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八闽试卷] 2012年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2012年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6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 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4) 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5) 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姚沉记
黄宗羲①
《淮南子》曰:“历阳之都,一夕而反为湖。”以为寓言,今乃信之。庚午七月二十三夜,大雨,明晨,山水大至,平地骤高二丈。庐舍大者沉,小者飘流。人民之在高阜者,见其号呼求救,亦无从措手。有小舟载十七妇女而过,树上有一女哀哭,扶而下之,舟覆,并十七人亦死。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来,未几没矣。
二十八日,水减三四尺。谣言初三水再至,姚邑当沉。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八月初二夜,果大风雨。明日,水长如二十四日,稍缩一二尺。居民皆发屋瓦。骑危而爨,缚门板为筏,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如凡几。禾稼一空,人号鬼哭。余生长乱离,屯苦②备经,冀以衰暮饰巾③首丘④,不意复见此景象。
《易》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解者以为卦影虚设,岂知山崩则水出皆黄,海溢则水上皆玄,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有疑天岂无权,顾令孽龙肆毒至此?年来人心败坏,通都穷谷,黄童白叟,无不以机械⑤为事。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一气之感召,天亦不能如之何矣。人诚有鉴于此,则风雨露雷,无非教也。
相传东浙之水,余姚为甚;余姚之水,黄竹浦为甚: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或曰:“梨洲亦为不吊之人欤?”或曰:“梨洲无死法,天或留之。”余闻之,以为两者皆非也;以丁玉夫之贤,而死覆舟;以王槐野之文,而死地震。大化流行,愚贤一例,余愚者也,余之受溺,不足为异;余之不溺,又何可必,亦曰幸而免耳。
(摘编自《黄宗羲全集•卷十》)
【注释】①黄宗羲:明末清初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黄竹浦人。②屯苦:艰难困苦。③饰巾:《仪礼•士丧仪》规定,士死不得戴冠,只能以巾饰之,此处指代死。④首丘:典出“狐死首丘”,此处比喻归葬故乡。⑤机械:机巧,机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民皆发屋瓦。骑危而爨        危:危险
    B.余生长乱离,屯苦备经         备:全部   
    C.顾令孽龙肆毒至此                顾:但是
    D.余之受溺,不足为异            溺:淹死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余桃水灾惨状的一项是(3分)
    ①阖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之神
    ②捞取水底禾头,刈而作糜
    ③玄黄夹杂,象皆实事也
    ④禾稼一空,人号鬼哭
    ⑤姜、黄二姓之人,靡有孑遗矣
    ⑥五行于智属水,智既邪出,水亦横行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浙江东部发大水,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二丈高的洪水,使作者认识到《淮南子》所说的不是杜撰,而是事实。
B.黄宗羲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经历过艰难困苦,本来只是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会遭遇水灾。
C.用“龙战于水,其血玄黄”和人的心智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属水,来推算出孽龙肆毒,表现了黄宗羲知识渊博。
D.生命留存于世,无论愚笨还是贤明,存活的机会都是一样,没有例外,作者认为自己没有死于洪水,只是幸免于难罢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楼房之乘流下者,其灯尚未来,未几没矣。(3分)

(2) 雨无俄顷之懈,饿死者又不如凡几。(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的情感。(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中“轻”与“细”两字新奇、精妙,请简要分析(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觉民期待着朦胧的爱情,他父亲却说:“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于是,为他定了一门亲事,觉民勿勿完婚。觉民也从此断绝了与心上人的爱情之路。(《家》)
B.少女时代的林佩瑶与雷鸣相恋,但雷鸣随即南下,开始军旅生涯。林佩瑶在苦等之下没有音讯,嫁给了自己并不喜欢的吴荪甫,婚后的她一直空虚寂寞。(《子夜》)
