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文学类文本]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阅读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如何进行主题类探究

小说的探究,可以探究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无论从哪个层面展开,背后都离不开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主题类探究,可以对多义主题探究,也可以是基于主题的拓展性探究;像标题意蕴、句子含意、启发感悟等,都叫主题类探究。这是小说探究题出现频率最高的题型,即便是情节类、人物类探究题,也只是主题类探究的变式而已。考生应在对小说主题准确、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种主题类探究题的探究要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狼来了

凌鼎年

七丫村附近有座狼山,狼山之所以叫狼山,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历史传说,仅仅因为这山上早年有狼,村民们就把这山称之为狼山,后来叫顺叫习惯了,狼山之名也就写进了《娄城志》里。

名不副实的是,这叫狼山的山,早就没有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过多次搜山打狼,后来不要说狼,连猪獾、狗獾、果子狸、刺猬等野生动物也极少能见到。

狼山上没有庙宇,没有民居,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人住,有的只是老树、灌木、荆棘、杂草,经济价值不大,一直没有开发。

“文革”时,有一位老干部,与一位老知识分子先后吊死在狼山的歪脖子树上,等发现时,已腐烂,生了蛆,不但臭不可闻,而且面目狰狞,这以后,老百姓就不大敢随便上山了,父母更是不让孩子上山。不久,就流传起狼山有鬼出现的传闻,还传得有鼻子有眼。这一来,就更没有人敢轻易上山了。

去年中秋的一个晚上,突然从狼山上传来了“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救命啊……”的呼声,凄厉而恐惧,但呼救者喊破嗓子,并不见有人上山去救。

第二天,山下七丫村的村民议论:这山哪有狼啊,几十年都没有狼迹了。假的,百分之百假的,肯定是谁吃饱了撑的,寻开心找乐子忽悠大家,谁上山谁傻子。

是啊,不救没有人怪;你上山去救了,去打了狼,万一狼没有见着,见着个受伤的,半死不活的,赖上了你,那不是大麻烦吗。再说了,狼如今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就算有,谁敢打?你打了,打死了,打伤了,有关部门要罚你款,你罚不罚?别没事找事,自找麻烦。

对对对,村民都这么认为。

第二天,胆大的山旺说:“走,上山上去看看,大白天去,我们几个人结伙去,还怕撞着鬼吗?”

山旺等几个在半山腰发现了一条死狼,看样子死了一段时间了,已有点腐烂。

难道狼山真的又有狼了?

山旺看了半天说:像狼,也像狗,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狗。

其他几个反反复复看了,有说是狼,有说是狗,大家吃不准究竟是狼是狗。

关于狼山到底有没有狼,成了疑问。

但不知怎么回事,没几天狼山有狼的说法越传越远。

古庙镇镇政府决定组织人上山考察,看看到底有没有狼。

娄城电视台决定跟踪拍摄。

村民甲说:懂了吧,这是策划的,肯定早有人策划。

村民乙说:看来镇政府准备开发狼山了,要不如此兴师动众干吗?

多位村民说:幸好那晚上没有上当受骗。

就在考察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村民们又听到狼山上有人喊:“狼来了!狼来了!……”

这一次,连山旺也彻底不相信了,他对老婆说:“我们管我们,别理他,肯定是为明天考察造舆论,假到底了。”

第二天,镇政府组织的考察队出发时,镇宣传委员带队,镇党委书记来送行,场面还不小,可惜只有看热闹的,并没有哪个跟着上山。七丫村的山旺等村民对电视台的人不无调侃地说:“卖力点,好好拍几个狼咬人的画面,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考察的结果说是发现了狼粪、狼毛、狼窝,这都有镜头的,最最出人意料的是拍到了昨晚被狼咬伤的一位中年人,腿上被咬了一口,据他自己讲:后来爬到树上才逃过一劫。电视画面是真真切切的,那中年人腿上的伤口也确确实实流着血,有牙齿印,很痛苦的面部表情给电视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这中年人村民都没有见过,电视台介绍说他叫赵宇纶,省里的地质工程师。村民们弄不懂的是他晚上跑到狼山干什么?难道勘察到了什么宝贝?村民们奇怪,关于这些,电视台语焉不详,会不会是出于保密?

