江月何年初照人 ? 人生代代 无穷已 ” 、 “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 则是蝉联 ; 又张诗中用 “ 江 ” 字凡 12 次 , 用 “ 月 ” 字 14 次 , 皆有意复叠。
⑤转韵:
以四句一转 , 平仄声互转最为普遍 , 如张诗起用平韵 : 平、 生 、 明; 继转仄 : 甸 、 霸 、 见; 再转平 : 尘、 轮 、 人; 又转仄 : 已 、 似、 水。 。
⑥用词多藻艳 , 尚可看出是从梁、陈宫体演变而来的 ; 多相思、别离、闺怨及花开花落、年华易逝等普遍性题材。
四、唐代乐府诗
(一)古题乐府:
是指唐人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而创作的诗作。
这类诗作强调对前人的模拟,但是文学创作有需要发展。因此,唐人古题乐府诗呈现出拟 拟中有变 一味求变的趋势。
初唐以“拟”为主,如《从军行》。此题“皆述军旅苦辛之词也。”
盛唐以“拟中有变”为主,如《行路难》就是借助旧题表现新的主旨。这些诗作多自述胸臆、言之有物。
中晚唐以“变”为主,主要体现在题材上与前人之作毫无瓜葛;或立意与前代之作截然不同。
(二)新题乐府:
所谓新题乐府,就是古乐府中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目的诗作。这些诗作都是从社会中提炼主题,创制新题;诗题均表现出鲜明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即“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艺术特征:
重叙事,同时融入强烈的主观情感,体现了鲜明的主体意识。
叙事多以一事件为中心,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变化性。
人物描写突出某一方面的思想、性格,进而揭示主题。
诗歌语言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
宋词
(一)词题: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万树《词律》)。为了区别方便,人们给他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他们是同一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格式而有几种名称,那只因为各家的称呼不同。
词有调名。有的词,调名就是它的题目,如欧阳炯《南乡子》。有的词,调名下另有题目,如苏东坡的《念奴娇》,题目是“赤壁怀古”。词调是用来规定这首词的音律的,所以每个词调的字数、字声、用韵的位置都有一定,不能随意更改。
作品的感情要和调子的声律密切配合。填词之前,先要选调。所谓“选调”,首先应该了解哪个调子适合于表达哪种的感情。不能只看调名。如《贺新郎》。
(二)结构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上景下情。上片写景为主,下片抒情为主。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2、上情下景。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3、上昔下今。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上片怀旧,下片伤今。
4、上今下昔。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上片述眼前实境,下片忆往昔情事。
还有上外下内(如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上内下外(如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上去下来(如周邦彦[夜飞鹊]),上昼下夜(如韦庄[应长天] ),上虚下实(冯延巳《长命女》),上密下疏(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上下相连(张炎[壶中天])、上下不连(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上下相反(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等多种结构方式。
大抵是两两对照,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作者有意打破上、下阙的分界,如辛弃疾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词中,前八句记梦境,作壮语,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回到现实,作悲语,就完全打破了上下阙的分工。
三片、四片的作法,往往依次叙述,层层深入,中间尽曲折顿挫之致,首尾是大开大阖之境。周邦彦《瑞龙吟》”章台路”,采用的是一片写景,二片写人,三片总述的写法,充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风格沉郁顿挫。
起结与过片在词的结构中占重要地位。词的起头大体有三种方式:景起、情起、事起,而以景起为多。景起,如柳永[雨霖铃]即是由景入情,以景衬情。情起如岳飞《满江红》开篇直抒胸臆,写对敌寇入侵之恨及杀敌报国之志。事起如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采用回忆方式起头,上下片构成今昔对比结构。
词的结尾,有景结、情结两种,以景结为多,因为景结易取得含蓄蕴藉、韵味悠远之趣,如周邦彦”断肠院落,一帘风絮”([瑞龙吟]);情结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以情之真率取胜。
(三)押韵:
词产生于民间,比诗歌更接近于口语,它的押韵比律诗的韵要宽些。
词学家参照一些诗韵和宋人填词用韵的实际,作了一些词韵(可以参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词韵比诗韵宽得多,尤其是在入声方面。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种。小令字数少,用韵同律诗一样严格,但是可以用仄声韵,又同律诗有所不同。中调、长调的用韵比古诗还要宽,特别是在入声韵方面。上声韵和去声韵之间可以互相通押,这是词韵较宽的又一个方面。
词有定谱,它的用韵有一定的格式。
(四)平仄:
词的平仄有着严格的规定。参见王力《诗词格律》。
(五)对仗:
词的对仗比诗歌要自由,有两点和律诗不同。
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
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人有悲欢离合”对”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第三、词的对仗很少有固定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词的句式特点决定的,词是长短句,必须是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才有对仗的可能性。
诗眼与词眼---形与神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苏轼
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晁以道
刘熙载《艺概•诗概》:
炼篇、炼章、炼句、炼字,总之所贵乎炼者,是往活处炼,非往死处炼。夫活,亦在乎认取诗眼而已。
诗眼,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有以数句为眼者,有以一句为眼者,有以一、二字为眼者。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补充:
1、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有“眼”。
2、绝句的三、四句往往是“眼”之所在;律诗中间四句往往是“眼”之所在。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3、有时,“眼”有两处,须将两处合在一起看。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吴文英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4、同是“眼”,但作用不同。
有的是有关主题思想的,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的是有关结构的,如“无言倦凭秋树”;有的是二者兼之,如杜甫的《月夜》”只独看”三字。
5、须通观全篇,方可确定。
[水龙吟]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