C.弗罗洛与甘果瓦商量怎样使爱斯美拉逃过被绞死的命运。甘果瓦主动要求跟爱斯美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绞死,是为了报答之前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巴黎圣母院》)
D.葛郞台虽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过日子却一直和庄稼人差不多,喝的老是坏酒,吃的老是烂果子,面包是自己家烤的,肉食蔬菜靠佃户供应。(《欧也妮•葛郞台》)
    E.收到玛丝洛娃减刑的信,涅赫柳朵夫高兴地告诉玛丝洛娃这个消息,虽然感激涅赫柳朵夫,但是玛丝洛娃坚持要和西门松一起走。(《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5分)
   (1)下面这幅对联是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的概述,请写出具体所指的事件。
红楼梦破   黛玉焚稿   断痴情
金玉缘尽   顽石顿悟   入空门
上联写的情节是:
下联写的情节是:
(2)河南许州八里桥关帝庙里,有一幅模仿《三国演义》中关羽和曹操口吻的对联,其间暗含着《三国演义》的重要故事情节。阅读下面这幅对联,按要求回答问题。
亦知吾故主尚存乎?从今后走遍天涯,且休道万钟千驷
曾许汝立功乃去耳!倘他日相逢歧路,定不忘杯酒绨袍
上联“且休道万钟千驷”暗指的情节是:
下联“定不忘杯酒绨袍”暗指的情节是:
选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子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下》)
(1)下面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教育的论述,与孟子上述“不屑之教诲”的教学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B.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
C.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D.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2)孟子所说的“不屑之教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一12题。
                          明道
魏饴
“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
11.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请简述。(3分)



12.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贾教授听戏
奚同发
有一天,我意外地看到,我们小区被大家公认最有文化的贾教授,接连几天晚饭后都出现在小区大门前的广场上,陶醉般倾听着一对残疾男女对唱的南方小调。
没有人注意到这对儿男女是哪一天来的,在那儿已表演了几天。小区的许多人像我一样,注意到他们,是因为发现贾教授感情起伏地倾听的样儿。我们从来没见过,一向刻板严谨,连微笑都是“意思意思”的职业性的老教授,因为听戏就现了原形。原来他也有喜形于色的时候,原来他也有难过悲伤的表情,原来他也有忘记身份以掌击腿而大呼“好”字,导致已谢了顶不多的几缕头发也纷乱起来的时候……于是,许多人加入到每晚的听众当中,主要是因为对贾教授的兴趣而产生了对这对儿男女表演的兴趣。
演唱的男女三十多岁的样子,都没了双腿,男人留存的截肢更长一些。他们与许多外出谋生的人一样,风尘仆仆,但不同的是,衣着很洁净。他们的皮肤虽然呈现出那种饱经风霜的古铜色,但男的眉清目秀,女的小巧精致,一看就是典型的南方人。两人都是坐在小推车上,是那种可以被别人推,也可以自己用双手转动手柄前行的专用小车。他们唱的南方戏曲,我一句也听不明白。小区里这么多人在听,恐怕能真正听懂的也不多。于是,大家总会时不时地把目光投向贾教授。
贾教授坐在自带的小马扎上,表情凝重得不得了,哪像在轻松地听戏。比他晚来的这对男女慢慢地摇着小车,男的一边摇自己的车,一边还在小区前那个为了让行车减速的不足两三厘米高的橡胶路障前,赶紧腾出另一只手去推女人的小车。小区的人们后来说起,几乎都是因此而觉察到这个路障的存在。这时的贾教授还是我们常见的贾教授,不言不语,安静地专注地观看着两人慢慢地摆正车位,有条不紊地从车后的盒子里拿出一个个演出的用具,弦乐器是一种说不上来的琴,打击乐器是几个大小不一的鼓。
转轴定弦调琴之后,鼓点“咚”地一响,男女很快柔声软语地进入对唱。两人的表情很是丰富,可以看出很是入戏。这时再侧看贾教授,俨然一副如痴如醉的样子,或轻咬下唇,或若有所思,甚至有时会随着小曲的拖音而闭目摇头晃脑。一曲终了,贾教授定然是最先叫好鼓掌,虽然也有一次是人家并没唱完,只是声如游丝的一种过渡,但贾教授的掌声还是带动了全场的掌声。接下来,贾教授就把自己准备的一元硬币投几枚在演唱者面前的饭盒里。叮叮当当很是悦耳,演唱者便点头致谢。不少旁观者也纷纷效仿,立刻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热闹……
从来没有一次能够耐着性子听完的我,或许已真的患了“倾听”钝化的职业病?几天后采访一个学术研讨会时,遇到贾教授。我禁不住好奇地问,那两人到底唱的是什么。
贾教授说:“我也听不懂,但曲子很婉转好听。最主要的是,我可以这样帮他们,而不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施舍的。他们因为自己的劳动收获而感到欣慰,感到心安。他们是一对儿夫妻,结婚时,男的曾答应要带女的周游全国。可是他们很不幸,遭遇车祸双双致残。丈夫不愿意食言,只好如此完成自己最美好的心愿。我想拿钱帮助他们,可这种认真倾听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我半天无语……
