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训练(十六) 现代文阅读必考(第一课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偏见到卑劣
温 宪
在西藏发生暴力犯罪事件之后,国际上某些自以为站在“道义制高点”上的人颇为失态,很有点幸灾乐祸的怪劲儿。然而,当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
试举一例:某英国专栏作家日前撰文,除了极为荒谬地将北京奥运会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相提并论外,还声称“当西藏形势恶化后,以奥运会为武器针对北京的压力将增大”,中国对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深切关注为全球反华势力提供了“机遇之窗”,继而煽动包括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在内的各方人士,随着奥运圣火的传递,应参与“一个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不仅如此,这位曾有从政经历的人士还极力鼓动说:“当西方政治家面临无力扭转经济颓势和人们在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上的愤怒郁积之际,将辱骂倾泻于中国,为这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机会。”
荒谬吗?就是如此荒谬!如同经过热炒后,远在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被荒诞地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一样,如今借着西藏问题,西方经济颓势、伊拉克及阿富汗问题等“灾难”与奥运会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竟被联系到了一起,真是一语泄了天机!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合适的机会”,它还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反华势力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成为全人类的盛会,是因为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所言,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这个“宗教”所宣扬的终极追求其实就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奥林匹克运动初起时令人感动的约定之一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上令人感动的一幕便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奥林匹克精神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在奥林匹克精神和理想面前,那些不肯摘下意识形态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定势的人们对此却毫无所知,这是不是显得距“道义制高点”很远?
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正在以自己的真诚努力见证着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履行着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全球化进程加快了,地球村变小了,诸如奥运会在内的许多关乎大家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办,也只有通过国际间的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才能将国际社会的好事办好。恰如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伊尼汉所言,“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是一股向善的力量”,“让中国蒙羞不会赢得任何成果,最终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那些以阴暗心理或阴险举措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的人,伤及的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已经进入21世纪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亦将蒙羞。
上述幸灾乐祸者文中有言:“魔瓶已经打开,如何终结尚未可知。”其实,结局可以预料:打开充满偏见的魔瓶后,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
1.下列对“这个世界实在需要一种借奥运会得以承载、传扬的高尚精神”一句话中的“高尚精神”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是“超越了人类一切宗教的宗教”。
B.是那些人类所推崇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公正、和平、理解和友谊。
C.是与火炬同时高高举起的橄榄枝。
D.是赛会期间交战各方一律休战的约定。
E.是理应更加具有理性包容、平等沟通、促进和谐的诉求。
F. 是体育运动和奥运会本身具有的一股向善的力量。
【答案】BE
【解析】A是对“精神”的比喻,没有揭示“精神”的本质。C、D不是“精神”,是体现“精神”的两个事实。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上某些人“失态”的原因之一,是不肯摘下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受制于冷战思维。
B.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还表现在明明心理阴暗或举措阴险,却还要打扮成站在“道义制高点”之上。
C.中国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就是一定要把2008年的奥运会办成世界历史上最好的运动会。
D.“亵渎奥运者终将自取其辱”的结果之一,就是在世界人民面前暴露出“无知而狂妄、狭隘而傲慢、起哄而无理的嘴脸”。
【答案】C
【解析】承诺内容的概括既表面化,又不能在原文中找到根据,无中生有
3.文章的第二段是用来证实国际上某些人“偏见膨胀得‘越了线’,便走向了卑劣”的例子,请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这个例子是由哪几部分内容构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奥运会当作反华的机遇。
(2)煽动各方人士参加“滚动的全球范围的反华抗议”。
(3)用辱骂中国的方式为某些政治家从其他灾难中转移人们的注意力。
4.阅读全文,说说国际上某些人的“卑劣”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把许多与奥运会毫不相干的东西与奥运会联系在一起。