至于狼山到底是真有狼,还是需要狼,村民们两派意见,山旺与村民甲、村民乙等说打死也不信狼山有狼。村书记认为电视台都播了有狼,那一定有狼,不相信镇政府,不相信电视台,难道相信你山旺?你山旺算个球。

不过,除七丫村部分村民以外,娄城全市上下,包括外地的都为狼山高兴,因为狼山终于又有狼了,名副其实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听说谁在质疑狼山发现狼的报道。

很多人都想来狼山一游呢。

1. 本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舆论造假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驱使,必须呼吁社会的良性发展;②谎言被一步步镀造成“真相”,暴露了人性里猎奇与围观的病态娱乐心理;③“狼来了”的故事是真相与虚假交织的故事,实际上是人性里的真诚朴实与贪婪欺骗的博弈;④“狼来了”象征着人性里的各种恶的到来并肆虐,它使人们的道德底线丧失,最终集体失语。(四条任意答出一条并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他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毕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2.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

①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

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

③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

①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的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

②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段,突显人物性格。

③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3. 试探究题目中的“英雄”在小说中的多重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反思

1. 你认为概括分析主题的方法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2. 你在做主题类探究题过程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解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略。



【问题剖析】 “自我诊断”第3题

问题 对小说主题理解不准确,误解“英雄”含义

现场答案



剖析 应该说答案的三个角度很好,答案表述也很规范,但就是在“英雄”的内涵上或者说小说中张小赖这样的“英雄”到底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上出现了问题。其实,所谓“英雄”、所谓“崇高”是一种讽刺语言,作者对张小赖这样的顽固坚守传统文化的人物持否定态度,这一点在小说中许多地方的语言都流露出来,如把张小赖说成“精瘦的、可怕的魔鬼”,对其死的态度借文中“苍老的、严肃的、安静的声音”传达出来。把握主题,要看作者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①张小赖扮演的各种英雄人物。②对英雄崇拜的一种传统文化。③与世俗文化(或“新潮文化”)作斗争的说书艺人张小赖的形象。

【破解之道】

对于考生来说,小说好读,但难读懂,尤其是对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之类的问题弄不懂,主题把握不了,自然像主题类探究甚至其他类探究都无从谈起。因为,准确、全面地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做所有探究题的基础。那么,到底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1)从情节看主题。要从情节发展中看小说要表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从这件事中能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

(2)从人物看主题。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是小说主题的主要载体,要看小说写了几类人,这几类人的各自命运,尤其是主人公的性格命运,据此概括出主题。

(3)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描写看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与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主题的目的。

(4)从作者的语言表达看主题。小说作者不像散文作者那样总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藏在字里行间,但即便如此,细读文字,还是能看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的,以此来认识主题。

另外,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侧面去发掘、发现。

【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朋 友

[美国]斯考特·奥洛斯基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亚当,47岁,他像往日一样独自坐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他的衣服是沾着污点的白衬衫,外面罩着一件旧的军用胶布雨衣,裤子是用一种质量差的料子制成的,裤线多得就像他额头的皱纹。他颓然坐在凳子上,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堆破布。

“又忘了我的围巾了,”他说,“我可能要着凉死掉。”

风飕飕地在树林中吹过,当亚当听见年轻人的脚步声朝他走来的时候,风声停住了。

“先生,晚上好。”

亚当抬头看见一位年轻人,大约30岁,向他微笑着。

“如果我坐下来,行吗?”

“我当然在乎,可我不能阻止你坐在你想坐的地方。”

“你的话听起来很刺耳。”这个人挨着亚当坐下来的时候说。

“为什么我不应该呢?我在这儿一个人坐着挺好的,享受着夜晚的凉爽空气,你突然跳出来坐在我身边,打乱了这种平静。”

他俩无言地坐了一会儿,接着,又起风了。亚当把衣领拉起来围着他的脖子。

“我的名字叫雷。”年轻人说着伸出来他的手。尽管非常恼怒,亚当也伸出了他的手,希望雷能够尽快离开。

“我的名字叫亚当。”他说,仅仅是出于客气的需要。

“啊,您好,亚当!”