那天傍晚,我与报社的摄影记者早早就等待在小区的门前,可是没能等到那对儿残疾男女,贾教授也没出现。
                                (选自《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人们之所以陶醉般倾听着一对残疾男女对唱的南方小调,主要是因为对贾教授的兴趣而产生了对这对男女表演的兴趣。
B.文中通过“以掌击腿而大呼‘好’字,导致已谢了顶不多的几缕头发也纷乱起来”的细节表现贾教授听懂戏曲之后入迷的情态。
C.不区里这么多人在听,恐怕能真正听懂的也不多,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贾教授;在小区人的心里,他是“大家公认最有文化”的人。
D.“贾教授不言不语,安静地专注地观看着两个人慢慢地摆正车位”小说通过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贾教授对残疾人的尊重。
E.每一曲演唱结束,贾教授就把自己准备的一元硬币投几枚在演唱者面前的饭盒里,贾教授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残疾人的关爱。
14.文章写贾教授听戏,却多次提到我与小区人听不懂,有何作用?(4分)



15.本文以“贾教授听戏”为题,有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等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
张昭军
章太炎曾前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但两次都不是为讲学而来。
 
14.文中多处运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4分)



15.本文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为题,有传主事迹概括、结构安排、主题确立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深度不足的演讲家,常用长度来补偿。对于此类“演讲家”,余光中亦有妙论①:“有一种人演讲,不但贪长,而且逞响。愈浅的人愈迷信滔滔的声浪,以为‘□□□□’②(原比喻人的名声很大,此处形容声音很大)便足以征服世界。以前不用麦克风,这种人容易声嘶力竭;现在有了机器来助阵,等于有了武器,这种演讲人在回声响亮的喧___(xiāo)③里,幻觉自己的每句话都是警世的真理了。”
(1)①处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提示,在②处填写一个四字成语。(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③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是一则通知的正文,请本着“简明”的原则,对正文加以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3分)
                          通知
①明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高中语文教师的座谈会,②请高中语言教师座谈学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体会,③希望准时来出席会议。
                                           ××中学教务处
                                           ×年×月×日
修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一本名为《浅薄》的书认为:“网络是一个叫人草草阅读、浅浅思量、快快走神、泛泛学习的环境,即使因特网能给我们提供便捷通道,使我们轻而易举得到大量信息,但它毕竟在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降低我们的理解力,从而把我们变成肤浅的思想者。”
《布鲁姆伯格商业周刊》的书评表示不同意《浅薄》关于使用因特网的人不能深思的说法,文中写道:“感谢因特网,现在许多人能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我们现在有比过去多得多的人在想问题,写东西,仅在中国就有两亿博客”。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加以阐述。(要求:表达鲜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70分)
    著名作家肖复兴说:“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地尽情飞翔。”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请以“读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2012年南平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1.(6分)(1)虽九死其犹未悔。(2)俯察品类之盛(3)东船西舫悄无言(4)望帝春心托杜鹃(5)沙鸥翔集(6)一片神鸦社鼓(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
2.(3分〉A(危:危险的地方,或高的地方)
3.(3分)C(①是水灾未发生前的情况:③是解释水灾与《周易》所说的卦象相符,未体现惨状:⑥是解释“智”与五行中的“水”二者之间的关系。)