(2)对奥运会的高尚精神一无所知。
(3)不仅不共同承担国际责任,而且诋毁、攻击乃至破坏北京奥运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肉搜索,请先搜索理性
关 飞
“人肉搜索”是时下中国的时髦词汇,指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身份,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这个在中国“方兴未艾”的网络新现象也吸引了关注中国互联网论坛的西方新闻界和研究者,甚至影响到了中国人的形象。11月初的英国《卫报》发表了题为《人肉搜索引擎?牛!》的文章,对这个网络现象作了评价。作者认为“人肉搜索”引擎的参与者的愚昧是不能被忽视和原谅的。
文章在介绍了去年发生的一起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之后,得出结论,认为:这种暴民效应在中国的网络上一再出现,它显示出网民们是何等容易被诱导,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目标。幸运的是,迄今为止人肉搜索引擎尚未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
中国目前大约有2.53亿网民,是全球网民最多的国家,其中70%年龄不足30岁。尽管网民人数仅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9%,但西方新闻工作者、学者,甚至外国公关公司都很关注中国的互联网论坛,从中寻找对从时政到股市到企业并购的所有事件的评论和反应。“人肉搜索引擎”这一奇特现象被密切关注中国网络发展的外界视为“愚昧与无知”其实并不为过。
“人肉搜索”本来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即“人工智能搜索”,你来问、我来答,搜索过程跟聊天一样,这是为了弥补搜索结果“不人性化”的缺憾。但遗憾总是有的,人工智能搜索在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出现了“暴力倾向”。由于扛起了道德诉求的大旗,“人肉搜索”极富攻击性。无论是惩戒“非道德的婚外情”,还是教训对地震大灾毫无人道主义情怀的无知女生,以及在前前后后的“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中,在每一件“人肉搜索”事件的背后,人肉搜索客都认为自己是监督当下社会道德现状的“警察”,“道德饥渴”直接导致了人肉搜索客滥用“纠察职权”,乃至“暴力倾向”。但与挺起腰杆打假的王海不同,至今无人敢出面宣称自己“人肉”过谁,造成什么后果。人数众多、身份隐秘的人肉搜索客与“被人肉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性,搜索客们借着实施“道德正义”之名,实际上满足的是人人皆有的好奇心,在曝光他人隐私之时,虚拟网络中的匿名快感如火山一般喷发而出。对于搜索客们而言,“人肉搜索”的过程更像是网络游戏,而非真正的道德辩论,而对于“被人肉者”来说,所承受的却是超出了法律惩罚的正常生活的中断和被干扰。
“人肉搜索”的触角已经伸向国外。今年8月,某网友在著名的“战斗在法国”论坛中发起人肉搜索贴,名为帮助某位在法留学的中国女孩认清“感情骗子”,实则为了声讨一个据说骗了很多中国女人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这在极为重视隐私的西方国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
其实,从道德立场出发的人肉搜索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善良的初衷并不能为演变为近似于“私刑”的网络暴力进行辩护。道德缺憾与社会顽疾始终会存在,但以鞭挞非道德、揭露丑恶为己任的“人肉搜索”却应该首先搜索自己的底线和理智。
(《环球时报》2008年11月24日)
1.根据全文内容,以下有关“人肉搜索”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是指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然后在网上公开这些受害者个人隐私资料的行为。
B.是指那些追踪网上人物的真实情况,然后用言语对其进行攻击,并公开其私人信息的网络行为。
C.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如同聊天一样的你问我答的人性化搜索活动。
D.是指在网上提出一个问题,由网民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
E.又被称为“人工智能搜索”,它是网络发展的一种未来趋势,不会对人们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
【答案】AE
【解析】A项错在“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E项错在“不会对人们造成真正严重的伤害”。
2.以下各项中,没有表现出“人肉搜索”暴力倾向的一项是( )
A.让“被人肉者”承受超出法律的惩罚。
B.以鞭挞非道德、揭露社会丑恶为己任。
C.教训一个丧失了人道主义情怀的女生。
D.声讨一个骗取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
【答案】B
【解析】“人肉搜索”的“暴力倾向”主要是指曝光他人隐私的行为,“以鞭挞非道德、揭露社会丑恶为己任”并不必然意味着“暴力倾向”。
3.本文前三节介绍的英国《卫报》的文章,和后三节一样,都批评了“人肉搜索”现象,它们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重复。(如果答“重复”,则本题不给分。)前三节介绍的英国《卫报》的文章,主要内容是批评人肉搜索客的“愚昧与无知”,直接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能概括所引文章的观点,或指出其作为评论的“由头”的性质即可。)后三节以此为话题,在赞同其观点的基础上,(能指出所引文章为后文作铺垫、引发作者议论的作用即可。)进一步剖析了“愚昧与无知”的内涵:借实施“道德正义”之名,超越法律界限,曝光他人隐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丧失理智的不道德的行为。(能正确概括作者的观点,显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层进关系即可。)
4.作者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人肉搜索”问题。请结合文章内容,就此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能用全面的观点看待“人肉搜索”问题,既看到不好的一面,也看到好的一面。(能显示对“一分为二”的理解即可。)对“人肉搜索”的暴力倾向,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评,(能概括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或指出作者的批评态度即可。)但同时,对“人肉搜索”能弥补一般搜索“不人性化”的缺憾、参与者从道德立场出发的善良的初衷,也给予了必要的肯定。(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相关句分别见第四节和第六节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