亚当缩回了他的手。

“能多好就多好。”话从亚当嘴里说出来,没带什么感情。他又把大衣领子拉起来围住脖子。

“你不冷吧,是吗?”雷用着对亚当来说似乎是真正关心的语调问道。

“哦,我以前挺冷的。你知道什么呀?过去的25年中,我每天晚上坐在这凳子上,在所有这段时间以外,我觉得没有任何人停下来和我说话,甚至没有人注意我,更谈不上跟我说点儿什么了。然后,不知打哪儿来的,你坐在这儿。”雷有点儿窘,把自己的围巾给了亚当,亚当一番推辞后,接受了。随后,他们聊天了。聊啊,聊啊,聊了两个小时,从公园的情况一直谈到了国家的情况。大部分的话是亚当说的,他谈了他的生活,着重谈了他的童年。

“好了,我讲得太多了。雷,你为什么不跟我讲点儿你自己的事儿呢?”雷有些不自在,很快地看了一下表,突然说:“我告诉你什么,亚当,时间晚了,我得回家了。”然后,他微笑地说:“你明天可是还在这儿?同样的时间,咱们再多谈谈,好吗?”

“好,行!”亚当很精神地说。雷站了起来,而且扶着亚当站了起来。说了再见以后,雷匆匆地走了。亚当微笑着,他拖着脚步走的时候还吹了口哨,并不觉得冷了。

“雷忘了他的围巾,他猜我明天会给他的。”亚当想。这时,两个穿着制服的人走近他。

“你看见一个男人独自走过这儿吗?30岁的样子,棕色头发,身高大约5英尺11英寸。”其中一个问道。

“没错,一个最好的小伙子。他打这条路走的。”

“谢谢。”

“他干了什么不好的事儿了吗?”

“大约4小时以前,他从精神病院逃到了这条路上。他因为无缘无故要打人才被送到我们那儿。你下次碰到他要当心。”

亚当并没听清最后一句话。他的肩膀耷拉下来,两眼模糊了,视线落在地上。当他步履艰难地走过大街走到他的住屋时,他唇边的微笑消失了。他慢慢地躺在床上,紧闭双眼,全身紧张,他发出了刺耳的叹息,这叹息传达了一个不安的、烦乱的灵魂之音,并且带着一种终结的感觉,但空气并没有随着吸进去。

亚当现在平静了——永远平静了。

小说以“朋友”为题,试探究其深刻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亚当长期贫苦、孤独、寂寞,不被人关心,也没有朋友,反映了社会的人情冷漠;②在雷给予亚当关心帮助后,亚当敞开心扉对雷倾诉,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对友情的呼唤;③亚当没能从正常人那里得到温暖和帮助,却从被正常人认为有“精神病”的雷那里获得了朋友般的关怀,在反讽中揭露了人性的扭曲。



一、意蕴类探究题

意蕴类探究题是一种主题式探究,它必须借助主题方能探究,但要注意作品的意蕴与其主旨并不完全一致。探究意蕴,主要是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

1. 如何探究小说的思想意蕴

所谓“思想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如何探究它呢?

第一,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切割小角度。

(1)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再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角度,而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

下面以2010年江苏卷《溜索》的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这里只讨论“深刻意蕴”)

答案是从“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展开的。

情节角度:驮队飞渡峡谷,代表着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人物角度:角度①——驼队里的领队和汉子们,体现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角度②——“我”,“我”与“领队”的对照,表明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物象角度:雄鹰、骏马与牛构成两组对比物象,隐喻人应有雄鹰、骏马奋力拼搏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2)从小说的环境角度探究,也可以分出不同的小角度,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环境中人的命运等角度,甚至包括作者的审美笔调。

下面以张爱玲的小说《牛》的探究题为例加以说明。

题目: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答案是从“苍凉”世界的组成开始探究的。

主人公角度: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禄兴夫妇的生活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的希望。

情节角度:情节的结局是苍凉的——禄兴惨死,禄兴娘子陷入更大的痛苦和无助。

社会环境角度:社会环境是苍凉的——在禄兴夫妇周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温情。

自然环境角度:自然环境是苍凉的——小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冷色调,渲染的都是凄清的氛围。

笔法角度:笔法是冷的——小说始终保持着冷静而客观的记录风格。

(3)从小说的主题角度探究,也可以分出不同的小角度,除了人物形象(不同人物、同一人物命运变化)、情节等常规角度外,另有以下角度:

①文本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②现实角度: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第二,善于将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就能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2. 如何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

所谓“情感意蕴”,就是指小说的情感意义及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情感意蕴是比较容易探究的,只要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即可。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厂 子

曾 平

村主任把大家叫到他家外面的坝子上开会。来的都是老人、妇女、孩子。身强力壮的男人全跑到城市打工去了,到春节,才像鸟儿一样飞回来。村主任的咳嗽比往常认真了好多。他要宣布重大决定时都咳嗽得厉害。

村主任说,人家乡长,像龟孙子,陪了三个月,王老板才答应过来!