4.(3分)C(C项智属水,是鞭挞当时社会的人心不古。)
5.(6分)
(1)顺流而下的楼房,灯火还没有熄灭,没有多久就被淹没了。(意思对、语言通顺 1分,“未几”、“没”各1分)
(2)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意思对、语言通顺 1分,“俄顷”、“懈”各1分)
【参考译文】
《淮南子》上说:“历阳城,一夜之间就(由城)变成湖。”(起初)我认为是杜撰的话,现在才相信它。庚午年七月二十三夜,天降大雨,第二天早晨,山洪迅猛到来,平地骤然涌起二丈高的洪水。大的房屋沉入水中,小的房屋在水中漂流。在高处土山的人,看见那些号呼求救的人,也无法出手相救。有一艘小船载着十七个妇女经过,树上有一个女子正在哀哭,(船上的人)扶她下来,船就翻了,女子和十七个妇女一起也都死了。顺流而下的楼房,灯火还没有熄灭,没有多久就被淹没了。
二十八日,水减退了三四尺,有谣言说初三洪水会再来,余桃城应该会沉没水中。全城父老,于是祭告城隍庙的神灵。八月初二夜里,果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第二天,洪水上涨得像二十四日一样高,(之后又)稍退了一二尺。当地居民都揭开屋顶的瓦片,站在高处烧火做饭,捆扎门板做筏子,捞取水底下禾头(未成熟的谷物),割下来煮粥。大雨没有片刻减弱,(因此)饿死的人又不知道有多少了。庄稼全都没有了,到处都是号哭声。我一生长久处于变乱流离之中,艰难困苦全都经历过,希望在晚年死后归葬故乡,没有料想到会遇见水灾。
《周易》上说:“二龙搏斗于野,流血浸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解读的人认为这个卦象是虚设的,哪里知道山崩后流出的水都是黄色的,海水溢出后都是青黑色的,青黄夹杂在一起,可见卦象所说的都是真实的情况。有人疑惑上天难道没有权力(干预),却让邪恶的龙肆意伤害百姓到这个地步?近年以来人心败坏,无论四通八达的都市还是穷困落后的山村,无论孩子还是老人,所做的都是机巧、机诈的事。五行之中智属于水,人用智既然不正派,水也就肆意橫行,在这种邪气的感召下,(发生水灾)上天也无可奈何了。人确实要对此鉴戒,风雨露雷等自然灾害,无非是用来教训(人们)。
相传浙江东部的大水,余姚最严重;余姚的大水,黄竹浦最严重:姜、黄二姓的人,没有残存者了。有人说:“黄宗義是不为天所哀悯、庇佑的人吗?”也有人说:“黄宗義没有死的道理,上天或许要留下他。”我听说了这些话,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对:凭着丁玉夫 之贤德,却死于翻船;凭着王槐野之文才,却死于地震。生命留存于世,愚笨和贤明(存活的机会)都一样,没有例外,我是个愚笨的人,我被洪水淹死,不值得感到奇怪:我不被洪水淹死,又怎么可能是必定的事请,这(只能)说是有幸免于一也罢了。
6.(6分)
⑴(3分)
赏析要点:通过轻寒、晓阴、淡烟、流水、飞花、丝雨、小银钩等景物,(1分)营造了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1分)表露出词人淡淡的忧愁。(1分)
⑵(3分)
赏析要点:“轻”传神写出了暮春飞花飘落的形态,(1分)“细”细腻地表现了春雨如丝的特点,(1分)词人相“飞花似梦”“细雨如愁”来表达复杂而难以琢磨的情绪。(1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7.(5分)
A C (A项有误,不是觉民,而是“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觉民是《家》中向老太爷“抗婚”的胜利者,不存在“断绝”之说。C项有误,甘果瓦没有主动要求跟爱斯美拉达交换身份代替她绞死,这是弗罗洛的主意。甘果瓦也不是为了报答爱斯美拉达的救命之恩。)
8.(5分)
⑴上联:黛玉得知宝玉和宝钗定婚的消息后,一病不起,(1分)焚烧了宝玉送的旧帕和写有诗文的绢子,(1分)之后黛玉便含泪而逝。(1分)
下联: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姻缘己尽,(1分)宝玉随一僧一道出家。(1分)
⑵上联:关羽诛颜良、斩文丑,(1分)已回报曹操厚遇。(1分)
下联:赤壁之战,(1分)关羽念旧情,(1分)华容道义释曹操。(1分)
9.(6分)
⑴(3分)B(A项是用天行四时的比喻来说明以身示教的教育方法。C项是启发式教育方法。D项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⑵〔3分)这种教育的奥妙在于注意了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或“这种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是激励式教育,(1分)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感到羞愧而奋发向上。(1分)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而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A.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B.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甴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C.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D.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3分)
A(A项表述的内容是“文以明道”审美观的影响,而非“道”)
11.(3分)
