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教案课件] 高考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学习的要求有:

(1)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因而,《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实际上,“鉴赏评价”是要求考生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鉴赏。《考试大纲》提出的第一项要求主要是针对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第二项主要是针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一般是提供几种分析评价的角度,供考生选择。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同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各地的高考试卷中,我们都能看到对这种能力的要求。

总体来看,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考题,其主要的考查方向将集中于以下几点:

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概括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针对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如“诗眼”的赏析和词语的外向锤炼。

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

从近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命题规律来看,有一下几个特点:

(1)名家名篇数量有所下降,名家的不太出名的佳作和一般诗人的名篇呈上升趋势;

(2)从体裁上看,诗歌以绝句律诗,词以小令为主,其中五律七绝居绝对优势,七绝是唐宋诗乃至中国古代诗歌至善至美的代表。其次为律诗。我们知道,诗歌若过分短小,很难展开联想;字数多,则变化复杂,较难把握其中脉络和意蕴,如古风、歌行、长调变化繁富,高考一般会选择意义浅显、脉络明晰、中学生熟悉背景的一些诗词。五律、七绝和宋词小令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所以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

(3)从诗词的题材内容上来看,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题材,一类是山水田园诗歌,此类诗以写景为主,情感淡然悠远令人回味无穷,抒情较含蓄;另一类是即事感怀类之作,景、事、情交织在一起,情味深厚令人感慨万千,抒情议论较为明显。两类诗歌特别是后一类诗歌用自然环境衬托情感心境,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织在一起,有时无法硬性区分为哪一类题材,即可因写景妙句归为前类,也可因抒情深长化为后一类,因此将这两类诗笼统地称之为写景抒怀诗。

山水田园诗描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自然风物,也描写农村田园、名胜古迹等各地风情。这类诗歌写景成分较多一些,情感有时较为含蓄。

即事感怀类诗歌题材十分广泛,它包括忧民忧国、赠答唱和、羁旅行役、送别友人、思乡怀家、评诗题画等内容。这类诗歌写景成分不如前者多,带有较多直接抒情或议论的成分。情景往往交融而写,景物前往往带着情感修饰词。

从情感上来看,山水田园诗歌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之,吟咏风霜雪月,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当前中国正逢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综合国力蒸蒸日上,选择这类诗歌的比例越来越多。

即事感怀类可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可以描述别后思念,可以礼赞母爱的伟大,可以慨叹弱者的命运,可以感伤骨肉的离散,可以寄托游子的愁思,可以感怀佳节的亲情,可以评价诗歌绘画的妙趣,还可以因国乱民伤一掬同情之泪,因报国无门而愤懑不平,因年华流逝而感叹生命短暂,一事无成,也可因年老孤独满怀愁绪等等。爱国情、爱民情、恋情、离情、乡情、宦情、友情、亲情、感伤之情不一而足,均可即事而作,借景抒发。

(4)从考点设置来看,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综合性的试题,进行整体鉴赏。比如,鉴赏“诗眼”;比如,比较两首诗思想情感的异同;比如,品评诗歌本身的同时让学生对有关的“诗话”、版本或者给出提示性的关键词作出认同或否定的评价;鉴赏意境,写赏析文字,等等。这些出题形式尽管异彩纷呈,但都是紧扣《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做好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的储备、积累,并做到灵活运用,在考场上方能应付自如: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只有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落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抒情方式,清新、淡雅、明丽、含蓄、沉郁、豪放等诗歌风格。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最近几年的鉴赏题,无外乎就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来设问。因此,在回答这些问题是最好用简洁的语言即术语来作答,答出关键点来。命题者从什么角度来问,那么就从什么角度来回答。高考阅卷,是按关键点给分的,我们必须要熟练掌握。

(3)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试题选取的古代诗歌列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一些诗歌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许多古代诗歌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4)注意掌握解题的技巧。

a、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b、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题干要求等等。如09年全国Ⅰ卷第(2)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像这样在题干中的评点都有支撑设题角度、引导答题方向的作用,所以,考生不应忽视题干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在下一讲里,我们来谈谈高考诗歌鉴赏是怎样设题的以及我们应怎样根据设题角度有针对性地回答。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谈古代诗歌鉴赏的复习。在上一讲中,我们谈到了高考对诗歌鉴赏的具体要求、考查方向以及我们在平日该如何有针对性地积累。在这一讲里,我们来谈谈高考诗歌鉴赏是怎样设题的以及我们应怎样根据设题角度有针对性地回答,考生只要能熟练掌握这几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从纷繁芜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按照语言、意象、内容和情感、表达技巧这四个方面来归纳:

一、检测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08【北京卷】顾炎武的《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问:“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

(2)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  

(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      

(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

(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要求: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解词),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该字传达出的景),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揭示诗人的深层情感)。

2.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山行即事   

   宋•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③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á):戏耍,玩弄。

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案】“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内容上);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

(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江     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点明语言特色)如“堂上燕”、“水中鸥”,意象浅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具体分析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结:检测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①

                                表现景象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

                                突出主旨④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⑤

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二、检测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06(浙江卷)无名氏的元曲《[正宫]叨叨令》:

问: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08(广东卷)吕本中《木芙蓉》与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的对比阅读:                                 

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的画面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要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三、检测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1)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

(2)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08【四川卷】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问: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08【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四、检测表达技巧

易:识断表达技巧

07(北京卷)《芣苢》:

问:《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  

(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踏 莎 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要求: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结合诗句阐释);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分析表达效果)。

好,关于诗歌鉴赏的复习,我们就说到这儿。

返回列表