村主任又说,你们不晓得,为了把王老板拉到我们坝坝村,乡长喝了多少酒!三个月没下战场,五次差点儿住院!

大家对乡长喝不喝酒不感兴趣,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村主任非常清楚。村主任接着说,把地交给王老板,一亩地,人家给一千斤谷子。一亩地,起早摸黑地干,一年收多少?满打满算,八百斤。还没算化肥、种子、汗水。现在啥都不干,坐在家里,一年的收成全进屋,还多二百斤。

坐在家里收成就能进屋,大家求之不得,就叽叽嘎嘎地热闹起来。

村主任的大嘴巴继续翻动,说,王老板说了,今天签合同的,一人奖一百块。一百块是多少?一百五十斤谷呢。村主任从裤腰带里取出一摞叫合同的东西,来回在大家面前晃,说,签了就是钱哟!

大家都签上大名,然后领走一百元的奖金。

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大家的土地,厂子一天天地耸立起来,一根大烟囱,高得像要插进蓝天白云里面。

大家问,这王老板,建的啥厂哟?

村主任说,今年租地的谷,王老板给了没?

大家说,给了!算成钱,安逸。

村主任说,安逸你还操啥子闲心?村主任叼着带过滤嘴的香烟,反剪着手,到厂子去了。村主任兼着厂子的副厂长呢。

没多久,大家把村主任围住,还是在他家坝子边。不同的是村主任家房子的外墙全贴上了白花花的瓷砖。村主任说了,明年春天,村上盖一座四层的办公楼,钱,厂子那边出。以后,村上开会,用不着他家的坝子了。村主任很忙,偌大一个厂子,需要他忙的事情多。要不是大家带信给他婆娘,说如果不出来,就把厂子推了重新种庄稼,村主任断然不会出来。

村主任没有好脸色,说,种庄稼,还没种够?

村主任继续没有好脸色,说,王老板的租金,给没有?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说,主任,烟囱上面那些黑烟,把天全吃完了。大家的眼睛都望着直插云霄的烟囱和那些奔腾咆哮的黑烟。

村主任见惯不惊的样子,说,天空是你家的?办厂子怎能没有烟囱?有烟囱怎能没有黑烟?大家说,主任,你没闻到臭味儿?

一些忍耐不住的,早已肆无忌惮地咳嗽开来。村主任也忍不住跟着大家咳嗽起来。村主任说,办厂子就有烟雾,有烟雾就有臭气!臭气没闻过?茅坑臭不臭?大粪臭不臭?久了,惯了,还香!

过了几天,村主任传达了王老板的决定,每家每户给一个名额,去厂子当工人,月工资一千块,干得好,还发奖金。

村主任说,你们的男人、儿子,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多少钱?赶快把他们喊回来,到厂子当工人,既挣工资,还照顾家里,人家王老板,想得周到不周到?

不到十天,在城里打工的男人,纷纷回家,去了厂子。

过些时候,大家再次围住村主任。都是一些老人,年轻的男人女人,全进厂子当工人了。

大家说,主任,你去看看玉泉河。玉泉河成臭水沟了。

坝坝村有条河,水清得像玉,甜得像泉,祖祖辈辈都叫它玉泉河。大家长年累月靠玉泉河浇地、饮水,河水滋润着村子。

村主任说,臭水沟怎么了?王老板的租金,少了你们?你们的儿女进厂子,少了工钱?

大家忧伤地说,主任,那河水,咋吃啊?

村主任笑笑,很释然,说,这好办,明天,我就让厂子给大家打井,一家一口,这下,好了吧?