①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1分)② 儒学强调明儒家之道,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1分)③儒家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1分)
12.(3分)
①一切优秀的散文都必须有正确而先进的“道”;(1分)②应该把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分)③要“道”“文”并重,过分强调一方面都是不对的。(1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甲)
13.(5分)
A  B (A项“陶醉般倾听”有误,人们并没有陶醉般倾听。B项“表现贾教授听懂戏曲之后入迷的情态”有误,贾教授其实也是听不懂南方小调的。)
14.(4分)
①小说多次提到我与小区人听不懂,是衬托我与小区人对贾教授的崇敬;(1分)② 突出中心,体现善意助人的不仅贾教授一人,贾教授只是他们的代表;(2分)③引出下文我问贾教授的情节。(1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答案示例:
(一)情节结构:通过贾教授天天听戏、带头鼓掌和捐款等情节,文章表现贾教授对残疾人的仁爱之心;〔2分)最有文化的教授听民间小调、刻板严肃的人听戏“大呼叫好”、 热情洋溢竞听不懂,铺叙衬托,巧妙自然;〔2分)写贾教授天天听、听得“热烈”、没听懂还听,作品以“听戏”为线索贯穿全文,情节集中,结构谨严。〔2分)
(二)人物形象:最有文化的教授陶醉于南方小调,看到残疾人行动困难,表情凝重,说明贾教授对残疾人极尊重、同情;(2分)听戏热情洋溢,用行动(捐钱〉带动小区人献爱心,听不懂装懂却不露声色,表明他全力助人的诚心;(2分)残疾人没唱戏他也不出现,不接受采访,体现他品质髙洁。(2分)
(三)文章主题:通过天天听戏、带头鼓掌捐款等情节,正面体现人物的品质;(2分)通过刻板严肃的人听戏“大呼叫好”、热情洋溢竞听不懂等情节,侧面衬托人物品质,
(2分〉“常击腿而大呼”、“一元硬币投几枚”,从细节上表现人物精神。作品多侧面体现贾教授的善心善举,主题明确而深刻。〔2分)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乙)
13.(5分)
A C (A.“无奈”“自娱”有误。C.“特殊境遇下的国学讲义”“融诸子学、佛学、西学为一体”的只是《蓟汉微言》。)
14.(4分)
①引用顾颉刚的回忆,是为了表现章太炎学识渊溥,令人佩服;(1分)②引用“代东南民众呼吁出兵”“大声疾呼,声震瓦屋”等语(或引用“一•二八”事变后不久的言语),意在表现章太炎在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时他义愤填膺的爱国情怀:(1分)③引用钱穆、张中行等人的回忆,生动再现了章太炎在北平讲学情形;(1分)④引用角迅的话,意在强调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1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答案示例:
(―〉传主事迹概括:标题概括了传主两方面的事迹,(1分)一方面,强调其“有学问”,(1分)他是国学大师,成果丰硕;(1分)另-方面,强调其“革命家”的风采,(1分)借讲学之机,与哀世凯的独裁作斗争;(1分)日本入侵,他不顾安危,辗转北上,呼吁抗日。(1分)
(二)结构安排:标题点明了传主的身份特点,(1分)他是个“有学问的革命家”; (1分)暗示了本文的写怍的侧重点,(1分)即首先重点表现章太炎先生是一个革命家,(1分)其次表现他是-个有学问的国学大师;(1分)与结尾鲁迅的评价构成呼应。(1分)
(三)主题确立:标题直接对传主进行评价,(1分)揭示了本文的主题:(1分)他的学问与革命,既有所区别,又浑然一体:(1分)赞美章太炎两次在北京讲国学都不是为讲学而来,(1分)感人至深的不仅是国学大师的博学,(1分)更有革命家的风采。(1分〉
(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3分)
16.(3分)
(1)〔1分)“对于”改为“对”
(2)(1分)如雷贯耳
(3)(1分)嚣
17.(3分)
①删去“的”,②删去“请高中语文教师”,③删去“来”。
18.(7分)
示例:
(一)我赞同《浅溥》一书的观点。首先,因特网对人的认知能力的确会产生有害作用,会降低人们专心致志和深思熟虑的能力,使大家生活在浅薄之中;其次,在网上“冲浪”、扫描、浏览的时间越多,我们就越适应网上的思考模式;再次,网络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交际力式,也迅速而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思考缺乏创造性。(观点鲜明1分,阐述连贯合理6分。这是一道开放题,其他看法源于材枓,言之成理即可。)
(二)我赞同《布鲁姆伯格商业周刊》书评的观点。首先,因特网的出现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而且也是对人类能否对更多的事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的挑战;其次,因特网只是一个工具,能否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降低我们的理解力,从而把我们变成肤浅的思想者,取决于我们自己;再次,因特网的海量信息不断刺激我们的大脑,能够激发我们更深入思考。(观点鲜明1分,阐述连贯合理6分。这是一道开放题,其他看法源于材枓,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70分)
参照2011年福建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