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诗歌阅读:最易忽视的四个暗示
一、 意象暗示
意象,是情感的承载。诗人选定特定的意象,以暗示诗歌特定的思想或情感,可我们的学生在分析诗人情感或思想,或在赏析具体语句时,往往忽视此“暗示”。
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学生答案】诗歌表达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情感。
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获得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其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其清高的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的生命追求。
【参考答案】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2:阅读思考: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学生答案】以雁声的单调勾画出苍茫凄冷的意境。
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的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的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的暗示作用。
【参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对舍弟的思念。
▲启示:诗歌有特定的情感表达与思想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与思想。
二、 背景暗示
诗人写作的背景,直接影响着诗人情感的积蓄与导向,我们分析诗人形象或情感时,却往往无视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注解,以致无法准确体味思想或情感。
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考: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年轻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学生答案】表达作者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
分析:得1分。文章是在表达清秋冷落的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的心境,是托物言情的手法,注释有道: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可知,注释暗示了“寂寥”之源:抱负难全,命运坎坷。
【参考答案】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伤感心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作者最后以沙鸥作喻,表达什么情感?(3分)
旅 夜 书 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
【学生答案】表达摆脱官场世俗的羁绊后的自由独立的喜悦之情。
分析:得0分。这是无视其背景(生活失去依靠)与诗歌风格(沉郁)而想当然得出的答案。此句诗中前两句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与悲愤: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以苍茫的天地间的沙鸥比喻自己的漂泊,如何可见喜悦之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那种凄凉寂寞之情。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有关注背景、关注注解的意识,要从注解与背景中体味命题者的提醒暗示,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深入体味诗歌的情与思。
三、 标题暗示
诗歌的标题不仅交代了事件,往往暗示文章的中心或情感,而我们的学生在揣摩语句时,往往无视标题的暗示,而就具体诗句片面分析领悟。
例5:颈联颇有韵味,请揣摩表达的情感。(2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学生答案】自己被贬沉沦处境不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诗中表达辛酸惭愧之情。
分析:得1分。作者是写了自己被贬沉沦而惭愧心酸之情,因为有标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可见作者对表弟相见频的感激,自己有“喜”亦有悲。
【参考答案】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自己感激而喜;而因为处境不佳,诗人自己面对亲人频见而愧。
例6: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 字的妙处。(3分)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学生答案】生动形象写出了地域之广阔“万里黄河”环绕“黑山”的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曲折。
分析:得2分。文章的标题是“征人怨”,而考生只分析到征途之回转曲折,显然是忽视了题目的主题暗示。文章四句,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扣之。四句分别是:怨征调之频繁,怨战争之紧张,怨戍边无归期,怨征途无尽头。可见“绕”字不仅状景,还有言厌之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加上:表达了征人对战争不止的迷惘与厌恨。
▲启示:标题的动词暗示了文章的事件,而形容词往往暗示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标题的暗示意义。
四、 题目暗示
题目往往还有暗示性。如“此句情感丰富,请揣摩之”,也就暗示此中蕴含的情感肯定不止一种。可我们的学生往往无视暗示而简单揣测。
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诗歌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3分)
从 军 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学生答案】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
分析:得1分。题目提问“最后以景作结,有何作用”,而这答案就没有回答“最后景结所起”的作用,因为以景衬情,不是诗句“最后”才有的。诗中写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画面。此不仅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也许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的韵味。
【参考答案】加上:为读者留置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加韵味绵长。
例8:阅读杜甫《旅夜书怀》(诗歌见例4),联系全诗,思考:作者在颔联描写星月之状景,目的何在?(3分)
【学生答案】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
分析:得1分。题目暗示,要“联系全诗”,此答案只是浅层分析句中局部的状景的功能,没有联系全诗,体悟景语潜隐的情语,也没有分析此诗句与上下文的关系。诗歌是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的苦闷心情。即思考此颔联的星月之状景是如何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参考答案】加上1) 景中见情,反衬诗人的孤独;(2) 诗人将此无垠的星空平野之景,与“细草”、“孤舟”、“沙鸥”之景,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启示:复习时,我们要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暗示。比如我们根据命题者的“联系(或结合)全文”的暗示,可以有意识归纳出开头语句、中间语句与结尾语句在全文中的几种作用,如此就不留滞于对句子意义的局部理解,而能观照全文,领悟句子的意义与在全文中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