本文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蕴:①大家毁田建厂,揭示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现象;②王老板逐利损人,揭示见利忘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③基层干部(村主任、乡长)重商轻农,揭示一味追求利益、政绩的现象。

情感取向:①对村民的同情和批评,②对基层官员、商人的批判,③对美好环境逝去的叹惋。(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做法的批判)

二、启示感悟类探究题

启示感悟类探究题是要求考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文本给自己的启示感悟的探究题,题干多带有“启示”“感悟”字样。探究要点有两个。一是依据文本哪点(些)内容,有的题干给出依据,如“结合××”谈;有的未给出依据,未给出依据不是没有依据,而是自由选依据,通常来说,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二是有什么(哪方面)启示感悟,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有的题干限定了角度,如要求结合人生(或联系社会等);未作限定的可以自由谈启示感悟,但多数集中在现实社会、人生、文化审美(写作)等方面。可以多角度谈启示感悟,但无论哪个角度,都必须与文本中的角度对应起来。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手心朝下

周海亮

这个老女人很怪。

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

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

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

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食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

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

“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

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

“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

“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

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

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

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

“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

“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

“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她要去看……”

“你不用怀疑,她的确是去看她的女儿。”

“可是这里离白石岭很远,一块钱远远不够。”

“所以当她想去看女儿的时候,就会在大街上呆很长时间,直到要够往返路费。”

“可是她女儿……”

“她女儿以前和她一样,靠乞讨。不过她女儿会唱歌,一副好嗓子,唱一曲后,再收钱。她有个习惯,一个曲子每人只要一块钱,多了不要。她还告诉她妈,接钱时,一定要手心朝下……可是那女人哪里记得住?这么多年的沿袭,不好改的……后来她女儿长大了些,终于有了份工作,是在白石岭的采石场上班。砸乱石,也放炮。本以为上了班,母女俩再也不用沿街乞讨了……”

“她女儿,还在那里工作吗?”

“她死了。”朋友说。

“死了?”我震惊。

“死了。上班没几天就死了。”朋友慢慢喝着水,“也活该她倒霉,那天刚好一个哑炮,隔一个晚上没响。早晨她去看,竟轰一声,地动山摇,后来就葬在后山。剩下她一个人了,她能干什么呢?想女儿想得受不了,就去白石岭。每隔几天,上街跟路人要钱。她只要一块钱,她脑子里只装着一块钱……可是很奇怪,她竟记住了女儿的话,手心永远朝下……她以为这样自己就不是乞丐啦?可是,她仍然在乞讨……”

朋友谈性正浓,我却不再听下去了,脑子里只有老女人那永远朝下的手心。

她仍然在乞讨。永远只要一块钱,然后去看她永远沉默的女儿。

只希望她在接钱的时候,那手心,永远朝下……

通过小说,你认为作者从哪些角度向读者传递了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我”对老女人的态度的变化:呼吁人们要关心弱势群体,不要抛弃他们。从老女人记住女儿的嘱咐:体现了人在苦难中也要保持做人的尊严。从朋友对“我”讲述老女人时的口气:呼吁人们对他人的不幸应该抱有更多的同情与尊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孤 城

非 鱼

浓雾锁城。不过才十几分钟,这座小城便成了孤城。

警察封锁了高速路、公路。雾太大了。得到警察封锁道路的消息,李生慌了。

他觉得害怕,好像自己一个人被扔在小城里,孤独无助。尽管他知道周围都是人,但这些人不是他的亲人。他的亲人在城外,在距离小城二十五公里的乡下,那里鸡鸭成群,小桥流水,李生迫切地想要回到那里,回到亲人的身边,那样才踏实。

李生跑下楼,掏出钥匙准备开车,想到警察已经封了路,又沮丧地收回钥匙。他只有走着回家了,警察总不至于连人都拦截吧。

浓雾遮蔽了周围所有的东西,除了身旁四五米的范围,其他什么也看不到。李生停下来,可以听到有高跟鞋叮叮叮敲击路面,有人在说话,隐约有人影影绰绰晃动。有人匆忙从他身边跑过,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一个人在身后喊着那人的名字,那人答应一声,没有回头。偶尔有一束黄的光缓慢地闪过,远远有嘟嘟的喇叭声。

李生心慌得厉害。他想看到熟悉的人,看到熙攘的汽车,想跟人说话,说什么都行。

过了一个路口,又过了一个路口,雾似乎越来越浓,像牛奶漫天倾泻,抹也抹不开。

李生掏出手机,试图找出一个人跟他聊天,很奇怪,显示有信号,手机就是打不出去。他一遍一遍地拨手机里存储的每一个号码,不管谁。110、120、119,甚至114,他都拨了,一个也拨不出去。

李生加快了步伐。总会走出去吧。越这样想,却似乎越陷入了迷宫,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像被人施了魔法,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浓雾里,轻飘飘地,就没了。

突然,一条黑色的小腊肠狗从身边跑过,李生欣喜若狂,可爱的小狗,尽管它不会说话,但也是个伴。李生紧跟着脚步轻盈的小腊肠,生怕跟丢了。

小腊肠似乎明白李生的心思,它的脚步慢下来,李生可以很轻松地与它并行。李生默默地说:小狗,谢谢你。

也许是觉得没意思,和李生一起跑了一会儿,小狗叫了几声,突然往斜刺里蹿过去,李生喊“站住”,但无济于事。少顷,他听到了两只狗的叫声,小腊肠找到了它的伙伴。

真是悲哀啊。

走,赶紧走。赶紧离开这座可怕的孤城。

终于,到达出城的路口了。警察背着手站成一排,如果不是身上米黄的荧光背心,李生根本看不到他们。

他跑过去,想从警察中间穿过。可他们站得实在太密,李生又太胖了,根本穿不过去。李生说:警察同志,请让我过去。这些威严的警察居然没有一个人搭理他。李生拉拉他们其中一个的衣服:求求你,让我过去,我要看我爸看我妈我妹看姬小凡。还是没人搭理他,好像他面对的是一排水泥砌的警察。

李生哭喊起来,他的恐惧已经蕴集到了顶点,一下爆发出来,孩子一样大声地哭,绝望地喊。但那些警察依然无动于衷。

喊过哭过,李生的心稍稍安定了些。既然哭喊没用,就要想别的办法,必须尽快离开这里,离开这座浓雾紧锁的孤城。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李生想破了脑袋也没想出什么好办法,他只能盯着那些米黄的背心,连成一条线的黄背心,从那里感觉到一点温暖的气息。

过去的日子,排山倒海一样来到李生眼前,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和妹妹在一起,和姬小凡在一起,快乐得到处都是和煦的阳光,多好啊。可现在,除了雾什么也没有。

就在李生一屁股坐到地上,丧失一切信心的时候,天居然一下放晴了。浓雾像缕缕的丝帛一样被轻轻抽走,霎时,阳光遍地。

他恍惚地站起来,看看前方,一条宽阔的道路,通往他家乡的路,路上全是等待进城的人和车。看看身后,一座座美丽的大楼高高挺立,楼上的招牌清晰可见。

一切就像梦一样。

一个小警察过来对他说:走吧,现在可以走了。

去哪儿?

你不是要回家吗?

我回去干嘛?又没事,我上个月刚回去过。

可是,你刚才哭着喊着说要回去的。

我现在又不想了。

李生转身向回走,一座大楼的十一楼上,有他打开的电脑,没干完的工作。

                                                         (选自2012年第5期《小小说》,略有删改)

1. “孤城”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孤城”内涵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标题“孤城”,一语双关。①表面上指一座被大雾封锁、交通中断(出城的道路被封锁)的城市。②暗指主人公自己就是一座孤城:处境上,作为外来的农村人孤独地在城市里打拼;心理上,在这个城市,与亲人隔绝,没有朋友,没有可以交流的对象,内心倍感孤独。

2. 当大雾锁城时,李生拼命要出城回家,雾散之后又不想回家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种矛盾的心理历程。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一下李生产生这种矛盾心理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生在回乡与返城之间的心理是矛盾的。①当大雾阻隔了城市和乡村的交通时,这种阻隔使李生产生了恐惧,害怕家乡和亲人与自己的隔绝,害怕失去故土和亲人,所以拼命想出城回家乡。②当李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在无人为伴,无人可以交流,感到孤独时,就格外地想念家乡,想念亲人,所以想回乡。③李生还要在城里工作,城里有他的理想、事业的追求。④李生认为,只要能时常回家乡看看,知道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这就够了。⑤现实中,许多人常常像李生一样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学业或事业而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地在城市里坚持打拼。乡村温情与事业追求、亲友情感与城市孤独,使人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现实的矛盾心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